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9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8/2399

  “咱们这位姑爷的手段,还真是了得呀!”
  一向话不多的犬牙,看到街道上这一幕幕,是情不自禁地说道。
  他也知道内情的,就是他去放的火,他能不知道么。
  “何止是了得,就连太尉、李义府、许敬宗他们恐怕都不是那小子的对手。”元鹫感慨一声,他可不傻,既然他知道内情,那他当然知道这是在干什么,起初他都还很不理解,为什么韩艺为这一点点事,将偌大的粮仓烧得一干二净,但如今他也觉得这把火烧得真是太漂亮了,道:“幸亏老子聪明,当初了撮合了他跟小妹,与他做亲家,总比做敌人要好,这小子没啥优点,但是有一点还不错,就是对自己的女人和亲人都非常好。”
  他以前老是觉得太丢人了,竟然让韩艺这小娃给整了,总想再跟韩艺一决高下,但是随着这一回出征,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跟韩艺都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他只是整人为乐,不是成心要伤害你,就是有点任性,但是韩艺要么不动手,这一动手,十几万人甚至于几十万人都得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无数人家破人亡,真得是吃人不吐骨头。
  可见一个百姓,他再阴险也就那样,但是一个政客要阴险起来,就算是扒了你的皮,你还得发自肺腑跟他说一声谢谢,这真得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第1705章
我是被逼的
  “韩尚书。”
  刘仁轨来到韩艺的临时办公室,拱手一礼。
  “原来是刘刺史,快快请坐。”
  韩艺非常热情的起身,又亲自为刘仁轨斟茶,他对于能够帮助到他的人,那是非常礼贤下士,因为他知道,能帮助他的人都有能耐,人家不靠你,也能活得很好。
  郑善行帮助他负责莱州那边,而刘仁轨则是帮他负责这边,是他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助手,因为行政一直以来都不是他的强项。
  “多谢!”
  刘仁轨双手就接过茶水来。
  韩艺直接坐在他身旁,道:“不知刘刺史突然到来,是为何事?”
  刘仁轨立刻将茶杯放下,道:“韩尚书,我认为可不能再让平反局这么搞下去,如今城内已经乱成一片,没有人做事,也没有人做买卖,并且不少人都为此蒙受了冤屈,已经制造了不少冤狱。如今我们应该赶紧恢复这里的生计,而不是将这里搞得更乱,到最后不还得咱们来收场么。”
  他为人正直,虽然这是高句丽的百姓,但是他看到这平壤城乱成这样,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真是于心不忍,实在是他本是来辅助苏定方的,他没有权力干预这些事,这战前战后之事,都是韩艺一个人负责,他只能听从韩艺的,如今实在是忍无可忍,他才来到这里,希望韩艺能够停下来。
  韩艺叹了口气,道:“其实我又何尝想这样,其实一开始我也只是想将渊盖苏文的心腹给处置了,但是……唉……那晚刺客行刺,你也是在的,即便他们杀死我,他们也不可能跑得了,可见他们这些人都是誓死效忠渊盖苏文的。我非常仔细的考虑过这个问题,那渊盖苏文在这里统治几十年之久,虽然有许多人痛恨他,但也有许多人将他当做英雄,甚至于神。而我们是要将这一片土地纳入我大唐的版图内,可是我们又不可能总是待在这里,一旦我们离开,这些人又会闹腾起来,我们到时又得出兵来镇压,这来回一趟,死的人要更多,就不说以后,光因为这一场战争死得人,难道都是死有余辜么?可是,他们已经不能再起死回生了。”
  刘仁轨听得是沉默不语。
  韩艺又继续道:“这不破不立,今日若不将这些人清除掉,将来只会后患无穷。不过我也知道有很多人是蒙受不白之冤,我也不会让人伤害他们的,等到时,我会将他们全部迁回国内,他们在这里受到了迫害,却在大唐得到了新生,他们也会感激大唐,成为一个忠于大唐的大唐子民。”
  刘仁轨听后,虽然韩艺这种方式,不是儒家提倡的,但是也有他的道理,儒家可不能感化渊盖苏文的死忠,该清除得还是得清除,并且韩艺也保证,不会滥杀无辜,他也点点头道:“还是韩尚书你考虑的周详。”
  “什么考虑周详,其实我也是被逼的呀。”韩艺苦笑一声,道:“我就实话跟你说吧,不管我在这里杀多少人,陛下都不会怪我的,但这里要是没有管理好,我军一走,立刻就有人造反,那陛下一定是怪我的,朝中也会有人弹劾我的,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大军今后还得来这里走一趟。”
  这绝对是大实话,李治图的是丰功伟绩,开疆扩土,他才不会关心这里死多少人,只要死得不是大唐子民就行了,如果大唐子民死多了,他也会有麻烦的,隋炀帝不就是因为征高句丽死太多人了,故此大家都反他么。
  “韩尚书言之有理。”刘仁轨点点头,他哪里还好意思说什么,其实韩艺这话还有一层意思,只不过就是比较隐晦,就是暗指,你别在这里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是仁义,但是要出了错,你又不用负责,全是我一个人负责。刘仁轨又问道:“可如今城中的粮食已经没有多少,没有粮食的话,迟早也会出乱子。”
  “我这几日连门都没有出,就在思考这个问题。”韩艺揉了揉双眼,道:“你也知道的,司空他们撤退的非常突然,他们也带走了大部分的粮草,甚至于观国公都跟着他们一块撤退了。而苏将军他们还在与剩余的残余部队作战,前线的军粮也比较吃紧,而如今河面都有结冰,莱州的船只又不可能抵达这里,这种只能依靠百济的粮草,甚至于向新罗要粮食。我是这么打算的,先让商人借平壤南边的军粮来这里,救济这里的百姓,再从百济运粮草给军队补上,只要等到来年春季,冰融化之后,那么一切就好办多了。”
  因为李世民当初在冬季撤兵,许多士兵都在途中活活冻死、饿死,故此李绩吸取了教训,别说粮草,都带走了半个后勤军,就是要避免这种非战伤亡,反正韩艺将粮食已经弄来了,那当然不会再还给他。
  刘仁轨不清楚后勤之事,但是他知道目前平壤面临的困难,只要你能将粮食运到这里,那什么都好说。
  与韩艺交谈完之后,刘仁轨便告辞了,出得府门,他突然皱了下眉头,微微往里面一瞥,嘀咕道:“难道我猜错了,此事当真与他无关?是呀,他也不可能指派渊盖苏文的余孽来刺杀自己,看来是我多想了。”
  韩艺送走刘仁轨之后,回到屋内,看着那杯已经未动过却已经冷却的茶,不禁略显疲惫的捏了捏鼻梁,“聪明人不好忽悠,蠢人又帮不到我,这他妈真是一个体力活啊!”
  ……
  ……
  白兰山。
  “父亲!”
  “若非你是我儿子,我早就将你军法处置了。”
  禄东赞愤怒的瞪着达古日,道:“你三万人竟然连一个只有五千残余部队坚守的山头都攻不下来,以至于延误军机,你说为父要你何用?”
  达古日单膝跪地,“孩儿知罪,还请父亲责罚。”
  禄东赞瞧了眼他,道:“这过先记着,待打完之后,为父再向你问罪。不过你先将这事给为父解释清楚,为何你们三万人连这最后一个山头都拿不下。”
  达古日面色尴尬,嗫嚅半晌,才道:“孩儿已经尽全力去围攻,但是敌军上下作战勇猛,他们统帅还都身先士卒,我军的几番猛攻,都被他们给打退,孩儿也是不服气,才在这里滞留多日。”
  禄东赞皱眉道:“竟有这等事,我明日倒要瞧瞧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三头六臂。”
  原来那日王方翼、赵持满、王玄策接到李治的诏令,就准备让王玄策领兵撤退,王方翼、赵持满就准备以身殉国,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是他们最好的结果。
  可是就在王玄策准备撤退的时候,这后面突然杀出一队骑兵来,将他们的后路给截了。原来那禄东赞一看从正面攻,这白兰山一直攻不下来,于是就让麾下大将率领五千骑兵,绕过大半白兰山脉,来到唐军后方,两面夹击。因为禄东赞也知道唐军兵力不足,只能重兵屯守路口,那么其他的地方根本没法守。
  这两面夹击,唐军根本抵挡不住,王玄策也走不了了,不过说来也真是走运,王方翼、赵持满都已经选好坟墓,就是在一个山岗上,这个山岗是非常适合防守的,因为他们觉得多杀一个敌人,那就赚的,他们人数少,得依靠地势来杀敌,而王玄策本打算撤退的,这粮草都已经打包了,当时他们一看敌军绕道背后来了,当机立断,立刻放弃白兰山,背着粮草往山岗上面走。
  达古日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就将他们给围住了,可结果令达古日意想不到的是,从四面八方连续猛攻几日,竟然就是没法消灭山岗上的敌人,并且还延误了战机,因为根据禄东赞的计划,是要一波流就将吐谷浑给消灭了。
  故此禄东赞责问他的时候,他要不说自己没用,就只能说敌人太强,他当然愿意说自己没用,可不能伤士气呀。
  禄东赞也不信这个邪了,反正也被这群人拖了这么多日,还在乎这一日么,于是第二日拂晓时分,就亲自来到那山岗前督战。
  只见那山岗之上蹲着一群乞丐,个个的妆容都是一模一样,根本分不清楚谁是将军,谁是士兵。
  ……
  “弟兄们,敌军又来了,咱们的本已经赚回来了,如今每杀一个人,那都是咱们赚的,待会一定要多杀几个。”
  赵持满在阵前挥舞着自己的大刀,吆喝着。虽然脸上除了泥,就是血,但是也挡不住他那神采飞扬,非常开心和兴奋,完全就不像被围住人。
  因为他原本就打算殉国,如今打成这样,将吐蕃主力给拖在这里,为大唐争取到了一些些时日,他非常开心,就算死也值了。
  士兵们也别他们感染,你们都不怕死,我们还怕什么,你们的命比我们值钱多了。
  “等会,等会。”
  王玄策突然又站起身来,道:“各位弟兄,莫听此人胡说。有句话说得好,这天无绝人之路,当初我出使天竺时,多少次都身陷绝境,但是我一直坚持天无绝人之路,故此我一直活到现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说不定援军已经在路上。”
  他们被困在这里,晚上没事做,王玄策见过的世面的人,曾还跑到印度去了,天天跟大家讲故事,要是没有他,可能还真挨不到今日。
  赵持满一脸不屑,还援军,要有援军,早他妈到了,岂会等到现在。
  王方翼哭笑不得道:“不管是赚是赔,还是天无绝人之路,都得先打退敌人的进攻,我还是赶紧安排一下吧。”
第1706章
巾帼不让须眉
  原本还不信邪的禄东赞,等到一开战,立刻就觉得真不能将过错都怪在达古日的头上。
  这哪里是一支残兵败将,分明就是一支超强的精锐部队呀!
  禄东赞是从三面同时进攻,但是他的部队都上得一半,山岗上的唐军根本不为所动,直到他的部队都上到了三分之二,唐军才开始发动进攻。
  弓箭手掩护步兵冲锋,三个统帅都是亲自上阵,每个小队配合的非常默契,可见他们都不害怕,面对这么多敌人,没有一丝慌乱,打得是有章有法,这令禄东赞非常惊讶。
  他也很快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攻不上这个山头。
  首先,山坡上太多的尸体,唐军就是在他们将士越过这些尸体的时候,发动进攻的。
  其次,弓箭手,唐军的弓箭本就比你强,还居高临下,射程可就比你远多了,可以很好的掩护自己的队友冲锋,而且唐军的弓箭手,不是站着不动的,他们也是随着步兵压上,射往一轮,就往前走几步,在走的过程中张弓搭箭,停下来的时候,立刻就射。
  而吐蕃的弓箭手都是躲在后面的,前面是盾兵掩护,他们的地势又低,本来视野就不如唐军,前面还有哥们挡着,是难以看清楚前面的情况,他们的箭矢基本上都落在唐军弓箭手的后面,这也是为什么唐军打了这么久,箭矢好像用不完似得,因为战斗都是在半山以上发生的,打完捡回来就行了,还有敌军送的,每打完一回,箭矢就多了一倍。
  而唐军弓箭手,从不射前面的敌人,根本就无视,专心往后面的射,这弓箭是抛弧线,你们这多人,我只要往人堆里面射就行了。
  前面的那些人,当然是交给步兵去解决,他们留在这里都是为了杀人的,什么战略、战术跟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关系。这就导致,吐蕃的战士,在面对唐军的冲锋时,不但得厮杀,还得注意脚下,更为关键的是,后来总是传来同伴的惨叫声,这心理就很慌。
  最后,山是圆锥形的,这越往上,范围就越小,吐蕃兵力虽然占优,但是这个圈就只能站这么多人,得前面的死了,后面的才能补上去。
  唐军永远是在一对一,没有说一个面对两个。
  这唐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唐初,那还真不是盖的,因为唐人都非常尚武,许多文人都愿意去当将军,但同时唐朝的文化又非常繁荣,那么这士兵的素质就高,像那宋朝的兵,不是乞丐,就是流氓,那种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将文武结合的最强的一个朝代,故此才有后面的节度使作乱,因为大多节度使都是文武双全,军政、行政一手抓。宋朝文化发达,但是军事比较差,汉朝军事比较强,但是文化还在形成当中。
  几万大军在下面,偏偏就是啃不下这个山岗。
  仅仅半个时辰,禄东赞下命鸣金收兵。
  山头上立刻传来唐军的欢呼声。
  不是攻不下,只是禄东赞认为,这么打下去损失太大了,其实也犯不着,他们父子都是为了争口气,才在这里耗这么久。因为当初就是这三人伏击了他们的,如今将他们困在山上,瓮中之鳖,肯定都想一雪前耻,结果竟然没有打下,这就更加丢人,于是再继续打。
  禄东赞毕竟过了年轻气盛的时候,一看情况,就还是别打了,吩咐一员大将领一万士兵在此围困他们三人,就是要困死他们,并且还吩咐道:“此三人留不得,待他们弹尽粮绝时,定会选择冲锋,你务必要将此三人都给我杀了,若逃走一人,我要拿你是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8/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