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8/2399

  其实这个六证,归根结底,还就是韩艺一嗓子嚷嚷,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可是这一开考,就有这么多人来报名,多半都是一些青年才俊,剩余得就是一些从事账房工作的人。
  韩艺笑道:“不是我聪明,而是这些人聪明。”
  “此话怎讲?”
  “首先,这会计证和教师证是有极大的可能获得工作的。但这还只是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既然弄这么一个东西出来,那么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推崇下去,可要想吸引人来考,首先得证明这个证书有他的价值所在,那么第一批考上的人,一定会得到我们的重用,这样的话,接下来才会有更多人来考。”
  “原来如此!”
  李淳风恍然大悟,道:“可他们再怎么精明,也远不及韩小哥你呀,他们心中所想,早已经被韩小哥你猜透了,这才有眼下这一幕。”
  “过奖!过奖!”韩艺呵呵一笑,又道:“这边就拜托李太史了,我还得去户部看看。”
  李淳风苦笑道:“韩小哥,你这也太着急了,这么多任务同时进行,你的压力可是不小啊!”
  韩艺笑呵呵道:“做人得乐观向上,只要我想着一劳永逸,那心里就舒服多了!”
  李淳风听得哈哈一笑,道:“韩小哥果真是妙人妙语啊!”
第1431章
你们已经过时了
  在李淳风看来,这都是韩艺的功劳,也就是英雄造时势。
  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英雄造时势,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势造英雄,这两者是相互相成的。
  韩艺的教育推行为何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一大半功劳得归咎于这个时代,如果换他在宋元明清时期,那真是很难的成功的。
  科举起源于隋唐,兴于宋,盛极于明清。
  明清时代,读书人就是为了当官,没有其他的想法,个个学得官场本事,以当官为荣,要是不当官,那就得饿死,故此要论官场学问,整个地球表面,也没有哪个国家有咱们中国研究的透彻,这可是几千年的沉淀呀。
  而在唐朝,这种思想算是非常薄弱的时期,因为唐朝还没有完全形成君主高度集权,还在君主与贵族共治天下到官僚主义的过度时期,当下很多贵族就不愿去当官,嫌皇帝太蛮横专制,或许嫌弃李世民杀兄杀弟,不愿为这种君主效力,这种人有得是,因为魏晋时期,贵族生来就是官,他们才不稀罕,而且他们都有着极强的原则性。
  个人思想是非常自由和开放的,唐朝有几个诗人不讽刺朝廷和皇帝的,那白居易不就天天埋怨房价太贵么。
  而百姓的概念,当官都是贵族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这种思想也非常弱。
  而韩艺推行的教育,包括六证考试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没有跟当官产生直接联系,即便间接的联系,也是为了搞个噱头,好比说考个会计证,可以去户部当吏,那也只是吏,不是官,吏跟官有着天地之别,吏就类似于协警之类的,一般是没有升迁的资格。
  大家上昭仪学院,只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读书人去考证,是为了一口饭,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当官。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为如果按照李世民的构想,科举的意义就在于,让天下人才尽入他的瓮中,有本事的人不要老想着去造反,没有本事的人,没那能耐,天下可安,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在唐朝得到完成,而是在明清完成为了。如今让韩艺这么一变,这人才就分流了,不是全往官场里面挤,要是以此下去,就不可能出现像明清那种情况。
  其实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唐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是文明过渡融合时期,究竟会往那边走,都是在时代形成的。
  市署!
  “韩小哥来了!”
  “韩小哥!”
  坐在市署大堂内的二三十余名商人见到韩艺来了,纷纷起身。
  “哇!都来了啊!”韩艺故作诧异的左右看了眼,又呵呵笑道:“看来你们还是挺明锐的呀!”
  这些个商人皆是干笑不语。
  “你可算是来了!”
  待韩艺来到跟前,郑善行便小声道。
  韩艺回道:“你搞不定?”
  “不是搞不定,是他们太啰嗦了!”
  “早知这样,我就先去王义方那边看看,真是失策啊!”韩艺郁闷道。
  郑善行听得却是好气好笑的看了眼韩艺。
  韩艺转过身去,道:“都坐吧,都坐吧。”
  待大家坐下之后,韩艺也坐了下来,他先是向郑善行问道:“你都跟他们说了吧。”
  郑善行点点头。
  韩艺又向那些商人道:“这事郑主事已经跟你们说了,我就简单说一下,朝廷希望鼓励让一些商人去凉州去做腌菜买卖,为什么选择凉州,有三个原因,其一,那边的盐比较便宜,而且来源充足。其二,那里离西北比较近,牲畜充足。其三,凉州的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适合贸易,而腌菜就是用于贸易的。我要说得就这么多,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众人都是一脸懵逼,你说得忒也多呢?
  难道随着这官越做越大,话就越说越少?
  殊不知韩艺现在太多事了,真是没有功夫跟他们在这里瞎扯淡。
  “可是韩小哥,为什么朝廷突然鼓励我们做腌菜买卖呢?”钱大方狐疑的看着韩艺。
  “这你没有跟他们说吗?”韩艺看向郑善行。
  郑善行摇摇头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主事,这等大事我哪里敢妄言。”
  “这倒也是!”
  韩艺点点头,又向那些商人道:“其实这事已经在大唐日报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了,为什么我们北巷的小胖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赚那么多钱,不是他的小胖菜和小胖饼多么多么的好吃,而是如今流动的人口渐渐多了起来,而且这些人可不是某一户人家出远门。而是我们这些商人经常带着下人出门做买卖,那么对于干粮的需求自然就越来越大,刚好吐谷浑那边又跟朝廷达成了协议,将会出口盐来中原,而且价格非常低廉,腌菜是离不开盐的,因此朝廷希望能够在凉州建办腌菜坊,专门制作腌菜销售各地。”
  那魏青小心翼翼道:“可是韩小哥,这腌菜买卖我们可都没有做过。”
  又有一个商贾道:“非但如此,这买卖也很少人做,因为家家都做,西市连一家腌菜店都没有,就看哪家做多了一点,就拿到市集上来卖。”
  “可不是么。我们都没有做过这一行,也就万福楼、得月楼、第一楼这些店家可以做。”
  万福楼的掌柜万季春道:“那小胖菜我也尝过,跟我店里面卖得腌菜那是两回事。”
  韩艺叹了口气,道:“你们这些人咋一点长进都没有啊!”
  钱大方腆着脸笑道:“跟韩小哥你比,那咱们差太远了,所以你看咱们总是没长进。韩小哥,你就再教教我们呗。”
  “这还有用教啊!”
  韩艺翻了翻白眼,道:“这都几年过去了,你们怎么还跟以前一样,祖宗卖米,就卖米,祖宗是个厨子,就开酒肆,要是你们祖宗是乞丐出身,你们岂不都是不孝之子,一个干乞丐的都没有。”
  郑善行听得都快笑出声来,这张嘴还真是够损的。
  但是这些商人不在意,反正也都习惯了。赵四甲还笑哈哈道:“韩小哥,这做买卖当然要做自己熟悉得呀,不熟不做啊。”
  “什么不熟不做,肤浅指的就是你这种人。”韩艺听得直摇头,弄得人家赵四甲差点没有落泪,泪汪汪看着韩艺。又听韩艺说道:“你们当初承包西北那些修路、种树的工程,咋又不说不熟不做呢?未必你们以前修过路?”
  一众商人眨了眨眼,这话听着又有些道理。还是魏青反应比较快,道:“那不一样,修路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够修了。”
  韩艺哼道:“未必你魏青去修呢?”那语气跟吃了火药似得。
  魏青讪讪道:“我是没去,但是我出了钱。”
  “这不就结了吗!”
  韩艺道:“这都什么年代了,我是让你们投资,不是让你们去当厨子,我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纠结自己会不会做菜。”
  万季春道:“可是韩小哥,小胖菜可是不简单呀,它得味道不错,还能够保存的久,这里面还是需要技术的,咱们有钱但是没有技术啊!”
  “有钱还怕没有技术?那钱还有什么用?”韩艺瞪了他一眼,道:“小胖他原本就会做菜,这是你们缺乏的,但是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民间那么多会做腌菜的,肯定有很好的保存技术,你们自己不会去找啊!”
  钱大方懵逼道:“这咋去找?”
  “当然是拿钱去找啊!”韩艺说得是两眼喷火,道:“你们就不会举办一个什么腌菜大赛么,几个人凑个一两百贯出来作为赏金,到时长安腌菜将尽入你们的嘴,操,这一招老子玩过很多回了,你们怎么就没有学到了。”
  这一众商人都是呆呆的望着韩艺,包括郑善行。
  “对呀!”
  钱大方突然一拍自己的大腿,“这么简单的法子,我怎就没有想到。”
  窦义道:“老钱,这可不简单啊!”
  “是是是!”钱大方连连点头,又一脸谄笑的看着韩艺,“还是韩小哥你聪明。”
  韩艺道:“不是我聪明,而是你们太胆小了,舍不得袋里面那两个钱,可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如今在这个环境下,那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能够赚多少钱,就看你们胆子有多大,胆子小得就别上这里凑热闹,回家买几亩地,稳稳当当。当然,你们也要记住一点,这笔买卖跟修路又不一样,这不是朝廷的承包的,其中利润,你们自己去算,能不能干,也自己去评估,别老是想着依靠我,我是能够干的,但是你们能不能干得好,这我可不敢保证。”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对了!差点忘记一件事了。你们其中也有不少人参与了西北工程,到时户部会从中选取干得最好的三家,将凉州腌菜作坊的工程包给你们,作为奖励。”
  一干商人都挺傻了,包括郑善行,也是一脸懵逼。
  “作坊工程?”钱大方一脸迷糊道:“韩小哥,这作坊难道不是咱们商人自己去建么?”
  韩艺道:“凉州是交通要地,可不能随意建造作坊的,凉州官府会进行详细的规划,另外,贤者六院正在对这腌菜作坊正在进行研究,争取设计一个更加完美腌菜作坊,基于以上原因,我会先从金行贷款,承包给建筑商,让他们先建好,你们去了能够开工。”
  “那要钱么?”钱大方傻傻的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8/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