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949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鱼禾见亡承和庄顷被他说动了,心里怪怪的。
  他发现他比亡承和庄顷还要心动。
  他比亡承和庄顷知道的要多,所以清楚天下以后有多乱,有多少可趁之机。
  刘玄那种在人前做小女儿姿态的人能称帝,刘盆子那种留着鼻涕什么也不懂的小娃子也能称帝,刘秀那种穷的拿牛当坐骑的人也能称帝。
  他为什么不能?
  “为什么不可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鱼禾信心满满的质问。
  亡承和庄顷对视了一眼。
  庄顷沉吟着道:“西南并非是藏龙之地,我们以西南为根基,去谋取天下,会十分困难。”
  庄顷动心归动心,但仍旧保持着理智。
  夺取天下不是说你嘴一张就能夺的。
  夺取天下要占据有利的地方,要招揽无数的人才,要顺应天下大势。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西南偏偏一样也不占。
  如今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皆在北方。
  所以天下大势皆在北方。
  只要夺取了北方天下,就等于夺取了整个天下。
  西南不仅三不沾,人家还不带西南玩。
  因为西南在北方大部分人眼里都是蛮夷之地。
  没资格跟他们一起玩。
  所以他们三人想借着西南为根基,夺取天下的话,困难远远要比北方的任何一个造反的人要大。
  亡承点点头,表示赞同庄顷的话。
  作为西南一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西南在北方人眼里的地位。
  鱼禾自然也知道西南在北方人眼里的地位,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直言道:“事在人为,西南不是藏龙之地,那我们就将西南变成藏龙之地。
  嬴姓起于咸阳,刘姓起于会稽。
  我们为何不能起于西南?”
  亡承和庄顷略微愣了一下。
  鱼禾继续道:“我要益州郡的城乡,就是为了将益州郡变成藏龙之地。因为我们三人中,我是最会管理城乡,也是最能让城乡繁荣起来的人。”
  亡承和庄顷又是一愣。
  仔细想象,鱼禾确实是他们三个人中间最会管理城乡,最能让城乡繁荣起来的人。
  他们两个人在西南待了数十年,手里握的资源、人脉,比鱼禾丰厚了数千倍。
  可是数十年过去了,西南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鱼禾进入平夷县仅有两年。
  两年时间,鱼禾硬生生将平夷县这个谁也不在乎的地方发展成了谁都想咬一口的香饽饽。
  鱼禾管理西南城乡,肯定会比他们二人管理的好。
  庄顷忍不住道:“难怪你会不顾及我的心思,张口就要益州郡所有的城乡。可益州郡的城乡跟平夷县的城乡可不同。
  平夷县虽然也是西南的一部分,但平夷县的道路却十分通畅,不仅有县里修筑的道路,也有先秦、前朝修筑的官道。
  益州郡各地就不同,除了最早的郡治滇池县有一些简单的道路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能通行的大道。
  各城、各乡,通行的都是羊肠小道。
  偶尔还会被下雨冲落的泥土、巨石,堵塞。
  想要繁荣益州郡,道路就是第一大难题。”
  亡承点着头道:“庄家主所言不虚,道路确实是一道巨大的难关。道路不通,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妄谈。
  我此前也想过在句町国修筑道路。
  可调集了两万人,耗费了无数粮食,花费了大半个月,修筑出的道路不足十里。”
  鱼禾眉头挑了一下。
  两万人?
  大半个月?
  不足十里?
  这种进度,放在先秦,领头的人估计都会被砍,其他的人估计会被发配千里。
  放在前朝,估计都得被充军。
  鱼禾直言道:“那是因为你不会用人。”
  亡承愕然的看向鱼禾。
  他还不会用人?
  他用人的时候,鱼禾估计还是个细胞。
  他在用人的经验上,就比鱼禾丰富了数倍。
  人数上更是超过了鱼禾数十倍。
  “此话怎讲?”
  亡承忍不住问。
  鱼禾笑着道:“修筑道路这种事情,只能用汉人,不能用句町人。”
  亡承又愣了。
  庄顷倒是细细的琢磨起了鱼禾的话。
  鱼禾也没有卖关子,解释起了其中的关键,“句町人也好,滇人也罢,在个人勇武方面,比汉人高一些。
  在战场上冲杀,也比大部分汉人卖命。
  但是他们没有定性。
  脑子也没有汉人好用。
  修路看似是一个耗费力气的活,其实不然。
  修路更看重定性和脑子。
  人只要有定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人只要肯动脑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
  愚公移山的典故,两位总该听过吧。”
  鱼禾此话一出,庄顷一脸恍然。
  亡承也有所感悟。
  汉人在定性和脑子方面,确实比滇人和句町人要强。
  而且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所谓的定性,也可以称之为耐力。
  汉人耐苦战,汉人也耐苦劳。
  汉人就像是一束束生命力顽强的草,扎满了整个中原大地。
  所谓的脑子,就是智慧。
  比起半开化的句町人和滇人,汉人文明已经开始更替,在智慧上比滇人和句町人要高许多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