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9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3/2399

  韩艺笑道:“根据人性而言,人都是向往着自由的,朝廷要统治这里,那就必须要约束他们的自由,收他们的税,吩咐他们干活,这两者对立,难免会有矛盾出现,但是如果添加第三者的进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不知道刘刺史可有看过我的数学理论,三角形是最为牢固的,这个理论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政治方面。
  如今的情况,商人将会经营这里,这里的百姓是跟商人混饭吃,约束百姓的是商人,让百姓干活的也是商人,而非是朝廷。而百姓在面对商人的时候,当然是商人占优,那么这就需要均衡,如果没有朝廷,商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剥削他们,但是有朝廷在,朝廷就可以限制商人,那么朝廷就是跟百姓站在一边的,那么这里的百姓当然是感激朝廷,而非是与朝廷作对,他们渐渐就会认同我大唐。”
  刘仁轨好奇道:“可是这样一来的话,官府能够约束商人么?”
  韩艺道:“我带来的这些商人都是中原商人,而商人追求的是利益,而商人的利益是诞生在市场,而非是田地里面。相比起中原那么大的市场,区区高句丽又算不得什么,他们在中原可都是有大买卖的,他们是不会跟朝廷作对的,但不可否认,肯定也会有一些矛盾,这是需要技巧去解决的,因为朝廷需要依靠商人,商人要是完了,这里的经济都将崩溃,百姓必定生事,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刘仁轨听得兀自是犹豫不决。
  韩艺瞧了他一眼,笑道:“刘刺史莫不是在担心我?”
  刘仁轨闻言一惊,下意识道:“韩尚书如何知道?”
  韩艺笑道:“刘刺史方才也说自己是一个直肠子的人,但是如今却犹犹豫豫的,所以我想刘刺史所担忧的事,与我有关。”
  “以前我就曾听过韩尚书擅于察言观色,今日刘某总算是领教了。”刘仁轨拱拱手,然后点头道:“既然韩尚书都这般说了,那刘某也就直说了。不错,我的确是在担忧这一点,刘某办事的方法与韩尚书大不一样,倘若我没有按照韩尚书说得去做,那么以韩尚书的地位,要整我刘某人,是轻而易举,刘某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韩艺摇摇头道:“做事方法不一样,这无所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行事作风,没有人可以变成我,我也不可以变成你,那我岂不是什么事都得自己干。关键是理念一定要与我的一致,因为你是在执行我提出来的政策,这个大方针是不能偏离的,我需要你留在这里,是我认为你可以执行好我的政策,如果你执行不好,那我为何要建议你留在这里。该听得自然还得听,毕竟我是你的上司,如果你不认同,你可以告诉我,我们可以再商量,但是阳奉阴违,只会害人害己。”
  刘仁轨道:“那如果我拒绝呢?”
  韩艺道:“那就证明你并不适合,我会另外找人。不过你留不留在这里,我还是要建议你,暂时先不要想着回长安去,尽量留在青州。”
  刘仁轨诧异道:“这又是为何?”
  韩艺道:“即便你回到朝中,你又能干什么呢?”
  刘仁轨听得面色有些不悦。
  韩艺笑道:“我并非是看不起你,如果是这样的,我也不会让你留在这里,我是很认真的在问你,你能够干什么?你又能干出什么来?想想你在青州的时候,再想想你在朝中的时候。”
  刘仁轨凝眉思索着,心道,他说得不错,虽然在青州的生活不如在长安,但是在青州我生平所学才能够学以致用,然而,在朝中的时候,我却只能写写文章,我的建议多半都不会被采纳,而且此次出征,我虽立了一些功劳,但是大功劳都还是他们的,陛下也不一定会将我调回朝中。
  “但如果你将高句丽给治理好,为陛下消除这后顾之忧,陛下一定会看到你的才能,到时再回长安,至少也是一个副宰相。”韩艺突然说道。
  刘仁轨心中微微一惊,这话完全就是顺着他的心思说的,不过他对此已经是见惯不怪了,思忖半晌,突然道:“其实韩尚书可以选一个与韩尚书理念相近之人。”
  这话说得非常婉转,其实他的意思是,让韩艺选一个愿意听他话的人。
  韩艺苦笑道:“我这个计划,其实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官商勾结,这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少人能够抗拒钱的诱惑,而商人有得就是钱,而官员缺得是钱,但如果官商相互勾结,那么这个计划一定会失败,我需要一个刚正不阿,但又不迂腐的人坐镇,这样我的政策才能够执行下去。”
  刘仁轨道:“就算韩尚书相信刘某人可以做到,但是人总会死的,可见韩尚书的这个计划,无法得以持久。”
  韩艺道:“凡事开头难,最难走出的也就是这第一步,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将这规矩给定好,让大家习惯于这个规矩,甚至说变成一个传统,那么就不是谁人可以轻易改变的,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一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还是这里的百姓。”
  刘仁轨面泛犹豫之色,他当然还是想回长安去,因为他五六十岁了,年纪也不小了,可是想到如今朝中乃是许敬宗他们当权,这回去岂不是羊入虎口,思忖半晌,突然拱手道:“那今后可就要劳烦韩尚书多多指点。”
  韩艺拱手笑道:“不敢,不敢。不过我有理由相信刘刺史会喜欢我的政策,因为我选中你,也是看中你的才能和性格,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挥。”
  虽然这事不是韩艺能够做主的,肯定还要征求李治的点头,但这可是韩艺的政策,李治既然采纳了韩艺的政策,当然也会听从他的建议。
第1712章
重商主义
  就韩艺自身的性格而言,其实他是将原则与灵活结合非常完美的一个人,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他是一个严格执行计划的人,哪怕是撞到南墙,他也是决计不会改变自己的计划,但是在计划之内,他办事又是非常灵活的,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
  在最初的时候,他从未考虑过刘仁轨,因为刘仁轨原则性太强,不便于控制,几乎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才决定忽悠刘仁轨来接下这烂摊子。
  因为高句丽的情况,比他想象中还要复杂,他低估了高句丽百姓仇唐的情绪,以及新罗的心怀异志,待在这里的人,就一定要文武双全,他是希望在这里获取利益的,那就必须要稳定,不天天就干一件事,就是镇压这里的百姓,还得大棒加红枣。
  可想来想去,他手下还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只能启用刘仁轨。
  但是他会努力的说服刘仁轨接受他的理念,因为他知道是不是他的人,忠不忠心于他,这其实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理念相同,正所谓志同而道合。
  既然选择了刘仁轨,那就必须下功夫去忽悠,争取让他完全接受自己的理念,也就是重商主义。
  ……
  这日,韩艺与刘仁轨来到郊外视察,虽然平壤已经降下了大雪,但是这兀自阻止不了商人对于利益的追逐,平壤郊外随处可见商人们对平壤的山山水水比划着。
  “都说商人唯利是图,真是一点也不差呀,这么冷的天,丝毫阻止不了他们的热情。”
  韩艺笑呵呵道。
  刘仁轨听得面色怪异,道:“我曾听闻韩尚书以自己是商人出身为荣。”
  韩艺点点头,道:“现在也是啊。”
  “那为何……?”
  刘仁轨好奇的看着他。
  韩艺道:“商人唯利是图,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无所不用其极,士绅珍惜自己名望就如同那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我不知道这三者有何区别,故此我也不觉得商人唯利是图有何不对,只要不犯法就行了。”
  刘仁轨思索片刻,尴尬了点了点头。其实世上最无耻的人,就是他们这一群政客,包括许多士绅,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什么缺德事干不出来,你自己作为政客,你好意思说商人么,就算你自己清廉正直,但是也有一个叫郑善行的商人。
  韩艺又笑道:“刘刺史读圣贤书长大的,自然对商人的印象不太好。”
  刘仁轨点点头,没有否认,他也没法否认,这是根深蒂固的理念,商人就是狡诈之徒,不可信也,跟他们站在一起都是在侮辱自己。
  韩艺道:“但凡事都有两面,商人其实也有可爱的一面。”
  刘仁轨道:“愿闻其详。”
  韩艺道:“就说这战争吧,古时候有许多商人都借着战争发财,这令人感到非常愤怒,因而忽略了其实商人也是非常讨厌战争的,他喜欢战争发生在别人家里,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浑水摸鱼,但如果发生在自己家里,那么他们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由此可见,对于当地的管理者而言,商人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帮手,因为他们在这里投入了许多许多的钱财,如果这里发生战争,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他们会尽力避免战争的再度爆发,维护这里的安定,这与朝廷目前的打算是不是不谋而合。
  还有,商人能够很好的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那羁縻政策其实只是权宜之计,只不过我大唐在当地有驻军,而且还没有多少,但是在制度上,文化上还是各玩各的,这就无法达到融合的目的。但是商人是需要交流的,不断的交流。就说此时的高句丽,汉人与高句丽人的言语不通,那么你说是工人迁就东主,还是东主来迁就工人呢?”
  刘仁轨道:“自然是工人迁就东主。”
  “道理就是如此。”
  韩艺道:“商人代表着富裕,代表着高贵,那么试问谁不想当富人,自然而然的,大家就都会学习他们,模仿他们,以他们为榜样,其中包括,语言、文字、穿着、习惯,等等,将来在高句丽,汉语将会成为他们争相学习的语言,因为只有你懂得汉语,你才能够跟富人站在一起交谈,而高句丽自身的语言,迟早会被人扔入山沟里面去的。
  但是,一旦他们跟这些商人都一样,那他们就成为了我们汉人,而非是高句丽人。战争只是下下之策,文化文明才是我大唐的最强兵器,而商人是传播文明文化最佳使者。”
  刘仁轨听得若有所思,过得好半晌,他才稍稍点头道:“韩尚书这番见解,的确非常新颖独特,或许我真的对商人存在着偏见。但是我始终觉得士农工商也并未有错,这地又不会变大,一年只能种出那么多粮食来,难道让商人来管,这粮食还能翻一倍么?”
  韩艺道:“当然可以啊!”
  刘仁轨见韩艺回答的如此理直气壮,不禁道:“还望赐教。”
  韩艺笑道:“二季稻是谁弄来的,是商人,那些先进的农具是谁在出钱研发,也是商人。为什么是商人,而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农夫呢?因为商人有钱,有资源,他们就有能力去做这些事。这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如果只有几十亩地,你最多也只能让自己不饿着,你没有闲钱去干别的事,你也没有空闲,但如果你有几千亩地,那么你就可以干很多事。”
  刘仁轨道:“这世上许多地主也拥有上千亩地。”
  韩艺道:“这就是地主与商人的区别。地主想要的是更多的土地,他拥有更多的土地,就意味着别人的土地就会更少,那么他就能够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商人想要的是更多的粮食,因为商人追求的是利益,如果你给地主一亩地,或者是一千亩地,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种粮食。但是商人的话,你不管是给他一亩地,还是一千亩地,他首先会想种什么最为赚钱,如果成功了,他们又会想如何种出更多的来,否则的话,这商人跟地主就没啥区别了。”
  刘仁轨听得稍稍点头,他对于士农工商的看法,完全来自于书籍,而韩艺的见解,是他从未想到过的。
  韩艺又道:“如果你想管理好这里,那就必须放下你对商人的偏见,与他们和谐相处,因为他们是你的帮手,而非是敌人。你不是一直都好奇,如何在商人的介入下,管理好这里么?”
  刘仁轨道:“还望韩尚书告知。”
  韩艺道:“其实只要你做到一点就可以了,发展商业,大力的推动商业,其余的一切都放在一边,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发展而努力。”
  刘仁轨听得一脸困惑。
  韩艺道:“刘刺史连这都想不明白?商业带来的是财富,商业越发达的地方,财富积累的就越多,商人唯利是图,只要能够赚到钱,他当然不介意听官府的,甚至于多发一点钱给工人,而工人富裕了,自然也愿意听从官府的,而他们富裕了,缴纳的税自然也多了,官府自然也富裕了。”
  刘仁轨愣了一会儿,道:“这道理谁都明白,谁也都想更有钱,哪怕圣人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咱们中原的州县长官,也希望如此,可是这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此话怎讲?”
  韩艺道:“鼓励生产,加大贸易。其实高句丽是非常好发展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尽最大努力去推动。因为高句丽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因为很多人已经被运去中原,只要在这里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那么生产的物资就要远远高于当地人的需求,多出来的物资,就可以拿来出售,然而,高句丽边上可是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就是山东、中原、江南、以及北方等地区,这么多人需求量是可想而知的,这么说吧,只要高句丽有一种独有的商品是中原百姓都喜欢的,那么足够养这一方百姓了。”
  刘仁轨道:“那如何鼓励生产和加大贸易呢?”
  韩艺笑道:“这个商人会给予你建议的,毕竟你是代表着官府,他们有什么需求,自然就会找你商量的,他们会拿出足够的理由来说服你,而你只需要虚心听取,与他们交流,你自然就会知道该如何去做。
  这个计划与中原大不一样,中原的话,官与民一般都不交流,而在这里,官员需要频繁的跟商人以及百姓交流,因为做买卖可不是种地,种地的话,官府只需要坚持劝农桑就可以,不需要去管的。而买卖这东西是变化的,其中牵扯到许多方面,这个是需要交流的,是要面临一个个挑战的。
  我觉得这虽然累了一点的,但是会让你更像似一个官员,因为你每一刻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天天没事,跟自己的小妾亲亲我我。”
  刘仁轨笑道:“听韩尚书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一些期待。”
  韩艺道:“若有朝一日,商人来到你面前,有得只是尊重、礼貌,而不是惧怕、卑微,那么……噗嗤。”
  刘仁轨见韩艺突然发笑,不禁略显好奇的看了眼韩艺。
  “呃……那么你就算成功了。”韩艺说着,又是呵呵一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3/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