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70

  那余子琏显得很得意,他接着自问自答道:“此乃阉党余孽也。”
  在余子琏临出发的时候,有些会看风向的官员,已经悄悄到了余子琏家,向他的告病辞官的父亲祝贺:圣皇即出,阉党必灭。一定会起复余子琏的父亲并加以重用啊!
  因此,在这一路上,余子琏是特别地意气风发。
  虽然听到了余子琏的讽刺,但吴世恭并不想惹事,所以就要转身离开。
  见到了吴世恭一副退缩的样子,那余子琏是更为得意,接着他就赋诗一首。那首诗的意思,虽然吴世恭听不懂,但是听到那些书生都哈哈大笑,吴世恭就很明白,那些绝对不是什么好话。
  吴世恭心中的火气,一下子激了起来。他一转身,冲到余子琏面前,把余子琏拦腰抱了起来。接着冲到运河边,一下子把余子琏扔到了运河里。
  旁边的那些书生,都被吴世恭的行为,弄得是目瞪口呆。可是,看到了吴世恭气势汹汹的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来阻拦。
  那余子琏毕竟出生在江南水乡,他掉进水里以后,虽然头巾掉了,披头散发的显得特别狼狈。可是,他还是向岸边游了过来。
  看到了余子琏快要游到岸边,吴世恭抄起旁边,船家用的长竹竿,用力又把余子琏顶回了运河中间。
  这样反复了几次,余子琏的体力就有些不行了。他在水里已经吃了好几口水。吴世恭看看也差不多了。扔下竹竿,对着余子琏就骂道:“绣花枕头一包草。”
  骂完以后,吴世恭是一转身,就扬长而去。
  等到吴世恭走了以后,那些书生才安排家仆和船工把余子琏从运河中捞了起来。了解了吴世恭的身份以后,他们都义愤填膺。立刻写了状子,到济宁州知州衙门去告吴世恭。
  那知州一看状子,告的不是昨天来拜访自己的小侯爷吴世勋的弟弟吗?都得罪不起。再说,吴世恭也送给了自己一份厚礼。于是,那知州就用起了“拖”字诀。说要:仔细调查。
  等到第二天,吴世恭一行离开以后。那知州就回复余子琏这些书生说:你们告的那个吴世恭,是个路过本州的千户,本官并无权力羁押和判决。而且,他现在也已经离开了济宁州。如果各位要告状,就到京城找有司去告吧。
  听了济宁州知州的回复以后。那些书生就决定:他们只要到了京城,一定要联合更多的同窗和同年联合上告。一定要把这个漏网的小阉党给彻底扳倒。
  
  第76章
虚惊一场
  
  在吴世恭准备出发的时候,客栈的掌柜带了一个人找到了吴世恭。那人自我介绍说:他叫袁行山,是个行商。这次也正好要从济宁贩运一批货物到归德。他想和吴世恭结伴而行。
  吴世恭就觉得很奇怪,连忙询问原因。
  袁行山向吴世恭说道:“大人,虽然现在还算是太平年分,但是,总有些小毛贼会劫持人少的商队。见大人人多,小的才想着一同前往归德的。望大人允许。”
  那客栈的掌柜也在一旁帮忙劝说:“这袁掌柜是常来常往的,小的可以向大人作保。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吴世恭问了一下,袁行山有多少人车?那袁行山告诉吴世恭:车就十几辆,人也就是二十几个。
  吴世恭想了一下,那袁行山的人车也不多。再说,自己是到归德做武官的,保障地方的平安,也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也就答应了下来。
  不过,袁行山所说的情况却引起了吴世恭的重视。和薛永利商量以后,所有的护卫都全副武装,穿上了棉甲。吴世恭也穿上了那件内甲,带上了那两把手铳和日本武士刀。
  其实,吴世恭有些神经紧张了。在当时,虽然天下已经有些乱相,但是劫匪一般不会抢劫官府中人的车队。因为,抢劫一般的商人,可能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会隐瞒下来。但是,抢劫了官府中人,那官府就一定会全力追捕的。
  当然,这也是袁行山找到吴世恭结伴的主要原因。
  在出发后,袁行山告诉吴世恭:从济宁到归德,如果急着赶路,需要三天时间。但是,如果悠着点赶路,那就要四天了。
  出于紧张状态下的吴世恭当然选择急着赶路了。但是出乎吴世恭意料的是,一路上连个小毛贼的影子都看不到。
  在一路上,吴世恭询问袁行山,归德的情况。那袁行山说的情况,和薛永利说的是八、九不离十。不过,他告诉吴世恭,归德这地方有两个地方需要特别地注意。
  一个就是,在归德的乡间,大的士绅都拥有很多大庄子。这些庄子的实力都很强,连官府都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住他们。因此,如果吴世恭到归德做官以后,一定要和拥有这些大庄子的士绅们搞好关系。起码不能够得罪他们。否则,在很多事情上,吴世恭都会寸步难行的。
  另一个就是,在归德的府城和县城周围,盗匪倒还不常见。但是在乡间和山里,盗匪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很多村庄,包括一些庄子里的庄丁,他们在农忙时节务农,在农闲时节可能就变身为盗匪了。
  袁行山提醒吴世恭:如果吴世恭有事到了乡间和山里,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时刻保持自己的警惕。
  吴世恭听了袁行山的话以后,心想道:“没想到现在的大明朝,都已经这么乱了。”
  其实,吴世恭是不知道,在古代,中央政府的政令,最多也就是传达到县这一级。而在乡间,基本上都依靠民间有威望的士绅来管理。因此,对于地方上的士绅,官府也会尽量笼络的。
  至于盗匪问题,官府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只要你不打城池,那官府也就眼开眼闭。这就造成了,民间的富户,向盗匪们上缴保护费,以求平安。甚至有些胆大的士绅,公然支持,甚至养一批盗匪,为自己牟取暴利。
  而盗匪也需要他们运送给养,销赃。他们也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等到第三天。一清早,吴世恭就出发了,想抓紧时间赶路,在晚上归德城门关闭之前,进入归德城。
  可是走了没多久,路上就起雾了。那雾是越来越大。吴世恭见情形不对,就让车队停止了前进,让队伍尽量地靠拢。
  但是,车队太长了。我们想一想,为了照顾对面行走的车辆,吴世恭他们的车队只能够排成一行长龙。用现在的度量来计算的话,一辆车就算是四米,吴世恭的车队,共八十几辆车都要有三百多米了。
  吴世恭当即决定,不管两头的大车了,让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他让护卫们把中间的三、四十辆大车围成了一个圈,把马匹都牵进大车圈子里。在大车圈子的最里面,停着乘坐女眷的马车。他再让护卫在大车圈子四周观察情况,防止有任何意外发生。
  所有的人都十分紧张,在整个大车圈子中间,除了马匹偶尔打一、两个响鼻外,就没有其他任何声音了。
  突然,有一个护卫大叫道:“这里有动静!”所有的人都拿出武器,奔向那个发出叫喊声的护卫那里。连吴世恭都抽出了武士刀。
  那时候的雾,已经特别大了。在十步开外,其实已经看不清什么了。所有的人都盯着那边看着。有一个拿着火铳的护卫眼花,仿佛看到了有一个影子在晃动,就立刻向那个影子开火。他的举动引起了连锁反应,所有的火铳都开火了。
  火铳开火后,火药产生的烟雾和浓雾结合在一起,让人的视觉更模糊了。
  可等了好长一会儿,仿佛那边没有任何动静。可也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到大车圈子外面查看情况。所以,只能够就一直这么等下去。
  时间仿佛停顿了下来,所有的人感到时间是特别地漫长。突然,好象是老天施展了一个魔法,一阵风吹过,猛烈的阳光照射了进来。浓雾立刻变得稀薄,没有多大功夫,那雾是完全消失了。
  所有人都观察着四周的情况,可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薛永利安排着几个护卫,组队到外面瞧瞧状况。他们小心地搜查了周围,只发现了一只被火铳轰成半截的田鼠。看着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虚惊一场。吴世恭的神色虽然显得很镇静,可是,他的后背都已经湿透了。他长舒了一口气,吩咐护卫们:“快点整理车队,继续赶路。”
  趁着护卫们整理车队的时候,吴世恭就到马车旁,逐一安慰那些女眷。
  安慰到赵如雅这里时,赵如雅用种又是钦佩又是好奇地眼神看着吴世恭,她问道:“难道你不害怕吗?”
  吴世恭苦笑了一下,看了一旁的小洁,发现她好象没有注意到自己。于是,吴世恭就贴在赵如雅的耳边,小声地说道:“其实我也是很害怕的。”
  赵如雅惊讶起来,接着问:“那你怎么这么镇静呢?”
  “我只是学会了忍耐。”
  吴世恭的回答,让赵如雅“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车队很快就整理好了。清点下来以后,大车和物资都没有缺少。但是,有三匹马,却受了惊吓后跑散了。
  吴世恭也不敢大意,让护卫们骑着马,五人一组到外面去寻找。也不敢让他们跑远,现在是人最重要。如果真的找不到那三匹马,那也就算了。
  可那些护卫刚要出发,就看到远处小跑过来两匹马。它们趾高气昂的,一溜小跑地跑进了车队中,它们好象用那种很蔑视地眼神看着吴世恭这些人,仿佛在说:这群傻B。
  
  第77章
炮难道还可以这么用的
  
  还有一匹马没有回来呢。于是,护卫们依旧分组到附近去寻找。还是周巡带来的那俩位绿林出身的张彪和李三河有经验,按照那马蹄的痕迹找了过去。
  不一会儿,他们回来报信说,那马的去向清楚了。有人看到,那马被人牵回一个庄子里去了。那庄子就在前面大路旁,分岔的一条道路向前走,五里左右的距离。
  既然知道了马的去向,那吴世恭肯定就会要回来。集合完所有外出寻找的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那个庄子走去。
  那庄子是归德的一个官宦世家——侯家的庄子。侯家的老太爷和老爷侯恂都是进士,也都曾经在朝廷中做过官。不过,这父子俩都是东林党人,所以,在天启四年,就被魏忠贤逼得辞官回乡了。
  不过,因祸得福的是,由于他们已经远离了朝堂,这次魏忠贤对东林党的大清洗,就没有动这父子俩。
  本来,这侯家的父子俩,回到归德以后,也是基本上闭门不出,做出一副韬光养晦的样子。但是,在听闻天启帝驾崩,崇祯皇帝即位的消息以后,他们也感觉到,自己被起复得以重用的日子,也就不太远了。
  今天,这庄子的大管事正好在庄子里。因为,这些天,侯家的夫人带着公子正住在庄子里散散心呢。
  而在今天早晨,那大管事听到手下禀告说:在庄子附近有一匹无主的马匹。那大管事毫不犹豫地下令,把这匹马牵回庄子里来。这天上掉下的横财,不捡白不捡。
  再说,那大管事是老爷侯恂身边的贴心人。他也肯定知道,老爷侯恂要东山再起了。自从老太爷和老爷辞官以后,侯家的下人,夹着尾巴做人的日子已经受够了,现在如果不扬眉吐气,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又有哪个不开眼的敢惹侯家呢?
  当吴世恭一行人,刚走上了通往庄子的岔道,就被庄子里的庄丁发现了。他们急忙赶到大管事那里去报信。
  那大管事接到报信以后,也确不准吴世恭一行人的来数,而吴世恭一行人又有两百多精装的汉子。因此,那大管事立刻下令敲响了庄子里的钟,让庄子里,所有在外面地里干活的庄丁都退回到庄子里来。并且,关上了庄子的大门,严阵以待。
  吴世恭一行人中,有老有少,所以走得并不快。当走到离那个庄子大门,还有三百步左右的距离,看到了那个庄子,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他们也停下了脚步。
  吴世恭还记得,在来归德的路上,袁行山和他说的话呢。他的心中想到:不要这个庄子,也是一个土匪窝。
  吴世恭把那个袁行山找了过来,询问他是否知道那个庄子的情况。袁行山回答道:“大人,小的也不知。不过,看这个庄子的规模,肯定是归德一家大的士绅的庄子。”
  见也问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吴世恭就派了一个胆大的护卫,到庄子前喊话。之后,那个护卫和庄子里的大管事就开始扯皮了。
  那护卫肯定是要那个庄子把马交还回来。
  可是,那个大管事回答的话,是又臭又硬。他断然否认庄子里有吴世恭的马。他还威胁道:“这庄子是侯家的产业,你们胆敢来无理取闹,难道是不想活了吗?”
  当那护卫回来后,把那大管事说的话和吴世恭一说,吴世恭就火了。但是,他也没有这么冲动。于是,他就又把袁行山叫过来,询问他是否知道:归德是否有个侯家?
  这侯家,那袁行山倒知道,就把那个侯家的情况和吴世恭说了一下。不过,袁行山毕竟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商人,不了解朝堂上的状况。他只是说了:侯家有两个进士,但现在都辞官不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