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470

  “整一天了。”一旁的鳌拜说道,“皇上!您这一倒,咱们可都担心着呢!”
  黄太极似乎很随意地看了鳌拜一眼,可那凌利的眼神,就是要告诉鳌拜说:“你别再废话了。”而鳌拜也被黄太极看得缩下了脖子,微微地向后躲了躲,不再敢发声。
  “那河南的明军到哪里了?我们准备出兵了没有?”黄太极又问道。
  可一听这问题,满屋子的人都是面面相窥,谁也不敢做声。黄太极这一昏倒,使得清军已经是人心惶惶。再加上没有了统帅,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只能等着黄太极舒醒过来。
  黄太极的脑子稍微一转,就明白了这里的诀窍。于是他看向了多尔衮,对他说道:“十四弟!朕不在,这里就应该由你做主,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皇上教训的是!是臣弟胆小了,臣弟害怕有负圣恩。”多尔衮连忙低头认错道。
  黄太极长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朕这些兄弟子侄中,论才干你最强,朕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从老汗七大恨起兵始,几十年光阴,咱们大清国终于占了明国的都城。国族健儿也终于进了这花花江山,可行百里者半九十,咱们可不能泄了这口气,把得到的又还回去啊!”
  “皇上说的是!”多尔衮等人连忙应和道。
  “现在河南的明军应该是过了保定吧!再不出兵可就来不及了。朕就授你睿亲王为征南大将军,八旗健儿都归你来统帅。一定要击退河南的明军,保住京城,这样咱们才能坐稳江山。”黄太极越说,他的精神似乎也越亢奋,两边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病态的潮红。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黄太极已经是回光返照了,所以他们都不敢做声,生怕打断了黄太极的遗言。
  “十四弟!朕那几个孩子都不成器,就要你多费心了。如果你能辅佐,看在朕的面子上就帮一把。真的不行,那就你来坐这个皇位吧!”
  一听这话,仿佛惊雷般把众人都震住了。多尔衮也站不住了,他连滚带爬地趴到了地上,连连磕头。一边磕头,他还一边带着哭音道:“臣弟不敢!臣弟不敢!臣弟是无子嗣之人,一定尽心辅佐几位皇侄。如臣弟有不轨之心,天弃之!天弃之!”
  见到多尔衮下跪,众人也都跪下磕头。而鳌拜也在一旁发话道:“皇位肯定是皇上的阿哥的,谁也夺不走。要不然,奴才定会拼个你死我活。”
  “好了!都起来吧!”黄太极颤抖地抬了抬手,“鳌拜!你也别说这种话。咱们八旗自个儿可不能内斗。十四弟!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皇上说的是!皇上说的是!”多尔衮依然跪在地上,不断地在磕头。
  黄太极长叹了一声,他终于耗费完了余下的精力。他软软地靠在靠垫上,说话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能打进北京城,坐上了天子的龙椅,真是平生无憾!平生无憾!就是时间太短了。朕这一生……”
  当黄太极投入到永夜的黑暗之前,他脑海里最后想到了四个大字——人生如梦!
  崇桢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凌晨,一代雄主黄太极在北京病故。作为一位把满清一手带到,能争夺天下的少数民族首领,黄太极无愧于雄才大略的称誉。
  就是在黄太极弥留之时,他都定下了满清的内外政策。
  对外:黄太极要求守住北京,击退汝宁军。并以北京为基础,夺取黄河以北的整个华北平原和西北广大地区。先与汉人形成南北割据状态,再觅机夺取整个天下。
  对内:黄太极就表演了明末版的白帝城托孤,用刘备的故计束缚住多尔衮的手脚,以此来让自己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即位。
  而这些安排当然是极好的,如果满清的执政者依计执行的话,也能给大清国带来最大的利益。可是黄太极也就疏忽了一点:随着他的身逝,他所说的话也就随风而逝了。
  而且更有一点是黄太极所疏忽的,他遗言中只是说了让其子即位,并没有明确是何子。虽然当时殿中所有的满清亲贵和将领都知道,黄太极指定的继承人是长子豪格,但总是留下了这样一个空子。而这个空子也将在以后被多尔衮无限放大。
  “十四弟!皇上刚驾崩,你就要带大军南下作战,难道不怕军心不稳吗?还是带着关内的缴获回盛京吧!反正现在山海关也在我们手中。等解决了盛京之事,咱们随时能进来。”阿济格劝多尔衮道。
  多尔衮皱着眉,摇摇头道:“这不好!那可是皇上的遗言,这么多人都听着呢。咱们现在可立足未稳!而且我已经下令封锁消息,密不发丧,军中和盛京那里也都封锁着,应该无大碍吧!”
  在黄太极尸骨未寒之时,多尔衮确实很难违背黄太极的遗命,要不然,对未来掌控清军就很不利。多尔衮就是要阿济格耐心一些,等多尔衮施展了手段,完全掌握了大清国的权力再说。
  可就在这时,多铎匆匆地跑了过来,一见面,他就气喘吁吁地叫道:“两位兄长!听我旗中的奴才说:两黄旗已派了十几批人马连夜回辽东了。两位兄长再没有动作,那盛京就要被豪格占去了。”
  “啊!”多尔衮和阿济格异口同声地惊呼道。
  而阿济格还大骂道:“鳌拜、谭泰这两个奴才,别让爷碰到!爷要扒了你们的皮!”
  在盛京,豪格与多尔衮的私怨已是众人皆知。而一旦豪格即位,多尔衮仨兄弟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圈禁而死。所以现在的多尔衮他们已经被逼得,绝不能坐以待毙了。
  这时候的多尔衮也就顾不得黄太极的遗言了。他当机立断地说道:“全军集合!即刻北返。把京城的财物、牲畜和人口全都搜刮一遍,分几路从长城关隘回盛京。阿济格!多铎!你们俩人护送着皇上的灵柩,带着两白旗和亲与我们的部队,与我一起,一同从山海关回去!”
  “好!”
  “那就快些传令去吧!哎——!”多尔衮最后说道。
  八月十三日,汝宁军先头部队在保定遭遇清军探子。
  八月十五日,汝宁军全家抵达保定,展开部队,并准备与清军的决战。
  同日,黄太极病故于北京紫禁城。
  八月十六日,因为满清的内斗,多尔衮不顾黄太极的遗命,决定放弃与汝宁军的决战,并撤离京城。
  同时他下令:在京城大掠一天,之后在十七日分四路,带着京城缴获的财物和人口北返辽东。
  而其他三路通过长城出关的清军,因为有着大量的缴获,所以行走的速度较慢。而多尔衮这一路是轻装疾驰,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盛京。
  八月十九日,当汝宁军的先头部队小心翼翼地接近北京城时,他们却惊讶地发现——京城的内城和皇城已经是空无一人了。
  
  第892章
登上巅峰
  
  太子朱慈烺坐在车驾上,虽然身边簇拥着大批的太监和官员,他还是一直感到坐立不安。
  原先太子所以的卤簿法驾都被毁去了,而现在朱慈烺所用的这一套,还是在外城内凑出来的,所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根本就体现不出皇家的威仪。而伴驾的官员们倒是衣服鲜亮,他们这些人在出逃的时候,倒是都把自己的官袍保存好了,怪不得都是一些“职业选手”。
  当汝宁军的先头部队抵赴京城时,杨如松终于打开了外城的城门,迎接汝宁军的到来。可是当所有人到内城一看,只见到满目疮痍,断壁残垣。清军撤离前,真的是连鸡犬都不留下一只啊!
  因为已经是避无可避,在亲信大臣们的规劝之下,根本没有自己主张的太子朱慈烺,只能出城门相迎吴世恭的到来。可是他的心中还是在胆颤,生怕吴世恭这位武夫做出些大逆不道之事。因为前几日,东宫教授给朱慈烺授课时,正好说到董卓入京这一段。所以现在的朱慈烺就是在胡思乱想,不知道要怎样面对将要来到了荡寇将军——吴世恭。
  “太子殿下!荡寇将军就要来到!”太子朱慈烺身边的太监提醒道。那太监就是要提醒朱慈烺,让他从车驾上下来,相迎快要来到的吴世恭。
  “孤知道了。可……可那荡寇将军会否对孤不利?”太子朱慈烺毕竟是小孩,所以他低声问那位太监,脸色也变得有些发白。
  “殿下请放心!那吴荡寇也是亲贵子弟,又有生员功名,应该不会做那无礼之事。”那位太监安慰道。
  听了这安慰的话,太子朱慈烺也稍稍放心了一些,他终于从车驾上站了起来,对那太监道:“那许伴伴就扶孤下车吧!”
  太子朱慈烺的身后,也围着一群人,其中有位少年也正在翘首以盼,他正是阳武侯世子——薛呈麟。
  对于自己的那位父亲,薛呈麟是相当陌生。不过他也一直听到关于父亲的一些谣言。其中好话有,但坏话更多,而那些谣言,就给薛呈麟描绘了一个战功显赫,但又嚣张跋扈的武官形象。
  可是当薛呈麟询问自己的祖父和母亲时,他们的描述却是截然相反,他们都说吴世恭是位疼爱家人,又忠义双全之人。这就让薛呈麟是相当好奇,所以他就一直想见见,自己这位传说中的父亲大人。
  “来了!来了!”人群突然骚动了起来。官道的尽头终于出现了一队盔甲鲜明的骑士,护卫着吴世恭越走越近。而薛呈麟的脖子也尽量伸长了起来。
  这次吴世恭带来的二十几万大军几乎都驻扎在京城的郊外,在经过通州时,原内阁首辅周延儒也很识趣地开城相迎,并全军归顺了汝宁军。
  而吴世恭进城也只带了亲兵队和教导协的一万多人。不过汝宁军的所有主要军官也都陪同着吴世恭一起入京,所以这支队伍中真是将星荟萃。
  “如松!打得不错啊!”一见外出相迎的杨如松,吴世恭就笑着打了一个招呼。
  “大人!末将……末将,幸不辱使命!”杨如松也是相当激动,哆哆嗦嗦的,就只能说出这么几个字。
  “那就跟着走吧!”吴世恭随意地挥了一下马鞭,示意杨如松跟在自己的身边。这次吴世恭的家人都是安然无恙,那绝对就是杨如松的功劳。所以吴世恭也不吝给杨如松一个伴驾的位置,以此来褒奖于他。
  引导的官员把吴世恭他们引到了太子朱慈烺的跟前,介绍道:“这位就是太子殿下!”
  吴世恭骑在马上,微笑着看着站立在面前的太子朱慈烺,没有丝毫下马行礼的意思,那凌厉的眼神看得太子朱慈烺是浑身发寒。而四周的官员看到此景后,也是静默一片。
  还是太子朱慈烺首先打破了此僵局,接受良好宫廷礼仪训练的他,依着习惯率先躬身行礼道:“将军辛苦了。”
  吴世恭也是微微一笑,他在马上居高临下地躬身还礼:“多谢殿下。末将舟车劳顿,想要先行歇息。等洗漱以后,再前来拜见太子殿下。失礼!失礼!”
  接着吴世恭也不管那目瞪口呆的太子朱慈烺,驱马来到自己父亲恭顺侯吴惟忠和岳父阳武侯薛濂跟前,下马向他们行了一圈礼,接着吩咐身边的亲兵牵来一匹空马,拉起了跪在地上向自己行礼的长子薛呈麟,对他说道:“好孩子!跟着我一起走吧!”
  目送着吴世恭走向皇城的背影,前来迎接的官员们都在用眼神交流着些什么。此情此景,吴世恭那司马昭之心可就毫不掩饰了,那么这些官员们自己又将要何去何从呢?
  当吴世恭一行人来到紫禁城跟前,他真是百感交集。看着那巍峨的皇城,这正是天下英雄奋斗的终点。可是现在离自己是如此的近,简直就是触手可及,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就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崇祯皇帝、李自成、皇太极都曾成为了这座皇城之主。可是风云变幻,最终这座紫禁城却落在了吴世恭的手中。而这一切,又怎么不让吴世恭兴奋?怎么不让吴世恭骄傲呢?
  “哈哈哈——!走吧!都随我进去!”在大笑声中,吴世恭率先踏上了金水桥的桥面……
  当吴世恭带着一群将领们走进皇极殿,看着大殿正中的龙椅时,简直是心潮澎湃。当日离京时如丧家之犬,今日却离九五至尊是如此之近。这十几年的辛酸苦楚,真令人不堪回首。
  当年刚穿越,吴世恭是安于纨绔生活,只想要富贵一生。没想到身处崇祯年间,于是在归德苦心经营,也就是想保个家族安宁。之后在汝宁卧薪尝胆,历经重重险关,百战余生,才打好了汝宁军根基。最后没想到在一年之内,连克强军,带大军进入了这紫禁城。
  虽说汝宁军的成功有着幸运的成分,而现在也是强敌环顾四周。但龙椅就是龙椅,只要吴世恭一坐上去,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
  而吴世恭身后的将领们也都在窃窃私语,他们的脸上也都是兴奋的表情。当吴世恭登基称帝以后,这些汝宁军的老人都将有着从龙之功。那高官厚禄肯定是免不了的,而且能把福泽传承下去,福及自己的整个家族。所以现在这些将领们也都盼望着吴世恭早日披上龙袍。
  可是当时的风气,皇上登基可是要大臣们劝进三次,以显得皇帝的谦卑态度。所以这些将领们就在商议着:是否现在就要劝进一次?
  有些老成的还想到:吴世恭会不会先立太子朱慈烺为新帝,接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四方。等到瓜熟蒂落,再逼着新帝禅让,这样从程序上来看,会显得名正言顺得多。
  吴世恭听着身后将领们在低声商议,他就转过身,微笑道:“我就知道,你们这帮混小子等不及了。”
  “哈哈哈——!”大殿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畅快的大笑声。
  吴世恭拉起身边薛呈麟的手,一步一步等上了走向了宝座。当走到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跟前,吴世恭看了看宝座后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又看了看椅圈上缠绕着十三条金龙的龙椅,接着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
  坐在龙椅上,吴世恭对身边站立着的薛呈麟是微微一笑,说道:“等以后,这里也是你坐的。”
  一个、两个、三个……,殿中的人都纷纷跪下,向着吴世恭行那三跪九叩大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