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9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7/2399

  许敬宗更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扬言要平了那倭国。他可是很好面子的,这如今朝中就他一个名正言顺的宰相,其余的都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而且他也确实是文官之首。这倭国打唐朝的脸,不也是在打他的脸么,想当初长孙无忌在当宰相的时候,周边藩国的使臣都争先来讨好长孙无忌,而他打败长孙无忌,成为文官之首,就接到这么一封信,这是坚决不能忍呀!
  这一封信直接让整件事情变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余地,因为从整封信的内容来看,那百济还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倭国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要跟大唐平起平坐,如果唐朝承认这一点,那么新罗也必将会成为倭国的属国,因为新罗离倭国最近,比百济还近。
  这别说唐朝,恐怕弱宋都忍不了,更何况此时乃是唐朝最强大的时候,就连吐蕃在表面上,那都是唐朝藩国来的,敢这么叫板唐朝的,差不多都已经被唐朝给消灭了,也就剩下一个高句丽,而如今区区一个岛国,都要这么嚣张的叫板大唐,这真是一种侮辱,如果再不给出回应的话,那唐朝凭什么让周边国家俯首称臣。
  李绩和韩艺偷偷用眼神交流一番,都是透着喜悦之色,这队友真是太他妈给力了。
  得到枢要大臣的支持,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韩艺在征得李治的同意后,立刻将这一封信刊登在大唐日报上面,标题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唐百姓是震惊不已,他们是真心无法理解倭国是出于何种心里写得这一封信,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倭国是个什么东西,包括桑木都跑去问韩艺,这封信是不是倭国写得,这怎么可能,因为他出生于倭国,他知道倭国是个什么情况,而他又在大唐待了不少年,太了解唐朝的虚实,这完全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这岛上太小,不知世界之大,因为倭国目前而言跟半岛来往的最为密切,跟中原来往的比较少,因为倭国离半岛最近,尤其是百济和新罗,就事论事,那倭主也就一井底之蛙,如今的交通,别说出国,出省都非常艰难,更何况漂洋过海,尤其是那些统治者们,他们更加不会出门,万一死了怎么办,他们不太清楚唐朝是一个什么情况,反正就知道唐朝打高句丽和百济总是打不下,但是他们倭国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住了百济,这让倭国觉得大唐不过如此呀,说平起平坐那是在给你们面子。
  其实这在古代挺常发生的,因为交通太不便利了,信息来往的比较慢,个个都认为自己最屌,清朝不就是这么挂了的么,相比起来,其实大唐就更加不了解倭国,但是大唐自身实力强,乃是这片区域的霸主,故此大唐看任何国家那都是渣渣,倭国更是渣渣中的渣渣。
  而随后韩艺又搬出当年那一段与高句丽的血海深仇,讲述着隋朝将士被高句丽俘虏之后,是如何如何被虐待,活着的时候,是连狗都不如,死了之后,就连尸骨都被当做肥料。
  隋炀帝当初是征关中之兵去攻打高句丽的,死得多半也都是关中子弟,这长安就关中,如今很多百姓的爷爷、曾祖都是死在高句丽,如今被这风一吹,什么仇,什么恨都记起来了,这唐朝的百姓可是非常彪悍的,甚至就有人指责李治,想当初先帝在位时,时时刻刻记着这一笔血海深仇,而你即位之后,罢辽东之役,就是偶尔小打小闹一下,太对不起我们了。
  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当初罢辽东之役,那也是顺应民心,因为李世民晚年,做了许多混账事,导致国力大损,幸亏死得早,不然的话,估计这大唐也就是第二个隋朝,是在李治和长孙无忌他们的治理下,才度过这一个难关的,再加上韩艺的推动,国力才彻底恢复过来,并且更上一层楼,就事论事,如今指责李治,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这君主还是要以百姓为重,打仗把国家都打垮了,百姓都没有饭吃了,纵使你再有理由,你出兵就是不对。想那宋朝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许多人都说宋朝丧权辱国,可是辽国最后死就死在檀渊之盟上,而宋朝却得益于檀渊之盟,百姓安居乐业,非常富裕,每年给辽国的岁贡,不到半年就能够赚回来,这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是如今李治希望他们指责自己,因为打仗是要百姓去打,故此这得需要民意基础,别以为封建社会就不看民意,没有民意的支持,你就一意孤行,出兵的话,那你就是暴君。
  如今这民意基础也已经有了。
  李治见也宣传的差不多了,于是召开朝会,商议出兵一事。
  搞笑的是,这李治都还没有开口,大臣就纷纷上表,建议李治出兵,平定辽东。
  这时候谁要还敢劝住李治,那真是傻逼了,不仅让皇帝不开心,百姓也会看不起你的,这官恐怕都没法当下去了,故此这满朝文武全部建议李治出兵,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李治开心极了,一拍桌子,站起身来,雄心壮志地说道:“朕这回要御驾亲征,不平辽东,誓不归朝。”
  太极殿内立刻鸦雀无声,群臣都是一脸懵逼的看着李治,好似在问,我能不能收回刚才说的话?
  尴尬!
  忒也尴尬了!
  李治只觉无比的尴尬,怎么都没有回应呀,这脸都红了,你们也太不给面子了,又铁青着脸,看着他们,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快出来高呼“陛下圣明!”
  那许敬宗几乎是滚了出来,激动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呀!”
  又是你这老头!李治瞪着许敬宗道:“有何不可?”那眼神好似说,你丫快给我滚回去,否则的话,休怪我不讲情面。
  但这事你不讲情面,许敬宗也得硬着披头上呀,急得都快哭了出来,“陛下乃万金之体,关系着江山社稷,岂能轻易冒险,臣恳求陛下收回成命。”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少大臣都站了出来。
  李治道:“平定辽东乃先帝意志,朕身为人子,理应为父完成遗愿,朕心意已决,尔等无须多言。”
  刘祥道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当初先帝传位于陛下,不仅仅是希望陛下能够平定辽东,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陛下能够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我大唐能够千秋万世,平辽东只是其次,陛下若御驾亲征,以身犯险,此乃本末倒置,不孝之举。”
  “你——!”
  李治双目一瞪。
  卢承庆也站出来道:“陛下,倭国、高句丽不过就是弹丸之国,与我大唐作对,乃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若陛下亲征,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而那倭主定会笑我大唐无人矣,他都没有来,而我大唐陛下却御驾亲征。”
  之后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来,对此是坚决反对。
  李治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不禁也感到有一些压力,一个劲的跟韩艺、李绩使眼色,你们两个还不快出来支持朕,当初咱们可是说好的。
  谁跟你说好的,当初我们只是说好出兵高句丽,但是我们可没有答应你,支持你御驾亲征。
  李绩和韩艺那都是装睡高手,垂首不语,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权当没有听见。
  这可将李治气得够呛呀,只觉自己堂堂皇帝,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愤怒的一甩袍袖,直接走人了,老子不跟你们这些没见识的逆臣说了。
第1657章
萧规曹随不是我的风格
  纵使李治是气冲冲的离开,但是满朝文武都不以为意,这散朝之后,大臣们还都围聚在一起,表示坚决不能答应皇帝御驾亲征,反正这法不责众,我们要都反对,皇帝他也拿咱们没有办法。
  在这事上面,大家的意见是出奇的一致,态度非常坚决,就是要跟皇帝斗争到底。
  “岂有此理,看来是朕平时对他们太温和了,以至于他们无法无天,竟敢如此对朕,朕饶不了他们。”
  而那边李治回到后宫,那是拿着什么就往地下摔,张德胜与两个小太监站在门口,是瑟瑟发抖。李治梦想着要亲自征服高句丽,平定辽东,将这视作超越李世民的一个标志性功绩,可哪里想到,这满朝文武是如此无情泼着他冷水,一点机会都不给,心里是非常愤怒。
  相当初李世民要御驾亲征的时候,虽然也有人反对,但是也没有像如今这样反对,就没有一个赞成的,大臣们这么做,不就是在暗示他不如李世民么,这令他非常气恼,太看不起我了。
  殊不知正是因为李世民第一回御驾亲征,故此这回大家才如今坚决反对,如果没有李世民当初的御驾亲征,就不会这么多人反对,当时没有达到目标,李世民确实助攻了高句丽,你又要这么玩,不是记吃不记打么,这打仗是要钱的。
  急忙忙赶回来的武媚娘,一看这情况,心里自然知道是为了什么事,但是她也装作不知,惊慌失措道:“陛下,发生什么事呢?”
  李治道:“你来正好,你来给朕评评理。”
  他此时是深感委屈,非常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于是一股脑的就将方才大殿的事,告诉了武媚娘,尤其批评了韩艺,顺便稍稍表示对于李绩的不满。
  武媚娘听后沉默不语。
  李治一看这皇后跟殿中的大臣一样,很是不爽,道:“你为何不说话?”
  武媚娘不答反问道:“敢问陛下,他们反对陛下你御驾亲征,对他们有何好处?”
  李治愣了愣,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武媚娘又道:“且抛开是非对错不谈,臣妾以为他们阻止陛下,绝不含半点私心,这完全是出于臣子对于君主的忠诚,陛下理应感到高兴,而非是抱怨。”
  李治神色稍微缓和了几分,道:“这朕心里也明白,可是平定辽东不仅仅是父皇的意愿,也是朕一直渴望的,当初朕罢辽东之役时,就引来不少非议,可此举非朕心中所愿,而是当时受形势所迫,朕也想证明朕绝非那软弱君主,这时机一旦成熟,朕一定会果断出兵的,朕要御驾亲征,也是要想彰显朕平定辽东的决心,非他们当初所认为的那般。”
  武媚娘笑道:“臣妾明白陛下的心思,可是陛下若不御驾亲征,难道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就看不到陛下的决心么?我看也不然。另外,陛下可有想过为何就连司空都不支持陛下御驾亲征?陛下应该知道,这世上没有谁比司空更加忠心于陛下。”
  李治道:“那依你之见,这是为何?”
  武媚娘道:“依臣妾看来,司空只不过是吸取了先帝征讨辽东的教训,认为陛下若御驾亲征,这弊远大于利。”
  李治听得怫然不悦,道:“朕就这么不堪么?”
  “臣妾绝非此意。”武媚娘摇摇头,又道:“陛下可有想过,若是陛下要御驾亲征的话,司空他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保障陛下你的安全,其次才是如何消灭高句丽,毕竟陛下你的安危可是高于一切的,岂是那高句丽可以比的,哪怕是十个高句丽也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此一来,司空以及我大唐的将军们将不能够全力进攻,这心中总有顾虑,不能完全施展开来。
  另外,陛下刚刚才病愈不久,若是此时御驾亲征,而且是要去往高句丽那穷山恶水,臣妾说句大不敬的话,这万一陛下因舟车劳顿,而感到身体不适,此战就可能戈然而止,到那时候,我军士气丧尽,想要再征讨高句丽,只怕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这些话,韩艺他们心里都清楚,只不过他们身为臣子,可不能这么说,唯有武媚娘才能这么说,毕竟他们是夫妻。
  李治听罢,叹了口气,然后坐了下来。
  武媚娘也坐了下来,道:“陛下,你之所以要御驾亲征,彰显决心,定也是清楚此次出兵意味着什么,那高句丽虽乃弹丸之地,不足为虑,但是自隋炀帝起,几番征讨,都未能得逞,若此次出征,再不能平定辽东,那对于我大唐士气可是莫大的伤害,故此陛下才不惜一切代价去打这一仗。然而,陛下亲征,反而会令司空他们有所顾忌,不能倾尽全力,于我军不利,那么陛下就理应为此放弃亲征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不惜一切代价。”
  说到这里,她微微一笑,道:“再者说,倘若此次出兵能够平定了辽东,这史书上难道会这一笔功绩记载隋炀帝头上么。”
  李治听得甚是尴尬,武媚娘这最后一句话,言中了他的心思,他就是想贪这功绩,尴尬的点点头道:“你说得很对,朕险些就犯了糊涂,耽误了大事,朕真是倍感羞愧!”
  武媚娘听得心里大松一口气,笑道:“陛下也切勿自责,依臣妾之见,陛下虽然不能这么做,但是这么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一来,军中将士、殿中大臣、民间百姓都知道陛下对此次出兵的重视,这能极大的鼓舞士气。”
  “你呀!”李治笑着摇摇头。
  ……
  ……
  而更加妙的是,因为倭国这一封信,导致没有人将奴婢一事与高句丽扯在一起,因为这不可能是什么人幕后故意操纵的,你再有能耐也不可能操纵倭国写出这么一封愚蠢的信来,这是唐朝百姓都无法想象的。
  这可是帮了韩艺大忙,他原本还准备许多表情来掩饰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可如今都已经不需要,让他变得非常轻松,哼着小曲来到户部。
  不过张大象可没有他这般轻松,听说韩艺来了户部,便急忙忙赶了过来。
  “韩尚书,看情形,陛下这回是铁了心要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张大象道。
  韩艺点点头道:“这出兵的心肯定是铁了的,但是御驾亲征我看是不可能的,满朝文武都不答应的,陛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
  张大象道:“可不管陛下是否会御驾亲征,这粮草的重任,肯定会落到我们户部头上,这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看这情形,明年就有可能开战,留给咱们户部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而且万一陛下一意孤行,御驾亲征的话,这会使得我们户部的压力更大,我们得及时做好准备才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分析道:“这关中是没有什么粮草,只能从洛阳以及河南诸道将调集粮草,所幸的是,上回太宗圣上攻打高句丽,粮草安排还算是非常妥当,而如今我们面对的对手是同一个,我们可以萧规曹随,就用太宗圣上当初的做法,这样大家都驾轻就熟,应该还是赶得及。”
  “萧规曹随?”韩艺斜目看向张大象。
  张大象点点头,诧异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7/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