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20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1/2399

  “你不会吗?”
  韩艺苦笑的摇摇头道:“不要问我的意思,咱们做买卖的理念可不一样,但是谁的想法都没有错,就看事情会怎么进展。”
  元牡丹莞尔一笑,道:“你那是艺高人胆大,这我可不行。”
  虽然元家一直都采纳韩艺的建议,但是元牡丹始终都是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然而,她并没有错,不但没有错,而且还在无意间,看破了武媚娘的意图。
  这一切的事,当然都是武媚娘在后面推动的,绝不是什么意外,或者说积怨已久。
  而武媚娘的目的,不是要征收那一点点商税,千分之五真不是很多,没有效果,跟不征也差不了多少,也不是说打压商人,她是不会出面去打压商人的,这是她从韩艺那里学来的。她只是要借此事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告诉地主、乡绅阶级,如果你们一定要反对商人,那朝廷还是会站在你们这边的,还是会遵从民意的。
  其实这才是抑商的最佳手段,利用民意去抵制商人,真正厉害的政治家,绝不会让自己站在百姓的对面,商人可也是百姓,他们只会利用百姓与百姓的斗争,来获取自己想要利益,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这跟善良与否,毫无关系,这是政治家的特性。
  武媚娘是如此,其实韩艺同样也是如此。
  可以说,这天下乌鸦一般黑。
  但这是非常可怕的。
  进程也正如武媚娘预计的一般,许州一事,很快就传开了。
  各个地方的乡绅、地主一看这情况,不禁都汗颜呀,他们之前只敢利用乡法禁止百姓去城里务工,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没有想到许州的村民将商船烧了,朝廷竟然服软了。
  可见朝廷的商业政策,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而已,只会虚张声势,其实不堪一击。
  于是各地乡绅、地主开始团结起来,造势、宣传,抵制商人。
  这都不用去想怎么宣传,因为古代有太多抑商的例子,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而且那些圣贤也都是反对商人的,要引经据典的话,就没有一句说商人的好话,这真是太简单了。
  于是乎,各个地方的乡绅、地主开始大肆宣传商人危害论,将商人比作蝗虫、老鼠、害虫,等等。
  那些乡民一下子就被煽动起来,其实他们也不蠢,这些人都是一些农夫,他们辛辛苦苦的耕地、种田,就还不如工匠发明一个小工具,因为如今商人非常重视技术,要是手下工人发明出一个什么来,且可以用于生产,那么商人非常愿意赏给他们大笔的奖金,但这对于农夫而言,这就太不公平了,说好得士农工商,如今工商阶级过得都比咱们农夫好,咱们农夫还是交税的主力,这谁想得通。
  这不公平,故此我们要抵制商人,要富大家就一块富,要穷大家就一块穷,这其实就是人性啊。
  宣传过后那就是行动,各地的农夫就开始堵住码头,挡住道路,不准商人的货物进入他们的地盘,这道路一旦已经出问题,商人的半条命就没了。
  但是烧商船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那武媚娘也不蠢,如果继续采用暴力的话,她也害怕局势失控,所以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事先就给予那些士族暗示,你们可别乱来,别再犯法,否则的话,朝廷就会派军队镇压的,这是朝廷不允许的,那些士绅当然也比较害怕,他们只是要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持乡村势力,不准发展城市经济,而不是要搞乱国家,搞乱的话,那对谁都不好。
  很快,延运河这一条商业线,就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商主义。
  而因为韩艺的商业发展,也才刚刚起步不久,农夫、地主都还是国家的主体,商人再失去朝廷的支持,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这些人又没有去长安闹,而是在自己的地盘。
  这对于刚刚崛起的资本主义,这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管是任何方面,毁灭永远比建设要快得多。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例外,扬州、陆州就是例外。
  扬州的话,因为韩艺就是扬州人,韩艺当初就帮助扬州抵挡住陈硕真的叛军,保护了扬州百姓,而且还从一个小农夫当上了宰相,是扬州的全民偶像。另外,韩艺上任之后,是将扬州当做一个中转站,也使得扬州变得非常繁荣,那么扬州的百姓当然认为韩艺这么做,只是因为韩艺是扬州人,所以他要照顾扬州百姓,那么反过来说,韩艺的政策是一定对扬州有利的,他们当然也非常拥护韩艺的政策。
  在扬州周边的乡村,其实也出现不少反商主义,他们也想堵住码头和道路,但是城里的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包括码头周边的乡村,码头周边的乡村都跟着码头的繁荣而发财,扬州的工商阶级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又有韩艺这个光环在,导致大家都非常齐心。
  但是这种情况想不暴力都难。
  杨展飞当然不会管,因为两边都是百姓,帮哪边都是错,民安局的皇家警察也只能劝阻,他们人手也不够,但是哪里劝得住。
  两边一打起来,那些农夫就顿时就作鸟兽散,一下子就跑了,农夫虽然彪悍,但是并不齐心,扬州城的百姓是生活在一个城里面,而农夫只是一个乡一个乡的,人数虽多,但是力量也是分散的,各自有各自的领导,而且他们只是被煽动起来的,商人又没有杀他们全家,而城里的人那都是为了自己饭碗,双方心态也不一样,城里的百姓可不管了,你们要砸我饭碗,我就是来个你们拼命的。
  陆州就更加搞笑了,陆州的百姓都是直接跑去隔壁州县去打,这陆州本地是没有人闹事的,即便有反商主义,也都不敢吭声。
  这都是因为当初陆州让陈硕真那么一搞,基本上整个州都瘫痪了,要啥没啥,一片焦土,连个领导人都没有,因为当地士绅基本也没有存活几个。就当时那情况而言,陆州当地的乡绅、地主,要么就被陈硕真给杀了,要么就跟着陈硕真混,这陆州可是陈硕真的大本营呀,陈硕真怎么可能允许大本营还有心存异志的人在。然而,后来陈硕真失败了,那么跟着她混得乡绅、地主,也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这些人肯定是头目,而朝廷是不可能宽恕一个造反头目的。
  而战后,朝廷也没法给太多的补助,最多就是免除他们的税收,小农经济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刚好就撞上韩艺的经济政策,他们也不是说聪明,而且没有其它的选择,要搞农业的话,恢复是非常慢的,在战后的两年,他们的生活非常痛苦,也因此陆州人工非常便宜,而且又多,大家都没有事干,商人就开始往这里砸钱,陆州的百姓就一股脑就冲了进来。
  然而,结果令陆州人都感到惊讶,他们是迅速的发展起来,当然,这得亏他们的地理位置好,如今的陆州,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雏形的资本社会,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运输业,几乎都是商人在打理,但这只是一个例外,有着太多的巧合和外在因素,韩艺也没有料到,陆州也不在他的计划之中。
  隔壁州拦住了陆州的商队,陆州百姓二话不说,就直接冲到对方的地盘上去了,因为他们都是作坊,这人都是很齐心的,一呼百应,就连当地官员都投资买卖,不分彼此,在陆州你不做买卖,你发不了财的,官府当然不会管,而且也管不了,很快他们就救回了自己的商队,陆州的百姓就直接放话出去,谁要敢拦我们的商队,我们就不活了,但是你们也别想活,因为商业关乎到他们整个州一切的一切,他们也是依靠自己发展起来,不是说依靠朝廷,他们不认为朝廷有资格夺走他们的一切,而且他们也觉得委屈,他们是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做得也都是正当事,你们凭什么拦我们商队。
  因为陆州百姓是刚刚鬼门关回来,这种情绪,可想而知。
  陆州百姓是一战成名,周边州县的士绅一看,我去,这群家伙都不要命了,要么不上,要上就是整个州百姓一块上,要打也打不过,横的也怕不要命的。实在是陆州百姓担心自己又冠上造反的头衔,否则的话,他们自己都可以生产武器,他们是有这个能力的。
  在整个江南地区,唯有扬州、陆州的商队是没有人敢拦的,其他州县的商人一看,这里没有人敢闹事,就迅速往陆州、扬州集中起来。陆州、扬州当然也欢迎,商人是带钱来的,给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和技术。当然,他们也不敢再去北方,他们在江南可以嚣张,但是去到北方,那就不够看了,韩艺的南北贸易计划,还是出现了非常大的裂痕。
第1762章
真真假假
  当然,扬州和陆州只是一个例外,例外只是例外而已,在整个大环境下,它们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顾好自己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各地官府都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向中央反映,其实有一些地方官府,尤其运河边上的官府,他们还稍稍偏向商人的,因为商人给城市带来的财富,但是他们不太敢跟百姓作对,士绅阶级可不是好惹的,还得让中央来为他们做主呀。
  各地的奏报,是如雪花一般飘到了两仪殿。
  直接将李治给逼了出来,出这么大的事,李治能不出面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治坐在矮榻上,心里非常郁闷,你们这些废材也太不顶用,我才躺下多久,你们就弄成这样。
  许敬宗站出来道:“回禀陛下,老臣以为这都是因为我朝偏离了农本商末的思想,才导致如今这局面。”
  “是吗?”李治眉头一皱,道:“在此之前,一直都是相安无事,怎么一下子就出了这么多事?”
  许敬宗道:“陛下,在最初的时候,臣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接到各地的奏报之后,臣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臣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个原因,其一,就是之前许州百姓火烧商船的原因,商人廉价的货物对于当地百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掠夺了他们的生计。
  其二,朝廷之前过于纵容商人,许多奏报上面,都有写说,许多商人为了剥夺百姓、压榨百姓,利用各种卑鄙的伎俩,占得百姓的土地,逼迫百姓来他们手下做事。
  其三,商人哄抬物价,先以低价收购粮食,再以高价卖出,令百姓苦不堪言。
  还有许多许多的事例,这才导致各地百姓都抵制商人。”
  李治哼道:“长安这么多商人,朕也未听说有此类事发生。”
  许敬宗立刻道:“陛下,这是因为长安乃天子脚下,故此长安的商人都不敢乱来,但是商人的本性还是唯利是图,什么能够赚钱,他们就干什么,毫无道德可言。臣说得这些,都是句句属实,各地奏报上面都已经写明,臣绝没有捏造半句。”
  他确实没有说谎,这些都是事实,哪个阶级都有害群之马,商人当然也不例外,各地都将商人的劣迹全部送到长安来,集中起来看,这当然非常可怕。但是如果你将各地地主干得坏事,也集中起来,送到长安,也是非常可怕的,你要将官员做得坏事集中起来,那基本上到死也看不完了,只不过如今各地都反商而已。
  李义府站出来道:“陛下,当初许州一案,臣与诸位同僚,也都认为是许州百姓无理在先,只不过朝廷为了顾全大局,才开始征收商税。然而,如今各个州县,都开始反对商人,在臣看来,商人自身也确实有问题。”
  李治瞧了他们二人一眼,他知道他们两个与韩艺关系不好,所言不可轻信,于是又看向许圉师道:“许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看了这些奏报,谁会对商人有好印象?
  许圉师道:“臣也认为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商人自身也是难辞其咎。”
  李治一看许圉师都这么说,不禁皱了皱眉,道:“那为什么韩艺在的时候,就没有这些事,韩艺一走,就发生这些情况?”
  许敬宗道:“陛下,臣认为这是韩艺走运,如今发生这种情况,显然是百姓们积怨已久,只不过刚好在韩艺离开的期间,爆发出来,如果韩艺的政策真的那么好,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多百姓的反对。”
  李治面泛犹豫之色,因为这种事确实是没法操纵的,许敬宗、李义府可没有这么大的你能耐,可以操纵这么多百姓,要他们有这能耐,那他们可以直接当皇帝了,道:“那你们认为,如今该怎么办?”
  许敬宗道:“臣以为朝廷应该顺从民意,重新回到农本商末的思想中,如此国家方能回到正轨上。”
  “不可!”
  一旁沉默的武媚娘突然开口道。
  虽然李治出来了,但是武媚娘也是此事的参与者,她当然得参与此次会议。
  而她这一声“不可”,恰恰喊出了李治的心声,李治是非常支持韩艺的政策,赶紧问道:“皇后对此有何看法?”
  武媚娘道:“虽说商人也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商人对于我大唐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在臣妾看来,恰恰是因为农本商末的思想,才导致这一切的发生。”
  许圉师、卢承庆他们都困惑看向武媚娘。
  但是他们都不感到诧异,虽然武媚娘反驳的是许敬宗,但是在他们看来,韩艺也是武媚娘的人,武媚娘也经常护着韩艺,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
  李治也听得糊涂,道:“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关于农桑,朝廷一直都有着一套非常明确的规定。然而,却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去规范商人的行为。这是因为,我大唐建国初期,商人并不是很多,只要管理好两市便行了,但是如今商人发展的太快,但是又没有规范,才导致商人中出现许多害群之马,臣妾认为,朝廷的当务之急,是颁布一套规范商人的律法。”
  这话的确说得是不偏不倚。
  以前都是韩艺跟商人商量着办,用引导的方式,商业法的话,韩艺也都是顺势而为,没有强行颁布什么商业法,山东集团和关中集团,那都是配合朝廷,不是说他们必须要这么做。
  这跟农民不一样,农民的话,是非常明确的规定,其中均田制,基本上什么都规定了。
  许圉师、卢承庆等人也是纷纷点头。
  这也非常符合李治的心思,又继续问道:“那依皇后的意思,朝廷又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情况?”
  许敬宗要回到原有的制度,李治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商人的崛起,也是属于他的政治遗产,怎么可能轻易废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