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友人书(校对)第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

(六)本会于本月二十五日举行茶话会,欢迎王礼锡、郑伯奇、阳翰笙三君。王君报告英国出版界及文化界对我抗战之同情及活动,郑君报告西北文化界动态,阳君报告东南文艺界情形,均翔实动听,引起会员对国外宣传之注意,并讨论如何与各地文艺团体有更密切之联络。
(七)成都分会成立: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早已筹备就绪,可是直到今年一月十四号才正式成立。是这么回事:当文协总会还未成立,成都的文人已团结起来,发起抗敌协会,并且在地方政府备案。后来,他们听说武汉有了抗敌协会,在中央党政机关备了案,他们就自动的愿把协会改为分会,以利合作。这么一来,可倒费了事。呈请改协会为分会的呈文递上去,地方政府以为总会既在中央备案,则分会自当通过总会,得到中宣部的许可;中央允准,地方政府自然准予备案。于是,成都分会便照着这办法请求总会办理,以便及早成立。不幸,总会刚接到分会的文函,便已经离开汉口,搬到重庆来,事遂搁浅。及至总会迁到重庆,总会本身还须到社会部立案。这样,分会的登记便更提不到了。总会顺利的在社会部立了案,便赶快办理分会登记的事。可是,社会部指示总会:分会成立,须呈报地方政府,无须部中许可。总会于是又急将此意通知分会,促其进行。分会急将呈文递上,而党部声明,民众团体登记尚无确定机关管理;成立会就又开不成了。
本年一月中旬,本会理事冯焕章先生与老舍先生同路赴蓉,总会乃委托二理事指导分会成立事宜。分会筹备委员周文、李劼人等五人早经总会指定,冯理事等抵蓉后,乃与筹备委员措商,函请市政府与市党部派员指导,于十四日开成立大会。是日下午三时半开会,因天气关系,先行摄影。摄影后,在青年会礼堂开会如仪。周文报告筹备经过,冯焕章先生代表总会致词,老舍先生报告总会情况,而后举行选举,当场检票,李劼人、周文、萧军等当选为理事;并通过重要提案数则,时已六时,即散会。基本会员约四十人,来宾百余位,济济一堂,诚盛事也。
(八)纪念一二八。各团体开会讨论纪念一二八宣传,本会派胡绍轩君,代表参加。会议决定,宣传文字由本会负责拟制,当由会员二十人赶写,于二十七日早七时前交齐。
载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抗战文艺》第三十一期二月四日报告二月二日理事会决议事项:
(一)内江等处请设分会,按章有会员十人以上,方得成立分会。会员不足十人者应暂设通信处。由组织部函复。
(二)组织部应函知陈西滢理事,推动嘉定文艺工作。
(三)组织部应函知楼适夷理事,设立本会香港办事处。
(四)以后本会会刊,须寄送各分会三份至五份即不另寄给分会会员,因分会亦有会刊,双方送阅,赔钱过多也。分会会员如愿定阅总会会刊,限每人一份,按价七扣。
(五)会员住址不明者,在会刊上登广告,期于月内函告本会。
(六)会员登记表格即当付印。
(七)分会会员资格,于月内须开理事会审查。
(八)组织国际文艺宣传委员会,指定王礼锡、戈宝权、徐仲年、胡风,为筹备员,由王礼锡召集会议。
(九)研究部加聘郑伯奇君负责推动工作。
(十)推定蒋碧薇,方令孺、安娥、黛丽莎、华林、孔罗荪六君,办理晚会事宜。
(十一)决定增加《抗战文艺战地特刊》,俟社会部批准补助金,即行刊发。
(十二)筹备《抗战文艺年鉴》由出版部负责计划。
(十三)由出版部定期邀请本市出版界及各报副刊编辑,商讨扩大抗战文艺运动办法。
载一九三九年二月四日《抗战文艺》第三十二期
一月二十日报告
(一)朋友们逐渐的返回重庆了,人多好办事,大家都想把会务调整一下,赶快作出些事来。除篷子理事于十一月返渝外,老舍理事亦于十二月九日随北路慰劳团返渝,宋之的理事和作家访问团团员也于十二日回来,不少文协的友人们去车站欢迎,并于十六日晚间开了欢迎会。欢迎会到七十多人,连伍蠡甫、陈子展、马宗融、胡绍轩诸位,都由北碚赶来;北碚的老向、蒋碧薇、方令孺、赵清阁,与萧伯青几位,因公务不能分身,可是发来一通贺电。邵先生主席,蓬子、之的、老舍,先后报告各处文艺工作的情形;罗果夫先生也到会,与大家畅谈。二十三日下午,在青年会礼堂举行茶会,招待各界:一来是向各界对本会远征的会员的帮忙与关切表示感谢,二来是报告劳军与访问的观感。到会九十多人,由郭沫若理事主席,并请中宣部代表训话——可惜时间已晚,不及请各界代表都给予指示了。
(二)罗果夫先生将要回国,本会已托他带信给《国际文学》编委会,是否可由本会编辑《中国抗战文艺专号》?《国际文学》一向同情于我们的奋斗,屡屡选译我们的抗战作品。此次的建议,想可接受。理事会已请胡风、戈宝权、姚蓬子三位预为选稿,以备应用。
(三)出版部拟将会刊——《抗战文艺》——改为月刊,每期容纳十五万字以上,从严选稿,以期成为足以代表文协的刊物。不过,会中经费向欠充裕,用什么方法能使会刊充实,又不多赔钱,在考虑中。
(四)桂林分会的工作日有起色。本会于暂行给予一点补助费外,并代向地方当局请求经常补助,以便发展工作。成都分会的两个刊物——《通俗文艺》与《笔阵》——也都因经费不足,不能按时出版。本会已函商成都市政府及教育厅——杨市长和郭厅长一向热心文艺宣传工作,而且是蓉分会的经常指导者——设法助款。
(五)各处文艺工作友人,因散处各地,交通不便,深感得不到新书读之苦。本会拟与青记学会和其他民众团体,想法供给大家一些新的书报,在接洽商酌中。本会经费窘迫,而书价邮费又都很高,恐怕一时难以大量的供应;假若各处友人能汇点款来,托本会代为选采寄送,当极欢迎。
(六)本会已函知各分会及通讯处,及早编制二十八年度工作报告,寄交本会。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是本会成立二周年纪念日,须汇集各地报告。分给全体会员,故当赶早预备,以免临时着慌。
(七)晋省有许多热心文艺的青年,在军队中与民间担任宣传工作,愿和文协取得联络,本会已允他们成立通信站,互通消息,并讨论文艺问题。
(八)除夕举行辞岁晚会,由华林先生筹备一切。
(九)回教救国协会委托本会理事马宗融征稿,并编辑回教救国专刊;本会会员均乐为帮助。回教救国协会委托本会理事宋之的及老舍编制回教救国话剧,已见于二十九年一月底交稿,由阳翰笙先生担任演出责任。
(十)组织部大忙,已请徐霞村和沙雁二君为该部干事。
(十一)访问团团员正忙着写作,预备出丛书。访问报告在赶制中,脱稿后即当呈递党政委员会。
载一九四○年一月二十日《抗战文艺》四十六—四十七期
一月九日略报
三十年春,会员在渝者甚夥,会务因此旺盛;集会之多,事务之繁,应号空前。入夏,会员多疏入乡,集会匪易;驻会职员虽仍照常办公,而会务无从积极推进。秋间,会友逐渐返渝,虽人数远逊春初,而会务赖以调整。此一年间会务兴落之迹也,宜分款述之:
一、经费:本年收入,仍如去岁;而物价腾涨多倍,工作之发展遂感困难。会中职员津贴,灯火房租等,虽在极度缩减中,每月已由二百元增至六七百元。《抗战文艺》稿金,每期约需三四百元。仅此两项,已将入不敷出;后半年中,印刷困难,会刊脱期,支出较少,收支遂得勉强相抵。夏间,城内会所及北碚会所多处破漏,修葺费达千元。
二、会刊:《抗战文艺》五、六月合刊,由《新蜀报》承印。不幸,《新蜀报》印刷厂失火,稿件及印成之件俱遭焚毁。《新蜀报》复刊后,以工人减少,无法代印会刊,乃归别家承办。七月交稿,直至年底,始行印成。此后,应尽力克服困难,不再脱期。会刊稿费,盖在六元至十二元千字之谱。会中每月仅能出三四百元,不足之数,由文艺奖助金委员会补助,深为感激!
三、研究:会中经费支绌,会所复甚狭小,无法购存大量图书,研究工作,因受影响。本年间研究工作之表现,除会员私人发表之著述外,厥为诗歌戏剧,及小说等晚会。此种晚会之任务,已非联络情感,如二、三年前所举行者,而为(一)共同讨论一问题,或批评一作品;讨论结果或刊入会刊,或发表于报端;(二)指定一人,预备专题,向会中报告,而后,听取批评意见。前者如民族形式、诗歌如何朗诵等问题,皆引起热烈的讨论;后者,如抗战(以)来诗歌、戏剧、小说及报告文艺之批评,皆有精到之见解。讨论或报告而外,佐以朗诵等节目,作实际之试验。
春间,此种晚会之举行,非会员参加者每次百人以上。入秋,以宽大会场不易租借,故暂停招待来宾。
秋来,主持研究部工作者为孙伏园、郑伯奇。晚会主持人,诗歌为陈纪滢、臧云远;戏剧为潘孑农、陈鲤庭;小说为徐盈、梅林。
四、分会:因经费欠裕及距离过远,总会与分会间之联络素欠密切,最称憾事。各地分会会务,一年来皆有进展,专就刊物而言,成都分会之《笔阵》,昆明之《西南文艺》,桂林之《抗战文艺》,香港之《中国作家》,曲江之《文坛》,延安之《中国文艺》,贵阳之《文协》,均能于艰苦中刊行,至堪钦佩。总会方面既无余款资助,复以夏间在渝人数甚少,虽稿件亦无力供应,深感歉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