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9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0/2399

  韩艺抱拳一礼,彻底放松下来,正色道:“而这一回全都是由臣来负责分配财物的,这些都记录在账目,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以前这些账目都是看不到的,陛下还会有惊讶的感觉。其次,以往打仗,这打下来的土地,一般也就是分给当地百姓耕种,这对于国库而言是不会产生任何受益,只是对于国家安全利益,以及国土上面有贡献。
  而这一回,我们是将战俘全当做奴隶卖给商人和地主,以及咱们大唐的贵族,而且人数还是非常之多,又将高句丽、百济的贵族统统都迁往中原,将他们拥有的土地卖给商人,这又是一笔钱。另外,当地一些平时看来不值钱的东西,但是整合起来,也可以卖出不少钱来,就好比说,一棵树它不值钱,但是一座山就非常值钱了,因为山林可以种植草药,可以生产木头。高句丽、百济虽乃弹丸之地,而且耕地不多,但是商人制作商品的原料,也不都是全部来源于粮食,需求的是很多方面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针对商人的需求,是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的,这一笔笔收入累积起来,就如臣奏章上所写的那般。”
  李治听得连连点头,却又更加困惑,“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以前从未有人想到。”
  韩艺道:“因为没有朝代如我大唐这般繁荣昌盛,臣不是拍马屁,而是事实。我大唐没有独尊儒术,文化是海纳百川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唐虽重农但不抑商。汉朝它倒是想卖,可问题是它能够卖给谁呢?人家地主要木头干嘛?要牧场干嘛?自己身边的木头足够盖一间宅院,那就行了,中原土地肥沃,犯得着去辽东那贫瘠之地耕种么?咱们中原的地主,是最不愿意离开自己你那一亩三分地的。但是商人不同,商人本就是流通的,待在家里的肯定都会赔的血本无归,而且商人是需要木头来制作商品的,越多越好,商人拿着耕地,不种粮食也能够种其它的。汉朝只能将打下来的土地封赏给将军、郡王,但这只会导致什么王,什么候,什么大将军犯上作乱。
  但是我大唐的政策,是将财富交予商人管理,将军队交给将军,将行政交给官府,大家各司其职,都是做自己最为擅长之事,将军没有粮食,没有财富,他没法作乱,官府没有财富,又没有军队,他也做不了乱,而商人的话,虽然商人掌握着财富,但他们无权无势,而且是一群商人,而非一个商人,商人之间又有竞争,这还需要官府有效平衡,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得卖到中原来,高句丽的百姓谁买得起,再来,他们的家乡也都在中原,他们也会回到中原来的,这里才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不可能反对朝廷,如此一来,这些外族之地将可安定。”
  李治听得眼中一亮,这也是他以前未曾想到的,不禁连连叫好,“若能做到如此,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皇帝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不太好控制,尤其还是外族之地,就更加难以控制,你肯定得派军队驻扎,那就得派将军统军,将军自立为王是很常有的事,但是将土地卖给一群商人的话,等于就是军政、财政、行政三分,你要想自立为王,首先得将这三者都握在手里,这得废多大得劲,绝对比以前的羁縻政策要好得多。
  而且西北商人已经让李治看到了效果,他也知道,这商人寻求的是利益,那么就需要市场,中原乃是当今世上最大的市场,而且最好的商品也都是出自中原,没有这个市场,商人都得死,何况去到那里的商人多半都是中原各地的商人,他们这么有钱,不会待在那边太久,生活当然还得来中原过,那地方冬天太冷了,远没有中原舒服,你若人在长安,又吩咐高句丽的手下造反,你这不是自寻灭族么。
  韩艺继续说道:“而高句丽为我大唐带来的收益还远不止如此,我们将大量的战俘迁往中原,导致高句丽如今是地广人稀,财富将会溢出,那么肯定是往中原溢出,而这些战俘来到中原之后,将会为我们修建道路,河道,以及去往岭南开垦荒地,等等,这又会为我国增加不少的财富。”
  要说狠,其实韩艺比谁都狠,当初李世民征服突厥时,是将突厥人迁往中原生活的,给予优厚的待遇,而突厥的那些资源还是有由突厥人掌控,都还不用交税,不然的话,人家也不会叫他天可汗。
  而韩艺的话,可没有这么仁慈,因为这年头,你不奴役别人,就得被人奴役,他是将高句丽人贩卖到中原,让他们干最苦最累之事,同时又将高句丽的财富向中原转移,这其实一种资源分配,那这当然就会有盈利啊。
  但这是高句丽,故此,大家都没有人认为不妥。
  李治非常满意的点点头,这一笔账,总算是算明白了,突然想起什么似得,道:“对了,在你去往吐谷浑的时候,刘仁轨给朕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应该直接在高句丽和百济设立州县制度,而非是都护府,你以为呢?”
  韩艺思索片刻,稍稍点头道:“臣非常赞成,如今的高句丽不同于北方各族,都是咱们中原人在当地做买卖,生活,那理应采取州县制,如果采取都护府制,臣怕那些商人也无法适应,毕竟他们都习惯于州县制。”
  都护府一般都是设立在外族地盘上,州县就是中原制度,这制度的不同,直接标志着管理方式的不同,这么做就是要将高句丽和百济完全纳入大唐的版图,与中原无二。西北那边是两制并行,那是因为西北太大,而且当地百姓也都习惯都护府制,唐王朝的策略就是慢慢用州县替代都护府。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融合。
  李治点点头,道:“朕也非常认同刘仁轨的建议,并且打算就留刘仁轨在当地,你对此有何看法?”
  其实这一道奏章就是韩艺让刘仁轨上的,目的就是要刘仁轨在当地,韩艺当然是赞成的,道:“回禀陛下,其实臣也有打算建议陛下让刘仁轨留在那里,因为在此过程中,新罗方面屡屡表现出心怀异志,臣认为届时新罗是一个隐患,只不过目前他们还是我们的属国,我们只能先观察。
  再加上,那边还有契丹八部和靺鞨等部族,这些部族对于我大唐是否忠心,也犹未可知,东边还有一个倭国,虽然不堪一击,但是他们此番出兵,证明他们的野心也不小。故此高句丽其实对于我大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刘仁轨虽是文臣出身,但是在此次行军中,展现出了他统兵的才能,可谓是文武双全,有他在那边,辽东无忧矣。”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臣认为如果让刘仁轨一手抓,那么就违背了州县制度,故此,臣建议让独孤无月在当地统兵,由元烈虎在当地设立民安局,维护治安。”
  李治听得面露微笑,他为什么经常采纳韩艺的建议,就是因为韩艺的建议,处处都在为他着想,任何政策都是以他为中心,扶植商人,韩艺可不是说要提倡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平衡那些地主、士绅,以及分担百姓的税收,在西北施行新税赋,目的就是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中央统治。
  此番建议同样也是如此,也是将权力尽量分散开来,不要集中在某个人身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谈着谈着,李治是真心舍不得韩艺,韩艺一走,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如此尽心尽力的帮他分忧,许敬宗他们虽然忠心,但是在这方面,还是比不上韩艺。可是话说回来,如果韩艺不是要马上就要离开,他还会不会事事都询问韩艺,采纳韩艺的建议,这也真不一定,倒不是他不信任韩艺,而是韩艺前段时间风头太劲,还将行政大权也交给他,换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这么做。
  可是如今,韩艺辞呈已经递上,马上就要回乡为父守孝,而且韩艺的名声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那李治当然也无所顾忌,他也不怕韩艺功高盖主,光谈就谈了整整一日,基本上也都采纳了韩艺的建议,给予韩艺足够的权力,让他这善后之事给处理完。
第1731章
忐忑的池鱼
  韩艺是一大早就进宫,直到临近傍晚时分,才从两仪殿出来,这一整日,李治是没有接见过任何一个人,实在是有太多事要跟韩艺谈,而且都还没有谈完,还得继续交谈,因为李绩他们只负责打仗,其余的事,都是韩艺在处理,而且都不是小事。
  韩艺出得两仪殿,又晃悠悠来到皇城,打算去户部看看。
  正好遇到官员下班,别看韩艺的名声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朝野内外都是议论纷纷,但还是有不少官员跟韩艺打招呼,因为这些官员也都知道,韩艺身为户部尚书,他并未犯什么错,只不过家事影响了他,皇帝还是非常器重他的,而且他们还不知道韩艺究竟会留下来,还是回家守孝,这跟长孙无忌可不一样,说句恭喜也损失不了什么的。
  不过韩艺也是勉强的应付几句,没有与他们怎么交谈,不过大家也能够谅解,毕竟出了这档子事,换谁谁也不会开心的。
  “哟!韩尚书回来了!”
  忽听得一个阴阳怪气之声。
  韩艺偏头一看,微微拱手道:“许侍中。”
  正是许敬宗。
  许敬宗走上前来,笑道:“韩尚书,东征西讨,立下恁地大的功劳,真是恭喜啊!”
  韩艺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做声。
  许敬宗更是开心,嘴上却非常虚伪道:“令父之事,老夫也略有耳闻,不过韩尚书也无须介怀,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这话看着是安慰,但其实就是要将韩艺这不孝之举,给坐实了,真正的安慰,肯定是跟韩艺说,这是一个意外,非你之过,可他开口便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不就是说这就是你的错。
  韩艺心里当然清楚得很,拱手道:“多谢许侍中良言相告,韩艺一定铭记于心。”
  许敬宗见韩艺面色尴尬,还不敢与他争论,那种爽感,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又问道:“冒昧问一句,那不知韩尚书有何打算?”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如果不是要打探这个消息,他肯定不会那么拐弯抹角,上来肯定就是嘲讽,因为韩艺以前学着长孙无忌,经常拿他卖父求荣,卖女求财来挖苦他,这他可都是记着的。
  韩艺道:“多谢许侍中关心,我已经给陛下递上辞呈,待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我就回家乡守孝。”
  许敬宗一听这话,开心的都快要脑充血了,他一开始都还担心着韩艺死赖着不走,如今这个克星总算是要离开长安了,这两年之后,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到时你还能不能回来,都是一个未知之数呀,嘴上还假惺惺地说道:“唉……自古忠孝难两全啊!失去韩尚书,真乃我大唐一大损失啊!”
  他高兴的就连假惺惺都表现的这么虚假,人家韩艺只是去守孝两年,他却说得韩艺好像不会回来似得,很明显他就是不想韩艺回来。
  韩艺拱手道:“不敢,不敢,许侍中言重。”说着,他又道:“若是许侍中没有其它事,我就先告辞了,我还要去户部走一趟。”
  许敬宗手一伸,笑道:“请便,请便。”
  “告辞。”
  韩艺拱手一礼,然后便往户部行去。
  他刚一转身,许敬宗就忍不住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因为韩艺一走,朝中确实也没有人可以危及到他的地位,他太感谢韩大山,若是可以的话,他都想为韩大山上一炷香。
  来到户部,刚入大门,门后突然闪出一道人影来,将韩艺吓得一跳,定眼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张大象,不禁松得一口气,随即又纳闷道:“大白天的,你埋伏在这里干嘛?”
  “韩尚书。”
  张大象尴尬一笑,语气、眼神都是异常复杂,又是委屈,又是悲伤,又是不甘,总之,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
  韩艺叹道:“你都看到呢?”
  张大象点点头。
  “许敬宗的为人,你还不清楚么,不要去跟他一般见识。”韩艺挥挥手,便往里面走去。
  “下官见过韩尚书。”
  “小人见过韩尚书。”
  一些官吏见到韩艺来了,纷纷上来行礼,但是没有一个人道喜,大家都是神情复杂。
  韩艺也只是稍稍点头,没有像以往那般,与他们开开玩笑。
  来到屋内,韩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抬头一看,见张大象站在面前嗫嚅着,便道:“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张大象吞咽一口才道:“韩尚书,关于你父亲的事……你打算如何办?”
  韩艺道:“就知道你想问这事,我已经给陛下递上辞呈,等到我处理完手头之事,就回家乡守孝。”
  张大象顿时激动道:“你走了,那我怎么办?”
  这是张大象各种预想中最坏的结果,没有之一。
  韩艺纳闷道:“你当然是继续当你的户部侍郎,我还得将一些任务交予你。”
  张大象都快哭了,最开始韩艺风头强劲时,他是非常开心,韩艺的地位越稳固,他自然就越安全,可没有想到噩耗来得如此之快,更加没有想到,韩艺立下如此大功回来的结果,就是回家守孝,当即也豁出去了,直接道:“我之所以还能留在户部,全凭韩尚书你,你若走了,我只怕难以在此立足。”
  韩艺道:“那件事已经过去了,你无须惧怕。”
  张大象道:“话虽如此,但是他们不见得我容我在户部。”
  他本来是跟长孙无忌混得,如今是跟韩艺混得,但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韩艺,都是许敬宗一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扛把子都走了,他对于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了担忧。
  韩艺道:“那你说怎么办?”
  张大象支吾不语。
  韩艺道:“我们身为臣子,但求无愧于心,你担心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所以做好分内之事就行了,其余的就不要多想了。”说着,他顿了顿,又道:“其实你多想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我已经奏请陛下,将户部的事宜统统交予你来处理,尤其是朝廷投资西北的事宜,这些事可是陛下非常关心的,只要你将这些事都给做好,那么陛下自然会奖赏你,只要陛下相信你,那么别人想要害你,也是不能够的。”
  张大象听得面色缓和几分,又道:“可是我一个人只怕处理不好。”
  上面没人,处处受人掣肘,这事咋办得好。
  韩艺笑道:“这事多半是朝廷与西北商人打交道,大家是按照契约行事,不需看他人脸色,你放心便是,待我守完孝,我还会回来的。”
  这句话对于张大象而言,真是莫大的安慰呀。
  也就两年,只要挨过这两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让他有一个奔头,总比无止尽的等待要好。
  韩艺又道:“不过在我离开的期间,咱们户部一定要低调,不要去跟别人争一日长短,他们要怎么做,只要陛下点头了,那就由着他们去,千万不要他们较劲。”
  张大象点点头,就算韩艺不这么说,他也不敢冒头,如今关陇集团全军覆没,他哪里还敢嚣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0/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