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4/2399

  韩艺道:“继续努力!”
  “东主请放心,小的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你先出去吧。”
  “是。”
  桑木道:“恩公的意思是,就选定这种纸张呢?”
  韩艺道:“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代金券制作工艺非常重要,我不能让世上任何一个人知道代金券纸张制作的全部工艺,因此我打算在这上面做出一些改进,用一种全新的原料作为替换,这样一来,就连张根也不知道代金券制作的全部工艺。具体以后再谈,我还有点事,桑木你就留在这里,具体看看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我知道了。”
  ……
  韩艺选择晚上来到这里视察,当然不是赶时间,其实他完全可以不用来,他之所以今晚来此,是因为他要去见长孙无忌,毕竟回来这么久,而且发生了这么多事,他理应跟长孙无忌见上一面。
  “太尉,真是抱歉,我来晚了!”
  “无妨,无妨,凡事小心一点得好!”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坐吧。”
  “多谢!”
  韩艺盘腿坐了下来,低目瞧了眼棋盘,“太尉又在跟自己下棋啊!”
  长孙无忌点头微笑道:“老了,再不多动动脑,可就会犯糊涂了。”说着,他将手中的棋子放了回去,抬目看了眼韩艺,“这回你算是知道这天外有天了吧,还自比韩信,你可比韩信差远了。”
  韩艺苦笑一声,道:“太尉说得是,这回我算是输得心服口服。”
  “不过输在禄东赞手里,也不是什么丢人之事。”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此人才智不在你我之下,且心思缜密,当初太宗圣上可也算是耗尽心思,想招他来大唐做官,只可惜未能成功。当时太宗圣上就曾与老夫说过,此人野心不小,他之所以不愿意留在更加繁华的长安,而选择吐蕃那穷乡僻壤,就是因为他知道留在大唐,只能屈居我等之下,可是在吐蕃的话,他就有可能做到一人下万人之上,如今看来,他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的。”
  韩艺问道:“太尉,冒昧问一句,太宗圣上可有留下关于如何对付吐蕃的政策?”
  长孙无忌摇摇头,道:“当时诸王争储,朝中自顾不暇,太宗圣上哪还有心思去想它吐蕃,而且,当时正筹划着消灭高句丽。”
  韩艺听得稍显有些遗憾,这回吃了教训,他确实有些忌惮禄东赞,而他知道禄东赞最害怕的就是李世民,可惜李世民没有留下任何对付吐蕃的策略。
  长孙无忌呵呵道:“但你也不要丧气,你与太宗圣上不同,太宗圣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你最善于的是随机应变,从不利的局面中,挽回损失,获取最大的利益,虽然你差点死于禄东赞手里,但眼看败局已定,你却能够挽回大局,避免吐谷浑亡国,甚至于将弘化公主推上汗位,这个主意,可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呀,依老夫之见,你虽败给禄东赞,但是我们大唐却与禄东赞打了个平手。”
  弘化公主即位,肯定是向着大唐,诺曷钵的王子都已经被监禁,将来都要派来长安,包括弘化公主自己的儿子,这等于吐蕃和大唐瓜分吐谷浑。
  “太尉过奖了!”韩艺微微颔首道。
  “夸你怎么也不算过!”
  长孙无忌给出一个极高的评价,“而且你此番回来,可是比以往要成熟多了,这人啊,果然还是要吃一堑长一智。”
  韩艺呵呵道:“可是我回来听过最多的评价,就是说我太过莽撞了。”
  “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长孙无忌微微一笑,道:“我记得我以前就与你说过,你虽心思慎密,但做事的火候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明明可以一劳永逸之事,你却总是要多费周折,得亏你小子计划缜密,算计非常细致,否则的话,只怕你没有如今这般轻松。其实你为何要贬周、董二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走出这一步,你可是一个宰相,是当今朝堂之上最具实力的大臣之一,区区两个县令而已,这若你还跟以前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去对方他们,那跟以前开青楼的你有何区别?”
  韩艺苦笑道:“其实我只是有些忙不过来,懒得去跟他们扯东扯西了。”
  长孙无忌听得抚须哈哈一笑,但随即神色一敛,道:“关于那份名单,老夫倒是有些不明白,为何你非得吓唬唐临,让他来找老夫,由老夫来写这一份名单,当真这么重要么?”
  韩艺点点头道:“非常重要,不然我也不会劳烦太尉,与以往来济他们去西北不同,这一回去西北的人,将会成为我们的中坚力量。”
第1427章
赌的是未来
  长孙无忌听得皱眉凝思片刻,眼中还是透着困惑,道:“你以前也不是没有这么做过,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受到李义府他们的陷害。这一回唐临也跟我说过原因,主要是让他们去历练的,可是西北边民风彪悍,风土人情又与中原大不相同,弄不好反而会出大乱子,倘若如此的话,可就得不偿失了。我知道西北计划对于大唐而言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理应派一些经验老到的官员前去。还是,你另有目的?”
  韩艺笑道:“是那些人的长辈在询问太尉吧?”
  长孙无忌点点头。
  “其实我跟唐临说得可都不是主要原因!”韩艺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老夫竟然想不出来?长孙无忌哦了一声,“什么原因?”
  韩艺微一沉吟,不答反问道:“太尉可是贞观盛世的功臣,也应该对于我大唐未来所有考量,不知太尉认为均田制是否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长孙无忌一愣,道:“这与那事又有何关联?”
  “两者有着必要的联系,还望太尉赐教!”韩艺拱手道。
  长孙无忌沉吟着道:“你应该知道老夫一直以来都拥护贞观时期的政策。”
  韩艺笑道:“可我问得不是这个。”
  长孙无忌沉默少许,最终还是点点头道:“均田制的确有着一些弊端。”
  韩艺道:“就算一些弊端,太尉可有想过对策?比如说,国家手中的耕地越来越少,不少地区的田地正在被地主慢慢兼并,人口又在继续增加,根据租庸调制,如果人口不增加,税收就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而人口增加,可是土地就这么多,迟早有一天,朝廷没有地授给百姓,那时候该怎么办?”
  长孙无忌沉吟许久,叹道:“不瞒你说,老夫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可是并未想出解决之法,只是说尽量保证吏治清明,延缓这种情况发生,再想出新得对策。”
  韩艺道:“在我看来,想要维护传统均田制,就只有一个办法。”
  长孙无忌道:“什么办法?”
  韩艺道:“对外扩张,就如同吐蕃那样,不断的发动战争,保持人口不再增长的同时,获得大量的土地,这样才能满足均田制的需要。”
  “这可不行。”长孙无忌挥手道:“古人云,好战必亡。”
  韩艺道:“如果不这么做,就必须改变,太尉应该也看出来了,其实我所做的这一切,不管是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给地主或者商人,让他们上作坊做事,还是增开昭仪学院,让军籍户的后代有读书的资格,都是针对均田制施行一些改变。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在于授田与税收,我们必须要想出一套新的办法,来替代均田制,或者说是补充,完成顺利的过渡。”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这老夫倒是看出来了,可是这跟西北又有什么关系呢?”
  韩艺道:“西北就是一个新制度的试验地,太尉应该也知道,变法就是双刃剑,而且九成九都会面临失败,这就是因为一旦求变,必定会伤害既得利益者,因此我不能轻易的改变,除非有十足把握,但是历史上那些变法,许多都是根据当下的一些情况,凭空想象出来的,然后就施行,一般遇到困难,再去想办法,但很多时候都为时已晚,因此我打算在西北先试验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长孙无忌听得倒抽一口凉气,这他还真没有想到,紧锁眉头道:“难道你想将你的商人条例应用到中原来?”
  韩艺道:“不可能,商人条例是根据胡人的习俗制定的,但是我的确打算在保证耕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
  长孙无忌道:“均田制来至于农业,必须得以农为先,而且农要占据绝对首要的位置,因此朝廷屡屡颁布诏令劝农桑,但如果工商业发展起来,那么均田制必定要随之而改变。”
  韩艺点点头道:“由上至下的改变,是一种赌博,哪怕太尉你说要变法,你也不可能敢说一定成功,首先,你并不是非常清楚的百姓的情况,其次,我大唐版图辽阔无疆,各地情况又不一样,太尉你也不能根据每个地方的情况而针对性的变法,但是由下至上的改变,就是潜移默化的,朝廷只需要根据状况做出微调,不断的根据百姓的生活情况,而做出微调,这样的话,就避免那些不确定性,避免那些冲突,避免伤害任何人的利益。”
  长孙无忌道:“可是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为本,你大力发展工商,难道你就有把握一定会成功?”
  韩艺笑道:“其实长安已经发生改变了,太尉也应该早就察觉到了,但是并未影响农耕,这其实就是因为,人多地少,完全可以将多余转到工商业上面,同时,这样也能促进农业,因为工商不生产粮食的,他们需要购买,购买的人多了,粮价自然会上涨,农民自然得利。另外,农耕国家,发展总会受到局限,因为就这么多地,满打满算就那么多税收,那国家岂不是永远都停滞不前,而工商业的话,随着人口的增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国力将会越来越强。”
  长孙无忌道:“其实在贞观时期的时候,老夫与房玄龄他们也曾与太宗圣上商量过此事,不过我们都认为农夫的朴素的,商人是狡诈的,一旦让商人发展起来,不利于国家的管理。”
  韩艺笑道:“农夫是朴素的,可地主不是,历朝历代的灭亡,有哪一次跟地主没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朝代都在防止土地兼并,因为地主一旦强大起来,那就比商人还恐怖一些,这天下间都是地主,到时谁敢轻易求变,一旦求变,就会伤害全天下地主的利益。但是没有一个朝代能过做到防止土地兼并,因为最大的地主就是宰相,李义府、许敬宗上任以来,他们可是兼并了不少的土地,有宰相和朝廷大臣带头,那就谁也阻止不了了。”
  长孙无忌道:“因此必须要弄一个限制地主的东西来。”
  “就是工商。”韩艺道:“地主掌握的百姓必须依靠的粮食,他们的地位不会减弱的,商人再强大与地主也是势均力敌,只要两者平衡,朝廷方可做游刃有余。”
  长孙无忌思忖少许,道:“你就是这么说服陛下的吧。”
  韩艺点了下头,道:“但是太尉你知道的,我不是一意孤行的人,我只是认为均田制没有未来,必须改变,但是如果我说有十成的把握,我也不敢断言,只是面对一条死巷,会很容易让人选择另一条路,如果太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的话,我也希望太尉能够指点我。”
  长孙无忌沉默片刻,道:“你说得虽不无道理,但是老夫对此还是有所保留。老夫与太宗圣上都是重在用人,也就是你所说的由上至下,因为朝廷是要顾全大局的,考虑得是很多方面,百姓可不会考虑到吐蕃可能入侵,但是朝廷得考虑这一点,只要吏治相对清明,那么制度上的一些弊端也是能够弥补的,毕竟做事是人,事在人为,同样的事,不同人去做,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截然相反,这关键还是在于用人。”
  韩艺笑道:“因此我才拜托太尉来拟写这一份名单。”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又继续说道:“可惜如今李义府、许敬宗当权,而朝中忠良都被贬黜长安,要再说重在用人的话,只怕会越来越糟。因此你若跟老夫当初一样,只怕是不行的,你认为吐蕃会入侵,要防止吐蕃,可是李义府不这么认为,他只在乎自己的权位,你拿他又有什么办法。所以,你选择这一条路,老夫也支持,而且,老夫非常欣慰你能够坦诚相告。”
  韩艺笑道:“也许我有多少钱,我不太会如实告诉太尉,但是这在国家大事上面,我绝不会对太尉你有所隐瞒的,因为我知道太尉你是全心全意在为大唐着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坐在这里,如果太尉跟李义府一样,成天让我捞钱,去卖官鬻爵,那我也做不到。”
  他倒是想隐瞒,可是这么大的事,还得安排关陇集团的人去,这如何隐瞒得住,那还不如如实相告,反正他确实是为了大唐着想,无愧于心。也正是因为他非常尽心尽力的在为三方做事,只是说同一件事,面对不同的人,他会用不同的理由去说服对方,他才能存活至今,如果他这也瞒,那也瞒,早就挂了,因为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是傻子,而且都是大聪明人。
  但要说长孙无忌完全信任韩艺,这不是可能的,他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怎么可能会完全相信一个人,他之所以比较相信韩艺,那是因为韩艺用得都是他的人,这次去西北的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韩艺估计都不认识,那他当然放心,你怎么玩你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如果韩艺开始提拔萧家、杨家、甚至于元家的人,就算韩艺说得再天花乱坠,他也不会相信的。
  长孙无忌笑了笑,道:“对了,这正事你都还没有说出答案了。”
  韩艺笑道:“工商与农是反过来的,是需要流动性管理,如果西北试验之后,觉得可行,那么如何加以转变用于中原,这都需要人去做,让李义府他们去做,他们会吗?朝中大臣都是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他们都不会处理。那么到时候,只有一个办法。”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道:“就是调回派去西北的官员。”
  韩艺点点头道:“如今李义府他们是拼了老命在压制太尉你的人,因为皇后的关系,我最多也就是能够保住几人,想要令整个关中贵族重返朝堂,那么这个理由只能是国之大计。”
  绝了!
  长孙无忌怎么想也没有想到,韩艺是打算利用一个新制度,让关陇集团重回朝堂。
  而且,这不是臆想,这是完全可以可能的。
  许敬宗、李义府再奸诈,毕竟在朝中为官这么多年,没吃过猪,还没有见过猪跑么,劝农桑,提倡节俭,他也写得出,他还是可以胜任中书令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4/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