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949

  最后造成的局面就是,豪强坐大,发展成世家,瓜分朝中官职,操弄皇权。
  到了魏晋南北朝,干脆衍生出了定品的制度,将人、官阶、世家等等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品论高低。
  以至于王谢世家,发展到了顶峰,跟皇族平起平坐。
  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几乎将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宗族的生生死死都钉死了。
  到了隋、唐初,五姓七望甚至连皇族都看不上。
  冯英听到鱼禾的话,哭笑不得的道:“说得倒也是。但你这么做,很容易得罪那些豪族。”
  鱼禾不以为然的道:“我又不借助豪族的力量发展,亦不借助他们的力量征战四方。我自然不怕得罪他们。
  他们若是识趣,大家相安无事。
  他们若是不识趣,那我不介意灭了他们,再将他们的田产收回,分给穷苦百姓。”
  冯英赶忙道:“这……这怎么行呢?”
  如今天下舆论,基本上都被豪强掌握。
  鱼禾又明主之姿,怎么能跟豪强硬来,平白的去会坏名声呢。
  鱼禾笑道:“我又不会亲自去动他们。天下盗匪四起,杀人放火者不计其数。我只需要等到盗匪杀光了他们,我再将盗匪杀了,就足够了。”
  盗匪四起,无非就是为了活命的钱粮。
  而豪强手里的钱粮无疑是最多的。
  所以他们被盗匪盯上的可能性极大。
  一些有实力的豪强,或许还能抗住普通盗匪。
  但似铜马、赤眉、绿林这种动则数十万的人,豪强如何抵挡?
  历史上,刘秀之所以能跟各地豪强们快速的勾搭上,就是因为各地豪强被赤眉、铜马给折腾怕了。
  豪强们迫切的需要一个人去保护他们。
  所以选中了刘秀。
  如若不然,就凭刘秀从刘玄身边逃走的时候带的那十几个人,有什么资格在地方上快速的坐大?
  他又有什么资格能够兵不血刃的拿下一城又一城?
  冯英苦笑着道:“主公之才,我不如也。”
  鱼禾看了冯英一眼,没好气的道:“行了,别吹捧我了。分田的事情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的细节就交给你去处理。
  尽快让百姓们安定下来,恢复农耕。”
  冯英拱手应允了一声。
  鱼禾起身,“我也该回滇池去了。交州的战事已经有结果了。邓让那厮在我们频频捣乱的情况下,扛不住荆州兵的攻伐。
  如今不得不向我们投诚,换取一丝喘息之机。
  亡承应该很快会返回来,邓让交割律高三县的使臣很快也会抵达滇池。
  我得回去主持大局。
  此地的民政,皆由你决断。
  各县官员,除了县宰以外,你可以和各郡的郡丞商量。
  兵事上以阴识的命令为准。
  有大事发生,可以传信给我。”
  冯英有些意外的起身,“您要回滇池?不将行营迁移到此处?”
  在冯英看来,汉阳绝对是一个比滇池更适合当首府的地方。
  鱼禾就应该从滇池迁移到汉阳,统管各郡。
  但鱼禾有自己的考虑,他并不打算扎根在汉阳。
  甚至滇池也只是鱼禾一个临时的住处。
  鱼禾心目中的首府,是金陵、是长安、是幽州。
  金陵尚未被孙权营造成都城,所以金陵在新朝大部分人眼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鱼禾可以抢在孙权之前,把这个古都给建设起来。
  长安是汉新两朝的都城,也是天下人心目中的首府。
  占据长安,定都长安,也就意味着夺取大位,正式的成为天下之主。
  幽州就是后世的首都,现在居住在幽州的,大部分是游牧民族的人,以及一些归降的游牧民族。
  定为都城的话,有点不太合适。
  喊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话更不合适。
  因为如今的威胁,大多都在西域或者长安以北。
  所以定都长安,更有一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味道。
  但有那么一点情怀在,鱼禾将其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也不为过。
  鱼禾辞别了冯英,又派人给阴识、马援、张休传信交代了一番。
  然后带上了相魁、吕嵩、漕中叔,以及左虎贲卫的一营兵,返回了滇池。
  一路无碍,顺利的抵达了益州郡。
  到了味县,鱼禾特地停留了一番。
  查探了一下益州郡的民情。
  味县治理的还不错,味县县令也算是个干吏。
  短短一年半,不仅完成了鱼禾交代的修路任务,也完成了鱼禾交代的农桑人物。
  鱼禾初入益州郡的时候,最先到的就是味县。
  当时的味县,是一个小小的坞堡形的城池,以及一片荒地,百姓们没几个。
  如今的味县,城池还是那个小小的城池,但是内外的行人却数不胜数,有不少小商小贩在沿街叫卖,街上也开设了不少铺子。
  一些北方才有的东西,也出现在了城池内。
  大街上有汉人也有滇人。
  汉人大多是商人和住在城里的百姓,滇人大多是暂居在城内帮山寨采买货物的。
  城外的所有田产,已经被开垦了出来,一些田产甚至开垦到了半山腰。
  一眼望过去,全是油黑油黑的沃土。
  秋粮已经种下,已经发出了一朵朵小小的绿芽儿。
  透着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在味县田庄外,还能看到一个小小的码头,以及几个水车。
  以前在益州郡可看不到这东西。
  味县县令还特地带着鱼禾去了一趟味县的粮仓和学室。
  粮仓里的粮食并不多,仅有两个粮仓。
  但味县县令在给鱼禾介绍粮仓的时候,却无比的骄傲。
  原因无他,鱼禾已经从味县拉走不少粮食,去养兵养民了,味县还能剩下两大仓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难得。
  味县县令带着鱼禾观看学室的时候,更骄傲。
  味县足足立了十七个学室,每个学室收拢了近百蒙童。
  但味县似乎并没有这么多蒙童。
  当鱼禾看到一些光着脚丫,吊着鼻涕,手握着竹棍,在沙土上跟着先生学写字的蒙童的时候,很吃惊。
  那个蒙童明显是一个滇人百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