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0/2399

  等到李义府、许敬宗、李绩、任雅相退了出去。李治斜目瞟了眼韩艺,过得片刻,他冷冷一笑道:“韩爱卿,你这先斩后奏的手段,可是玩得出神入化,连朕都叹为观止。”
  韩艺急忙行礼道:“微臣知罪,但微臣也是没有办法,还请陛下宽恕微臣。”
  “是吗?”
  李治哼了一声,道:“包括欺骗朕吗?”
  韩艺当然知道李治口中的欺骗,指的就是韩艺猜测吐蕃可能会进犯大唐,如今事情已经告一段落,李治可不蠢,他哪里看不出吐蕃根本就没有进犯大唐的打算,韩艺也不可能看不出,那么肯定是韩艺故意骗他的。
  韩艺也没有打算欺瞒李治,甚至连借口找好了,道:“臣绝非有意欺瞒陛下的,只是当时的情况,已经容不得我大唐再做更多的考虑,如果臣据实已报的话,许侍中、李中书他们肯定会加以阻止,陛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让司空前往凉州,若非如此的话,也不能让禄东赞相信我大唐是真的打算出兵向他们宣战。”
  李治道:“万一禄东赞一意孤行,你可知道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
  韩艺道:“回禀陛下,禄东赞之所以敢策划那一场刺杀行动,就是算准我大唐不会出兵,因此臣认为禄东赞也没有准好跟我大唐为敌的准备,只要大唐稍微露出獠牙,禄东赞自然就会撤兵。陛下,微臣始终认为,禄东赞一心想夺取吐谷浑,这意在西北,倘若让禄东赞占领吐谷浑,就等于扼住我大唐咽喉。”
  李治叹了口气,道:“其实朕也认为那一场刺杀,十有八九是禄东赞策划的,如今朕也知道他们的意图,朕对此是非常生气。”
  韩艺一愣,又道:“那陛下方才——!”
  李治不等他说完,就道:“不仅如此,朕还知道禄东赞托人送了不少钱财给李义府,希望李义府为他们吐蕃说好话,借此来麻痹朕。”
  韩艺惊讶道:“原来陛下你都知道啊!”
  李治呵呵道:“你都看出来了,朕难道看不出。”
  “陛下圣明!”韩艺讪讪一礼,又好奇道:“那陛下为何——?”
  李治道:“因为朕是君主,君主一言九鼎,如果朕方才袒露了心声,那么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可就不能挽回了。”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要对吐蕃出兵,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父皇当初可都未曾下定这个决心。东边尚有高句丽尚未消灭,西北也未完全在我大唐的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力损耗过大,东西两边必将生出祸端,这会直接将我大唐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朕不但不会追究,而且还会继续加强与吐蕃的来往,维持两国的关系,等消除这后顾之忧,再给吐蕃一点教训。”
  原来他是将计就计,厉害呀,连我都骗过去了!韩艺心中冒出一丝惧意来,嘴上却道:“陛下圣明!”
  “至于这商人条例么?”李治说到这里顿了顿,才道:“将这商人条例用于西北,的确是进一步加强了朝廷对于西北的统治,可若是用于中原的话,却是往后退了一步,尤其是你那一套税法,过于大胆,万一影响到中原地区,你可知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
  这自古以来,税收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那就是根本所在,你掌控不了税收,你就不能说你是皇帝,世上什么最难,就是让人将钱从口袋里面拿出来,放在你手里。
  而韩艺的这一套税法,得看放在那里,放在西北那是加强统治,因为西北没有官府制度,只有大都护府,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只要你做了一点点事,那都是一种进步。
  但是放在中原的话,那完全就是两回事了,因为中原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你这么一搞的话,等于极大的削弱了朝廷的权力,是谁说了算,这个先不说,光根据朝廷的基本开销来订税,这对于皇权而言,真是致命的,那么对于百姓而言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统治阶级是不可能会接受的,西北各酋长愿意接受,那是因为税收不是给他们的,他们是交税的人,他们当然无所谓,但是李治可不同了,他可是收税的人。因此李治的犹豫其实不在于是商是农,反正草原上的百姓跟中原本就是完全不同,这没所谓的,但是你在西北搞,是可以的,但你凭什么认为不会影响到中原。
  这才是李治的顾虑。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果这个执行的非常好,的确会影响到中原,但却会给朝廷带来好处,而非坏处。”
  李治一愣,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陛下,此税法看似限制了官府的权力,但其实是赋予了朝廷更多的权力。因为微臣这一套税法,是弹性非常大的,因地而变,因人而异,需要不断的调整。而这恰恰是均田制最为缺乏的,这能够很好的完善我朝的税法。”
  李治听出那么一点意思了,“你继续说下去。”
  “微臣遵命!”
  韩艺继续说道:“任何朝代的灭亡,这贫富差距永远都是引火线,因为利益就这么多,富人占得先机,那么只会越来越富,穷人自然就会越来越穷,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防止土地兼并。随着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均田制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这穷人没啥土地,交不上税,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富人却享受着朝廷的轻徭薄赋,这在无形中还会减少财政收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大唐越来越富裕,租庸调制度是需要改变的,因为如今与贞观时期,就已经大不相同,至少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是越来越少,而地主掌握的土地是越来越多,那么多征富人的税,是势在必行的。如果能够让税收变得更加有弹性,随时根据国内的情况及时调整,平衡穷富,这样也能消除国内的矛盾。
  不过,历朝历代但凡提出税改,都会引起非常大的纷争,因为天下百姓已经习惯了租庸调,要是朝廷突然增税的话,纵使是大政策的调整,是为了百姓着想,天下百姓都会感到不满的,尤其是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唆使百姓闹事的。倘若这一套税法在西北取得了成功,并且对中原产生了影响,到时陛下可审时度势,完善租庸调,加强富人的税收,减低百姓的税收,这样一来,可以化解国内的矛盾,也可以充盈国库,更加能够体现陛下的权威。”
  这么一说,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反而是增加朝廷的权力,而非是削弱,朝廷要增税,得有一个由头,皇帝也不能说增就增,可是当初设定租庸调制的时候,已经将这一点定为了基本国策,均田制是一脉相承传下来,要改变非常困难,有这么一套税法,可以增加变数,就给予朝廷操作的空间。
  又听韩艺说道:“而陛下的担心,臣以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在西北制定税收多少的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那些酋长,这只是因为西北的牧民习惯于酋长制度,故此由酋长来定,但是随着官府的建立,官府会渐渐取得主导,就好像乡绅与官府的关系一样。中原可没有酋长制度,百姓习惯于服从官府,那么决定税收的当然还是朝廷,就算陛下将这权力施舍出去,那又应该由谁来定呢?贵族、官员、地主,这根本不可能,中原的税收,必须得由朝廷来决定,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胜任。”
  这凡事都有两面的,就看如何取舍。
  李治说得对,韩艺也说得对。韩艺的这一套虽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府的权力,但是它的弹性比较大,可以根据国情不停的改变,而如今的均田制,税收弹性就比较小,等于就已经定死了,但是均田制能否长久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长安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制造业正在兴起,那么税收改制肯定是势在必行,每个朝代都经历过税收改制。
  这也是韩艺的一贯做法,他的变法,从来就不是说大刀阔斧的干,他习惯潜移默化,慢慢的去改变,如果出了问题还可以及时收回,这也是为什么韩艺明明推行了很多的政策,但是很少引起大家的讨论,因为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
  韩艺说得很有道理,哪怕在西北,订制税收的也是酋长,酋长在当地个个都土皇帝,跟中原不就是一回事么,只不过相对而言,他们是分散的,中原是统一的,其实都是统治阶级再做决定。可见这一套税法实际上是为了平衡官府与酋长之间权力分配,因为统治异族,矛盾往往发生在这两者之间,这等于还是帝王之术,让他们相互制衡,跟百姓没有关系,只是说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李治现在也反应了过来,这其实就是帝王经常玩得手段,不禁眼中陡然一亮,这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他只想着如何去加强统治西北,但是你要加强,肯定就要加强都护府的权力,但是如果一味的加强都护府的权力,这山高皇帝远,也是难以控制,这是一个隐患,反过来不给官府太多的权力,官府又控制不住当地的胡人,理应采取平衡措施,这一套税法可以很好的平衡他们,一个定税,一个收税,两者谁也不敢乱来。
  这么一说来,对于皇权是大大的有利。
  韩艺见李治目光闪闪,知道他终于想到了这一点,心想,得再给他来一剂猛药,促使拍板决定,于是又趁热打铁道:“并且,臣有把握,一旦朝廷决定这么做,五年之内,东突厥旧地必将接受朝廷的绝对统治。”
  李治一愣,道:“这跟东突厥又有什么关系?”
  韩艺道:“俗语有云,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东西突厥乃是一脉相承,他们拥有同样的经历和习俗,但是朝廷一旦采取这种新得治理模式,那么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治理模式不同,如果西北边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繁荣似锦,那么东突厥旧地的百姓会作何想?当然会非常羡慕,这穷则思变,如何变,他们之间唯一区别在于制度,那么到时都不需要朝廷出声,东突厥的百姓自然会要求朝廷以同样的制度去管理他们。陛下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道、州、县三级官府设置在东突厥旧地,加强对当地的统治。陛下其实可以将微臣的商人条例视作一块敲门砖,用他来敲开胡人的心房,让他们对中原放开怀抱,唯有如此,胡汉才能够融合在一起,从名义到实际,形成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国家。”
第1402章
可怕的启发
  韩艺已经将该说的都说了,他的建议,其实就跟做买卖一样,不谈礼仪人伦,不谈什么忠孝仁义,他谈得全都是利益,其实任何政策都会有风险,从古至今就没有一条完美的政策,哪怕国家将钱全部分给百姓,也不是完美的,因为这会让国家负债累累,到时还是得有百姓来为此买单。
  如何来权衡,当然就是看政策带来的效益以及风险。
  韩艺已经将《商人条例》所有的优势都告诉了李治,劣势他没有说,因为他毕竟没有当过皇帝,不知道皇帝的心思是怎样的,将优势都告诉李治,李治就可以自己去权衡。
  接下来就等李治决定了。
  原本来说,这等大事,不是李治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这还得需要大臣的支持,而如今的话,韩艺与李义府分为两派,下面都有人支持他们,因此在这种局面下,李治是可以拍板,反正他答应的话,朝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支持的,他不答应的话,朝中也会有人支持的,这是皇帝最为喜欢朝廷。在长孙无忌时代,下面得人都支持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不点头,李治点头也没有用,因为皇帝是离不开大臣的,如果群臣都反对,皇帝也不敢一意孤行。
  李治听罢直接站起身来,来到殿中间,在韩艺面前踱来踱去,突然停在韩艺面前,斜目一瞥,问道:“你可知道一旦失败了,可能酿成大祸,到时所有的罪名都将由你来承担。”
  韩艺道:“微臣知道,但是微臣有信心一定会成功的,因为规矩是他们自己定的,只要官府依法治理,纵使出了什么错,也是那些酋长来背,朝廷的初衷还是为了百姓考虑。”
  李治听得呵呵一笑,道:“原来你已经将后路给想好了。既然如此,那就依你所言吧。”
  韩艺立刻道:“陛下,这事不宜迟,朝廷应该立刻调遣大量的官员前去西北,赶紧建立好官府制度,稳定住西北地区,这样一来,也可以形成我们对于吐蕃的包围趋势。”
  李治点点头,道:“推荐官员的名单,就由你跟吏部尚书去定吧!”
  商人条例是以商人为先,他真心不太懂,要是把崔义中他们这些人安排过去,那只会适得其反,等于是在作死,因此这个人员安排,还得交给韩艺去弄。
  “微臣遵命!”
  李治最终还是点头了,毕竟这诱惑实在是太大为了,要是能够有效的治理好西北和北边,那真的是完成了一个连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无法完成的伟业,这必将名垂千史,从实际上来看,这也能使得大唐国力迅速增强,对于吐蕃和漠北地区形成绝对压制,并且就有足够国力进军西域,西域对于中原王朝始终是从未踏足的领域。
  而唯一的弊端可能会对中原制度产生一点点冲击,但是即便在西北,也都是由酋长来制定,而不是每一个百姓,即便影响到中原,那也应该由朝廷商议,而且这里面有很多操作的空间,反正官字两个口,最终解释权还是在朝廷,这利益和风险完全不成正比,李治当然答应。
  韩艺出得两仪殿,轻轻吐了口气,但神色还是非常轻松,他先斩后奏,肯定早就想好如何跟皇帝说,只是吐蕃那一封谢罪信在他的意料之外,但同时他也低估的李治智商,其实李治只是为了顾全大局,因此不想跟吐蕃发生冲突,但并不是说他对于吐蕃就完全没有戒心。
  但是韩艺此时无暇去想这些,他才刚回来,还未享受家庭的快乐,急急忙忙就往宫外走去。
  这才刚出的两仪殿范围,两名宫女就迎了上来,“奴婢见过韩侍郎。”
  天啊!有完没完啊!韩艺很不高兴道:“什么事?”
  其中一个年长宫女道:“回禀韩侍郎,皇后请你过去一趟。”
  韩艺心中一声哀叹,但也只能老老实实跟着这两个宫女往花园那边走去。因为大臣不能去后宫,因此每回武媚娘都是在花园接见韩艺。
  来到花园内,只见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坐在亭中,欣赏着园内盛开的花朵。
  韩艺来到亭外,拱手一礼,道:“微臣韩艺参见皇后。”
  武媚娘笑道:“进来说话。”
  “是!”
  韩艺入得亭内。
  武媚娘先是打量一下韩艺,笑道:“你可算是回来了。”
  韩艺唯有苦笑。
  武媚娘轻笑道:“你呀,每回出去,不管是去做什么,都得干出一些惊心动魄的事来。”
  韩艺道:“皇后,臣也不想,只能说臣比较背时吧。”
  “是吗?”
  武媚娘道:“包括策划让弘化公主继承可汗之位?”
  韩艺讪讪道:“这个臣也是审时度势,无奈之举。当时的情况,就算不让弘化公主继承汗位,也得让弘化公主垂帘听政。”
  “这垂帘听政倒也正常。”武媚娘道:“但是让女人去当可汗,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呀,不瞒你说,我当时听了,都吓出一身冷汗来。”
  韩艺道:“皇后说得是,这听上去,确实有些骇人听闻,但是吐谷浑当时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我也听说了一点。”武媚娘道:“而且我也理解你这么做是为了大唐着想,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可汗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弘化公主乃是一介女子,她也定未想过她有朝一日能够当上可汗,她并未为此做好准备,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她真能够治理好吐谷浑么?要是出了差错的话,朝中肯定会有不少人弹劾你,你这么做实在是太冲动了。”
  韩艺道:“不知皇后是否知道,当时弘化公主曾去鄯州借兵,并且再极短的时间内,夺回了伏俟城,而且臣与弘化公主有过几次的讨论,弘化公主展现的才智和胆识,已经超出不少男人,甚至与胜过河源郡王,臣相信她一定能够治理好吐谷浑的。”
  心里却也纳闷,为何她偏偏对这事感兴趣?难道这事给她带来了启发,为今后她成为千古第一女帝埋下伏笔,不会吧!难道我带来的不是蝴蝶效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0/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