唐朝小闲人(校对)第2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3/2399

  武媚娘道:“陛下,若是这么做的话,那无疑是告诉天下百姓,臣妾就是一个不祥之人,那臣妾岂还有脸活在这世上。”
  李治愣了下,你自己不是说要一力承担么?我这还是不让你来承担,问道:“那不知皇后打算如何?”
  武媚娘道:“臣妾希望能够亲自前往灾区救灾。”
  李治惊道:“这如何能行,这太危险了。”
  如今长安的百姓都在议论,当地的百姓很有可能是恨你入骨,你还跑到那里去,岂不是羊入虎口,饥民发起疯了,都敢造反,还会在乎你是皇后?
  武媚娘道:“陛下,事已至此,唯有让臣妾亲自去面对,阻止灾情的蔓延,才能还臣妾一个清白。”
  李治惊喜道:“难道你有御灾之法?”
  武媚娘道:“臣妾没有,但是只要陛下将此事交予臣妾,自有人为臣妾出谋划策。”
  李治愣道:“皇后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听闻在满朝文武中,至今无人献策,如何抵御天灾,不知是否?”
  李治点点头,又是叹道:“这天灾非人力可阻止的呀!”
  “在臣妾看来,并非如此。”
  武媚娘道:“不是他们没有办法,而是他们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再加上满朝文武又将此事归咎于臣妾头上,那些大学士都坚持的认为,只要废除臣妾,灾情自然会缓解。那么那些有办法的人,自然不敢出声,如果他们说灾情是能够阻止的,也就是这事与臣妾无关,可万一没有阻止得了,他们肯定是自身难保,若无十足把握,自然不会声张。但如果陛下将这事交给臣妾来全权处理,有任何事,都有臣妾来承担,那么那些有办法的人,自然就会向臣妾献策,他们只是尽臣之本分,就算没有阻止危机,那也是由臣妾来承担。”
  “皇后言之有理。”李治稍稍点头,觉得这么做,还真有可能想出办法来,又道:“但是这样一来,稍有不慎的话……”
  武媚娘道:“陛下,此事已经连累到陛下和母亲,而且,外面的人是如此诬蔑臣妾,臣妾如今是生不如死啊,若不能还臣妾一个清白,臣妾宁可去死,也不愿背负着一切苟延残喘活着,还请陛下务必答应臣妾。”
  说着,她直接跪了下去。
  李治赶紧起身,扶起武媚娘,叹道:“非朕不答应你,就算朕答应,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的。”
  武媚娘道:“臣妾愿立生死状,若不能阻止灾情的蔓延,不管陛下要如何处置臣妾,臣妾都毫无怨言。”
  这其实就是在赌命,但是她也没有选择,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并且没法阻止灾情的蔓延,她还是得做这替罪羔羊,因为大家已经有了共识,这场天灾就是因她而起,关键这实在是太巧了一点,自永徽到如今,没有几回天灾,小灾倒是不少,有些地方粮食欠收,中原这么大,这很正常,最大的两次危机,武媚娘可都赶上了。
  李治挣扎半晌,道:“好吧,朕答应你。”
  “多谢陛下成全。”
第1933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每个人都有弱点,李治也不例外,在关乎他自己核心利益时,他出手那是非常果断,目标也非常清晰,在这方面他是完全没有问题。
  李治最怕遇到的问题,就是目前这种情况,两边都涉及到他的利益,但又没有触碰到他的核心利益,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就暴露出来了。
  而武媚娘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够狠,行事非常果敢的,从床笫之盟就可以看出一二来,通常这种时候,武媚娘是能够给予李治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李治将武媚娘视为政治盟友的主要原因,夫妻是关乎爱情,政治联盟看得就是能力,如果武媚娘没有能力,也李治还会娶她,但是不太可能让她出来帮助自己主持政务。
  只不过这一回刚好涉及到武媚娘自身利益,武媚娘当然就更加果断,她不需要去考虑李治的政治利益,这事只关乎她的未来,甚至于性命,她知道这事不能拖,这要拖下去的话,那么这个黑锅她是背定了,然而,只要背上这个锅,那她的政治生涯是到此为止,因为这是没法卸下去的。
  李治方面压力也大,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废除武媚娘,他要是没有动作,那这笔账也得算在他头上,他方才还想着让武媚娘回后宫去,先保住皇后这一职位,但是没有想到武媚娘主动要求承担这一切,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于情于理,他也不会拒绝武媚娘的这个要求。
  于是第二日李治立刻在两仪殿召开重用会议,并且武媚娘还亲自参与了。
  大臣们见武媚娘又出来了,心里真是默默捏了一把冷汗,这明显就是要针锋相对。
  其实这也可以算是武媚娘与关陇集团斗争的延续。
  因为这上官仪也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成员,上官家族是关中大贵族,只不过他当时只是一个大学士,不是主要成员,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得罪武媚娘和李治,李治也没想要赶尽杀绝,他只是将那些能够威胁到他的人给杀了,像上官仪这种人,是永远不可能威胁到他的,要杀上官仪的话,那裴行俭和王方翼、赵持满就更加该死。
  但是来济、韩瑗他们可都是上官仪的好友,在上官仪心里面,他们绝对是被武媚娘诬蔑的,而且他是知道实情的,要说上官仪在此事上面,没有带一点私心,那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出了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韩艺也是如此,别看朝中现在风平浪静,但若有朝一日韩艺真掉坑里了,一定会有人往里面泼油的。
  李治现在倒不怎么关心这些,目前灾情才是最重要的,他就直接开门见山,将武媚娘诉求说了出来,他可不会说,是自己要让武媚娘来负责的,他不想卷入此事,因为这是天灾,伤害的又是百姓,当然能不卷入进去,就尽量别卷入进去。
  至今都没有人指责过李治。
  这在以往天灾中,是不可能的,就是武媚娘帮李治挡了很多箭。
  “陛下,万万不可呀,此举无疑是变本加厉。”
  上官仪一听,立刻跳了出来,道:“此回蝗灾乃是老天要警示陛下,陛下怎还能逆天而行啊!”
  李治还未开口,武媚娘就冷笑道:“上官大学士还真是霸道呀!”
  事已至此,上官仪也不怕武媚娘了,问道:“不知皇后此话是何意?”
  武媚娘道:“你一直说这一场天灾是因我而起,我问你,你可有证据?”
  上官仪哼道:“此非我一家之言,皇后若是不信,可去宫外听听百姓的议论。在陛下亲自主持政务期间,别说此等规模的天灾,就连灾情都鲜有听闻,可是皇后一出来主持政务,结果立刻爆发危机,上回是如此,这回又是如此,不知皇后如何解释这一切呢?”
  武媚娘道:“上回危机,我已经承认自己在其中犯得错误,但那也是人祸所致,是李义府他们执行不当,且徇私枉法,没有彻底执行朝廷的政策,才导致危及的爆发,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也都出现过,这与老天有何关系?而这一回,与我更加毫无关系,你也无法证明这与我有关系,你们可是朝中大臣,是弘文馆大学士,怎能将那些市民的讹传,拿到朝堂上来作证。”
  说到这里,她突然看向狄仁杰和长孙延,“狄少卿、长孙侍郎。”
  “臣在。”
  “你们一个掌管着大理寺,一个掌管着刑部,你们说,可有证据证明此事与我有关?”
  狄仁杰、长孙延纷纷摇头。
  上官仪道:“这事岂需用证据来证明,皇后你本就应该待在后宫,为陛下管理好后宫,这皇后干政,本就是朝堂大忌,你还三番五次干预朝政,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令我大唐是灾难不断,这可是大家都亲眼所见,铁一般的事实,绝非是臣恶意中伤皇后。”
  武媚娘笑着直摇头道:“你说得再多,也都是空口无凭,而且你自己无法证明,那也就罢了,却还不准他人来证明此事究竟是否与我有关,你这不是霸道又是什么?”
  上官仪诧异道:“我何时又不准他人证明?”
  武媚娘道:“那你为何不准我来处理此事?我之所以恳求陛下将此事交予我来处理,就是要证明此事与我无关。”
  上官仪皱了下眉头,道:“那不知皇后打算如何证明?”
  武媚娘道:“既然你认为此番天灾,乃是老天爷针对我的,那好,如今我亲自出面主持此事,老天爷若真要惩罚我,那灾情定会进一步扩大,但如果我能够迅速的平息这一场天灾,那么就证明此乃天灾,而非是针对我来的。”
  上官仪思索片刻,道:“倘若皇后没法阻止这一场灾难呢?”
  武媚娘果断道:“我立刻去扬州出家为尼,永远都不踏足关中。”
  此言一出,众臣皆是一惊。
  这就是在赌命啊!
  李绩突然站出来道:“皇后,老臣看此事犯不着闹到如此地步。”
  韩艺也站出来道:“还请皇后三思而行啊!”
  张文灌他们也全都站出来,纷纷劝阻,但这只是为人臣子之本分,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武媚娘道:“多谢各位,不过我心意已决,因为我也想知道答案。如果我没法证明这一点,只怕天下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不祥的女人,那样的话,别说这皇后之位,我自问也无颜活在这世上。”
  大家又都看向李治。
  李治沉吟半晌,一目扫去,道:“朕若说此事与皇后无关,你们愿意相信吗?”
  大家都不做声,他们不敢冒这头,因为这可不是人祸,而是天灾,谁也没有办法证明这天灾是因何而生。
  李治等好一会儿,道:“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决定了吧。”
  说完,他起身就离开。
  他怎么也是武媚娘丈夫,不能完全一点脾气都没有,而且,这样也表示他是不相信的,只不过是你们这些人咄咄逼人,我作为君主,你们拿着百姓、国运来逼着我废后,我实在没有办法,才这么做的。
  这事结果是什么,李治的名誉都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要是武媚娘输了,那李治就是为百姓而割舍所爱,这绝对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政之典范也,但要是武媚娘赢了,那也是证明的他相信皇后,那是对的。
  可这么一来的话,此事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要是武媚娘没法阻止的话,就必须得去扬州出家。
  不过张文灌他们都不太看好武媚娘,因为这可是天灾,如今的技术面对天灾,那唯有一个办法,就是祈祷。
  “尚书令,你来一趟政事堂。”
  李治一走,武媚娘突然开口道。
  大家皆是一愣,旋即又下意识的看向韩艺,只见韩艺是一脸错愕之色。
  武媚娘说完便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韩艺叹了口气,嘀咕道:“就说这尚书令当不得呀,什么事都得与我有关,真是靠之。”
  但是大家都听得一个真切,沉默的走了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3/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