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470

  “哦!”吴世恭这下子明白了。在女人面前开黄腔,确实有些不太适合。
  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吴世恭感到翻来覆去的总是睡不着。吴世恭正是二十岁,年轻火气旺的时候。虽然吴世恭不算是特别的好色,但是出征以后,两、三个月没有碰过女人了,总有些难过。
  在以前的这两、三个月中,因为军中事务繁忙,吴世恭忍忍也就过去了。可当他今天听到邓启帆说了“女将军”这三个字以后,心中的野火却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也要怪吴世恭在前世中看过的那些网络小说。在这些小说里,只要是女将军,那总是年轻貌美,豪爽泼辣,再加上武艺高强的,活脱脱都是一只只胭脂虎。这叫现在的吴世恭怎么睡得着觉呢?
  也不提吴世恭辗转反侧了。那秦总兵正是赫赫有名的大明朝女将军——秦良玉。而她率领的勤王军队,也是明朝劲旅——白杆兵。
  那秦良玉从四川出征勤王以后,这一路上也是走的磕磕碰碰的。尤其是进入了北直隶以后,她也遇上了和吴世恭一样的问题。地方官府不供应她军队的粮草。
  而秦良玉是比较守规矩的,可这年头,守规矩的人就要吃苦头,她的白杆兵现在也将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因此,当她知道了附近有吴世恭这支友军的时候,就想要和吴世恭兵合一处。
  秦良玉是身经百战,而且战果辉煌,所以她是十分地自傲。而她又从探子的禀告中,知道了吴世恭这支河南勤王的军队,只是一支地方军户凑起来的军队,领军的还只是一个千户,所以根本就没有把吴世恭的这支军队放在心上。也根本没想要吴世恭的军队来照应自己那战斗力卓越的白杆兵。
  之所以秦良玉提出兵合一处,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吴世恭的勤王军队允白杆兵一些粮草。在秦良玉看来,自己这个一品的总兵,命令一个小小的千户,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啊!
  也不多说那些题外话了。反正第二天双方都来了个急行军,在黄昏的时候,终于在约定的县城,两军会师了。
  会师以后,双方的兵丁各自扎营。而按照规矩,吴世恭这个官衔低的武官就要去晋见秦良玉这个官衔高的武官啦。
  吴世恭带着几十位亲兵进入了白杆兵的大营,来到了秦良玉所在的大帐前。在通报以后,吴世恭进入了大帐。
  秦良玉在大帐中的大案后面安坐,等着吴世恭的晋见。可没想到吴世恭进入大帐以后,根本没有向秦良玉磕头行礼。只是探着脑袋很失礼的,仔细地瞅着秦良玉。
  吴世恭是在想看看秦良玉这只胭脂虎呢。因为刚刚从外面的黑暗中,进入到光线明亮的大帐里,吴世恭的眼睛还不能够完全适应。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吴世恭看清楚秦良玉的相貌以后,他忍不住失声叫道:“老太婆!”
  听了吴世恭这声“老太婆!”,秦良玉的柳眉一下子竖了起来。
  
  第157章
沦为辅兵
  
  吴世恭那声“老太婆!”的惊呼声刚喊出口,就在心中暗自大叫一声了一声:“不好!”吴世恭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要知道,秦良玉不仅仅是个女人,更是个领兵的总兵大将。可能在大明朝,只要是个男人就可以轻视女人。可是有着现代人思维的吴世恭,在现代可是见多了女强人和白骨精。虽然吴世恭的大男子主义也很严重,但他绝对不会小瞧能干女人的能力的。
  再说,现在两支军队刚刚会师,正是应该相互扶持的时候。而刚才吴世恭却莫明其妙地得罪了秦良玉。吴世恭的心中是十分地懊悔,真是精虫上脑惹得祸啊!
  果然,那秦良玉站起身,重重地一拍大案,怒叱道:“放肆!”
  秦良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记载在史书上的一位女将军,没有之一。而比秦良玉更有名的穆桂英,她却是小说和戏台上的角色。完全做不得数。由此可以看出来,秦良玉的练兵和打仗等军事才能。肯定是十分出色的。而秦良玉也为此感到十分地自傲。
  但是秦良玉作为一个女性,又处在完全被男性一统天下的武官行列,再加上大明朝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因此秦良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往往要比男性武官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可就算是这样,其他的官员还是隐隐约约地看不起秦良玉。不是看不起她的能力,就只是看不起她是个女人。而这种情况竟然在秦良玉面前还屡屡发生,这让敏感的秦良玉是特别地愤怒,为此,有几次,她甚至把官司都打到了当时的天启皇帝面前。
  而现在吴世恭的这声“老太婆!”,就立刻好象踩到了秦良玉的尾巴上一样。秦良玉以为这是吴世恭对自己身为女性的一种蔑视。这怎么使得秦良玉不勃然大怒呢?
  吴世恭是见势不妙,他的脑筋就飞速地运转了起来。可是一时三刻,他也根本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缓和俩人之间的误会。
  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还等些什么啊?走为上呗!吴世恭立刻向秦良玉一拱手说道:“秦总兵英姿飒爽,不爱红妆爱武装啊。不过秦总兵这里军务繁忙,本千户也就不再打扰了。这就告辞了。”
  说完以后,也不等秦良玉有什么反应,吴世恭就象逃一般离开了秦良玉的大帐,回自己的大营里去了。
  吴世恭的这个行为,让秦良玉整个人都愣住了。要知道,秦良玉的官职和吴世恭的官职相差的是相当的远。在明朝,总兵的官职就是最高的武官官职了。再要往上,就要加各种各样的头衔了。
  而吴世恭那个千户的官职,还是地方上军户的千户官职,可以说只是一个中低级武官。所以刚才秦良玉怒叱吴世恭的行为,就是想要给吴世恭一个下马威。
  如果吴世恭识相地磕头认错的话,秦良玉也就准备打吴世恭几个大嘴巴,或者打吴世恭几下板子,来惩罚这次吴世恭的对上官不敬的行为。要知道,秦良玉可是有尚方宝剑的,明朝的官场上又是很讲究礼数的。所以这样的惩罚,已经很是轻微的了。
  可没想到吴世恭却大大咧咧的,既不磕头认错,又是只向秦良玉行个平级官员相见的拱手礼,还在秦良玉面前不自称为“小的”或者“下官”,而自称为“本千户”,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之后,也仿佛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就扬长而去。
  要是吴世恭是秦良玉的直属下属的话,那现在的吴世恭不死也得脱层皮。可是吴世恭非但不是秦良玉的下属,而且还是河南一支勤王军队的领军武官。再加上现在秦良玉想从吴世恭手中,索要一些粮草来,这一时三刻的,秦良玉反而不知道该把吴世恭怎么办了。
  把吴世恭给抓回来惩罚他,那再让吴世恭允出些粮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看着吴世恭那嚣张的样子,说不定两军之间还可能发生火并。可不惩罚吴世恭,秦良玉却怎么也忍不下这口气。更不用说,让现在的秦良玉拉下脸皮,向吴世恭索要粮草了。
  秦良玉正为难呢,她身旁的儿子——马祥麟为秦良玉解了围。马祥麟对秦良玉说道:“大帅,既然河南的吴千户已经拜访过了大帅,儿子也替大帅回访一下他们吧。”
  听了儿子的话,秦良玉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最后也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现在也只有这么个方法可以下台阶了。
  听到了四川勤王军队来了个副总兵来拜访自己,吴世恭立刻满面笑容地到大营门口来迎接。吴世恭这么热情的原因,就是因为直到现在,吴世恭的心中还是很心虚的。
  当双方见面行礼以后,马祥麟有些不好意思地向吴世恭提出了,支援自己的白杆兵一些粮草的请求。没想到吴世恭马上就答应了下来,并且立刻派人把一些粮草送到了秦良玉的大营中。吴世恭现在还有些内疚呢。就想着做一些什么事来弥补一下。
  不仅如此,吴世恭接着还热情地邀请马祥麟和自己共进晚餐,而办事很顺利的马祥麟,也愉快地接受了吴世恭的邀请。
  在走进吴世恭的大营的时候,马祥麟和他的随从就仔细地观察着吴世恭大营和兵丁的情况。那些随从看到了吴世恭的大营这种乌龟壳般的修造法,眼中都忍不住露出看不起的神色来。
  而马祥麟观察的角度却不同。虽然他也是觉得吴世恭这种夸张的追求防御的大营,修造的是很可笑的。但是,他却对吴世恭手下的兵丁的军事素养和令行禁止却看高了一线。
  要知道,对于兵丁来说,能够不怕死去打仗,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能够吃的起苦,忍受住枯燥和乏味去做些象修造大营一样的土木工程。这原因其实我们的太祖也说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嘛。这苦是在死前面的。
  另外吴世恭的兵丁都是体格健壮,脸色红润的。要知道,大明朝当时的兵丁因为营养不够,往往身材都是很瘦弱的。而有着吴世恭兵丁这样的身体条件的,都是武官身边的那些亲兵。而吴世恭的这些兵丁,却完全都是那种亲兵的身体。
  还有,马祥麟更在吴世恭的兵丁手上,看到了大量的火铳,还在大营中看到了火炮。而吴世恭兵丁的马匹,马祥麟粗粗一看,也大约估计出来不下千匹。
  因此就这样粗粗一看之下,马祥麟可能对于吴世恭兵丁的战斗力还不能够完全估摸出来,可是他对吴世恭军队的富裕程度和兵丁良好的身体条件,却是印象深刻。
  晚餐用完,马祥麟回到自己的大营以后,他立刻把自己对于吴世恭军队的所有印象汇报给了自己的母亲秦良玉。而得知这些情况以后,这母子俩就立刻商议了起来。
  要知道,为了这次勤王,秦良玉可是散尽家产来作为白杆兵的军饷和给养的。可就算是这样,秦良玉的白杆兵走到这儿的时候,也只是剩下很少的粮草了。
  而白杆兵虽然战功卓著,但是整支军队却一直很穷。只要看看他们手中的兵器就知道了。白杆兵,顾名思义就是拿着用白蜡杆做成枪杆的长枪兵。
  而在所有的兵器中,长枪是价格最便宜的一种兵器,因为它的用铁量是最少的。白杆兵也知道火器的威力大,也知道长枪和火铳或者其它兵器配合以后,杀敌的效果将会更好,可就是因为他们穷,却不能够添置很多火铳和其它的兵器。
  而知道了吴世恭军队的情况以后,这母子俩仿佛感到有块大肥肉待在自己的身边。可是,通过巧取豪夺霸占吴世恭的这支军队肯定是不行的,秦良玉也做不出这种事来。
  于是秦良玉就对儿子马祥麟说道:“明天你再去一趟,告诉那个臭小子,现在既然已经兵合一处了,那臭小子就得听从老身的命令。叫那臭小子的军队全部作为白杆兵的辅兵,为我们供应粮草和干些杂活。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小心他的脑袋。告诉那个臭小子,老身可是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啊!”
  
  第158章
磕磕碰碰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心中有个疑惑:要知道无论吴世恭的勤王军队,还是秦良玉的勤王军队,都是去京城勤王的。勤王,顾名思义就是去救皇帝,而在讲究“忠”的大明朝,救皇帝可是说是排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可为什么北直隶的地方官府,不愿意供应这些勤王军队的给养呢?
  这要从明朝的一个财政制度说起。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出于他那种小农的财政思想来管理国家财政的想法,他制定了一个流传到清朝末年的财政管理方法。
  朱元璋发现,各个地方官府每年要上缴到国库很多钱粮,而每年,国库也要拨给各个地方很多钱粮,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吗?
  于是朱元璋就规定:那些地方官府每年固定的开销,就不用再上缴国库了,让各个地方都自己留下来,只要每年账本到户部审核清楚就可以了。
  这个财政制度,如果有一位有现代会计知识的人一看,肯定就可以看出来是很不妥的。因为现代会计基本的规矩之一,就是收支两条线。至于采取朱元璋这种财政制度有什么不好,那学习过现代会计知识的人肯定能够说出来一二三四五来。
  不过,也有的人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明朝又没有银行,运输条件又那么差,所以朝廷和官府也是不得不采用这种财政制度的。
  反正这里也不是讨论这种财政制度优劣的地方。关键的是,这种财政制度给明朝军队的给养供应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已经知道,明朝的军队有地方军户和战兵这两种体制。而在明初,除了一部分边兵,也是根本没有其他战兵的。打仗都要依靠军户来完成。而这些军户打仗都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官府来供应给养的。
  因为在明初,各个地方的局势都比较稳定,因此在内地也没有什么仗要打。因此,这种地方官府供应本地军队的给养的模式,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当然,万一朝廷总动员,让这些地方军队集合起来离开本地作战的话,除了这些军队所在的地方官府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以外,朝廷也会供应这些军队一部分给养的。
  而在那些军队离乡背井以后,其他地方的官府并没有义务来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除非这些军队用银子去购买。当然,也有种变通的方法。这些官府先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等到以后再向朝廷或者这支军队所在的地方官府去索要。
  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些官府万一供应了军队给养以后,事后向朝廷或者其他官府索要,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作为一个官僚,肯定也会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的。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明朝军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作战。后来为了弥补,明朝的朝廷就规定:离乡作战的军队的军功就双倍计算。可就算是这样,明朝的军队还是不愿意,因为在他乡,自己军队的给养供应简直是太困难了。
  我们再来看看吴世恭的勤王军队,他如果从大运河边上行军的话,他的军队给养供应是由运河两边的漕运仓库负责的,因为这些漕运仓库是朝廷直接管理的,所以吴世恭军队的给养供应的问题还不怎么大。
  可是后来吴世恭的勤王军队转向了。他的军队在河南境内碰到的给养供应的问题还比较小,可是离开了河南,到了北直隶,那些地方的官府就完全不肯供应了。不是吴世恭会耍无赖,他的军队早就饿肚子了。除非吴世恭用自己的银子去买粮草供应自己的军队。
  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也都知道了秦良玉的白杆兵面临的难题了吧。
  到了第二天,马祥麟到了吴世恭这里,宣布了秦良玉让吴世恭的军队做辅兵的命令以后,没想到吴世恭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这让马祥麟倒有些惊讶,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虽然秦良玉的官职大大地高于了吴世恭的官职,但是吴世恭和秦良玉并没有统属关系。吴世恭也完全可以不听从秦良玉的命令的。
  而相对于昨天吴世恭那嚣张的态度,今天的吴世恭那乖如小猫般的态度,就让人太奇怪了。马祥麟是不知道,昨天的吴世恭并不是嚣张,也不是看不起秦良玉这个女性。而只是做错事以后那种逃避的态度而已。
  而吴世恭为什么这么爽快地答应了做秦良玉的辅兵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要保存实力的吴世恭来说,做辅兵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正打仗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冲在前面,万一战局不利,处于后方的吴世恭的军队也有充足的时间来逃跑。对于吴世恭来说,也只是丢一些面子罢了。吴世恭是不知道秦良玉和白杆兵的赫赫大名,要不然他就更心安理得了。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吴世恭为了避战而行军的速度象乌龟爬,但是,他也明白军情似火的道理,对于自己这么晚赶到京城去勤王,总有些担心。
  而现在既然自己的军队做了秦良玉的辅兵,吴世恭完全就可以对他的指责这样分辨说:“是秦总兵硬要把我的军队当成她军队的辅兵的。我也是没有办法才到达京城这么晚的。谁让秦总兵的官职大大高于我的呢?”
  其实吴世恭是不知道,几乎所有到京城勤王的军队的行军速度都不怎么快,不是每一个带兵的官员,都和秦良玉一样,有着很强烈的忠君思想的。
  就算是已经到达京城的勤王军队,他们也都在京城附近的城池中各自安营,美其名曰说是为了保障京城的安危,防御住鞑子军队再一次杀到京城惊了圣驾。根本就不对还在北直隶肆虐的后金军主动进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