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校对)第2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6/949

  巴山面色凝重。
  鱼禾依旧没有回答巴山的问题,反而看向巴山道:“你觉得高丘会怎么选?”
  巴山愣了一下,挠着头思考了许久,缓缓摇头。
  鱼禾幽幽的道:“他要是够狠,就会选后者。他要是不够狠,就会选前者。我阿耶既然执意要用疲敌策和激将法,那么一路上的磕磕绊绊一定不会少。
  民夫和更卒们去开路的话,会死伤惨重。”
  巴山有些急了,“那咱们该怎么办?咱们总得做些什么,帮一帮家主啊。”
  鱼禾没好气的道:“急什么?高丘还没有做出选择,我阿耶准备的诸多手段还没有露面,我们现在什么都不能做。
  你带着人去帮高丘修筑栈道。”
  巴山微恼道:“马上就要你死我活了,还要帮他?”
  鱼禾瞪起眼,“让你去你就去,哪来的那么多废话!”
  巴山心不甘情不愿的带上了其他几个虎营斥候队斥候,一起赶往了山道断裂处。
  鱼禾在巴山走后,继续思量。
  他觉得鱼丰的谋略有点冒险。
  用激将法固然能让新军将士失去理智,但也容易让一群绵羊变成一群虎狼。
  没有理智的人容易被人算计,但也容易不顾性命的杀伐。
  鱼丰很有可能弑狼杀虎不成,反被虎狼吞了。
  如果由他设谋的话,他会在山道断裂以后,率领着虎营的将士们从山顶上杀下来,将高丘的人马切成两半。
  然后追着运送粮草的后队打,将粮草烧毁一空,再回过头对付负责作战的前队。
  到时候也不需要跟前队正面刚,只需要逼迫着他们退进山林,然后在山林里打游击收俘虏即可。
  鱼禾没带过兵,也不会带兵。
  所以他在通过鱼丰带兵的手段在学习带兵,顺便学习一下兵法谋略。
  鱼禾自己思量到的谋划,可能比鱼丰的要好。
  但具体实施起来,能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他就没办法保证。
  鱼丰的谋划可能没有鱼丰思量的好,但几乎每一步走下来,都会达到鱼丰想要的结果。
  兵法讲奇正。
  鱼禾和鱼丰的谋划,就是一奇一正。
  奇谋虽然能达到以少胜多,甚至还能打出一些惊人的战绩,但是变数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阳谋虽然会出现很大的损伤,也有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但结果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一个剑走偏锋,一个稳中求胜。
  孰强孰弱不好说。
  前汉武帝朝的卫霍二人,就是一奇一正。
  卫青用兵就喜欢堂皇正大,所以他经常打一些正面跟匈奴人硬碰硬的大战。
  霍去病用兵喜欢剑走偏锋,所以他经常会率领数百骑或者数千骑孤军杀入西域深处。
  两个人都战果辉煌。
  鱼禾父子自然比不上卫霍,他们父子甚至连一场正经的大战也没有指挥过。
  此次跟高丘对决,算得上是他们父子经历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大战。
  鱼丰算得上是战场上的熟手,鱼禾只是一个新手。
  所以即便鱼禾觉得自己的谋略比鱼丰好,鱼禾也没有认为自己就比鱼丰厉害。
  谋略好不好,不是谁比谁想的更完美,说的更动人。
  而是需要落到实处,让人看看那个更有用,那个能有效的夺得战果。
  脑子里的东西和纸上的东西若是能分毫不差的落在实处的话,那么大宋绝对是封建王朝中最强大的帝国,没有之一。
  因为别的封建王朝的兵马在外作战的时候,谋略家仅有那么一两位。
  而大宋的兵马在外作战的时候,满朝文武都是谋略家。
  大宋的皇帝陛下甚至还会亲自布下阵图,让将士们照着阵图排兵布阵。
  但是很可惜,大宋并没有成为封建王朝中最强大的帝国。
  甚至前五都排不进去。
  所以脑袋里面的东西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到实处又是另一回事。
  巴山几个人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
  高丘手里不缺人,巴山几个人主动凑上去去要帮忙,高丘也不会用。
  但高丘领了他们的人情。
  作为回报,他让杨寻扛着一只摔死的驴腿交给了鱼禾。
  鱼禾当晚就将驴腿给烹了。
  主仆几个人饱餐了一顿。
  吃好喝足以后,主仆几个人就睡下了。
  高丘却没有睡,他带着人忙活了一夜,终于在山道断裂处搭建了一节坚实的栈道。
  为了避免后面再遇到塌方的情况。
  他特地派人赶了一架装满石头的马车走在队伍前面,帮运粮的车队试路。
  鱼丰并没有在山道上布置其他埋伏。
  所以高丘一众兵马平平安安的下了山道。
  随后路过山林,林中爆射出一根根竹枪。
  过水的时候,水上游会猛然冲下巨木。
  山上、林中偶然还会冲出一些打扮成草寇的伏兵。
  半夜扎营入睡的时候,有尾巴着火的马匹、骡子往营地里冲。
  反正一路上麻烦不断。
  高丘军中的人手损伤不多。
  但是大军的行程为耽误了不少,军中的将士被恶心的双眼喷火。
  高丘给折腾的扛不住了,他终于做出了选择。
  高丘陪着去军中厮混的杨寻一起回到了鱼禾的帐篷处。
  鱼禾坐在水边正在清洗从知了皮甲下剥出的嫩肉。
  许多人都知道知了很吵,却不知道知了能吃,味道还很嫩。
  在知了脑袋下的皮甲下,有一块拇指关节大小的嫩肉。
  一节节嫩肉串在竹签上,用火稍微一烤,洒上一些盐,便是绝佳美味。
  鱼禾将洗干净的知了肉架在火上,邀请高丘,“一起尝尝?”
  高丘笑容灿烂的走到鱼禾坐下的枯树干上坐下,赞叹道:“这可是好东西,小时候在乡里,我经常带着族里的兄弟们去抓它,抓到了以后就烤着吃。
  长大了以后,虽然馋它的肉,但却不好去抓。
  不然会被人认为是轻浮之人。
  如今借你的光,我倒是能尝尝着久违的美味。”
  杨寻比高丘还干脆,趴在烤架边上盯着知了肉直流口水。
  显然他也吃过。
  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为了吃一口肉,什么都敢下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