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470

  那把总被周正坤问得莫名其妙,一旁的兵马司百户连忙解释道:“你们吴总兵本来就是我们的老指挥,你们军中的周巡就是这位周指挥的长子。”
  “哦!”那把总立刻是恍然大悟,他连忙单腿下跪,行礼道:“给周老将军问安。周统领一切安好,这次他未出征,正在南阳带兵呢。我们汝宁军这次斩首鞑子超过七千,伤鞑子也不低于这个数,完全就是一场大捷。”
  “好!好!好!”周正坤立刻是喜行颜色,“快些给这个壮士一匹马!别误了他的大事!我们官军大胜了!”南城墙上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紫禁城内。
  “诸位爱卿!鞑子如此猖狂,诸位爱卿有何良策?”崇祯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话语虽然平静,可脸色已经潮红。他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因为在廷议中,一谈到清军入关之事,众位大臣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让崇祯皇帝已经忍无可忍了。
  见到了崇祯皇帝这样的表情,很熟悉崇祯皇帝性情的王承恩立刻向杨嗣昌急使眼色,让他怎么样都要有个反应。
  作为本兵的杨嗣昌也无可推脱,他只能够出列,行礼道:“皇上!兵部已四日未收到失城之奏,可见将士还是用心。首辅大人也在通州掌管全局,望其不辱使命吧!”说到最后,杨嗣昌的话语间也有些泄气。
  “那汝宁吴长敬可有消息?”崇祯皇帝又问道。
  “已七日无音讯了。”
  听了这个回答,殿内是一片寂静。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消息,崇祯皇帝他们都认为吴世恭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大捷!大捷!河间大捷!斩首鞑子七千!河间大捷!……”从殿外传来一阵报捷声。
  在崇祯皇帝和殿中众位大臣惊讶的眼光中,一位小太监挥舞着一张捷报,急跑着冲进了大殿,他向崇祯皇帝跪禀道:“皇爷爷!汝宁吴总兵河间大捷!斩首鞑子七千,打败二万五千鞑子大军,虏酋墨尔根戴青(多尔衮在明朝的官方名字)振怖。”
  在一阵短暂的寂静之后,崇祯皇帝激动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急声说道:“快些呈上来!”
  王承恩小跑着接过捷报,递到崇祯皇帝的面前。崇祯皇帝一把抢过,细细地看了起来,也就是几行字,却让崇祯皇帝感到百看不厌。
  反复看了几遍以后,崇祯皇帝才让王承恩把捷报传给众位大臣观看。接着他一眼就看到了余子琏,于是笑着说道:“余爱卿所言极是。吴长敬确实极会用兵。”
  余子琏连忙行礼道:“正是皇上洪福,慧眼识人!”殿中立刻响起了一阵恭贺声。
  在崇祯皇帝的笑声中,余子琏又奏道:“皇上,朝廷正该趁热打铁,调集重兵围剿鞑虏,微臣愿为先锋,集合通州大军,与鞑虏一决雌雄。”
  杨嗣昌冷眼看着此情形,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受到了威胁,于是他立刻奏道:“余侍郎正该留守京师,防备鞑子狗急跳墙,惊了圣上。通州有着首辅大人,正能把鞑子一鼓而灭!”
  另一位大臣也应和杨嗣昌道:“皇上!虽说吴汝宁来了捷报,但毕竟未清点首级,其中恐有水分,鞑子可能并无吴汝宁吹嘘之损伤,还是以稳为妙啊!”
  这话一说,倒让崇祯皇帝犹豫了。毕竟清军入关以来,各部明军吹嘘的战功太有水分了,可以说是除了余子琏的汝州军,其他的都是水分,所以由不得崇祯皇帝疑心啊!
  所以在想了一会儿以后,崇祯皇帝就说道:“还是依杨爱卿所言吧!”
  可接着,崇祯皇帝却迫不及待地问道:“吴长敬所部伤亡又是如何呢?”
  这一问倒使得殿中的大臣有些惊呆,因为从来就没人关心过这个问题啊!于是王承恩立刻吩咐道:“快些把报捷的壮士宣上殿。”
  
  第685章
扬州城风波
  
  送走了汝宁军那位报捷的把总以后,崇祯皇帝是唏嘘不已。
  那把总在赴京城报捷时,根本没想到自己会一慕天颜。所以被宣上金銮殿以后,他是畏畏缩缩的,把头磕得是震天响。就是到崇祯皇帝很客气地询问作战情况时,他说话也是结结巴巴的。
  可说着说着,那把总就真情流露了,虽然他没见过什么大场面,说的话语是十分朴实,可是语言中带有了感情,却十分打动人的心扉。
  当那把总说到战前残酷绞杀时;当他说到血岭激烈拼杀时;当他说到被火炮轰击时,当他说到在大雨中肉搏时,几次那把总都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那把总退出了大殿,殿中的人还沉浸在这激烈的战争场景中,心情是激荡不已。这时候也没什么人怀疑汝宁军虚报军功了,他们都被汝宁军的勇猛顽强给打动了。
  “哎——!赏!”长叹一声后,崇祯皇帝先交待王承恩了一句,让其给予报捷的把总他们以厚赏。接着崇祯皇帝就感叹道:“吴长敬也是损失惨重啊!”
  在刚才的上奏中,那把总肯定不会隐瞒什么,所以也就如实地把汝宁军的伤亡说了出来。可是崇祯皇帝现在却冒出了这么一句,这让殿中的大臣们一下子闻出了味道。
  那些大臣都是很成熟的政治人物,感情归感情,政治归政治,他们都分得相当清楚。于是马上就有一位大臣出列,奏报:“虽说吴汝宁忠勇为国,可其与鞑子也只是战了一个两败俱伤,只能说是无功无过也。”
  崇祯皇帝对吴世恭的恶感那是众人皆知,那大臣就以为崇祯皇帝这是不愿意给吴世恭封赏,所以就主动地出列,“为君解忧”!
  没想到崇祯皇帝微微一笑,态度和蔼地说道:“爱卿无需苛求。吴长敬毕竟肯苦战,未堕我天朝之威。还是有功的,更要厚赏。不过鞑子大军还未驱逐,让刘宇亮加紧一些吧!所有功过,等事后再说。”
  这话一说,使得殿内大臣的耳朵都竖了起来。崇祯皇帝很明确地流露了两层含义:一是他对首辅刘宇亮不满了;二是他准备等清军出关后,要对有责大臣秋后算账了。那么很快的,朝廷将会面临一场大洗牌。那些大臣立刻开始盘算起自己可以在这场大洗牌中获得什么利益。相对而言,给不给吴世恭封赏那就是小之又小之事了。所以又进行了一些官样的应答以后,此次朝议就匆匆地结束了。
  朝中是暗流涌动,可京城的百姓却是如同过年。当汝宁军的捷报四处传扬之后,那欢快的气氛自不必说,而拜访阳武侯府和恭顺侯府者,也是络绎不绝。而在几天后,当宫中传来了崇祯皇帝甚至想要给吴世恭授爵的消息以后,这种拜访更是到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气氛中,也只有薛濂的脑子很清晰。某天晚上他淡淡对张夫人和薛雨霏说道:“看样子长敬是要回京了。”
  张夫人和薛雨霏当然为吴世恭的回京而感到高兴,可是薛濂却知道:这是明明白白的明升暗降。
  按照吴世恭的功劳,中规中矩的封赏应该是加个将军号。可是如果授爵的话,吴世恭就将辞去总兵衔,回京到五军都督府任职。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能够带兵了。而且吴世恭还有苦说不出,毕竟他也成为了大明朝身份最尊贵的爵爷了。
  扬州。
  “陆二爷!听说你陆家已经搬空,都去了汝宁?”郭曾庵小声地问陆间辰道。
  “你郭家也不是如此?何须五十步笑百步?”陆间辰毫不示弱地回击道。
  今天这俩人恰好在街上巧遇,所以相约一起吃早点。在吴世恭出征以后,更在汝宁军失去联系以后,陆、郭两家简直就是在扬州城内夹紧尾巴做人,更是让家中的子弟带着浮财逃往汝宁。他们都明白,当汝宁军战败的消息传来之时,就是陆、郭两家覆灭之时。
  “那陆二爷为何不走呢?”郭曾庵又笑着问道。
  “比你好!在下有一大哥。”陆间辰也笑着回敬道。
  俩人对视了一会儿,接着心照不宣地爆发出一阵大笑。在这点上,陆家到底有利一些,陆家的家主,也就是陆间辰的大哥已经离开了扬州。而郭曾庵单身一人就没法躲避了,他和陆间辰一样,就算是家族覆灭了,他们还是要留在扬州主持扫尾。
  不过这样的大笑只不过是苦中作乐而已,笑了没几声,陆间辰就问道:“不知他们会不会顾及同业之谊,不来赶尽杀绝。”
  郭曾庵当然知道陆间辰所说的“他们”,就是指的是扬州城内的盐业同行。不过提起这一话题,郭曾庵也相当泄气:“都是掀盅子的时候了,也只能看看大小了。只要我们识相,丢了那身外之物,应该性命之忧是没有的吧!”
  “哎——!”陆间辰也知道郭曾庵所说的道理,不过他还是发泄道:“到时候反正随便送人,也不便宜的那群王八蛋。不过那些东西辛苦了我们陆家几代人,真有些舍不得啊!”
  “愿赌服输吧!”郭曾庵规劝道,“我那里得到消息,他们已经往盐运使和知府衙门跑了好几次了。哎——!你陆家还好,起码也多风光了几年,可我郭家呢?哎——!”
  “怎么?难道你老郭后悔了?”陆间辰又问道。
  “买定离手的规矩我也懂。又没后悔药买去?”郭曾庵苦笑道,“幸好我郭家的老宅未曾卖掉,这次结束以后,我老郭准备回老家去养老了。”
  从头到尾,陆间辰和郭曾庵都没想到汝宁军获胜的可能性。他们预想的最好结果,无非是吴世恭得个小败,还能够逃回汝宁。可这样的结果也对陆、郭两家的前途也没有什么助益,因为他们都已经得到了消息,只要吴世恭战败,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立刻会连同凤阳、湖广的官军,一同开进汝宁、归德,接收了汝宁军的根基。
  
  第686章
金陵城
  
  “这不是小郭和陆家老二吗?我老头子独坐着也没劲,你们过来陪陪老朽吧!”就在郭曾庵和陆间辰说话的时候,旁边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俩转头一看,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向俩人招手呢。
  “呦!林老爷子!”俩人立刻站起向那老者行礼,接着小跑着来到林老爷子的跟前。
  那林老爷子正是扬州城内,盐业中最大的世家林家家主的父亲,也就是老的林家家主。虽然林老爷子现在已经不怎么管事了,但其在盐业行当的资格老,辈分高,所以在这时候被林老爷子叫到一桌上,陆间辰和郭曾庵都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待俩人一坐下,林老爷子就往这俩人的碟中各拣了一个三丁包,陆间辰和郭曾庵连忙起立,道:“老爷子!我们自己来!折杀晚辈了。”
  林老爷子笑眯眯地示意俩人坐下,说道:“人老了,胃口不好。不过看着你们年轻人吃得香,老朽就觉得特别高兴。吃、吃!”
  这话说的,让陆间辰和郭曾庵都有些摸不到头脑了,他们疑惑得对看了一眼后,张嘴都咬了一口包子。
  于是林老爷子的笑容更盛了:“老朽忙碌了一辈子,现在也该享享清福了。不过老朽这一生也有个遗憾,外面人一直把我们扬州的盐货称为淮盐,可老朽我一直想把那个‘淮’字给去掉。”
  听到了林老爷子说起了正题,陆间辰和郭曾庵都放下了筷子,认真地听了起来。
  “可为什么我们淮盐一直要和陕盐、川盐抢市场、压价格呢?说产量,我们淮盐占天下之半壁江山;说背景,我们在官场上也广有门路。可这些年我们扬州同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天灾人祸,死了太多人了,人少吃盐的就少啊!”
  “不过这也是一个好机会!老朽一直在琢磨:这山西、四川现在不是一直在闹民乱吗?如果有人平定了那里,再把那里的盐场交给我们,那整天下不都是吃我们的盐了吗?不过老朽岁数大了,可能看不到那么一天了,就要看你们年轻一辈了。”
  “这……,老爷子……”陆间辰和郭曾庵莫名其妙地被林老爷子寄予了如此重的厚望,这使得他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林老爷子做了个手势,让俩人安静,接着笑道:“老朽活过了一甲子,这起起落落的也看得多了。为了扬州同业的这次机会,我们可千万不能内斗啊!以前说起扬州,都是四大家,可现在就变成三大家了。哎——!不过将来也说不定是五大家啊!”
  听到林老爷子说到这里,陆间辰和郭曾庵已经是坐不住了。他们站起身就想发话,林老爷子却笑着指了指门口,只见陆间辰和郭曾庵的伴当早就坐立不安地在门口徘徊,仿佛是有话要说,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老爷和林老爷子在一起,所以这些伴当才不敢靠近。
  林老爷子接着笑道:“快些去吧!别误了正事!”
  一头雾水的陆间辰和郭曾庵刚走到门口,他们的伴当就兴奋地叫到:“老爷!老爷!汝宁的吴大帅胜了!他们打败鞑子了!”
  陆间辰和郭曾庵的心一下子飘到了云端,可还没等他们的心落下,身前又有人叫道:“两位老爷,扬州盐业的众位老爷请两位老爷到梅园赏花。”说话的正是林家的大管家。
  直到这时候,陆间辰和郭曾庵才明白林老爷子为什么会找到他们俩。不过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像是吃了人参果一样,浑身上下的毛孔就透着两个字——舒服!
  南京城,阮大铖府中。
  阮大铖拖着侯方域进了书房,一掩上了门,就说道:“朝宗,为一烟花女子,何须如此?”
  侯方域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如为己理应避让,可为友寸步难忍。方域知道先生好意,可道不同不相为谋,今日先告辞。”
  “休得冲动!”阮大铖连忙拉住了他,接着劝道,“忍一时之气罢了,牧斋先生风流难挡,更是金陵文坛领袖,朝宗可得三思啊!”
  今日是阮大铖邀南京才子、大家至自己府中欢聚。可是在刚才的宴会中,又议论到了清军入关之事,可是说着说着,钱谦益就对主动迎敌的吴世恭冷嘲热讽起来。本来侯方域还想忍了这口气,因为谁都知道钱谦益把吴世恭作为情敌了。可是柳如是也为钱谦益的风采所倾倒,不断地为钱谦益说话,这就让侯方域忍不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