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2399

第1013章
弃车保帅
  这姜还是老的辣啊!
  长孙无忌说得非常对,这人事其实就是世界上最难办的事,因为避免不了得罪人,因此没有经验的人,是难以办好此事,为什么韩艺在这方面没有给长孙无忌出主意,就是因为他知道他办不好这事。
  但是长孙无忌却能将这事分析的如此透彻,王公贵戚,这些人要么是外戚,要么是与皇室有联姻的人,这些人他永远都会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的话,你清除他们干什么,而且长孙无忌还利用人类弃车保帅的思想,将王公大臣隔开来,不让他们相互勾结,这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李治最开始的打算,是将他们一铲子给端了,目的就是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给理清了,但是长孙无忌的这种做法一刀往中间切,同样可以达到李治的目的,而且能够减少底下人的反抗情绪。
  李治这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在行政方面,远不如他的舅舅,朝中上下也没有人比得上长孙无忌。因此纵使二人心里各打着算盘,彼此算计着,但是李治还是虚心听进去了,而且长孙无忌这个策略,也减少了李治心中的疑虑,如果长孙无忌要下套,那肯定怂恿李治一步到位,这样做的话,等于李治还是稳住高层,打击中低层,那么长孙无忌再想出山,恐怕就不是那么的容易了。
  李治非常感激道:“多谢舅舅赐教,朕茅塞顿开。”
  “陛下叫我一声舅舅,我这做舅舅自当竭尽全力。”长孙无忌只是轻轻一笑,又道:“不过有一事,老朽倒是想请求陛下恩准。”
  李治微微一愣,道:“舅舅请说。”
  长孙无忌道:“老朽恳请陛下借这一次机会,将韩瑗也调派到外地去。”
  李治一惊,他原本以为长孙无忌是要索要回报,但却没有想到长孙无忌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道:“舅舅为何这般说?”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道:“其实关于韩瑗为褚遂良求情一事,老朽也是后来才知晓的,老朽认为韩瑗犯下大错,不瞒陛下,老朽虽与褚遂良有着袍泽之谊,但是老朽认为陛下决计不能让褚遂良回长安。”
  李治越听越发糊涂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关系,亦师生,亦兄弟,他应该为褚遂良求情才是。道:“为何?”
  长孙无忌叹道:“褚遂良并非是因为政务上的过失被贬出长安,而是因为他触犯了天威,是对陛下的大不敬,如果陛下褚遂良召回来,那陛下又该如何待之?要官至原职,那褚遂良与许敬宗必定会是水火不容,从而形成党羽之争,于江山社稷不利,也会阻碍陛下励精图治,可若是官职给小了,褚遂良毕竟曾是辅助大臣,这么安排也不妥当。
  韩瑗建议陛下让褚遂良回来,他只考虑到褚遂良当初有恩于他,并未考虑陛下的难处,以及国家的得失,他身为门下侍中,怎能一己之利,而枉顾江山社稷,应当给予严惩。至于褚遂良么,如果陛下还念及褚遂良昔日之功,就让回乡养老吧。”
  在说出这话时,长孙无忌的手在轻微的颤抖,但是身为政治家,为求达到政治目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经过此事,他已经决定彻底放弃褚遂良了,褚遂良如今回长安,会给关陇集团增加极大的危机。首先,褚遂良一旦回来,必定会众矢之的,而且李治也极不爽褚遂良,毕竟褚遂良当着李治的面,说李治乱伦,完全就没有将李治放在眼里。武媚娘也恨得他要命,再加上褚遂良憎恨韩艺,他没有办法从中调解。
  最为主要的是,韩艺已经成为宰相,而且表现出非一般人的才智,长孙无忌不再需要褚遂良来抗这一面大旗,韩艺足以胜任,权衡再三,觉得褚遂良要是回来的话,百害而无一利,而且李治也不大可能让他回来,长孙无忌心想何不如为褚遂良争取一个颐养天年。
  至于韩瑗,长孙无忌无非就是在试探李治的想法,如果李治铁了心要处理韩瑗,何不如由他来开这口,李治还会宽待韩瑗,不至于将韩瑗贬的太远,如果李治没有下定决心,那么李治肯定会看在他的面子,饶过韩瑗一次。另外,就是要保来济,整件事是韩瑗太勇猛了,惹怒了李治,也连累来济,他一直没有提来济。
  因为长孙无忌选择了韩艺,重心就必须放在年青一代,这是一个关陇集团交替的阶段,他必须要精打细算。
  李治听得心里真的非常感动,至少在这一刻,他觉得舅舅还是向着我的,其实长孙无忌说的就是他的心中所想,他从没有打算让褚遂良再回来,因为这回来的话,那就太尴尬了,而且韩艺、许敬宗、李义府他们也不会答应。至于怎么处理韩瑗、来济,李治倒是没有下一步的打算,因为韩瑗、来济已经失去了大半宰相的权力,就是一个公职人员。
  李义府、杜正伦、许敬宗三人基本上在三省取得了话语权,留下韩瑗、来济也对他不会太有威胁,关键还是在于长孙无忌,他心想,舅舅都这么挺我,那我也不能把事做绝了,于是叹道:“还是舅舅明白朕的苦心,朕哪能忘记褚遂良当初的对朕的照顾,只是他把事给做绝了,没有给朕和他留下退路。至于韩瑗么,朕也知道他是为了报恩,要将他贬出长安,那也太重了。”
  此话一出,长孙无忌心里不禁有些感慨,这个局是韩艺布的,而且一切都没有偏出轨道。要知道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布局者,如今却沦为了棋子,这让他很是感伤。
  这个局也象征着权力交接。
  ……
  此时武媚娘正在后宫苦苦等待着结果,在她看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彻底给清除掉,一劳永逸。
  过得一个时辰之后,李治终于回到后宫了,武媚娘急急上去,帮李治解下披风,又给李治斟茶,一双妩媚的凤目闪烁着期待。
  李治喝一口茶,笑道:“看来在这国家大事上面,舅舅还是向着朕啊!”
  武媚娘听到这话,心里都凉了半截,但并未表露出来,而是问道:“陛下此话怎讲?”
  李治就将他和长孙无忌的一些对话告知了武媚娘。
  武媚娘听后,心里非常郁闷,这远远要低于她的预计,连韩瑗都因为这事躲过一劫,而且褚遂良还有可能告老还乡,这还能愉快的做夫妻么?可她见李治似乎已经下定决心,心里也明白李治的担忧,这个时候如果一味怂恿李治干掉长孙无忌,只会引起李治的反感,笑道:“要是这样就最好不过了。”
  心里却在哭啊!
  ……
  ……
  这一日晚上,两仪殿内是灯火通明,除了几个主要的枢要大臣之外,身着青袍的崔戢刃也混于其中,其实崔义玄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回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没有多少日子活了,他希望给崔戢刃更多表现的机会。
  韦思谦心里也清楚,再加上崔戢刃的确聪明,帮他出了很多主意,因此他都让崔戢刃当他的副官,也算是投桃报李。另外,这回主要是关于清查土地一事,崔戢刃也参与其中,带他来也很正常。
  李治倒也没有在意,毕竟崔义玄帮了他很大的忙,他跟崔戢刃也认识。
  “启禀陛下,据微臣和崔御史所查,在弹劾皇家特派使的五百名左右的官员当中,只有七十多名官员没有侵占朝廷或者百姓的土地,这些人本就是王公贵戚,家中良田本就不少。另外有一百多名官员占得朝廷赐予百姓的口分田均超过二十顷,剩余三百名中有一半超过十倾,最少的也占了十亩田地,但他们都是利用百姓归还朝廷土地时侵占的。至于永业田的话,有五十三位大臣利用高利贷的手段逼迫百姓将土地卖给他们,只不过这些事都由他们的家奴做的,他们并未出面。”
  韦思谦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皇帝让他清查土地,他就真的一板一眼的清查,甭管你是谁,该怎么查就怎么查。
  其实这还算好的,大家才刚刚开始兼并土地,而且如今的朝政非常清明,他们都在打朝廷的注意,利用制度的漏洞去获得田地,也不太敢在百姓身上下手,到了唐中,这情况至少翻上一百倍。
  李治听得满面愠色,道:“真是岂有此理,朝廷待他们不薄,他们竟还如此贪婪,不管是朝廷的土地,还是百姓的土地,都不放过,身为朝中大臣,不以身作则,反而枉顾朝廷法度,这种官员如何服众,真是可恶至极。”
  韦思谦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章来,道:“这是微臣拟写好一道章程,还请陛下处分这些官员!”
  许敬宗、李义府他们面面相觑,眼中闪动着光芒。
  待张德胜呈上之后,李治看了看,点点头道:“很好!爱卿在这么短的日子内,就查明了一切,朕甚感欣慰。这若不处分他们,将来只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他们。”
  许敬宗站出来道:“陛下,臣认为韦中丞查得还不够彻底,当然,老臣并不是说韦中丞徇私舞弊,只是陛下只让韦中丞清查弹劾韩艺的大臣,可是据臣所知,他们中许多人都利用自己的亲人侵占百姓田地。”
  韩艺一听,暗道,这老头真够狠的。
  李治点点头,不露声色道:“爱卿言之有理啊!不知几位爱卿对此有何意见?”
  李义府、杜正伦站出来支持许敬宗的建议。
  他们刚刚上位,跟下面的人没啥关系,但是这些人占据了官职,得将这些人给弄走,他们才能提拔自己的人上来,当然,许敬宗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是冲着长孙无忌去的,他希望李治将这个差事交给他。
  唯有李勣和韩艺没有开口。
  李治瞧向韩艺,道:“韩艺,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义府、许敬宗对此非常放心,在他们看来,面对长孙无忌,他们与韩艺有着共同的利益,韩艺不可能捣乱的。
  韩艺道:“陛下,微臣刚刚因为此事受到处罚,若是赞成的话,恐怕会有人又说微臣公报私仇,微臣不便开口。”
  话虽如此,但是隐隐表露出他是赞成的。
  李治看向李勣,道:“不知司空的意思呢?”
  李勣犹犹豫豫道:“陛下,这要继续查下去,只怕会牵连甚广,老臣对此有些担忧。”
  李义府、许敬宗是刚刚上位的,可是他上位很久了,部下遍布朝野上下,你们要这么查下去,那他的人怎么办?
  许敬宗为李勣的智商感到捉急,你堂堂大司空,当朝第一人,你怕个什么,你建议陛下让我来查呀,我怎么敢查你的人,我不要命了么,我们要一起对付长孙无忌,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啊。
  崔戢刃一看,突然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之法。”
第1014章
井水不犯河水
  众人一看是崔戢刃,不免一惊,我们这些三品大员在这里商量事情,你一个青袍小子插什么嘴,你能站在这里,就已经破格了。可一看更加年轻的韩艺还跟自己平起平坐,甚至于韦思谦都得站在他身后,不禁也就释然,原来是有先例在前的,就是这小子败坏了两仪殿的风气,导致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说话。
  看你妹呀,干老子屁事!韩艺见众人都望向他,心里老郁闷了。
  韦思谦心里也忐忑不安,他只是来带崔戢刃露露脸的,除非陛下主动问他,不然的话,他不应该开口。
  可是崔戢刃有一个优势,被众人都给忽略了,那就是他的年纪跟李治差不多大,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大家经常在一起玩耍,李治对此没有感到任何诧异,反而非常有兴趣道:“崔御史对此有何见解?”
  崔戢刃道:“回禀陛下,此事微臣也参与其中,据微臣所查,这些侵占土地的大臣,少有人利用强权去逼迫百姓交出土地,他们都是利用制度上的缺陷,来获取这些土地的,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制度和律法上,若是不完善制度和律法,恐怕难以彻底杜绝这种情况。”
  李治点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那不知你有何建议?”
  崔戢刃道:“为何那些乡绅、地主,甚至于朝中大臣可以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均田制,均田制规定每个人都是交同样的税,不管你是占地一亩,还是八千亩,交的税收都一样,这对于百姓太不公平了,又容易滋生出土地兼并,只要朝廷的管制稍加松动,那些地主必定会大肆兼并土地,因为土地哪怕荒废在那里,他们也不会亏损什么,反正他们交的税是同样多,因此这还会导致有些人无地可种,同时却还存在着大量的荒地,甚至于出现更多逃税的情况。”
  韩艺听得皱了下眉头,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李治却是听得眼中一亮,道:“说得非常好,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地主兼并百姓土地,百姓失去了土地却还要交纳税收,而地主拥有非常多的土地,却与没有土地的百姓交的税收一样多,这太不公平了。那朝廷应该如何改正呢?”
  崔戢刃道:“微臣建议改革税制,不再按人口来计税,还是按土地来计税,一亩地征收多少税收,这人会逃税,但是地逃不了,陛下可派人勘察各县土地,这一县有多少土地,不会变多也不会变少,每年各县只需按亩数补上税收便行。”
  李治听得频频点头。
  李义府心中莫名一紧,老子都还在这里蓄势待发,准备兼并土地,你就来这么一下,我这宰相为何当的就这么苦逼呀,急忙道:“陛下,万万不可,均田制乃是我朝国制,怎能轻易更改,而且,我朝一直遵从轻徭薄赋,若按亩算税的话,这不是变着法来增税么,百姓定会不满的。”
  韩艺瞟了眼李义府,暗笑,对呀,有这家伙在这里,就用不着我出来说话了。
  崔戢刃道:“我朝严格规定百姓只能拥有多少田地,因此只需合理制定税收,以八十亩为例,八十亩一下,税收低于原本当今该交纳的税收,八十亩以上高于当前税收,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百姓的负担,亦可阻止地主兼并土地,还能够充实国库。”
  李治欣喜道:“说得好,此法甚妙。”
  李义府非常激动道:“陛下,八十亩只是朝廷规定的,但是在狭乡一般只有三四十亩,但是在宽乡却有得百姓拥有上百亩土地,我朝一直鼓励百姓狭乡迁宽乡,可如计税的话,那百姓还不如待在狭乡。”
  崔戢刃突然瞧了眼韩艺,见其一直低着头的,随即道:“李侍郎言之有理,是下官欠考虑了。”
  李义府听罢,暗自松了口气,还算你小子知趣,呵呵道:“其实你说得也有些道理,有些地方的确不太公平,可是我朝一直奉行轻徭薄赋,如今天下百姓都对租庸调制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妄动税制只会让百姓感到恐慌。”说到这里,他不自觉的用余光瞥了眼韩艺,微微带着一丝紧张,在他看来,韩艺是最不懂味的。
  且不说韩艺一直低着头,似乎没有出声的打算,即便有,他也会忍着的,因为他已经答应了武媚娘对于李义府他们退避三舍,而且当初他被弹劾的时候,李义府也没有什么动作,目前的情况,韩艺认为最好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我的事你别掺和,你的事我也不掺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