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470

  王知县提出的就是一个很现实的执行力的问题。简单地说这个问题,就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当年北宋王安石变法,很多好的法令虽然设想得很美妙,就是被底层官员出于自己的私利利用改变了,导致了最后执行不下去;或者变种的执行下去以后,导致是骂声一片,这也最终使得王安石变法失败。这就是失败在没有掌握执行力的缘故。
  而王知县这番话的说服力可就大了,简直是让吴世恭难以辩驳。不见得吴世恭这么说:你们官府执行不下去,那么就我们汝宁军来吧。如果这样说的话,不要说关可颂这些官员是否相信,就算是他们相信,他们也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交出,交给汝宁军去执行的。
  于是吴世恭也只可以这么说了:“本官的汝宁营屯田时久,手中有一批熟悉屯田事务之人。如各位大人为难,本官愿意为各位大人分忧。”
  “如何分忧?”王知县在椅子上直起了身子,继续为难道,“府县不能理之事,难道汝宁营可行吗?真是武人贪鄙。”
  王知县自以为早就看穿了吴世恭的想法,想要利用《禁荒令》为汝宁军敛财,可万一出了什么与地方官宦士绅的纠纷,却都要由地方官府来承担责任。而汝宁军却只扔给地方官府一些蝇头小利,真以为地方官府是汝宁军的看家狗啊?谁不比谁傻啊?
  而吴世恭也被王知县左一口右一口的“武人”给惹毛了。他大声骂道:“武人怎么啦?没有我们汝宁营这些武人,陕匪早就打进汝宁府来了。不过王知县也不用害怕,有什么事还是有我们这些武人在前面顶着,王知县这些文人有的是时间闻风而逃啊!”
  “放肆!”王知县立刻涨红了脸站了起来,“本县深受朝廷厚恩,誓与城池共存亡,本县就在这里说一句,如有陕匪进犯,本县全家绝不会离城池一步。”
  可是可怜的王知县不知道吴世恭是什么人,和他对骂要有被吴世恭气死的准备。
  吴世恭冷笑一声说道:“王知县忠勇可嘉,本官也深感佩服。不过等陕匪打进来了以后,本官相信王知县全家的男丁确实是一门忠烈,不过你家的妻女却要在陕匪跨下承欢,那就很好玩了吧。”
  吴世恭的话一下子把王知县给激怒了,他大叫道:“吾自幼也是勤习六艺,也提得起三尺青锋,今日就与你这武夫拼个明白!”
  于是议事大堂上是一阵大乱,王知县身边的官员连忙拉扯住王知县,不让他上前与吴世恭打架。开什么玩笑呢?看看王知县和吴世恭的身材吧。这斗蟋蟀也要看看个头大小的吧。
  知府关可颂是气得浑身发抖,他连连拍着大案,大叫道:“成何体统!成何体统!都给本官闭嘴!”
  见到了关可颂发火了,所有的官员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到了这个时候,关可颂也不可能再逃避了,他对吴世恭说道:“吴都司,大堂议事也需讲个官员体面,污秽之语休出口矣。尔也看到,《禁荒令》上下阻力太大,本官确实难以实行。这样吧!过了元宵以后,本官将在全府境内颁布《禁流令》和《禁盗令》。”
  可既然到了这个时候,吴世恭绝对也不会退缩了:“府台大人见谅!此乃军务,汝宁营觉得此三项法令势在必行。就算是府台大人不下令,汝宁营也将在全府强行推行。”
  “奉劝府台大人一句,现在大明朝乱相频生,得过且过并不是自保之道。君不见,陕西洪总督、陈总督几年剿匪是官运亨通;郧阳蒋抚治无所作为,结果锒铛入狱。说句大不敬的话,皇上是作为之君,不是仁慈之君。”
  “而三令一旦执行,本官也知必有反弹,可我们所为也是为了皇上和朝廷,皇上和朝中诸公也都看在眼里。只要我们凭着公心,虽小有波折可大局依然在手,起码也可以博得一个能臣的名号。可是万一无作为导致府内民变,那在座的各位也都要去诏狱相会了。”
  “诸位大人好自为之吧。”吴世恭站起来拱手行礼告辞,“你们认为汝宁营强行执行,朝廷会相信你们不知情吗?还不如同舟共济一同把三项法令执行下去呢。告辞啦!”
  见到吴世恭嚣张地扬长而去,关可颂这些官员都是脸色难看。他们接着商量了半天,发觉吴世恭的话确实有道理。只要具体执行了三项法令,那些百姓可不会分清楚是地方官府还是汝宁军具体执行的,他们只会认为这是朝廷的命令,所以关可颂这些人不想下水也身不由己地进入到了水中了。
  所以当关可颂事后打听到,汝宁军已经开始大张旗鼓地招募执行三项法令的人选时,他只能够无奈地把颁布这三项法令的命令递交到吴世恭的都司衙门。
  吴世恭这次是强行绑架了关可颂,不过关可颂最后那次主动送颁布法令的命令,也是因为关可颂要掌握住执行法令的主动权,防止汝宁军乱来。算是补救了一手吧。
  可是关可颂根本没有想到,汝宁军的动作是那么快,一连串组合拳出手,迅速地就把这三项法令执行了下去。
  而且更令关可颂那些地方官员大跌眼镜的是,竟然这三项法令的执行,基本上得到了汝宁府全体官宦士绅家族的一片叫好声。
  不过关可颂那些地方官员暂时还没有发现,他们的权力在不知不觉中,也被汝宁军逐渐地剥夺了过去啦!
  
  第392章
反复弹劾
  
  这一次汝宁军准备把自己的文官系统全部放出去,从乡一级着手,全面控制汝宁府全境。那些官员虽然在名义上还听着知县和知府的命令,但是在实际上,却把明朝的这些官员要完全架空了。
  当然,汝宁军一下子也找不到这么多合格的官员,所以这些天邓启帆忙得是焦头烂额,连乔松也抽调到汝宁军大营来帮忙了。
  吴世恭从汝宁军中一批退役的低级军官中找了一些,又突击提拔了一些家奴中威信高。表现好的,还有一些是汝宁军从家奴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少年。可这样还不够,吴世恭只能够申请外援了。
  可是吴世恭对于汝宁府本地的士绅相熟的不多,他只能够写信给归德的侯老太爷,让他帮助寻找一批功名上没有什么前途的秀才和童生。而对于这种恩泽乡里,提携后进的恩举,侯老太爷当然是大为热心。于是,一大批归德府的落魄书生赶到汝宁府,摇身一变成为了掌握乡里的没名号的官员。
  就这样,汝宁军在汝宁府的文官体系框架就这么搭了起来。可是汝宁府本地的那些官宦士绅不干了,他们或相托,或吵闹,就是责怪汝宁军是肥水流了外人田。把负责与那些官宦士绅联络的张学斌,搞得象是只过街的老鼠一样。
  没办法,吴世恭索性是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是相托上来的,条件基本合格的那些官宦士绅子弟,吴世恭是来者不拒。而乡一级的文官官员也一下子膨胀到了七名。后来还不行,那就膨胀到九名。反正也就是汝宁军多支付一些俸禄吧。现在只要是能够和汝宁府本地的官宦士绅搞好关系就行。
  所以在那些官宦士绅的配合下,吴世恭的那三项法令也很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其实那些官宦士绅也是明白人,他们都知道吴世恭的三项法令如果执行得不偏差的话,对他们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没有的匪盗和流民的威胁,他们的家族和财产都将得到保全,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地在抛荒,也实在是心疼。无非是以前官府救灾不力,而他们的一家一族能力又太小,使得他们也组织不起抗灾的人手,只能够无奈地把地抛荒了。
  而之所以这些官宦士绅会反感《禁荒令》,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官员以违令为借口,捧着鸡毛当令箭抢占那些官宦士绅家的土地和敲诈财物。而现在不同了,汝宁军的文官系统有着大量的本地官宦士绅子弟的加入,这样也使得他们的顾虑将会少了很多。
  而此次官员的挑选,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挑选了一些吴世恭的家奴,使得吴世恭的那些老家奴立刻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而汝州大捷以后抓获的俘虏,他们似乎也看到了美妙的前景。
  至少那些俘虏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有可能转变身份,甚至成为高高在上的官员的。虽然汝宁军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相当渺茫的,但是这些俘虏至少也有了奋斗目标,就算是不能够当官员,起码能够成为吴世恭的老家奴也不错,所以这些俘虏的人心立刻安定了下来。
  甚至那九百多名被俘的骑兵,也向汝宁军提出要加入到吴世恭的骑兵中。而合格的骑兵人选也确实稀罕,所以通过甄别以后,吴世恭就把他们打散,并降低军饷考察着留用了。
  这段时间吴世恭似乎是诸事顺利,而李馨等人也终于缓行回到了汝宁府的宅子中。
  而见到出迎的吴世恭,李馨压抑不住激动欣喜的心情,向吴世恭一福,腻声地叫道:“夫君!”
  吴世恭憋住笑,转头看向了身后跟随着的竹韵,只见到竹韵的脸上也在抽筋。俩人是实在憋不住了,立刻是大笑了起来。而李馨她们却被吴世恭和竹韵的大笑搞得是莫明其妙,只有吴呈瑛傻笑着围着自己的父亲在打转。
  而在乐观的表象下面,总会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侵犯的文官,一些在汝宁军收取抛荒地和推荐家族子弟中感到吃亏的官宦士绅人家,他们的一封封弹劾奏章
和抱怨私信又飞往了京城。
  而这段时间,崇祯皇帝先为农民造反军渡过黄河而大动肝火,接着就听到河南腹地的一个个城池失陷的消息。可就在这一片黑暗中,汝州大捷的捷报突然出现,宛如是黑暗中的一片光明,使得崇祯皇帝是欣喜若狂。
  可是很快的,关于汝宁军残害百姓,虚报军功的弹劾奏章
就上呈了上来。残害百姓倒无所谓,崇祯皇帝也不是初哥皇帝了,他明白哪一支明军不会残害百姓呢?但是虚报军功却让崇祯皇帝不舒服了。这不是让他的黑夜中的光明又消失了吗?
  可接着,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和叶忠写给王承恩的信也上呈到崇祯皇帝的案头。叶忠的信也就是那样,但崇祯皇帝一下子被吴世恭的信吸引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吴世恭写的太直白、太详细了。作为一个受过现在教育的人,写东西用最简练,最清楚的语言,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崇祯皇帝经年累月看到的大臣奏章
,都是文字华丽的。可要文字华丽,那么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就要经常使用到。
  可是崇祯皇帝了解天下大事却只能够靠大臣的这些奏章
,那么一夸张、一比喻,使得崇祯皇帝对天下的情况心中都没有一个底。
  因此,崇祯皇帝把吴世恭的信反复看了几遍,总算是对河南以及农民造反军的情况了解了一个大概。而在看信的过程中,崇祯皇帝责怪汝宁军虚报军功的心思也淡了下来。
  崇祯皇帝尤其欣赏吴世恭所提出的:区域防守与全场紧逼相结合的战术,并且派人把此处抄录下来并亲自做了批注,并且派快骑送到总督陈奇瑜那里让他做个参考。
  可是没过多久,王知县等汝宁地方官员弹劾吴世恭在汝宁府推行恶法,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的奏章
又上呈了上来,这就让崇祯皇帝有些纳闷了,这薛侯召的赘婿前后反差也太大了一点吧。
  于是崇祯皇帝就把温体仁等大学士召集起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温体仁这些大学士虽然权欲很重,但是他们处理政务的经验也确实丰富。他们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弹劾奏章
,竟然在词句中把吴世恭推行的那三项法令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崇祯皇帝一听之后,那就更纳闷啦!这三项法令听起来都是良法啊?怎么会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呢?
  于是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解释了一番,也点出了执行法令中的执行力问题。不过温体仁劝说道:在这乱局中执行这三项法令确实能够保障地方的安宁,之所以会闹得民沸人怨,应该原因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借此敛财,抢占民田私财。
  并且温体仁还向崇祯皇帝建议说: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留中不发,只要吴世恭的汝宁军保障了汝宁府的安稳就行。等陕匪剿灭以后,如果崇祯皇帝宽宏,那就对吴世恭既往不究;如果民怨极大,崇祯皇帝也可以借吴世恭的脑袋平息民怨,顺便也竖立起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好名声。
  于是,崇祯皇帝就接受了温体仁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那些弹劾的奏章
。可是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对吴世恭的弹劾奏章
再一次上呈了上来。
  
  第393章
檄调官军
  
  而就在这时候,崇祯七年的二月,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的陈奇瑜走马上任了。
  下车伊始,总督陈奇瑜是意气风发,只要能够剿灭了农民造反军,那么大学士向他在招收,位极人臣也向他在招手。可还没等陈奇瑜多回味几次这样的感觉,一盆冰水却“唰”地从他头上浇了下来。而浇冰水的始作俑者,正是本书的主角,麻烦哥吴世恭。
  当时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中,建议了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剿匪战术,应该说,这个战术是最切合实际和最好的战术。吴世恭之所以不肯藏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明朝朝廷调集大军,彻底剿灭农民造反军,消除李自成这个灭亡明朝的大敌。
  而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个建议也相当重视,抄录并批注,转交到了五省总督陈奇瑜的手中。
  应该说,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陈奇瑜在军事上也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他原先准备的剿匪战术恰恰和吴世恭的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战术相当雷同。
  那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当然不!英雄陈奇瑜不是对英雄吴世恭惺惺相惜了,而是立刻把吴世恭记恨上了。倒也不是陈奇瑜的心眼有多么的小,主要是这件事让陈奇瑜太憋屈了。
  你想想看,原先陈奇瑜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以后,他就可以向崇祯皇帝禀告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使用了高妙的剿匪战术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云云。
  可现在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不见得陈奇瑜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听了一个小小的都司的建议,然后……
  这让陈奇瑜的脸往哪儿搁呢?可陈奇瑜不这么说又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吴世恭的建议是通过崇祯皇帝转交的,陈奇瑜不见得对崇祯皇帝说:原先我就是这么想的,而那都司的建议其实和我原先想的是一模一样的。
  那不是赤裸裸地抢功吗?那不是当着崇祯皇帝的面欺君吗?你说,陈奇瑜碰到这样憋屈的状况,他还不立刻召唤出一万头“草泥马”神兽啊?
  吴世恭就这么莫明其妙地被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陈奇瑜给挂上了名。真是有种祸从天降的感觉。可这原因确实有凑巧的缘故,但吴世恭本人做事上也是有着一点小缺点的。
  无论是前世还是后世,吴世恭都是老大做惯了的,所以在提建议的时候根本不注意,也不知道一些小技巧,因为下属向上司提建议是有着讲究的。
  在这里先说一个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提建议的小故事。
  在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召集军事会议的时候,经常要求参加会议的苏军高级将领先提出建议。而当轮到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做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先说出几点正确的建议,但是在最后,他总是说些明显听起来是错误的,但又是无关紧要的小建议。
  而斯大林听了以后,当然对那些错误的小建议是大加批评,接着顺理成章
地把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前面说的正确的建议肯定下来,作为了自己的英明决策。
  华西列夫斯基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维护斯大林的领导权威。不过斯大林其实也对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小花样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到了最后,斯大林还是给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方面军,二战中苏军消灭日本关东军最后一战的巨大荣耀。
  这也真让人感叹,可以从屠夫斯大林的肃反中生存并成长起来的苏军高级将领,他们确实都有两把刷子啊!
  从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实下属对上司提建议不是越正确越好的,要故意留些小错误让上司纠正,以显示出上司的高明。否则的话,很容易反而被上司嫉恨的。这也是很多白领抱怨上司妒贤嫉能的原因,其实他们只要注意一下这个小技巧就行了。在职场混不容易啊!而吴世恭在大明官场混也不容易啊!
  崇祯七年二月下旬,陈奇瑜以五省军务总督的身分,檄调各路官军齐集于河南陕州(今陕县),准备移师南下,向湖北均县、竹山一带的农民造反军进剿。
  而这一次,创造了汝州大捷的吴世恭的汝宁营、李禄的叶县营和赵铭的归德卫也在檄调的名单中。这次陈奇瑜是新官上任,谁也不知道他的三把火会烧到什么人的身上,所以接到命令以后,吴世恭也立刻把民政的事务委托给邓启帆处理,自己带着周巡,一个骑兵团和陶辛的五百亲兵来到了陕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