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70

  而当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行为传到京城,崇祯皇帝是大惊失色。在崇祯皇帝的心中,是很清楚毛文龙在辽东的作用的。因此,崇祯皇帝也根本就没有想去清除毛文龙,甚至连毛文龙手中的尚方宝剑也没有收回。
  但是崇祯皇帝想到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誓言,又在身边那些东林党大臣的劝说之下,凭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崇祯皇帝还是选择了支持袁崇焕。
  崇祯皇帝在袁崇焕上呈的诛杀毛文龙原因的奏章
的批复中,肯定了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行为,先从法理上,堵住了袁崇焕假传圣旨的漏洞。并且下令有司抓捕毛文龙的余党。以此来维护袁崇焕的权威。
  甚至当袁崇焕要求朝廷增发军饷,来安稳东江军军心的这个要求上,崇祯皇帝也捏着鼻子认了。同样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可是,袁崇焕的这个行为,已经在崇祯皇帝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一根刺。
  而当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传到盛京的皇太极耳中时,皇太极是仰天长笑。皇太极根本就没有想到,扎在后金腰上的那两根刺,就这么轻易地给解决了。而其中毛文龙的这根刺竟然是给明朝官员自己给拔去的。
  现在的后金军队,因为没有了东西两边的威胁,是完全放开了手脚。而在皇太极的心中,他终于可以开展和明朝作战的大战略了。
  
  第143章
己巳之变
  
  和吴世恭的河南风调雨顺不同的是,在崇祯二年,皇太极的后金地区,依然发生了灾情,导致后金产生了很大的粮荒。而为了解决粮荒的问题,后金军队就一定要去抢劫。而抢劫的方向有三个:朝鲜、蒙古察哈尔和明朝内地。
  因为朝鲜同样产生了灾情,朝鲜又不是产粮的地区,就算是抢,也不能够完全解决后金的粮荒问题。所以,除了派出使者向朝鲜多要一些粮食以外,皇太极这些后金的掌权者,就把朝鲜这个抢劫目标从名单中划去了。
  但是对于剩下的两个目标,皇太极和后金的那些贝勒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皇太极是想把目标对准明朝内地,而那些贝勒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因为,努尔哈赤毕竟起家于明朝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对于当时的辽东铁骑的战斗力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就算是现在辽东铁骑没落了,但是明朝地大人广,军队又众多。如果后金军队越过长城以后,万一被明朝的军队纠缠住,后金军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说到底,虽然这些年后金军队和明朝军队的作战中,几乎没有什么败绩,但是在这些贝勒的眼中,明朝依然象一只体形庞大的老虎,使得那些贝勒还是感到有些害怕。这些贝勒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明朝,也就是一只纸老虎罢了。
  皇太极这时候虽然已经掌握了后金的大权,但是,后金刚建立时候的四大贝勒议政的制度,依然没有被废除。所以,对于这些持有反对意见的贝勒,皇太极也有些无可奈何。双方的意见,也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可是到了六月底,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消息传到了盛京。这个消息就让天平向皇太极这边倾斜了。于是,皇太极发出了总动员令,集合后金军队,制造器械和车舟,准备着秋后向明朝内地发动进攻。
  而对于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举动,祖大寿这些辽东军将们心中是十分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少了毛文龙这个内部的对手而有些幸灾乐祸。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了毛文龙东江军的牵制,他们自己这儿又要面对加强兵力的后金军队的进攻,而感到有些担心。
  而对于后金军队的动向,袁崇焕和明朝辽东的这些军将虽然派不出探子通过无人区去侦察,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从蒙古那儿跑过来的倾向于明朝的那些蒙古人,把后金军队的动向,告诉给了袁崇焕和这些辽东军将。
  虽然得到这一消息的时间是晚了一些,袁崇焕还是连上了两道奏章
,及时的示警,并且提醒了崇祯皇帝和大臣们要加强长城各个关口的防御,防止后金的满蒙联军从长城关口攻入明朝内地。
  接到袁崇焕奏章
里的示警以后,崇祯皇帝和大臣们都觉得是难以置信。那袁崇焕不是已经夸下了“五年平辽”的海口了吗?
  再说,为了加强袁崇焕的事权统一,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行为都默许和支持了,而且,除了平台召见答应给袁崇焕的物资和军饷之外,崇祯皇帝还为了安抚东江军,额外拨出了大笔银子。
  在崇祯皇帝和朝廷的这种支持下,不希望你袁崇焕消灭后金军队,但是袁崇焕你在辽东牵制住后金军队的主力,让后金军队无力进攻长城关口到明朝内地,那总该是没有问题了吧。
  于是,崇祯皇帝和大臣们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袁崇焕的这两次示警,是因为要通过向朝廷的危言耸听,来达到朝廷增加辽东物资和军饷的目的。因此,崇祯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理睬袁崇焕的示警。而朝廷做出及时反应的机会,也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九月初二,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十一日后金军队到辽河,沿途蒙古各部纷纷来会。二十日,抵达喀剌沁的青城。
  可就在这时候,皇太极突然又遇到来自两大贝勒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压力,二人至皇太极住处,举出“劳师远袭”、“粮匮马疲”、“众寡不敌”、“恐无归路”等等为由。这两大贝勒在这个时候,还是害怕明朝的军事实力。但是岳托、济尔哈朗等却坚决支持皇太极的行动。
  到了最后,皇太极裁定,继续进军。这是皇太极在军政集权上的一次巨大胜利。而这时候,皇太极统帅的满蒙联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万人。
  意见统一以后,以济尔哈朗、岳托统右翼四旗,阿巴泰、阿济格领左翼四旗,迅速攻破大安口、龙井关。皇太极继后攻克洪山口城,入内驻师。
  这一年,是己巳年。而皇太极的后金军队对明朝内地的第一次进攻,史称己巳之变。
  由于明军防备空虚,后金军很快就兵临长城南面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遵化城离北京只有二百多里地。十月初一日,京师戒严,崇祯诏令各路兵马火速赴京勤王。
  接到后金军队从长城关口攻入明朝内地的消息以后,袁崇焕是大惊失色,他立刻率领着辽东军队的主力,火速开往京城来勤王。
  可是,从以前袁崇焕指挥的战例中可以看得出,袁崇焕只可以勉强称得上是一位防御的军事统帅,在进攻野战中,袁崇焕的指挥才能完全就是个小白。
  袁崇焕根本就没有集合起辽东军队所有的兵力和后金军队决战,而是在勤王的过程中,用出了兵家最忌讳的添油战术。而第一个牺牲品就是驻扎在山海关的平辽总兵赵率教。
  为了在遵化阻截住后金军队,袁崇焕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赵率教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
  但是因为兵荒马乱,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接着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
  在遵化城下,赵率教望着对面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是一脸的平静,只是他的眼神带着深深地绝望。
  这时候,赵率教身边的亲兵队长对赵率教说道:“大帅!弟兄们急赶了三天啦,马都跑死了许多,就是剩下的马也基本上没有马力了。大帅,我们还是先撤退,和袁督师大军汇合以后再说吧。”
  “跑?我们还可以往哪儿跑?”赵率教是一脸的苦笑,“就凭着这个马力,我们能够跑到哪儿去?还是拼吧!咱们辽东惹出来的祸,就让我们辽东用命去顶吧。”说完这话,赵率教看了亲兵队长一眼。
  那亲兵队长仿佛是恍然未觉,他“呵呵”笑道:“大帅既然这么说,弟兄们就拼了!反正大帅平时让我们吃香喝辣的,我们这辈子也值了。”
  赵率教身先士卒,率领着四千骑兵发动了冲锋,最后他是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四千骑兵也是全军覆没。
  在消灭了赵率教四千骑兵以后,当日,后金军队进攻遵化城。后金军队先劝降,遭到拒绝以后便四面攻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
  第二天,遵化城中,后金埋伏在城中的内应纵火,造成遵化城内大乱,后金军队趁乱进攻,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百姓,反抗者皆被屠杀。
  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遵化城的失陷,驰报明廷,造成了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
  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可是这时候的袁崇焕,又再一次错误的分兵。他部署: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返回原地驻守,宣府候世禄守三河。
  而袁崇焕自己,率领着保定总兵曹雷鸣、辽东总兵祖大寿和副将何可纲驻蓟州,居中拦截。十月初十,袁崇焕大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
  袁崇焕想在蓟州,依靠蓟州坚固的城池,发挥自己善于防守的优势,来阻截住后金军队。并且他向崇祯皇帝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但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袁崇焕却没有在天险蓟门关安排任何的兵力来防御。由此可以看出来,就是防御,袁崇焕也不是个合格的统帅。
  不过对于袁崇焕这样的老子天下第一的人来说,他肯定是认为皇太极的智商一定会比他低,所以也一定会来攻打防御严密的蓟州城的。
  但是事实证明了,皇太极的智商远远高于了袁崇焕,他的后金军队根本没有理会防御严密的蓟州城。后金军队绕过了蓟州城,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开往京东,连陷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
  听到了后金军队绕过蓟州城以后,袁崇焕连忙把军队开往通州,想在通州城阻截住后金军队。而通州离京城只有40里啦。
  十一月初一,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经接近了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城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第144章
京城血战
  
  袁崇焕的这三次拦截后金军队的失败,不仅使明朝军队在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造成了极其被动的局面,而且对于他本人,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召回了军事经验丰富的孙承宗,帮助处理当前危难的局面。虽然当时在辽东的时候,孙承宗对袁崇焕有提携之恩,也算得上是袁崇焕的半个老师。可是,孙承宗依然在崇祯皇帝面前,指出了袁崇焕在这三次拦截中,犯下的种种错误。
  而因为以前东林党文官对于袁崇焕军事才能那种天花乱坠地吹捧,所以到了现在,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认为袁崇焕是个极其优秀的军事统帅。
  但是现在的崇祯皇帝,却发现了袁崇焕在军事上犯下了大量的低级错误,就是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袁崇焕会不会和后金有勾结,故意把后金军队放到京城这里来的?”这样的疑问。也就不用说疑心病很重的崇祯皇帝了。
  再联系在前些日子,袁崇焕假传圣旨擅杀毛文龙的举动和袁崇焕没有在辽东牵制住后金军队的举动,崇祯皇帝心中就忍无可忍了。
  而这时候,后金军队已经开到了京城脚下,在京城的周围地区,进行着惨绝人寰地烧杀强掠。更因为袁崇焕的指挥失误,在这时候的京城,除了袁崇焕的部队之外,只有宣府总兵侯世禄、大同总兵满桂率领的少量部队。
  十一月二十日,侯世禄和满桂率军在德胜门外与后金军队开打,战事进行得十分惨烈,侯世禄所部招架不住,率先溃败。而满桂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边打边走,最后他的身边仅剩百余名士兵。
  而就是在这种时候,明朝的军队之中,还是搞着令人齿冷的内斗。当被后金主力击败的满桂部在向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防线靠拢时,被辽东军弓箭部队攻击,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的标识。
  满桂只能够带着败兵退入关帝庙中,后来崇祯皇帝破例让其避入德胜门瓮城。这也是崇祯皇帝对满桂英勇战斗的一种肯定。因为,明朝的朝廷有规定,勤王的军队是不允许开进京城的。
  而与此同时,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队,在广渠门外,进行了笔者认为的,袁崇焕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绝唱。
  当时,莽古尔泰率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击袁崇焕军。而此时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九千辽东铁骑屯沙窝门外。
  这场广渠门大战,九千辽东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时)至酉(酉正18时),激战8小时,转战10余里。
  在激战中,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辽东铁骑倍奋砍杀,莽古尔泰军被击败。
  袁崇焕部将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后金军至运河边。敌军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关宁铁骑杀敌千计,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而辽东兵亦伤亡数百。
  接着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袁崇焕又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皇太极军营里许,四面攻打,皇太极军大乱,随后移营出海子。
  这次胜利,除了证明辽东铁骑确实有着强悍的战斗力以外,也证明了,只要明朝的主力军队,也就是边军,敢于和后金军作战的话,后金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而见到后金军撤退以后,崇祯皇帝就以为局势已经平静了下来,他那毛糙的性格顿时显露了出来。他决定立刻逮捕“和后金勾结”的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在做好京城的警卫工作后,崇祯以“议饷”的名义召见袁崇焕,同时密敕满桂、黑云龙、祖大寿赴召。
  见面后,崇祯皇帝劈头盖脸地质问袁崇焕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射伤满桂这三件事,袁崇焕沉默无语。于是,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拿掷殿下”,投入诏狱。而站在一旁的袁崇焕的心腹祖大寿受到惊吓,战栗不己。
  结束召见以后,害怕崇祯皇帝找自己算帐的祖大寿,立刻擅自带领着明军主力辽东铁骑跑回了锦州。而得到这个情报以后,己经走到了卢沟桥的后金军,竟然又杀了回来。于是,崇祯皇帝就任命满桂为总理,统率明军迎战后金。
  十二月七日,双方在永定门外展开了一场血战,在这场战役中,明军伤亡很大,满桂和总兵孙祖寿战死,另外两位总兵麻登云、黑云龙被俘。但是后金死伤也很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京城总算是保住了。
  而名将满桂,也倒在北京城下。作为一名军人,满桂是完美无瑕的。他从来不选择对手,打仗很玩命,当他看到敌人的时候,从来就是带头发起冲锋的。
  满桂打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他的战斗基本上都是获胜的;二是他的每次战斗也必定受伤。然而这次,满桂受伤后再也没能站起来。为了保卫国家,他战死疆场,实现了一个军人的价值。
  在辽东的军将中,相对于祖大寿这个官场老油条,最有军人气质的就是满桂和赵率教。他们俩都敢于和后金军进行野战。而这一次己巳之变,把这时候的明军中,唯一留下的两位敢于和后金军野战的名将都给葬送了。
  而后金军队虽然离开的京城,但是,他们依然在明朝内地肆虐着,抢夺一切可以抢夺的人员和财物。
  崇祯皇帝要求各地勤王的圣谕,通过了八百里加急送达了各个地方。而得到消息的各个地方官府,都在第一时间集合军队开往京城去勤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