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20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1/2399

  依固道:“可我听说商人都走了,万一送去长安,也找不到人,那可如何是好?”
  “咱们与中原贸易得契约,可都是有朝廷做担保的,实在找不到人,那咱们就去找朝廷,总不能让咱们空着手回去吧。”
  “说得不错,不管咱们想与不想,这长安是非去不可。”
  ……
  ……
  户部。
  “许侍郎,国库的账目都已经算出来了,还请你过目。”
  一个官员将一份账目递给许圉师。
  许圉师接过来一看,当即就傻眼,“怎么——怎么就剩下这么一点呢?”
  那官员答道:“前两年因为朝廷大规模的收购商人的作坊,那都是国库的拨得钱,还有朝廷决定在各州县建立官营店铺和作坊,但是当时国库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李中书就让一些州县先能拿税垫上,而这边朝廷又下令免除两都劳役,如今朝廷在两都所有的建设,都得雇人来做,再加上官员的俸禄又增加了不少,国库一直都在用存钱支撑着,如果今年各地州县再不将钱给补上,咱们明年的俸禄恐怕都发不出了。”
  要知道唐朝的国库并不富有,跟文景二帝那时候完全不能比。当初建国时期,李世民为了让颉利撤兵,就将国库都给搬空了,吃的是隋朝的老本,后来存的了一点钱,又在贞观末期打高句丽给打光了,所以李治当时才选择罢辽东之役。
  永徽年间恢复了一些,但也不是很宽裕,随后韩艺出任户部尚书,但是韩艺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受益者是商人,是百姓,虽说国库的收入也有增加一些,因为交税的人多了,但也并不是很多,只不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要知道韩艺当时都还没有征收商税,可以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可是自武媚娘新政以来,政策一个大反转,这国库的收入就再没有增加过,一直都在支出,三年过后,国库的账目很快就赤字了。
  主要是这一群草包太异想天开了,又没有一个懂经济的,武媚娘也是如此,她虽然聪明,但她只会搞政治,她哪里懂什么经济,你这边免除徭役,那边又提升中低层官员的俸禄,还急着建设官营体质。而且,这唐朝建设官营跟汉朝还不一样,汉朝商业本就那样,都没有什么贸易,当时连运河都没有,跑去江南那都是为了逃命,当时要形成官营是非常迅速的。
  而唐朝的话,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韩艺的政策,商业一直都在上升,李治又不太愿完全舍弃私营,搞纯粹的官营,他还是支持韩艺的政策,那么李义府就只能去玩收购,玩阴的,利用政策逼迫商人关门,将作坊卖给朝廷,朝廷又是大包大揽,这成本远比汉朝官营要高得多呀。
  而且还有之前韩艺留下的福利,为军籍户建办昭仪学院,皇家训练营、军事学院,妇联局,这什么都要钱,但是你的家底就那么多,你拿着一文钱,想干一贯钱的事,这比隋炀帝还要蠢,当初隋炀帝那么干,至少隋朝国库有钱,他有这个资本,汉武帝也是,唐朝的国库根本不能隋汉比,中央是如此,地方州县就更穷了,朝廷又不给钱,又让他们开作坊,开店面,征收关税,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你要做买卖,首先就得投钱进去,那人家州县只能那税去垫着。
  中央收入就变得更加少了,支出倍增,收入锐减,这要不赤字那就真是怪事了。
  正当这时,又有一个官员快步走了进来,“启禀许侍郎,凉州刺史送来一封急函。”
  许圉师打开信函一看,不禁将信函往桌上一拍,悔不当初道:“我当初怎就相信了那卑鄙小人。”
  不过他还有一丝希望,那就是因为商税局和户部是并行的,不是一个统一的部门,他也不知道那边的情况,如果那边赚钱了,还是能够补上的,当初李义府也是这么忽悠他的,等官营铺开之后,这钱就来了,国库就会充盈起来了。
  中书省。
  “李中书,这是怎么回事?”
  许圉师拿着赵持满送来的信函,冲到李义府的办公屋内,向李义府质问道。
  李义府心如明镜,却故作不知道:“许侍郎,你说什么呢?”
  许圉师道:“这是凉州刺史送来的信函,让我户部去结账,你可别说你不知道,他信函上写明是你让他来户部要钱的。”
  “原来是这事啊!”
  李义府点点头,道:“这事我知道,难道这有何不妥么?我可没有拨款给凉州的权力,这本是你们户部的职责啊!”
  许圉师道:“李中书,话可不能说这么说,凉州作坊生产的货物,都是用于你们的运输队,当时你们可也没有来找过我们户部,一直都是你们两边直接商量的,没道理说要结账了,就来找到我们户部了。我也不瞒你,就算凉州刺史没有送来这信函,我也打算来找你,我们户部都已经被你弄得见底了,你当初承诺的可都还未有兑现。”
  李义府惊讶道:“这怎么可能,户部怎么可能没钱。”
  许圉师哼道:“你让各地州县开设分局,征收关税,又成立官营店铺和作坊,还征召了不少人进来,哪样不要钱,当时我就跟你说过,这国库可没有这么多钱,是你决定让各地州县先将税收垫着,等到作坊那边赚钱了,再连本带利交上来,现在钱呢?我现在是一文钱都没有看到。”
  李义府忙道:“许侍郎需要焦急,我已经命各地立刻将盐税交上,等到盐税送来,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我保证立刻将国库的钱给补上。”
  许圉师道:“但愿如此,我只想告诉你,如果明年年初,这钱还补不上来,咱们俸禄都发不出来了,到时你自己去向陛下交代吧。”
第1798章
祸不单行
  这官营本质其实也是买卖,既然是买卖,前期肯定得投资,所以前两年朝廷几乎都是在投资,因为唐王朝之前没有官营的基础,等于是要从无到有,而且这也不是自然形成的需求,一切都是人为的,是突然性全国官营,这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地方州县要官营,要建办作坊,开设店面,以及招收员工,等等。什么都需要钱,什么都需要时间,而且官营它又不在乎成本,反正不是自己的钱,这唐王朝地盘又大,政策又是全国性,可想而知这投入得有多大。
  但是这笔账也不是没有人算得出,李义府之所以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盐铁酒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这是肯定能够赚钱的,并且在长安、洛阳都是有盈利的,而且官员都能从中获利,但是相比起投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而且,长安、洛阳所得盈利都被扒了很多层,国家并没有赚什么钱,但不管怎么样,长安、洛阳既然能够盈利,那各地州县也应该盈利。
  今年也应该是要资金回笼,关键也就在今年,可是今年都已经过半,没有州县将钱送到长安。
  李义府这回也有一些着急了,古代通讯又不发达,他也不知道各地州县发生了什么。
  “不可能,这不可能。”
  玄机道长在厅中踱来踱去,道:“李中书,你先别着急,我看其中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这百姓可是离不开盐呀,没道理盐税都收不上来,我看李中书得赶紧派人去调查一下。”
  李义府道:“我已经派人去了,这可真是急死我了,要是让我知道是哪个混蛋在从中作梗,我一定饶不了他。”
  玄机道长看着他,突然有一种想笑的冲动。
  ……
  ……
  元家!
  “大爷爷,这去年跟今年的账,朝廷都还没有结,已经欠了咱们不少钱,这在以前可从未发生过的,你看咱们是不是得去问问。”
  元修非常郁闷的朝着元禧汇报道。
  以前元哲在这里的时候,正是经济最好的时候,结果换他来了,就遇到这档子事,这真是太不公平了。期间元哲其实回来过一趟,但是元家认为长安市场已经被朝廷接管,相对而言,辽东半岛对于元家而言,更为重要。
  元乐有些丧气道:“就说不能跟朝廷做买卖,咱们宁可送钱给朝廷,这朝廷要赖账,咱们能怎样。”
  元鹤哼道:“能怎样?那当然去要呀,咱们是个商人,要不给钱,谁帮朝廷干活。我看先让船队停下来吧,等到朝廷结账,咱们再给他们运货。”
  元乐道:“可这样一来会得罪朝廷的。”
  元禧道:“我认为四弟说得对,这做买卖讲究的是诚信,咱们可得发钱给那些船夫的,朝廷也不可能老是让咱们先垫着,咱们也没有这么多钱垫,况且关中集团又不是咱们元家一家的,咱们也不需要太害怕。元修,你去户部问问,什么时候结账?另外,要是朝廷不结账,咱们就不发船。”
  元修道:“大爷爷,这事户部可没有在管,一直都是李义府的女婿在管。”
  元禧道:“李义府是什么人,咱们去找他,那只会自取其辱,户部才是管钱的地方,咱们当然去户部要钱。”
  李义府铺这么大,这资金本来就相形见拙,他是尽量先欠着,能不给的就不给,而且就李义府的为人,会不会还其实都还是一个问题,在他心中就没有诚信一说,这其实就是李义府在变向剥夺商人的财富,其实那边陶土更惨,因为什么东西都需要陶罐,只不过陶土人老实,不敢找朝廷要钱,朝廷从他那里取货,他连一个“不”字都不敢说,而且,陶土这人田舍翁出身,也不愿离开家乡,还在那里死撑,这么玩下去,估计他也撑不了多久了。
  ……
  大兴善寺。
  “爹爹果然没有料错,韩艺在这里面的确设了一个陷进。”
  崔戢刃向崔平仲道:“根据孩儿的了解,如今国家财政可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朝廷就连我们山东集团和关中集团的账都结不了,如今关中集团已经决定,如果朝廷不结账,就不再发船,我们山东集团也是如此。当初韩艺漕运改制,将大部分的运输任务都就交给了私人,如果我们都不发船的,朝廷别说卖盐出去,恐怕就连长安的官员都没有饭吃。”
  崔平仲面色平淡道:“这应该还只是刚刚开始,相信还有更多的惊喜在后面。你那边准备的怎么样?”
  崔戢刃点点头道:“都已经准备妥当了,孩儿已经悄悄在山东地区,购买了大量的粮食,以及在土地价格上涨之时,用咱们家的土地换得不少的铜钱,如果一切都如爹爹所料那般,等到韩艺回来,重新回归到他的政策上面,那咱们的财富至少也得增加个五十倍,甚至于百倍。”
  他就喜欢干这事,搭顺风船,窃夺他人的胜利成果。
  但随后崔戢刃又道:“可若不成,那孩儿根本无法跟家族其他人交代。”
  崔平仲自信道:“这应该不会有错,不过你也别太高兴,要说到商业,咱们父子加在一起,也不是韩艺的对手,你还得谦虚的向韩艺学习。”
  崔戢刃道:“孩儿知道,孩儿也一直都在向他学习。”
  他虽然傲慢,但是在学习方面,他是非常谦虚的,他的确一直都在学习韩艺的招数。
  ……
  司空府。
  “小侄拜见伯父。”
  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恭敬的跪在李绩面前,行叩首大礼。
  “徐贤侄快快起来。”
  此人身着朴素,一看就是一个田舍翁,但是李绩却对他非常热情。
  原来此人姓徐,名行,咸阳人,他的父亲曾是李绩身边的近卫军,在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战死沙场,李绩对于他的子女都是非常照顾的。
  “贤侄怎么突然来长安呢?”李绩问道。
  徐行道:“回禀伯父,小侄——小侄来此,是受乡中那些叔叔伯伯所托,来向伯父询问一件事的。”
  说得有些难以启齿。
  李绩好奇道:“什么事?你说。”
  徐行道:“是这样的,咱们咸阳的昭仪学院开了没有多久,今年下半年就突然关门了,当地官府说是没钱了。”
  “竟有这等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