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470

  可没想到吴世恭却摇摇头,笑道:“林先生!本官受之有愧,这重礼不能收,还是请林先生拿回去吧!”
  吴世恭的拒绝当然不是玩什么性格。现在的吴世恭也确实很需要钱,也想马上把这二十万两银子收入囊中,可是骤然遇上了扬州盐商的大手笔,吴世恭本能的就有些抗拒。
  一个原因就是害怕:二十万两白银,就买一个承诺?这样荒唐的事总让人感到其中有诈,所以先搞明白送礼的原因再说;另一个原因就是怕吃亏:扬州盐商一开口就要送自己二十万两银子了,是不是自己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会不会再多送些?所以拖延一下先摸清扬州盐商的底线。
  而林家家主以为吴世恭也就是客气一下,他笑着劝到:“吴大帅!扬州同业感于您扬了大明国威,驱鞑子于关外,特备薄礼来道贺。真无他样心思。就是以后盐场、盐井之事,也是有则最好,无则不勉强,更是市价购买,并不会为难大帅您的。”
  “再议吧!”吴世恭淡淡地答了一句。接着在敷衍了几句以后,就端茶送客了。
  吴世恭已经明白扬州盐商的意思,他们就是要控制住大明朝所有盐货的产地,以此来达到垄断的地步。其实吴世恭并不反感扬州盐商如此做。在商言商,扬州盐商想获得暴利也是无可厚非,甚至吴世恭也不反感汝宁军帮他们一把,毕竟双方是各取所需的。
  但是,吴世恭却很反感扬州盐商现在这种用钱砸的行为。虽然林家家主说的很好听,但二十万两毕竟是笔巨款,当扬州盐商支付出以后不可能不提出自己的条件。如果他们要吴世恭立刻挥师向西怎么办?如果他们要吴世恭立刻平定陕西、四川怎么办?要知道,这世上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而吴世恭绝对不会让汝宁军受制于人的。情愿不要这笔钱,也不让外人对汝宁军有指手画脚的地方。再说,这次吴世恭回家以后,抱着就是让汝宁军休养生息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大动干戈,所以在这里还是先拒绝为妙。
  可这一拒绝,却让那群扬州盐商着慌了。他们搞不明白究竟为什么吴世恭会拒绝的这么干脆,也不知道纰漏出现在哪里?
  其实这些“久经沙场”的商业老手犯了一个错误。如果那些扬州盐商只送两万两,并提出那个要求,说不定吴世恭也就答应了。毕竟这礼虽重,但还是在情理之中。但是二十万两,确实有些过分了,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大的误会。因此说,有时候送礼也不是越贵重越好的。
  而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除了扬州盐商太想获得垄断权以外,他们还有些做贼心虚,毕竟当时他们曾经暗中商议过,要在汝宁军战败以后,夺取汝宁军盐货的销售区域,所以他们就想出手大方一些,有些弥补自己罪过的想法。可是没曾想现在成了弄巧成拙,而且那些扬州盐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接着当然是私下沟通了。虽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扬州盐商也都知道吴世恭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就让与吴世恭关系较好的陆间辰和郭曾庵,与吴世恭私下会面,想要搞清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之后就是试探、试探、再试探了,到了最后,扬州盐商终于搞清楚了原因。明白这原因以后,他们简直有些哭笑不得,一帮商场老手却犯下了这么低级的错误,这让他们都有些无地自容了。
  但不管怎么样,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于是林家家主他们又重启了与吴世恭的谈判。但是这时候,吴世恭也通过试探明白了扬州盐商的真实心态了,毕竟试探本来就是相互的,所以他当然马上就提高了自己的条件。
  接着就是一番讨价还价了,从济宁至汝宁的一路上,双方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谈判,最后终于在至汝宁前达成了以下协议:首先,扬州盐商立刻借款给汝宁军五十万两银子,每年的利息为一分,借款五年,到期本息一次还清。如果汝宁军到期归还不出,可以用耕田来归还,确定的归还价格为每亩二两五钱;其次,汝宁军将与扬州盐商合股成立一个商行,作为开拓盐场、盐井和盐货销售区域之用。扬州盐商将占商行股份六成,而汝宁军将占四成。不过汝宁军的四成中,有一成是归吴世恭私人和汝宁军高级文武所有。而扬州盐商的六成,规定每家不得超过商行总股份的半成。
  当然,当汝宁军开拓新的盐场、盐井和盐货销售区域后,扬州盐商所占的六成,将按照市价向汝宁军购买,而汝宁军自己则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最后,关于商行的未来行动,汝宁军和扬州盐商将没有任何书面协议,也就是说,双方就是口头保证,完全就看汝宁军将来的信誉了。而且扬州盐商也不能对汝宁军的行动有任何提议,一切都要让汝宁军自决,让汝宁军有着绝对的决定权。而商行的管理权,则有扬州盐商获得。
  这个协议应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扬州盐商来说,虽然出了五十万两的巨款,但是这不是送,而只是借,又有耕地作为担保,简直是旱涝保收,所以这笔支出本来就是稳赚不赔的。
  再加上与汝宁军联合组建了商行,这样就有机会把扬州盐货的生意扩展到整个大明天下,完全达到了此次与吴世恭商议的目的。
  而吴世恭也是相当满意。也不用说其他什么,最主要的是,他最担心的财政问题竟然就在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面前,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第696章
债多不愁
  
  而这个协议还有四个看点:
  首先就是土地抵押。说实话,现在的汝宁军自己的土地都很紧张,根本拿不出这二十四万亩土地,虽然交货期是五年以后,但随着汝宁军不断地分配给自己的退役兵丁和到期农奴土地,汝宁军的土地将会更紧张。
  很显然,汝宁军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地盘,到外面去强取豪夺。这就注定了汝宁军将要实行进攻性的政策,完全就是要走出去。如果说原来的济民垦荒商行是半官方的外出占有土地屯田,那现在汝宁军将会完全转为全官方的屯田了。
  其次就是商行的成立了。在这里,无论是汝宁军,还是扬州盐商,其实都把朝廷的产业和他人的私人产业算作自己的了。说的严重点,他们其实已经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了,完全已经踏到了造反的边缘。而且为了抢夺盐场、盐井和盐货销售区域,更注定了汝宁军政策的进攻性,这和第一点是雷同的。
  所以这样也就有了第三点,吴世恭和扬州盐商关于拓展生意的协议只能够是口头协议,不能落下片纸作为证据。当然,这也可以看出,扬州盐商对吴世恭的承诺是相当信任。
  最后就是商行股份的分配。汝宁军的股份没什么好讲,但扬州盐商的股份吴世恭却给他们按上了限制,不让其中的一家所占份额太大。这也就是一个预防措施,防止在盐业上,有那么一家尾大不去。
  因为如果汝宁军最终夺取了天下,盐税照样会成为吴家王朝的一个重要税收,吴世恭在这时候就要未雨绸缪了,防止到时候失去一部分盐税。不过因为有了现在与扬州盐商的合作,到时候他们在盐业上的一家做大也是可以想象的。只是现在为了解决汝宁军的财政紧缺,吴世恭只能够无视将来的这个问题了。
  通过这件事,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出:随着汝宁军的这次胜利,有利益集团开始主动登上汝宁军的战车了。而吴世恭个人在这个团体中的领袖地位也是越来越稳固。
  在军队中,汝宁军系统的所有将领,如果他们想要脱离汝宁军,不说他的部下答不答应,光说没有吴世恭掌握的财源,那些部队也会立即土崩瓦解。所以有了吴世恭,军队中简直就是铁板一块,就算是薛府派,他们也只是在吴世恭的继承人问题上有着自己的主张,但绝对不敢挑战吴世恭这个领袖的,连吴世恭的岳父薛濂出面都没用。
  在文官系统中更是如此。因为吴世恭并没有资格开府立衙,所以汝宁军的这些文官几乎都没有明朝官吏的资格。因此,没有了汝宁军,其实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他们也绝对与汝宁军是一条心的。
  而利益集团也是如此。无论是汝宁、归德的官绅集团,还是江南的财团、扬州的盐商财团,他们的获利一定要有着汝宁军的支持。而这种支持,也越来越演变成为对吴世恭个人的支持,就是与朝廷的意愿相违背,这些利益集团也开始完全偏向了汝宁军。
  所以当汝宁军回到汝宁以后,这些利益集团就开始发威了。拜访吴世恭的贵客是络绎不绝,送来的礼物和犒劳是堆积如山。而当吴世恭抛出与扬州盐商同样的条件,以五年以后的土地作为抵押来借款后,立刻又募集了三十几万两,让吴世恭也不禁为民间的豪富而感到咋舌。
  而那些利益集团,完全就把此次借款当成了一次盛宴。二两五钱一亩土地,就是市价的四分之一,这样机会太难得了,所以那些富豪之家完全就是抢疯了。虽然得到这些土地要在五年以后,可这些富豪根本不担心汝宁军悔诺,也不担心汝宁军抢不到这些土地。很好笑的是,这些人对汝宁军的信心比吴世恭自己都要足上许多。
  不仅如此,在扬州、在南京、在苏州、在江南各地,一大批官绅开始募集起了钱财,要接着借款给汝宁军,还生怕吴世恭不答应。所以在转眼间,吴世恭就从担心银子不够转变为担心银子太多了,真是种幸福的烦恼啊!
  而且吴世恭不接受那些银子还不行。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风向标了,就是显示出汝宁军与哪家亲厚,哪家关系密切。如果随便的不接受,非但不是好事,而且平白无故的得罪人。似乎那些官绅、大族都哭着喊着,叫道:“快些把我们的银子都收走吧!”
  于是吴世恭就来者不拒了,反正现在银子多一些更好,并且还交待了邓启帆:之后有哪家送来银子,同样是照收不误。反正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至于五年后是否能拿出这么多的土地?到时候再说吧!人无压力轻飘飘嘛!
  不过吴世恭收银子也不是没有选择,起码有两家不收,一家就是同样赶来汝宁为吴世恭道贺的阮大铖;另一家就是福建的郑家。
  “圆海先生!您至寒舍已经是蓬荜生辉,哪还需您的钱财?晚生真不敢收啊!”吴世恭笑道。
  “不瞒长敬,在下也是薄有家资,区区两万两也只是聊表心意,正为贺长敬告捷归来,望长敬还无需推辞。”阮大铖也笑着客气道。
  本来阮大铖带着侯方域的介绍信,至汝宁来拜见吴世恭,他也只是想与吴世恭接触一下,先见次面相互了解一下。可是当阮大铖得知汝宁军借债还田之事以后,他当机立断,立刻愿意出银二万交好吴世恭。这种即卖好、又赚钱的大好事,阮大铖又怎么会放弃呢?
  “圆海先生名动天下,晚生平日里请都请不来,怎能让您破费?心意领,礼不收,人来了,就是最好的礼。不过晚生才疏学浅,很多事做的不周详,正需如圆海先生般大才帮忙。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流民安置,晚生这里荒地有,可缺经纬之才打理,正有些焦头烂额,恰好先生来此。所以晚生这里有个不情之请,先给先生万亩地、为晚生分担百户民。而汝宁之证交所也将发行新的债券,先生如有兴趣,可以在汝宁多待上几天?”吴世恭说道。
  阮大铖一听就明白了吴世恭的意思,他指了指吴世恭,也没拒绝,俩人立刻大笑了起来。
  
  第697章
态度
  
  吴世恭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送给阮大铖万亩土地。当然,如果阮大铖想要接着购买债券,也可以去证交所购买,吴世恭也不会反对。
  吴世恭的潜台词很清晰:我们汝宁军需要你阮大铖投靠,看中你的名声,所以想招揽你。招揽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用重金砸,不仅是千金买马骨了,而是万金、几万金,就是一定要把阮大铖拿下。当然,阮大铖也可以拒绝,不过一旦拒绝,他和汝宁军也就没什么将来了。
  发展到了现在,汝宁军也不可能再韬光养晦了,要不然反而是弄巧成拙,因为解释不通为何会打败入关的清军。既然是这样,汝宁军就要扬名了,以自己的名声来吸引住天下的人才和钱财,而最常见的方法,无疑就是要有名士来投。
  而阮大铖,无论他的士林中名声是如何不堪,但他肯定是名闻天下的,人脉关系也很广。对于吴世恭来说,其实这些就够了,他根本不会去管阮大铖的名声如何。
  而且吴世恭也有自己的骄傲。他根本不会象演义话本中所描述的一样,为了得到名士,做些什么三顾茅庐、或者放低身段的态度。如果是这样求来的名士,又该怎么样安排他们在汝宁军的位置呢?放得太高,又该怎么样安抚一直跟随着吴世恭的老人马呢?
  再说,吴世恭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也有七、八年了,有了一定的人员储备,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官系统。多了些名士固然好,可没名士也不影响什么,因此,吴世恭又何必去迁就阮大铖呢?
  所以在今天的交谈中,吴世恭虽然话语客气,但内容很现实,说的意思就是:我给你阮大铖好处,你阮大铖就把你的名声使用权卖给汝宁军。至于阮大铖愿不愿意留在汝宁辅佐吴世恭,愿不愿意为汝宁军做事,那就随他的心意。当然,不排除辅佐愉快以后,吴世恭把阮大铖引入汝宁军的核心圈。
  阮大铖当然听明白了吴世恭话中的意思。说实话,他有些失望。在阮大铖与吴世恭见面之前,他还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身份一拿出,吴世恭将会百般折腰、礼数恭敬。可没想到吴世恭把这此见面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让阮大铖的心里很有些不舒服。
  虽然吴世恭给予阮大铖的利益相当多,可是阮家也是江南的豪富之家,钱财并不缺,吸引阮大铖的只有做官,做大官,所以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阮大铖的心理目标。所幸的是,阮大铖也不是一个有骨气、讲原则的人,他也不会因为吴世恭的这种态度而拂袖而去。所以到了最后,俩人的会谈还是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等到阮大铖一离开,一直待在后面听着交谈的邓启帆就来到客厅,他笑着对吴世恭开玩笑道:“长敬!你这样对圆海先生可有些不恭,没做到礼贤下士。”
  吴世恭毫不在意地摆摆手,笑道:“现在的汝宁军可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之处,也该有我们的底气了。天下人求着我们汝宁军的甚多,而我们汝宁军可没什么要求着他们,就是江南士子照样不例外。圆海先生能想通最好,想不通?还有他人嘛!”
  听了这话,邓启帆立刻哈哈大笑起来。眼见着汝宁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至于现在成为了天底下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作为汝宁军最高文官的邓启帆就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那福建郑游击那里还是晾着?”笑过以后,邓启帆接着问道。
  “他们郑家在海上称王称霸,一向是顺风顺水,简直就是昏了头,都敢把手段使到我们汝宁军身上。如果我们这次还没有什么反应,他们简直就要翻天了。”吴世恭说道。
  这次得知了汝宁军获得大捷,也让郑芝龙感到极大的震动。虽然在东亚的海面上,郑家的船队已经是一枝独秀,可是作为龙头的郑芝龙却没什么野心。他就是想一直赚钱、赚更多的钱,花天酒地富贵一生,满足于在福建沿海做个土皇帝。
  所以郑芝龙的眼界就注定了他的行为。按理说,郑芝龙在海上,吴世恭的河南,俩人在目前也根本威胁不到对方。而且吴世恭在海上和台湾还需要郑芝龙的支持,而郑芝龙却没什么地方要用到吴世恭。所以说,这俩人的合作理应郑芝龙底气更足。
  可现在的郑芝龙又不想到海外独立为王,不愿意离乡背井离开福建,更“倒霉”的是,郑芝龙还很有眼光,他看出了明末的乱局,判断出可能到了改朝换代的年代。这就使得郑芝龙想着投注天下,要依附一方了。
  于是郑芝龙就接受了熊文灿的招安,成为了大明武官,并且和吴世恭这些明朝内的实力人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同样的,郑芝龙也与关外的满清做着生意,维持着良好关系。要不是路程太远,说不定郑芝龙都会和李自成这些农民军的首领建立联系呢。
  本来因为吴世恭这次主动与清军作战,郑芝龙以为汝宁军前景不妙,所以已经准备放弃吴世恭了。可没想到汝宁军竟然获得了大捷,这就让郑芝龙惊讶地发现:原来有一股可能夺取天下的势力一直在自己身边啊!而且自己还做出了放弃这股势力的动作。这让郑芝龙立刻淡定不能了。
  于是郑家南京主事郑蛟立刻备了厚礼直奔汝宁,想要与吴世恭消除“误会”,再次紧密两家之间的关系。
  可吴世恭又怎么会轻轻放过郑家呢?都挖墙脚挖到自己身上了。要不是确实相距得太远,要不是还有用得到郑家的地方,说不定吴世恭已经要与郑家开战了。
  “长敬!过犹不及!”邓启帆提醒道。
  吴世恭立刻向邓启帆点点头,说道:“这我知道!这我知道!这登莱码头之事还需用到郑家。我们汝宁军的目标也是先北后南、先陆后海,所以我不会意气用事,会忍住这口气先交好郑家的。但是晾上他们几天,让他们知道我们汝宁军的态度也好,防止郑家再做糊涂事。”
  
  第698章
再次扩军
  
  “怎么?难道长敬以后还想收服郑家?”听了吴世恭的战略计划,邓启帆也有些吃惊,他还是认为海上的利益没这么大,汝宁军如果能统一大陆就可以了。
  “此事甚远!”吴世恭笑着答道,“不过到时候如果郑家归顺,那一切都好,如若不然,不惜再苦上几年建立水师,完全灭了郑家。尽远兄有所不知,这大海上有着海量的银子啊!”
  明朝当时的主流思想就是:宁愿要明朝大陆一张床,也不要海外一间房。就是连“海上霸王”郑芝龙也同样不例外。而且这时候也没有“海权论”这种思想,所以对于吴世恭这话,邓启帆就有些不敢苟同。
  但是这事毕竟太远,而且如果汝宁军开始攻略海上,那也证明了汝宁军已经统一了大陆,所以这时候的邓启帆也没必要浇冷水来规劝。于是他就一笑了之,岔开了这个话题。
  “此次颜抚倒是能耐不小,只落了给降品级留任的处罚。那山东的地和登莱的码头倒可兑现了。长敬!我们是否在那里设庄子、驻军?”
  吴世恭摇摇头,叹息道:“鞭长莫及。此次鞑子入关,已经打到济南,如在那里设屯田庄子,并不特别安全。如要保护那里,起码在庄子处驻军三千。可我们已经借了这么多的银子,之后出军方向肯定就是湖广和陕西。绝对不能两面用兵,否则就是兵家大忌。贪多嚼不烂,还不如先把山东之地卖了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