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470

  这里可以看出来史可法的无奈。因为他在明末官场中久经磨炼,对当时文恬武嬉的积弊司空见惯,也积累了一套应付朝野舆论的伎俩。
  虽然史可法本人在调处各镇、保境安民上确实颇费心机,过分责备固然不当,但他确实畏平若虎,奉各镇为骄子,使这些军阀顿兵江北,一味鱼肉人民。
  因此可以这么说,史可法出任督师之后,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粮饷,可对于军情还是一筹莫展,说他姑息养奸,喂虎贻患,并不过分。
  
  第918章
禁止攻打南明
  
  军事上毫无作为,军费开支却极度膨胀。财政入不敷出,户部采取的对策就是变相加征。江南百姓为了供应各镇兵马,几乎被压榨得髓干血尽。可就是这样,弘光朝廷君臣还是露出了贪婪的嘴脸,他们想尽办法,来“取之于民”。
  朱由崧被拥上宝座以前是到处漂泊,生活来源断绝,处处乞怜于较殷实的宗藩和官绅,可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为追欢逐乐置办歌儿舞女;一些在他倒霉时曾出力相助的人也蜂拥而至,共享富贵。
  一句话,南明也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只要轻轻地一推,这个看起来的庞然大物,也同样会轰然倒地。
  可是在一开始,吴世恭的大平朝并没有把南明弘光朝作为首要目标。为了麻痹弘光君臣,吴世恭甚至接待了来自南明的使者,并指示官员与南明使者展开了和谈。当然到最后,因为在开国大典上不肯下跪行礼,那使者也就被礼送出境了。
  可是这一行为,却更误导了弘光朝君臣。他们都一厢情愿地认为:谈判的破裂也只是因为礼节问题。而南明和谈的底线其实就是称臣,其实这一条款也并非不能接受。所以说,弘光朝君臣心中可能还有埋怨:这大平朝驱赶使者的行为也“太心急”了一些吧!
  还有一点,当时吴世恭斥骂朝鲜使节的事也传至了南明朝堂之上。因此,弘光朝君臣就判断:吴世恭对两批使节还是有着区别对待的,对弘光帝还是尊重的,谈判的大门还是没有关闭。为此,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第二批使节,务必要谈出一个南北朝的结果来。
  而在此时,江南士林间也传出了一个风议,说:吴世恭是元人之后,大平朝也是鞑虏之朝,正所谓是元人复辟……
  为了减少谈判时的不和谐音,弘光朝竟然对传播那些风议的士子大肆抓捕。甚至还对外宣传:吴世恭是圣人门下,有着生员的功名。是“江南士林(就是东林党)之友”云云云云。
  吴世恭根本没想到,他最担心的个人形象问题,竟然会被敌人之一的南明,来竭力维护。真是做梦也会笑醒啊!
  不过很快,天下风云突变。大平朝的征西军接连横扫西北、四川,大顺和大西也被风卷残云般扫了个稀里哗啦,连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接连授首。见到大平朝如此强盛的军势,弘光朝君臣就发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派出使节,想要早日与大平朝和谈成功。
  可就是到了此时,大平朝还是未想要展开南明攻略。因为大平朝的战略很清晰,就是先清后明。可是一连窜突发事件,再加上大平军将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大胆的行动,就让南明攻略在未经吴世恭和大平朝廷同意的情况之下展开了。
  首先就是布兵在鲁南的,由迟明率领的三万山东军。
  穹源元年三月起,为了掩护水师陆战队的征朝攻略,迟明的部队在与南明军的交界处,开始大张旗鼓地演习。并宣称要南攻过江,攻陷南京。
  可这一行动虽然搞得南明军是鸡飞狗跳,不过山东军还是未越过两军接壤处,因为演习就是演戏,山东军总不能破坏大平朝的总战略。
  可是这样的“狼来了”,多来了几次以后,南明军也逐渐地稳定了下来。甚至这消息传至弘光朝君臣耳中时,他们还认为:这正是大平朝的恐吓行为,是想要让南明在和谈中,做出较大的让步。更可以看出大平朝的外强中干。
  弘光朝君臣的这个“阿Q精神”玩得很溜,但是淮扬地区的士绅们,却对山东军的宣称信以为真了。由于南明各镇重兵驻扎在淮扬地区,搞得当地的百姓是苦不堪言。再加上扬州城内的官绅本来就与吴世恭有着较好的交情,甚至还有生意上的合作,因此,他们就派遣密使到迟明军中密议:要献出淮扬重城——扬州。
  对于这样天下掉馅饼的大好事,迟明肯定是欢迎之至。不过作为吴世恭的“青年近卫军”中的一员,再加上曾经是吴世恭的亲兵队统领,迟明肯定是对吴世恭极度崇拜和言听计从的,因此,他就急报吴世恭,想要获得出兵的命令。
  但是,八百里急报只带回来一道严令。只有两个字——不允!
  在军事上,最忌讳发生的军事作战就是——两线作战。完全可以这么说,明朝灭亡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陷入了与农民军和清军的两线作战之中。最后弄得明军是进退失据、疲于奔命,有生力量被一支支地歼灭。到了最终,造成整个中北部地区兵力空虚,连皇帝都陪葬到了失陷的北京城中去了。
  虽然大平朝军事上的态势确实是四面为敌,但是吴世恭等人绝对不会犯下低级错误,主动地进行两线作战。
  因此,大平军肯定会挑选一个主战场,而威胁最大、距离最近、兵势最强的清军,毫无疑问就是首攻目标。再说,大平朝已经占居了五、六个省了。而在自己的地盘中,官员都缺乏,生产都还未恢复,连治安都还未稳定。
  一句话,就是还未消化掉所拥有的地盘,那么怎么还会有余力去抢占其他地盘呢?
  说实话,薛勇的征西军发动的新年攻势,一开始的战略目标,也只是歼灭大顺军的有生力量,使得大顺军无力渡黄河、出潼关,进入到山西、河南境内。只是没想到,溃败以后的大顺军是如此不堪一击,而张献忠的大西军更是不值一提,这才让征西军畅快地飞驰,迅速地占领了西北几省和半个四川。
  当然,薛勇、全大山等人真的获此大捷,吴世恭等人也绝对不会去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毕竟为了大平朝,消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俩个大敌。
  
  第919章
惊变连惊变
  
  而淮扬地处江北,是南明长江防线的重要屏障,而南明也把各镇重兵驻防在此区域内。可以想象,一旦迟明的山东军开始行动,必将会爆发与南明的全面战争。
  而大平朝也立刻将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无论兵力和补给都安排不过来。所以吴世恭才会严令迟明,让其不得轻举妄动。
  而接到了此严令后,迟明只能放弃直取扬州。但其年轻的心灵无疑也是充满了郁闷。为了发泄,他只能加大演习的烈度,反正权当是练兵嘛!而见到了大平军愈演愈烈的演习,又看到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峙的南明各镇也就——更放心了。
  此景一直持续到了五月中旬。当大平军攻入陕西,横扫西北几省,并尾追李自成的残军,向东而来的消息传过来后,迟明等大平军将领和南明各镇武将的心,一下子都就揪了起来。
  ……
  当六月,周巡、薛勇率领的十三万大平军在九江附近歼灭了大顺军主力之后,大顺军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也同样被大平军缴获。
  而在这时候,兵强马壮、有船有粮的周巡、薛勇等人也开始活了心思,他们想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直取南京,彻底消灭南明。
  而在此时,深知前线骄兵悍将脾气的吴世恭,深怕他们以“将在外”的理由违令不遵,频发严令,勒令不得与南明军交战。而正准备以“将在外”的理由违令不遵的周巡、薛勇等人,也只能无奈地按兵不动,暂时停止了向东的军事行动。
  ……
  从山东、湖广这两个战场来看,南明似乎能在大平军的按兵不动之下,能够喘息上一阵子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两个战场相继出现了惊变,导致了山东军和湖广军接连展开了全面军事行动。
  先说山东战场:
  六月初二日,在山东、苏北交界处,一小队几十人的南明军在一名把总的率领下,在杨集镇向迟明的山东军集体投降。同时,他们也向山东军献上了自己驻守的杨集镇。
  在当时,在江北各镇的南明军,大多数都驻守在城池之中,而这一小队的士兵无非是安排在最前线的“耳目”和炮灰,当然也不是嫡系人马。所以他们投降的主要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过,湖广周巡部的大平军向东而来的消息,也是摧毁这些士兵信心的一大主要原因。
  也不分析这些士兵投降的原因了,而且在这些日子,投诚过来的、零零碎碎的南明军士兵也不算少,但这次可是个例外,因为这队士兵竟然把他们驻防的杨集镇都献了过来。
  而这一状况就让对峙的两军尴尬了。对于迟明的山东军来说,都是送上门来的肉了,那肯定是不吃白不吃。
  可是对于南明军来说,这杨集镇也算是重要,但也不是特别重要,真的放弃了,并不算是什么。但山东军接收杨集镇的举动却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大平军第一次打破了两军默认的事实停火线,突入到了南明军的防线之中。
  然而南明的官员和武将们也是苦不堪言,毕竟这个杨集镇不是大平军攻打下的,而是自己的士兵投降主动献上的。如果硬要说大平军打破了默契,也有些说不过去。难道要派人到大平军那里去谈一谈,让他们主动交还杨集镇吗?这显然就是不可能的。
  于是两军足足保持了五天沉默,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可是到了六月初七日,第二队南明军见有了榜样,他们也献镇投降了,接着就是第三队……
  迟明虽然对吴世恭言听计从,但他毕竟有着自己的小脑筋。这是送上门来归降投献的,不是自己主动攻取的,这总不算是违反了皇上的圣旨吧!于是他就顺势指挥着山东军,向前压进,占据了这些天归降南明军献上的地盘。
  可这么一来,却让南明军更是人心惶惶,因为大平军终于出兵了。六月初十,驻守宿迁的一名南明军参将,带其部三千余人,献城投降。于是形势一下子失控了。
  ……
  而湖广战场的情况就更为奇葩了:
  国难之时,小鬼妖孽都跳了出来。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可在晚上就寝时,他却惊讶地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于是惊问其身分,少年自称是皇太子。
  抵南京后,穆虎送此少年至高梦箕处,高梦箕难辨真假,急忙送往苏州、杭州一带隐蔽。应该说,高梦箕还算是有良心。这时候的弘光帝刚坐上宝座,绝不允许有他人窥视。而皇太子朱慈烺即位的身份可是比朱由崧有资格的多,所以一旦这少年身份为真,肯定会惹来杀身之祸的。所以说,高梦箕其实是给了那少年一条活路。
  可是,这少年却不知隐蔽,经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这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都在背后窃窃私议。在不得已之下,高梦箕只能密奏朝廷,于是弘光帝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
  穹源元年三月初一日,这个少年从浙江金华到了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第二天,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并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而大学士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一眼就看出是奸人假冒。弘光立国之时,许多官员曾经在崇祯朝廷上任职,见过太子朱慈烺的也并不止王铎一个。其他如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等都与否认。
  而当时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员,也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并没有人提出过异议。
  本来这一诈骗案也就这么水落石出了,可是这一案件却被野心家们有利地利用了起来。
  坐镇南京南京上流的左良玉,他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当朱由崧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他开始不愿承认,只是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
  由于弘光帝主要是依靠黄得功、高杰、刘良佐等各镇武将拥立的,左良玉并没有参与,算不上定策功臣。所以这也成了左良玉的一块心病。于是他在镇守之地也就愈加桀骜。
  而朝廷视其他各镇武将如骄子,也引起了左良玉的反感。湖广巡按御史黄澍本是个龌龊小人,在左良玉同弘光朝廷之间猜忌日深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居中调停,反而以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企图在弘光朝廷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穹源元年五月末,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残部在大平军周巡、薛勇部的追击下,进入到江西地区时,左良玉不敢同大顺军主力作战,又故伎重演,率部顺江东窜。
  而当时南京正为假太子、“童妃”等案件闹得满城风雨,掌权的内阁大学士又在官绅中引起强烈不满,这就给左良玉提供了避战东下的借口。
  六月初三日,左良玉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救护,以清君侧为名,全军乘船顺江东下。临行之时,他下令把鄂州百姓屠戮一空。
  六月初五日,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左良玉从衣袖中取出“皇太子”密谕,并设坛刑牲,与诸将歃盟。
  而追随着左良玉的那些武将当然都是欣然附和,左良玉逼勒袁继咸一同前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
  可是袁继咸认为:“皇太子”真伪未定,密谕不知何人传来,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并且向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
  左良玉就回答道:“谋陷太子,臣下所为,与今上无干。若爱惜百姓,大家本心,先生何必过虑?”随即拿出“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袁继咸对这种莫须有的证据怎么会相信呢?他回城后,命部将坚守九江,不准左兵进城。不料部将张世勋已经同左部将领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劈门而出,同左军合营;左良玉部兵乘势入城杀掳淫掠。袁继咸于绝望当中准备一死了之。左良玉派部将张应元把他掳入舟中,袁继咸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起。
  左良玉竭力向他表达自己并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意思,要袁继咸一道东下“调护兵将”;监军李犹龙也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袁继咸无可奈何,只好同左良玉及其麾下诸将约定严禁烧杀抢掠。
  可是正当左军由九江准备东下时,六月初七日,左良玉竟然暴病而亡了,结束了他这大造杀孽的一生。左良玉此人,正是位残害大明百姓比杀害造反农民军更厉害的“名将”!而这时候,距九江之变仅仅只有三天。
  
  第920章
进军江北
  
  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