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470

  邓启帆还勒令吴世恭的护卫,绝对不允许放纵吴世恭外出沾花惹草,并且在吴世恭归来的时候还当面苦谏。因为邓启帆也是一番好意,所以到了最后,吴世恭也只好无奈地答应了下来,他那采摘野花的幸福生涯,就这么短暂的灿烂以后结束啦!
  而此次吴世恭的归来,也是因为汝宁军有着一些急事需要吴世恭来处理。
  首先就是期货所开张了。因为搞不清期货所做的到底是些什么东东,所以期货所的生意是相当冷清。
  于是吴世恭就下令,让各个屯田庄子的庄主集合所有的屯田户,凑出资金进行粮食的期货交易,稳定屯田户的收益,防止谷贱伤农、青黄不接等原因伤害屯田户。
  这其实就是期货交易的本意。不过现代的期货交易已经把这个功能都几乎忘记了,都是利用巨大的杠杆炒作,来获取巨额的暴利。
  接着就是郑芝龙的消息终于传回来了。因为期限已到,张如豹他们也已经回到了汝宁,他们和郑蛟、郑掌柜一起都等着吴世恭的归来呢。
  张如豹的事好办,在吴世恭当面宣布:任命其为水师统领兼水师陆战团团长后,他带着归来的人员到信阳上任去了。
  而复杂的就是与郑蛟商议郑芝龙借兵之事了。
  
  第522章
莫明其妙的跳槽
  
  “吴大人!等贵部准备好,小人就与他们一同回福建。请放心,我家大哥会对贵部人马一视同仁的。”郑蛟笑着说道。
  接着郑蛟就看到了吴世恭脸无表情地端起了茶杯,他觉得微有些尴尬,于是立刻连同郑掌柜告辞了。
  在这次谈判中,郑蛟死咬住郑芝龙只能够接受一千名汝宁军兵丁,而其中三百名将分散到海船上,所以真正在台湾岛上的兵丁才有七百人。
  而郑芝龙将在台湾岛上划出一块土地给吴世恭,并且将从福建运送二千户移民帮助开发。郑芝龙还允诺了,如果吴世恭能够在河南再招募一千户移民,他也将无偿地帮忙运送到台湾岛。
  从郑芝龙划出的土地来看,面积并不小,而且如果汝宁军有能力,也可以沿着这块土地向台湾岛的内部延伸,应该说可扩充的余地很大。
  可是吴世恭已经从张如豹那里了解到,现在的台湾岛完全不是后世所了解的祖国宝岛。在这岛内,因为根本没有开发过,也根本没有开挖过水利沟渠,所以河流流量是变幻莫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可耕种的土地相当少。
  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原住民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也就是说完全就是野人,他们之间经常互相争斗不算,而且习惯于下山“猎人头”,因此,到台湾岛开发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而就靠这七百汝宁军,能够保护住去开发的移民就很不错了,根本没可能向外发动战争,更不用说驱逐出荷兰人了。
  而且郑芝龙也限制住了汝宁军。郑芝龙划给吴世恭的土地是处在台湾岛内地,而港口就全部被郑芝龙控制住了,因此从补给上就能够掐住汝宁军的脖子。并且因为在港口外围有着汝宁军的防御,也变相保护了郑芝龙的港口。
  并且郑芝龙给汝宁军的移民也都是福建人,最多再加上吴世恭自己招募的占少数的河南人。可万一双方有了争执,那些移民会倾向谁呢?那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吧!
  而郑芝龙付出了些什么呢?一大块他看不上的台湾土地,最多再加上之前又送给吴世恭的两条海船吧。
  其余的,帮助汝宁军训练水手?可汝宁军的兵丁也帮助郑芝龙的海船作战。帮助汝宁军建造内河船只?可汝宁军也会支付建造费用。怎么样也是互相得利的吧!
  因此可以说,郑芝龙的条件是大占便宜,而吴世恭为了达到在台湾岛插一脚的目的,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签订了这个协议。可是吴世恭的心情肯定不爽,他也没必要在郑蛟、郑掌柜这些身份比较低的人面前掩饰住自己的心情。所以连客气话也不说,就端茶送客了。
  而台湾岛问题的解决,水师的建设又立刻摆上了日程。吴世恭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财力和物力在淮河和长江上建立两支内河水师,所以一定要有所取舍。
  因此吴世恭最终与汝宁军文武商议,决定在洪泽湖和武昌附近建设两个水师港口,通过松江府的那个港口,有效的联系这两大水道,并且还能够与台湾岛进行航运。至于淮河信阳至洪泽湖段的水道,也只能够用小船航运了。
  不过就算如此,也将花费汝宁军巨额的银两,而且洪泽湖和武昌的港口也都还在纸面上呢。虽然咬咬牙,可能汝宁军还可以凑得出这么多的银子去购买,可拥有港口的当地官绅肯不肯卖呢?那还是未知数呢。于是吴世恭就让熟悉水上的唐六先放下手头上的事务,先去解决港口的问题。
  至于派遣去郑芝龙处的兵丁,就从水师陆战团抽调了。可关于这次抽调,邓启帆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水师陆战团很多兵丁都是童子营出身,根本没有家室拖累,如果郑芝龙重利引诱的话,很可能造成兵丁转投郑芝龙,把汝宁军先进的训练方法和作战技术扩散出去。
  对此吴世恭也没有好办法解决,只能够暂时无视这个问题了。不见得现在就怀疑自己的兵丁,造成人心惶惶,那反而就是自乱阵脚啦!
  进入八月,高迎祥部接连攻克扶风、岐山等县。而洪承畴也终于聚集陕西明军主力三万七千余人离开西安,追击高迎祥部而来。
  之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三巨头合兵,与洪承畴大战关中。从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短短这二十几天,双方激战大小十四仗,打了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从交战的场面来看,互有胜负,打了个平手。
  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明军不断的有着援军的加入,他们的粮草也有着明军控制的各大城池保障,所以越战越强。而农民军却没有任何补充,逐渐就落到了下风。
  为此,农民军就开始避战,另寻出路了。而洪承畴部也因为久战疲惫,放弃了追击,与农民军脱离了接触。
  而在此战中,拖明军后腿的就是陕西巡抚甘学阔。按照明廷的谕令,本来陕西地方也已经进行有限的屯田制了。在呈交朝廷的奏章
中,西安周围应屯积军队二万四千,田地二万余顷。可后来这些田地都归属于以秦王为首的豪门,兵丁更只是虚设在花名册上。
  所以在这次作战中,陕西巡抚甘学阔根本是没出过什么大力,导致了西安被高迎祥部两次围攻。于是,那些损失惨重的豪门就不干了,他们纷纷弹劾甘学阔,并且请荐孙传庭督秦。
  可对于陕西巡抚甘学阔来说,真是要朝天骂娘了。侵占土地的是那些豪门,弹劾自己的也是那些豪门,甘学阔不就是为了不得罪豪门,才会默许他们侵占土地吗?早知道早晚要丢官,还不如铁腕抵制住豪门的侵占了。
  也不提想买后悔药的甘学阔了,看看众望所归的孙传庭吧。
  孙传庭是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等职,魏忠贤当道期间,孙传庭辞职回家,直到崇祯八年才复出,担任吏部封验司郎中、顺天府丞。
  而复出后的孙传庭对当前的剿匪局势十分关心,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有澄清天下之志,被廷臣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边才”。
  可是崇祯皇帝没忙着走马换将,一方面他还给甘学阔最后一个机会;另一方面是他忙着要处理一个幸福而又棘手的事务。那就是横空出世的汝州知州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
  汝州军的战报刚上呈到朝廷,崇祯皇帝和大臣们都是难以置信,以致于他们都没办法分辨真伪,马下颁下赏赐了。
  可是随着余子琏一次次大捷的战报,朝廷终于相信出了这么一支强军。尤为美妙的是,这支强军竟然未花费朝廷分文军饷,这简直就是“老黄牛”的代表嘛!
  可现在问题又出来了。对于余子琏肯定是要大用的,而且他的汝州军也是要纳入到明军的行列,转为战兵的。可到底该给余子琏什么职位呢?
  不过那些浸润官场多年的老油子到底想出了办法,他们先给了余子琏右佥都御使的职位,提高其品级,并把其列入了京官的行列,再让其领汝州军,加入到剿匪的行列中去。当然,受到余子琏推荐的燕兢燕同知,也如愿以偿地接任了汝州知州。
  可也是出于首辅温体仁的私心,朝廷并没有把余子琏列入归五省总督卢象升的指挥,而是让余子琏单独领军,自由发挥。可是温体仁根本没有想到,此举竟然也提供给了下野的东林党动摇其首辅位置的一个弹药。
  在温体仁辅政期间,他一味醉心于排斥异己,打击政敌,不过他打击的目标主要针对的是东林党,所以也得到了崇祯皇帝的纵容。
  因为相比较于温体仁,东林党的威胁太大了,他们即操纵着天下舆论,又通过吏部操纵了官员的选拔。甚至复社成立以后,他们还能够操纵着朝廷取士,再这么下去。那皇权可真的要荡然无存,皇帝也将成为一件摆设了。
  当然,温体仁的行为也得到了极大的反弹,上疏弹劾他的人是不计其数。可是由于温体仁私德相当出色,再加上其结党的行为也做的相当隐蔽,所以这些人非但没有扳倒温体仁,反而引火烧身。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甚至有人被当场杖击而死。
  而连受打击的东林党也只能够暂时偃旗息鼓了。可他们怎么样也不甘心久居乡野,就等着机会反戈一击呢。
  于是在这时候他们就发现了机会。因为在天下乱局中,手握重兵的文臣武将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看看大明朝手握重兵的那些人吧。
  洪承畴、卢象升是同情东林党的,其余的武官是墙头草,那边得势靠向那边,根本没有温体仁的心腹人。
  而东林党这边呢?因为侯恂的关系,吴世恭和左良玉就被划归了东林党这一边。而现在又多了一个余子琏。要知道,出身苏锡常的官员天生就是东林党人。
  不过最莫明其妙的就是吴世恭了,他还不知道,在那些文人士子眼中,自己已经从阉党跳槽到东林党了。
  
  第523章
军令司见闻
  
  “你看!只要占住这里,陕匪就无路可走了。再饿他们十天半个月的,那些陕匪还不是手到擒来。”书墨得意地说道。可是他一抬头,就看到楚格那鄙视的眼神,于是立刻大吼道:“怎么?我说的不对吗?”
  “对个屁!”楚格是丝毫不给书墨面子,不过四周军令司的军官已经习以为常,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的这俩位大人拌嘴。
  “你有那饿死别人的功夫,还不如拿着粮食招降呢。只要把饭菜的香味飘过去,那些陕匪还不是屁颠屁颠地过来啊?照你这种打法,先围住陕匪半个月,再化四、五天把他们养的膘肥体壮,之后才能够把他们押回来,要化多少粮食和时间啊?这时间一长,就可能生变,这方法也只有你这种乌龟才想的出。”
  “呦!那你楚狐狸有什么好法子啊?”书墨听了楚格的话,是一点儿也没生气,只是回话中也带着深深的嘲讽。
  “你堵住这里的想法是不错,可是还要派出一支偏师,彻底地把陕匪打散,然后逼迫着他们向堵住的口子逃。这么两面夹击,很快的就能够把残局收拾干净。”楚格回答道。
  “啪啪啪!”,书墨立刻鼓起了掌,可他脸上嘲讽的味道更浓了:“精彩!我们家楚狐狸的计策真是精彩啊!那我们汝宁军的伤亡怎么办啊?你这方法不就是用兵丁的生命换时间嘛!再说,少爷可是要我们一次消灭二万以上陕匪的,你这法子都把陕匪打散了,会有两万人吗?哦!我知道了,我们家楚狐狸……”
  楚格立刻挥手打断了书墨的话:“什么你们家、你们家的?再占我便宜当心我揍你。你怎么知道打散了以后剿灭不掉二万人呢?张开你的狗眼,你看……”
  在军令司的作战室内,书墨和楚格趴在一张铺放在中央的地图上,制定着作战计划。
  在汝宁军与农民军所打的四、五仗中,虽然每次都是汝宁军大捷,斩首和俘虏都是上万,可是总感觉农民军的恢复力惊人,有些越打人越多的感觉。
  所以吴世恭也制定了汝宁军的新战略,确保自己的两府、两县不受农民军侵犯,在外围汝宁军所划出的缓冲区内与来犯的农民军作战。此外,如果寻觅到机会,汝宁军也会主动出击,力争剿灭掉一、两支农民军。
  吴世恭已经抛弃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明白了自己是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的。于是决定每次主动出击就要消灭二万以上的农民军。
  到底大明朝的总人数总是那些,无论农民军再怎么裹挟,总有裹挟完的那么一天,当农民军再也没有百姓裹挟了,那也就是汝宁军反攻的那一天。
  “你废什么话呀?我大当然听我的。”书墨毫不客气地说道。
  “谁规定是你大的啊?我们汝宁军喜欢的就是进攻,象你这种只会守的?呵呵!”
  “呦!我们家的楚狐狸学会用鼻子说话了啊?”
  “告诉过你!你再敢说我是你们家的……”
  ……
  书墨和楚格商议到最后,又进入了天天例行的吵闹中。四周的军令司军官也都笑嘻嘻地看着他们俩的表演,突然,军官们看到门外走进来一行人,立刻全部立正行了一个军礼。
  听到军官们的立正、行礼声,书墨和楚格也停止了争吵,抬头就看到吴世恭已经走到了他们身旁。
  吴世恭根本不废话,一人先来了一个暴栗,接着就骂道:“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啊?叫你们俩别吵,你们俩还不消停,是不是要我把你们俩扔到马棚做马夫啊?”
  袁时中仔细地打量着军令司的作战室,发现这间汝宁军的白虎节堂也并不出奇,只是让人感到是十分干净。
  当时因为急着要堵住玄默部离开时的缺口,吴世恭对袁时中等乱匪的招抚条件就比较优厚。那些底层的乱匪当然没有什么人权,可是袁时中等首领和他们的老营人马就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对于那些首领,不愿意打仗的都发放银子和土地,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私财在汝宁军控制区内定居。而袁时中这些愿意从军的也都授予了大小不一的官职。
  至于那些兵丁也是如此,不愿意从军的也发放土地。到了最后一清点,共有二千多乱匪愿意参加汝宁军。于是吴世恭把他们编成了两个团,加上直属的工兵团合并成了一个直属辎重军团,并给了袁时中一个副军团长的位置,领守备衔。
  可进了汝宁军以后,袁时中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自己这个副军团长的位置不知道是有多少汝宁军团长梦寐以求的。而且袁时中现在更有了守备的官衔,这让出身草莽的袁时中不知道在梦里笑醒多少回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