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6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1/2399

  可你征盐税,剥削百姓,隋朝是怎么死的,可还历历在目,那些钉耙、锄头可也是能够敲死人的。再加上唐朝初期民风非常彪悍,人家陈硕真一个女人,都敢起兵造反,做皇帝,你得冒多大的风险去征税。更加关键的,如今太平盛世,你这时候征税,你连个理由都找不出来。
  但这话说回来,这国库也要未雨绸缪,不管是发展,还是打仗,这都需要钱的,不是说皇帝想要钱,毕竟国库的钱又不是皇帝的,皇帝要用钱,还得经过宰相的批准。
  要知道唐初的国库是真不富裕,跟隋朝是完全不能比,隋朝的国库,如今的唐朝仰着头都看不到尽头,当然,百姓还算过得不错,这就是李世民提倡的藏富于民。
  这国库的账很好算,唐朝是人丁税,可人口就那么多,还得扣除逃税,免税的一部分人,还得维持政府的日常开销,这七七八八算下来,能够有多少钱入库,大家心里都有底的,要是有个天灾,皇帝都得缩衣节食。
  当然,这些年风调雨顺,存是存了一些钱,硬着披头也能够说上一句,国库充盈,好歹也是有存款的,但是一旦动用了大半国库,这一时半会是补充不上的,故此皇帝不管干什么心里都没有底,生怕出个什么事,没有钱应急,大明宫现在都停在那里的没有动。那李渊死后,一般也就是冬夏两季,农闲之时,去弄一弄,建一建,而如今经济发展,农闲之时,农民都跑去务工赚钱,不愿意去修了,因为你皇帝不给工钱,都是属于劳役,是义务劳动,李治索性就停了,毕竟这不是国家必须的东西,劳役百姓修宫殿,阻碍百姓赚钱,他也拉不下这脸来。
  但不是户部没有钱,户部有钱,但是那钱是得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你将这钱拿去修宫殿了,万一打仗,你皇帝就自己拿刀去砍吧。
  简单来说,这唐初的时候是属于中产阶级,钱够用,但是得精打细算,不能挥霍。唐玄宗就是最富裕的时候,因此贪官也多,唐初就没有什么贪官,李义府最大的捞钱手段,也就是卖官鬻爵,赚那些人的钱,国库的钱就那么多,算得是清清楚楚,想贪污公款,你得死多少脑细胞,而且还捞不了多少钱。
  就是这不上不下的,令李治有些郁闷,他也想国库更加富裕一点,任何一个中产阶级人士,都想走向上流社会,身为皇帝,谁不想名垂千史,成就霸业,这无可厚非,但这都需要钱。
  李治看着韩艺,笑道:“朕还不知道你么,你既然想到了这一点,那就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陛下圣明!”韩艺道:“臣管理财政,一直主张徐徐渐渐,不宜操之过急,这不比做买卖,臣做买卖是可以去赌的,输了最多也就是就去码头搬货,但是国家的财政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千万万百姓的,臣没有资格代表陛下,代表百姓去赌这一把,这需要时间去转变的。”
  李治道:“你继续说下去。”
  韩艺道:“李义府说得很对,财政收入单一,的确不利益国家发展,可是为什么财政收入会单一,追根溯源,还是缴纳税收的人单一,咱们大唐九成九的都是农夫,有钱得全是地主,如今商人才几个,你征他们的税,也征不上多少钱来,想要税收变得更加稳固,首先得让纳税人变得多样化。简单来说,也就是士农工商,如果士农工商相对平均了,税收的种类自然就会多样化,这都不需要陛下你出声,税收自然就会改变。而且,征税的阻碍也会变小,如今征税,只能征地主的税,因为有钱的都是地主,故此这是很难去征,因为你伤害一个地主的利益,就等于天下地主的利益,而天下有权有势的人都是地主,因此这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分散了的话——!”
  说到这里,他嘴角露出一抹奸笑。
  李治听得兴起,催促道:“你倒是快说啊!”
  “遵命!”
  韩艺道:“打个比方,士地工商四个阶级拥有的财富差不多,基于人性而言,他们都不想对方比自己好,因为财富代表着地位,如果要征收商人的税,其余三个阶级肯定是拍手叫好,商人能够反抗么?征完商人税,朝廷又要开征地主的税,那商人必定坚决拥护的,不惜血本,也要报这一箭之仇,其余两个也会拍手叫好,以此类推,等到最后,宰相还好意思不纳税么?士农工商肯定是支持的,因为前面征他们税的可都是官员,呵呵!”
  李治听得都笑了,道:“你小子还真是够狡诈的。”
  韩艺道:“为君为国而狡诈,臣视之为光荣。”
  “这些话你就别说了,到时真要怪起你来,你肯定又会往朕身上推。”李治哼了一声,这一细想,挺有道理的,若是一个阶级太庞大,皇权必定会受制于它的,要是有权有势的都是地主,你皇帝敢问他们要一文钱么?可如果分散开来,皇帝处理起来就能够游刃有余,这不就是帝王之术么,当初长孙无忌朝野的时候,那他就一言九鼎,皇帝只是一个摆设,可如今的话,分成几派,而且是敌对的,皇帝不管干什么,总有支持他的一方,再加上他是皇帝,他要怎么做,一般都会通过的,因为大家都有求于他去对付政敌,谁敢轻易得罪他,道:“那这得需要多久?”
  韩艺一听,知道皇帝动心了,心里乐开花了,自己都被自己的智商给感动了,因为这样一来,朝廷肯定大力会推行工商业,他太渴望了,道:“臣估计最多十年就能完成。”
  “这么久?”
  李治微微皱了下眉头。
  这还算久?干脆你来户部尚书,我去当皇帝得了。韩艺讪讪道:“臣只是说最多,具体还不能够下结论。其实吧,臣还暗藏了一招,可以帮助国库迅速富裕起来。”
  李治闻言大喜,道:“那你小子怎么不早说。”
  韩艺道:“陛下,臣这一招不具备长久性,只能作为一种作弊的手段,国家财政最终还得靠税。”
  “你先说究竟是什么?”
  “货币!”
  “货币?”
  “正是!”
  韩艺道:“陛下,臣预计未来几年内,工商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商业,而商业的关键在于交易,交易就离不开货币,随着交易越来越多,对于货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货币的价值肯定会越来越高,而微臣这一回派人出去巡视,其中就包括勘察铜矿,大部分的铜矿都还在官府手中,只有少量是在私人手中,朝廷可以暗中将铜矿买回来,对于铜矿进行垄断经营,大量蓄铜,等到货币缺乏之际,发行出去,就可以狠赚它一笔。”
  唐初时期,全都是农业,没啥商业,大部分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出村干嘛,钱币自然用得非常少,因此唐朝铜器非常多,因为钱币够用,而且大多数百姓都是以货易货,不需要什么钱币,但是随着商业发展,对于钱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大,货币的价值自然也会越来越高,朝廷想要发财,发行货币就行了,简单粗暴直接,想那么多干嘛。
  李治听得很激动呀,但是他不太懂这方面,道:“你说得可是真的?”
  韩艺道:“只要朝廷不抑制商业发展,货币的价值肯定会上涨,朝廷甚至可以悄悄命人去民间购买铜器,就现在的铜价,买多少就是赚多少。”
  李治纳闷道:“这买卖你也可以做,你为什么不做?”
  韩艺呵呵笑着。
  李治道:“朕问你话,你笑甚么?你是不是得让朕专门派一人,教你这君臣之礼。”
  “还请陛下恕罪!”
  韩艺吓得赶紧收住笑意,他可不想被再教育,正儿八经道:“臣不做这买卖,原因有三,其一,臣又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这铜在臣手里就是铜,不是货币。其二,臣也没有铜矿,收铜又能够收多少。其三,臣是喜欢制造业,此乃长久之计,玩货币也就能玩那一下,很快就会饱和。这个买卖也只有朝廷能够做,普通人最多也就是沾一点小便宜。”
  李治听着很是开心,这钱是该国库的,一时龙颜大悦,道:“有卿为国守财,朕无忧矣。”
  长久之计有长久之计,应急之计有应急之计,这你要不夸他了两句,你特么好意思么。
  韩艺嘿嘿道:“多谢陛下夸奖。”
  聊完此事,李治只觉精神气爽,这才想起韩艺是来上奏的,拿起奏章一看,顿时一脸懵逼,这跟预想中的完全就是两回事,简直复杂了一万倍不止,“你这——!”
  韩艺道:“陛下,吐谷浑给我们的盐价,是五文一斗,这其实算是非常低廉了,可惜它不包邮。哦,也就是不包运送。而如今国内的盐价是十文一斗,扣除人力、物力,要运送到中原来,是很难赚到钱的,而臣一直也主张官不与民争利,故此不主张朝廷直接购买,还是建议由商人去购买。
  但是如何引商人前去购买呢?让本就需求盐的商人前去凉州建办作坊,直接将盐就地化为商品,再运回中原,这样的话,卖得是商品,赚的是商品利润,而不是盐利润。可是这商品利润也是有讲究的,这商品得是本就需要盐,并且,本就要运到中原的,这样一来,等于就盐的运费就完全省去了,那么吐谷浑的低价盐反而拥有高利润,而且不会冲击中原的盐价,影响到盐商的利益。”
第1424章
完美计划
  可别小看这一次的盐贸易,这可是事关吐谷浑的兴亡,韩艺在这方面,也是绞尽脑汁。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中原繁华地区的盐价是比较低的,而当下运费又不便宜,你要从吐谷浑将盐运送到中原来,这盐价你定多少都不对,要是定高了,就卖不出去,低了,亏本。话说回来,如果采纳李义府的政策,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如果一斗一百文,朝廷可以直接揽下,多少都是赚。
  可是韩艺引入吐谷浑盐,目的是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冲着盐利去的。如果朝廷介入的话,那朝廷一定会将盐价给提上来,朝廷怎么能做亏本的买卖,商人又不会愿意去,因为无利可图。
  因此韩艺才想出这么一个办法,直接将盐转化为商品,盐只是成本之一,算得还是商品利润。
  可这买卖上的事,李治还真是不太懂,与其看奏章,就还不如听韩艺口述,这样还了解的更加清楚一些,于是将奏章放下,问道:“那不知你说的是何商品?”
  “腌菜!”
  “腌菜?”
  李治双目一睁,他以为又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没有想到竟然是腌菜。
  “不错!”
  韩艺点点头,道:“吐谷浑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贩卖最多到咱们中原的,就是牲畜,其中主要是用来吃的。一般都是西北地区的百姓赶着羊群来中原贩卖,而他们一路下来直到玉门关,都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因为那边地区到处都是草原,可是当羊群到达玉门关以东之后,这运送起来可就不方便了,因为中原地区没有什么草原,供给起来不方便,因此会大大的增加成本。如果能够在凉州就将牲畜宰杀,制作成商品的话,比起到中原地区再制作成商品,成本要低得多。”
  李治道:“你是说将牲畜变成腌肉?”
  “正是如此!”韩艺道:“因为腌肉能够很好的保存,在没有草原的地界,腌肉更加适合运送。其实中原地区每年都得从吐谷浑、西北地区购买牲畜,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上限,相对于中原内部的需求而言,还不足以饱和,而如今朝廷需要加强中原与西北、吐谷浑的贸易来往,牲畜肯定是重中之重。
  如何扩大贸易,购买的更多的牲畜,刺激的三地经济,我们可以在三地交汇处,建办腌肉作坊,增加牲畜购买力,保证原来的鲜肉供应量,再将多于一部分的牲畜制作成腌肉,装入罐中,上得货船,便可以运送到中原各地,尤其是那些缺乏牲畜的地方,这样一来,还能够极大的减低运送成本,要是将活得运送到江南,这可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船运也运送不了多少。
  与此同时,西北和吐谷浑地区缺乏青菜,而中原地区非常多,因此我们可以将青菜做成腌菜,又运送到的西北地区。而腌菜的关键,就在于盐,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将盐给消耗了,盐的运费等于就消失了,商人也将有利可图,那么商人自然会愿意前往,同时也促进了三地融合的大政策。并且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吃到美味的肉。”
  “妙!妙!妙!”
  李治听得连连称妙,这办法太绝了。
  韩艺却道:“陛下,臣还没有说完。”
  李治一愣,道:“难道还有。”
  韩艺道:“朝廷也可以从中获利。”
  李治闻言大喜,道:“那你倒是快说啊。”
  韩艺道:“吐谷浑给咱们的盐价是五文一斗,而中原地区最廉价的盐才十文钱,因此中间并不知五文钱的利润,这利润全给商人的话,那也太便宜商人了,臣建议朝廷从中获得两文的关税,这合情合理。但是,如果商人顺道帮助将一些盐送往缺乏盐的州县,那么就可以免其关税。长安盐价是十文钱,但是在一些缺乏盐的地区,盐价还是比较贵的,可百姓离不开盐,如果盐价降低,可以极大的减少当地百姓的负担。而且,利用商人来帮朝廷运送盐,不但减轻朝廷的支出,而且也避免了朝廷直接干预民间买卖。”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既然说到这盐,臣以为要么就征收盐税,既然不征收盐税,那么朝廷理应奉行仁政思想,让百姓生活的更好,因此朝廷应该从各方面鼓励盐商将盐商运送到缺乏盐的州县,如果商人愿意去,朝廷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他们一些优待,好比说,让当地政府给他们地建造门面和仓库。”
  这就是他一贯方针,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他认为百姓过得好,才能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像秦、隋那样的王朝,国库是富裕,但是百姓生活很一般,这种制度的国家一般都是亡于内乱,反之,就是亡于外敌,因为国家没钱,打不了仗,造武器都造不出,怎么去打,内乱是不可能的,百姓生活富裕,你想忽悠都忽悠不了。
  韩艺也是在尽量平衡两者,只不过他是以民为先,根据去年的国库统计和金行统计来看,长安百姓的财富增加速度,是要高于国库财富的增加,但至少两者都在增加,这就可以了。而且,韩艺认为国家需要钱,发货币呀,不需要去跟百姓争利润,发行货币本就是职责所在,这钱该你赚的。
  李治也觉得很有道理,要么就干脆就征盐税,一条道走到死,既然你不征,可见你是心存百姓的,那就应该想办法降低一些地区的盐价,让百姓生活的更好,反正你降低盐价,损害不了你的利益,损害的是那些黑心盐商的利益,你还博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了,于是点头答应下来,并且将这个任务交给韩艺全权管理。
  其实除韩艺之外,也没有人玩得转。
  此番谈话,虽是引李义府而起,但却对于整个大唐而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制定了如何改变税收的计划。就是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纳税人变得丰富起来,这才是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这个方针可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唐初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就是大力发展农桑,暗地里推崇工商,李世民很多种政策看似限制商人,但他都是限制商人不准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准坐轿子,都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其实商人乘马车的多得是,大家也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唐初不征商税,商人交的税跟农民一样,一点区别都没有,对于商人而言,这真是太爽了。
  韩艺的商业政策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唐初的政策,是没有抑制商贾的政策,只要商人别太嚣张,你赚钱可以,你要想着当宰相,那可就得整你了。
  而如今李治表了态,虽然不便于说出去,但是皇帝认识工商业的另一个重要性,就是可以缓解朝廷与百姓的矛盾,要天底下都是农夫,那么只要一征税,就是征农夫的税,只要出事,就一定是农夫起义,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过商人起义的,如果能够平衡阶级,不要让一个阶级独大,反而可以更加稳定。
  这些成果可都是韩艺意想不到的,因此出得皇宫,韩艺就马不停蹄的赶去了户部,将与吐谷浑贸易的安排告诉了张大象与郑善行。
  张大象和郑善行听得目瞪口呆,这个主意你都想得出,脑门上就写着一个服,就连一向不善于恭维的郑善行,也狠狠的拍起了韩艺的马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