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校对)第7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7/949

  杨音忙道:“信里怎么说的,有没有将他为何招揽那些人手?”
  鱼禾神情更加复杂了,“说倒是说了,可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杨音愣了一下。
  冯英拱手道:“不知道主公可否将信交给臣一观。”
  鱼禾点了点头,吩咐女婢将信拿给了冯英。
  杨音也顾不得礼仪,急忙离开了座位,凑到了冯英身边,跟冯英一起看起了贾复的信。
  他很想知道,贾复到底是用了什么手段,招揽了那么多人,还能被鱼禾这位霸主评价为不可思议。
  杨音和冯英二人快速的看完了贾复的信。
  然后两个人傻眼了。
  冯英磕磕巴巴的道:“不……不太可能吧?”
  杨音震惊的道:“我也觉得不太可能。”
  贾复信里的内容很简单。
  信的起首,是向鱼禾表达自己的忠心。
  大致意思就是,我对大哥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做任何背叛大哥的事情。
  随后就讲述了自己麾下那么多人手的由来。
  一开始挺狗血的,就是贾复带着自己的随从入了冀州。
  刚过界碑,就被流寇给堵了。
  贾复一行人将流寇暴打了一顿。
  流寇们被贾复打服了,说什么也要跟着贾复混,要让贾复带领着他们在冀州搞出一番事业。
  到时候给他搞一身鱼氏甲,给他搞一套鱼氏弩,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贾复费尽唇舌,给人家讲道理,言明了他是豪强私属,是出门帮豪强办事的,豪强在他临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路上不要惹事,不要闹出大动静。
  他不能违背背后之人的命令。
  但贾复无论怎么说,流寇们就是不听。
  贾复只能想办法甩开他们,但那些流寇跟牛皮糖似的,死跟着他不放。
  流寇们跟了他足足三日,有不少人饿晕了。
  贾复想着给他们一口吃的,再说说好话,应该能劝离他们。
  流寇们看到粮以后就惊了。
  在饱餐了一顿后,满口答应贾复,他们会离开。
  贾复走后,他们果然没跟着。
  但是到了第二日,贾复发现,流寇们带着更多的人跑来投奔他。
  其中不乏拖家带口的。
  贾复给人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想让人家离开。
  结果四五个老翁,直接问贾复是不是觉得他们是累赘,是累赘的话他们可以去死,不给贾复添麻烦。
  只求贾复能收留他们的儿孙。
  然后没给贾复劝解的机会,一头就撞死在了贾复拴马的石头上。
  贾复彻底动容。
  但他谨记者鱼禾的吩咐,并没有心软。
  让给一群人丢下了一些粮食,骑着马离开了。
  然后一群人就跟着贾复后面跑。
  有人生生累死在了追逐的路上,有人抛弃妇孺追着贾复。
  当贾复亲眼看到一个人将自己的幼儿放在路边,含着泪追逐他的时候,他终于扛不住了。
  他决定暂时收下这群人,然后带他们去四海货铺和四海镖行。
  让货铺和镖行收留他们。
  这不开头还好,一开头就刹不住了。
  贾复带着人走村过乡。
  所过之处,只要队伍里有人喊一句‘我们有粮’,所有乡里的人都拖家带口的赶来投奔。
  等到贾复赶到他要去的四海货铺的时候,麾下的从众已经超过了万数。
  他心虚了,没敢跟四海货铺和四海镖行的人说,只是支取了一些粮食。
  然后带着人昼伏夜出,往幽州赶,并且叮嘱队伍里的人,不能四处宣扬,不然就丢弃他们。
  队伍里的人得到了叮嘱以后,果然没四处宣扬。
  但是每一晚上赶完了路,到了第二日的时候,队伍里就会莫名其妙的多出一些人。
  待到队伍里的人数超过了两万以后。
  他们的行踪根本瞒不住。
  所过之处皆有人结伴来投。
  然后人数快速的突破了十数万。
  贾复觉得自己瞒不住了,把握不住了,就赶紧给鱼禾写信求助。
  鱼禾长叹一声,道:“我也觉得不太可能。但我问过四海货铺的人了,贾复在第一次讨要了一万石粮食以后,又多次向沿途的四海货铺讨要粮食。
  粮食的数额刚好养十万人。”
  冯英张着嘴,道:“冀州叛乱不是已经被平定了吗?为何……”
  为何会有这么多百姓会赌上性命追随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杨音一脸感慨的道:“如今看来,冀州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朝廷根本没管冀州百姓的死活。冀州的农桑、吏治,应该都没有恢复。
  百姓们食不果腹,才会闹出这种景象。”
  说到此处,杨音感叹道:“若非主公,江水以南的各处,恐怕也是这副景象。”
  冯英沉吟了一下,重重的点头。
  看不到域外混乱的人,根本不知道鱼禾治下到底是怎样的乐土。
  看到域外混乱的人,才清楚鱼禾治下是当今世上唯一的乐土。
  鱼禾看了看杨音,又看了看冯英,道:“江水以南,能有今日,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功劳。你们无需吹捧我。
  眼下也不是吹捧我的时候。
  你们说说,贾复的事情,该如何处制。”
  十三万多的人,仍在江水以南,不算什么。
  各地缺少丁口的郡县,能轻而易举消化他们。
  甚至,一些偏远的县为了吸引丁口,还会给出一系列优惠的政令。
  毕竟,鱼禾考核官员的标准中,有一道标准,就是跟丁口有关。
  最早完成鱼禾定下的这一标准的一些官员,如今已经调任到其他地方充任了大员了。
  各地官员知道其中的好处,再加上鱼禾如今选士的名额,是依照官员大小分配,底层的官员自然是削尖了脑袋捞政绩,往上爬。
  所以别说十三万多的人了,就是三十多万人、三百多万人,江水以南也能消化。
  但现在这十三万多的人,在冀州。
  一个鱼禾管不到的地方,一个已经快要没人管的地方。
  鱼禾若是不管他们,那他们很有可能会一直跟着贾复。
  鱼禾若是驱散他们,那他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股又一股即将造反的义军的资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7/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