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9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0/2399

  他来这里,就是一心求死,可就是死不了,非常痛苦。
  王玄策也知道赵持满的心态,这种心态只适合在山头上杀敌,但不适合在这里伦策,赶紧道:“公主殿下,我并不认为这是背水一战,如今乃是冬季,就算不打仗,农牧也皆在休养之中,哪怕殿下将所有的人都给调到这里来,也并不会影响农牧,待春季到来,一切还是能够恢复过来的。只不过要跟吐蕃作战,也非易事,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建议立刻将年纪大的放到后勤军,集中生力军,方可与吐蕃一战。”
  王方翼点点头道:“我也赞成王将军之言。”
  弘化公主叹道:“可是我怕后勤不足以支撑大军。”
  其实都没啥后勤,他们是带着全部家当上来的,非常简单的一波流。
  王方翼道:“持满可以从凉州调粮食进来,我们也可以写信给陛下,让周边各州县将粮食送过来。”
  赵持满忙道:“殿下还请放心,如凉州在韩尚书的计划下,乃是西北与中原的贸易重地,不论何时,凉州的绝不会缺乏物资的,待我写信去给凉州司马,让他立刻运送粮食过来。”
  “若是如此的话,那真是太好了。”弘化公主闻言不禁一喜,可随后又叹道:“只可惜韩尚书不在,若是他在的话,定有办法退敌。”
  王方翼、王玄策、赵持满听得面面相觑,这韩艺再厉害,他又不会带兵打仗,我们三个坐在这里,就算韩艺在这里,那也是我们领兵作战呀。
  弘化公主突然醒悟过来,忙道:“三位还请见谅,我的意思是,韩尚书若在,这后勤便无忧矣,再加上三位将军,打退吐蕃,定不在话下。”
  赵持满点点头道:“这倒是的,韩尚书管理财政,确实厉害,他若在的话,咱们根本不需要担忧后勤之事。”
  弘化公主虽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能力也不差,但是自知能力不如他们三人,于是就将整个大军都就交给他们三人。
  王方翼他们立刻将这支乌合之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他们三个都有统帅的能力,只要给他们精锐部队,即便人数比不上敌军,但是凭借他们三人的军事才能,可以将这支精锐部队的潜力发挥到最大,还是能够一战的。
  可话说回来,弘化公主怎么说也是吐谷浑的女王,可是她却非常信任王方翼他们,将军队都交给他们指挥,而李治的话,犹犹豫豫,又不敢将太多的兵交给王方翼他们,这才导致如今这局面。
  然而,李治不但在吐谷浑发了重大的错误,在西北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当初他虽然及时醒悟过来,让裴行俭代守大都护府,但是他忽略很多东西。
  首先,这西北驻兵本就有限,因为西北计划是将人力投入到生产之中,当地驻军其实都是唐军士兵,而于阗府一战,唐军损失惨重,而且吐蕃趁势拿下了整个塔里木盆地,唐军失去了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线,兵力就更显得不足了。
  其次,当时裴行俭正在弓月城平叛,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大都护府告急,裴行俭只能放弃弓月城,急急忙忙回来防守大都护府,结果闹得两头不着岸,而且也没有时间给他准备。
  最后,他们才刚刚将裴行俭降为参军,而且裴行俭在朝中的靠山全部倒了,而那些都护府的老大都比裴行俭高很多级,再加上因为韩艺的新政,导致各地州县也没有什么钱,因为每个州县的百姓交税那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的,我将钱交给你了,我县里怎么办,如今税钱都得用在刀刃上的,他很难迅速的调动其他州府的兵力。
  可就差一点大都护府就失守了,得亏大都护府地势险要,再加上苏定方在那里打造了一套防御系统,裴行俭这才勉强守住。
  但是因为裴行俭也没有将弓月城的情况处理好,他一撤走,那些地区的动乱规模是越来越大,并且又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动乱,这真是内忧外患,裴行俭是四面楚歌,咬着后牙槽在顶。
  不过李治天生命好,哪怕是撇开韩艺不说,他在王子时期,他是最不被看好的,结果长孙无忌硬是将他给推上皇位,后来又遇到武媚娘这个帮手,夫妻二人,又将长孙无忌给铲除,而且他在位时,唐朝没有遇到什么大灾难,风调雨顺。
  就在紧要的时刻,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来济。
  武媚娘并未打算放过来济的,他也派了人去调查来济,只不过他派去的人,没有找到来济,因为来济一直在被调来调去的,在西北各州县转着,导致后面就变成了一个闲官,没有什么权力,来济心中非常郁闷,就经常带着仆人四处游览着西北的风光,等到武媚娘派人去调查来济,根本找不到人,西北太大了。
  就在赞悉若第三次围攻大都护时,来济领着一万骑兵仿佛从天而降,帮助裴行俭打退了赞悉若的进攻。
  ……
  大都护府。
  “来兄,来兄。你们都给我让开。”
  裴行俭奋力的推开面前的所有人,快步来到一张床前,看着床上已经奄奄一息的来济,他愣了片刻,当即跪在床边,握住来济的手,激动地喊道:“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来济打量着裴行俭,过得片刻,他便转回头去,目光凝视着上方,微微一笑,他的手裴行俭也手中滑落下来,同时一滴眼泪也消失在那苍白的鬓间。
  “来兄,来兄。”
  “父亲,父亲。”
  至此,当初反对武媚娘上位的四个主力,长孙无忌、褚遂良、韩媛、来济,如今全部都死了,那于志宁本就是个老实人,他当时一句话都没有说,而且人家也看得开,这好死不如赖活着。
  ……
  这逝者已矣,节哀顺变,裴行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向来济的次子来庆远问道:“贤侄,你打算如何安置你父亲?”
  来庆远一边哭,一边道:“侄儿还是想将父亲送回家乡安葬。”
  这落叶归根,乃是中国人的传统。
  可是他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去,故此他只是说想。
  裴行俭稍稍点头,道:“我会派人送你去的。”他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来麻烦,但是他不想考虑这么多。
  来庆远忙道:“侄儿多谢裴叔父。”
  “是我得谢谢你父亲才是。”裴行俭说着,又好奇道:“我方才听说,来兄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是为何?”
  来济虽出身将门世家,但他只是一个文臣,还穿着宽袍大袖去冲锋,这令裴行俭非常不理解,故此他方才才非常激动的向问来济,“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来庆远哽咽道:“父亲大人他最近得知太尉、韩叔叔他们的事情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我想他是——他是——”
  其实来济跟赵持满想的也是一样的,他的好友都已经死了,他也觉得自己留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就打算用殉国来表示自己对于大唐的忠诚,他在冲入敌军阵中时,还高呼着大唐万岁。
  但是他们只是忠于大唐,而非是李治,如果忠于李治,那可能不会选择死,正是因为他们忠于大唐,但却对于李治非常失望,故此只有以死明志。
  裴行俭闻言,不禁黯然一叹。
  来庆远似乎又想起什么似得,又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函来,道:“哦,裴叔父,这是父亲让我交给你的,说这是退敌之策。”
  裴行俭愣了愣,接过信函来。
  其实他对于来济的突然出现,也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来济还带来了一万骑兵,这太令人费解了,朝廷不可能让来济领兵的。
  回到帐中,裴行俭坐在床边,拿出那封信,看了起来。
  来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曾都已经当上中书令,他可不是李义府,他是凭借真才实学上位的,李治曾有一段时间,都非常信任他,对于他提出的建议,是赞不绝口,基本上都采纳了,除了废王立武以外。这也是为什么,李治对于来济始终还是网开一面。而他在西北各地游览时,看到西北的变化,这可是他切身的体会,因为他来的时候,整个西北被战争弄得是满目疮痍,而仅仅过去一年,便欣欣向荣,他知道这是韩艺的西北计划导致的,故此他一直都在研究西北的政策。
  这一万大军,不是正规军,乃是雇佣军,是西北地区的一些富商出钱雇佣的一支军队。
  来济在得知西北战事之后,立刻就去找西北各地的富商,因为他在很多地方当过官,与这些人也都认识,他就告诉那些商人,弓月、处月二部挑起这一场战争,是要重回旧突厥的贵族统治,亦或者是部落统治,如果大都护府被攻破,那什么都完了,你们这些因为西北计划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人到时也会变回普通百姓,甚至于奴隶,如果你不是姓阿史那,那你就得好好考虑一下。
  这些商人想想,如今这个制度,对于他们而言是天堂,而且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不愿意再回旧制度,于是这些富商开始联合起来,出钱,出粮,出人,雇佣到一支骑兵队伍,赶来救援大都护府。
  而来济告诉裴行俭的退敌之策,就是不要将这场战争当做是国与国的战争,而是要当做阶级战争来打,如此一来,可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四方的动乱。
第1708章
崛起的资产阶级
  韩艺的西北计划,政策其实就那么几句话,但是包含着非常非常多超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理论,当今的人要想将这个理论领悟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其实来济也只是窥透出其中一角而已,可哪怕是这一角,也非是一信可以道得明白的。
  故此,裴行俭看得也不是很懂,他反而觉得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这一万大军是这么来的,这平时狡诈、小气的商人,怎么可能会这么慷慨的拿出这么多钱来支援他们,太不可思议了。
  但不明白归不明白,裴行俭见来济一个闲官都能够借来这么多军队,也就是说他这一招是可行的。
  而且裴行俭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他就依照来济之言,不再向各个州府求援,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商人,他开始跟大都护府的商人交谈,并且还派出许多人,去各地游说商人,让他们出钱支援大都护府。
  很快就得到了响应,率先响应裴行俭的乃是以粟特胡人为主的胡商,也就是兀可烈他们,他们可是西北最富裕的商人,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买卖人,以前就是干这个的,这骨子里就有商人的基因在,他们也是最早支持韩艺的,要知道这西北地区可从不抑商的,他们没有中原商人那种卑微的心态,故此他们想得是最明白的,基本上都没有怎么迟疑,就拿出了大量的钱粮去支援裴行俭,成群的牛羊赶往都护府,这有钱就有人,有粮就有后勤。
  要知道这吐蕃可不单单是从一方进攻,还煽动不少突厥的旧贵族,这些旧贵族都非常怀念曾今的突厥王朝,他们不愿意受到唐朝的统治,他们希望回到颉利的那个黄金时代。
  而吐蕃自身打仗靠的也都是奴隶主,吐蕃就是奴隶社会,他们的兵都是奴隶来的,他们的将军都是那些奴隶主。
  所以不管是他们两边谁统治了西北,韩艺的西北计划都将灰飞烟灭,不可能共存的,因为商人追求的是资本,是自由,是平等,在他们的统治下,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唐朝只是因为鞭长莫及,而且也不稀罕他们那点点钱,只要他们别闹腾就行了,故此给予了他们许多自由,但要说自由,这又远没有羁縻政策那么自由,只不过羁縻政策是贵族自由,而韩艺的西北计划,是百姓自由。
  更加要命的是,吐蕃可都是穷人,他们打下这里,那总得抢点什么吧,商人是最有钱的,如今官府都没啥钱,那肯定是抢商人的。
  这钱要现在不用,将来也是为他们这些人准备的。
  原本这是禄东赞为了开疆扩土,而挑起的战争,本质上还是两个国家的战争,他们都是想削弱对方的势力,这其实才是根本原因,是国家之间的博弈。
  但是裴行俭这么一宣传,情况就不一样了。
  就演变成了资产阶级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斗争。
  有粟特胡人的带头,大量的商人开始出钱,出力,出人,支援大都护府,就连来这里做买卖的汉商,都不做买卖了,将带来的货物都捐出去,如今这里战火连天,大家都去打仗了,谁还买他们的东西,要不捐得话,极有可能会被抢了,而且对于他们而言,西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地要是没了,今后货物卖给谁呀?捐了的话,还有一个人情在。
  不但如此,在弓月城、葛逻禄,等叛乱的集中地,民间也开始出现反抗的力量的,这自然也都是商人后面支持的,当地也有商人,商人当然跟商人站在一起,而且许多贵族都已经变成了商人,好比说那些酋长,他们一开始没办法才答应的,但玩着玩着发现自己的生活过的越滋润了,啥都能买得到,爽的一比,故此他们也渐渐认为自己是商人,他们也站在商人这边。
  民间的话,西北百姓原本就厌战情绪非常高的,当初与韩艺签订了牧场协议,也就是为了止战,后来又因为西北计划,这生活过得是越来越好,大家对于现状都非常满意,没曾想这吐蕃又跑来掀起战争,故此当地百姓也是非常痛恨这些人,不少人自备干粮,主动参战,既然你们不想让我们好过,那我们也不让你们痛快,大家就互相伤害吧。
  如此一来,这西北局势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不管是贵族,还是奴隶主,他们都是压迫人们去战斗,商人没权力去压迫谁,他们是拿钱雇人去,而是每个百姓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是为自己而战,不是为别人而战。
  越来越多的商人加入进来,源源不断的钱粮,雇佣军来到了前线。
  裴行俭手中从一万人,到两万,再到三万,最后他手中拥有了七万大军,这还不算各地自己组织与叛军作战的雇佣军。
  这些游牧民族,天生的战士,有些商人不太信任裴行俭的能力,干脆就自己领兵去打了,因为他们以前就有打仗经验。
  至于后勤,裴行俭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粮草,反正天天有人往这边送粮草,都是无常捐助。
  裴行俭仿佛从地狱回到了天堂,他真心没有想到来济的这个计谋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只觉自己处于梦中,可哪怕是在做梦,他也要在梦中打败吐蕃,于是他就开始反攻了,如今他手中这么多兵力,还防守个毛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0/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