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2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9/2399

  但见一个身着朴素的老者与一个三十来岁,管家打扮的男子走在街道上,而他们那慢悠悠的步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从他们身边走过的百姓,那都是行路匆匆,神情亢奋。
  “不一样,真是不一样啊!”
  那老者不住的摇着头。
  “老爷,什么不一样?”那管家好奇道。
  那老者道:“你自己不会看么?以往百姓脸上都是那种木讷的神色,而如今这里的百姓却是神色激扬,可是他们才刚刚从危机中走出来,是一穷二白呀!”
  “听老爷你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如此呀!这是为什么呢?”
  那老者凝眉思索片刻,道:“虽然他们现在是一穷二白,但是新政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以前我们老是想着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不愁吃不愁穿,那便是旷古烁今的盛世。唉……可是土地就那么多,就算是一代传一代,同样也会令人失去变得麻木,就算没有兼并,百姓也很难再往前进一步,但是商业却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拥有无尽的财富。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大臣都太太自私了,我们都想着当宰相,名垂青史,流芳万古,那我们凭什么要求百姓追求的只是吃饱穿暖。也许,他才是对的。”
  这个老者正是刚刚来到亳州出任刺史的许圉师。
  ……
  尚书省。
  “从目前新政执行的情况来看,长安在明年初,就应该完成所有的户籍发放以及印花,江淮、江南等地区,虽然也非常顺利,但是因为人手没有长安充足,故此可能要晚个半年,但这比我们预计的都要快得多。”
  刘祥道是满怀喜悦地说道。
  这比预想中要顺利许多,他们也是长出一口气呀!
  狄仁杰道:“不过我发现新政颁布之后,官府与百姓打交道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将会成为常态。如今北巷新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西市也开了一家会计事务所,他们都是一方面向百姓,一方面向官府的,而在以往可是没有这个行当的。所以我认为朝廷也应该做出应对,成立一些新得官衙,免得到时候,百姓都不知道该去哪里询问。”
  韩艺问道:“你有什么建议?”
  狄仁杰道:“我朝实行的乃是三省六部,但是六部都在皇城之内,百姓是难以接触的到,我认为六部应该都在皇城外设立分部,让百姓都可以接触得到。如果全部通过县衙来解决,我认为县衙已经是不可能照顾到这么多事。好比说大理寺,民间都已经建设期关门的律师事务所,也就是他们都看到将来肯定会出现非常多的纠纷。在此之前,大家都是在家耕地,平时接触甚少,而如今百姓都流动起来,并且沟通增加了许多,那势必会产生许多纠纷,如今的大理寺恐怕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我认为应该扩建大理寺。”
  不愧是狄仁杰,还真是一个狠较色,三言两语,就将大理寺的职权扩大了。
  韩艺稍稍点头,又问道:“你们认为呢?”
  长孙延道:“我赞成狄少卿的建议,朝廷应该密切的关注国家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只有及时与百姓交流,才能最快做出调整,以往官员那种处理事务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变化,我们应该及早做出准备。”
  张文灌道:“但是目前大家都在忙着落实行政,你这又节外生枝,哪里忙得过来。”
  狄仁杰道:“我倒是认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做出一些改变,毕竟我们如今设立了许多办事点。”
  张文灌道:“那些办事点都是一些民房,是临时的,要是这么做的话,首先得修建官衙,可是这都需要钱,国库如今哪里拨得出钱来。”
  郑善行道:“我倒是认为与民打交道,这民房反而是最合适的,若建得富丽堂皇,只怕百姓反而会望而却步,而且这会影响到城内的居民。狄少卿的建议,只是为了帮助百姓,与百姓沟通,那么只要适用、舒适就行,我从不认为这官衙修建的富丽堂皇,会对于官员处理政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促使官员贪图享乐,不务正业。”
  这什么性格说什么话,他在自由之美的办公室,那简直小得可怜,他就是觉得什么方面都是适用就行,多了就是浪费,他是坚决反对修建什么宫殿,官衙。
  张文灌被怼的有些想哭,他可是老臣子,以前朝中那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可是郑善行他们这小辈太生猛,完全不给面子,说话都非常直接,但是没有办法,坐在最上面的尚书令,是这里面年纪最小的,张文灌心里非常委屈。
  他们可以不顾及,但是韩艺不能不顾及,道:“你们先别争了,听我一言,其实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张尚书也不是说要铺张浪费,将民房修建成官衙,这个很难操作。好比说大理寺这种官衙,你摆个摊在街边是肯定不行的,但是也不需要朝廷出钱,那……那李义府、许敬宗他们的宅院不空在那里么,他们的宅院大得很,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反正放在那里也是浪费。”
  这一句话就告诉大家,为什么他能够坐在那里。
  刘祥道笑道:“尚书令言之有理啊!”
  狄仁杰道:“也就是说尚书令是赞成的?”
  韩艺道:“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这事还得上奏给陛下,你们就自己去上奏吧,我是不会上奏的,因为写奏章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大家都呵呵笑了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但是他们也都知道,韩艺这种级别还需要自己写奏章吗?他这么做就是不想揽权,要是什么都得通过他,等于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1860章
变化就是商机
  这新政才颁布多久,他们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建议,看上去就好像是过家家,完全没有规划。
  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他们预计中的,确定印花税,只是确定了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还有着很多的地方需要改变。
  也由此可以看出,这新政跟中原王朝一直贯彻的政策是不同的,以前的那一整套制度已经不能适用于新政需求。
  李弘那边倒是很快就通过了,因为李弘也希望可以多听听百姓的诉求,但是还得经过李治的点头,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毕竟在制度有些改变,还得走一个流程,不过他们也不是很着急,目前就还是以新政为主。
  在过去一年中,朝廷的一切政策都是临时的,临时就充满着不确定性,如今终于确立了新政,换完户籍的人,那就可以安心办自己的事。
  而且,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就看谁能够在新政之下,脱颖而出,因为新政带来了许多许多的改变,也带来了许多许多机遇。
  每个人都在为明年做准备。
  王家。
  “哥?哥,你什么来的?”
  王固道刚刚回到家里,就见王玄道坐在里面。
  王玄道道:“刚来一会儿,坐吧。”
  “哦。”
  待王固道坐下来之后,王玄道便问道:“买卖怎么样?”
  王固道激动不已道:“哥,咱们这回可是大赚,如今各个作坊都已经开始盈利了,比咱们预想中的可还要快,尤其是造笔作坊,很多人都上咱们作坊购买那种炭笔,你现在去外面看看,那些大户人家家里可都有咱们生产的笔。”
  王玄道点点头,道:“关于炭笔的专利申请进行得如何?”
  王固道兴奋道:“已经通过了,就等着挂牌了。”
  王玄道道:“很好!你立刻将造笔作坊之外的所有作坊都给卖了。”
  王固道听得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哥……出……出什么事呢?”
  王玄道微微笑道:“没有出什么事,只是我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造笔作坊。”
  “可是那些作坊也都盈利呀!”
  “但是利润没有造笔的利润大。”
  王玄道道:“一旦我们拥有炭笔的专利权,那么全天下的百姓就只能用咱们生产的炭笔,这其中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而其余的作坊只会拖累我们。当初我们收购那些作坊,都是以极低的价钱收购的,而如今市场慢慢恢复过来,并且有很多人都想来做买卖,这时候卖出去,我们能够从中赚不少,当我们有了充足的资金,我们就能不断的完善炭笔,并且研发出更好的笔来,就算十年的专利期限过去了,我们还是可以远远的领先于其它造笔作坊,这笔是大家都不离开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朝廷打算普及教育,会写字的人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多,哪怕我们占得三成的市场,就已经是不得了了,没有必要再做其它的买卖。”
  王固道沉思半晌,突然一脸纳闷道:“哥,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会做买卖?”
  王玄道微笑道:“我也是从别的商人那里学来的,你看人家小胖集团,他们只生产坛子菜,但是长安的富商又有几个能够比上小胖集团,说到底,这商人追逐的还是利益,什么利润最大,那咱们就做什么。”
  ……
  崔家!
  “少东主,那曹家兄弟对于水泥非常感兴趣,他们都认为水泥能够帮助他们建造出更大的作坊来,故此,他们希望可以和韩艺的建筑集团合作,今日还约了韩艺他们去水泥工地那边商谈。”
  崔戢刃稍稍点头,道:“既然他们都这么认为,那就这么做吧。”
  蒙达有些不解道:“少东主,那水力纺纱机虽然是他们兄弟做出来的,但是没有咱们的钱,他们岂有今日,可不能什么都由他们做主。”
  崔戢刃笑道:“做买卖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斗气,虽然说来很令人不齿,但是我们既然在做买卖,那我们就必须遵守这个规矩。只要他们能够为我们带来财富,那为什么要去干预他们。另外,你去放出消息,出售咱们名下所有的作坊。”
  蒙达惊讶道:“什……什么?”
  崔戢刃笑道:“我们当初收购的作坊,太多太杂,而我们又不是山东集团、关中集团这种大集团,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将这些作坊都经营好,然而,将来的竞争只会越来越大,与其到后来被他们逼得关门,就还不如现在就与他们合并。
  这出售是假,我希望的是合并,与那些势力雄厚的商人,或者说各行各业的翘楚合并,全部采取我们跟自由之美合作的方式,我们只需要从中得到相应的股份,主导权可以交给他们。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又可以去投资全新的行业,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
  蒙达毕竟做了很多年的买卖,一听便明白过来,对于这位少东主,那是五服投地,原来买卖还可以这么玩,点头道:“是,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
  在长安以西,三十余里处,有着一片石山地带,这里是寸草不生,以前基本上没有人来这边,周边也没有住着什么人,但是如今这里却有着上千人在干活,他们推着木车,扛着布袋,在工地上行走着,而周边也渐渐建立起一些房屋来。
  这里便是水泥厂、砖厂、瓦厂的所在地,在东边还有一个大煤矿。
  只见一群身着绸缎的贵人沿着工地的边缘一边行走着,一边交谈着。
  这些人正是这工地的东主以及一些前来询问的客户,除了韩艺之外,还有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站在他的左右两边,一个名叫裴光远,出身河东裴氏,跟那裴清风不是同条支脉的,还有一个名叫韦显,出身京兆韦氏,而这个工地其实就是韩艺与关中四大家族合作的,韩艺要找合作伙伴,当然是找最好的。
  在那些士族、贵族中,有些人是反对韩艺的,但也有些人是支持韩艺的,这就是真正的贵族,他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由的,不是说人人都得信儒教,信佛教,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他们家族有些人恨不得韩艺早点死,对于韩艺做的一切都是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一些人,又非常欣赏韩艺的才华,也认可韩艺的政策,他们愿意跟韩艺合作。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客户,元修、曹氏兄弟,等等。
  “怎么样?”
  韩艺朝着正拿着一块砖瞧着的元修问道。
  元修道:“姑父,你这砖确实可以比皇宫里面用得砖还要好,但好像比一般的砖要轻不少啊!”
  如今韩艺与元牡丹的关系已经公开的不能公开,他也无所顾忌,直接喊姑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9/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