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70

  吴世恭就责怪孙呈秀说:怎么成婚这么一件大事也不来叫自己这个好朋友。孙呈秀辩解说:他已经来叫过了,但薛府的门房告诉他,这些天吴世恭忙着清理废墟的事,所以没空。为了不打搅吴世恭做正事,所以孙呈秀决定以后补请吴世恭。
  孙呈秀确实比较倒霉,最后从废墟中没有找到那埋藏的那一千二百两银子。吴世恭也忙着到其它的地方巡视,俩人在相约了,等以后吴世恭有空就去孙呈秀那里拜访的事以后,俩人也道了别。
  在接下来的巡视中,那些正在发财的兵马司兵丁们看到他们敬爱的吴指挥的到来,纷纷献上了手中的礼物。吴世恭也一直微笑着接受了这些兵丁们的好意。就是那赫飞献上的礼物,让吴世恭有些哭笑不得。那时候,赫飞他们正好发现了一家瓷器铺里还有些没有打碎的瓷器。那赫飞抢了一件图案最精美的,个头也是最大的茶壶献给了他的主子爷。那茶壶的个头确实很大,茶壶口都可以塞进一个婴儿的胳膊。吴世恭仔细地一瞧,这不是一个夜壶吗!?
  就这样又忙碌了几天以后,吴世恭看看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于是就派人相约东厂的百户胡铭和锦衣卫的千户李鹏飞,又通知了南城所有帮会的大头目聚一聚。吴世恭决定,是该给这些帮会的大头目们上上课了。
  
  第50章
反应与安排
  
  董允走出了酒楼时,脸色阴沉。刚才在酒楼里。那兵马司年轻的吴指挥,与其说是找他们来商议,不如说是直接地对他们这些南城帮会的大头目下命令。那吴指挥向所有的帮会颁布了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的核心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所有的帮会保持自己的地盘不动,不许随意地扩大地盘,要帮会们协助厂卫和兵马司维持好街面上的稳定;二是帮会上缴给厂卫和兵马司的例银要增加一成五。
  可逐渐的,董允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仔细想想,其实,除了收入有些减少以外,吴世恭的规定反而大大地提高了,小帮会成为大帮会的难度。而董允的帮会,做为南城最大的帮会,他的领导地位反而得到了加强。董允也有五十几岁了,也想安安稳稳地度个晚年了。
  董允回到家中,看到在自家院子里玩耍的孙子孙女,心中想道:有这样的安稳日子,确实也好。也好!
  出乎帮会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在今后的日子中,由于帮会中冲突的减少,以及帮会人员协助厂卫和兵马司对街面上的犯罪进行了打击。整个南城的治安情况是大为好转。由此带来了到南城来玩耍的客人数量明显的上升,各个帮会的收入也平均增长了一成多。这样的话,除去多付给厂卫和兵马司的例银外,其实,所有的帮会的收入都提高了。
  结束了商议后的胡铭和李鹏飞当然也很满意。要知道,胡铭是东厂的百户,手下就一百多人;李鹏飞是锦衣卫的千户,管的人也就一千出头。人数都比兵马司少。虽然他们三个机构获得的利益差不多,但从个人来说,胡铭获得最多,李鹏飞次之,吴世恭最少。不过,这也是这三个机构地位的具体体现。
  在分手的时候,胡铭和李鹏飞都向吴世恭表示,厂卫不会在兵马司收取消防费用的问题上设置任何的阻碍。并且,他们还在私下向吴世恭表示了佩服。佩服吴世恭竟然可以想出消防收费,这个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合法合理的收费项目。他们都认为,厂卫要象兵马司学习,也要多开发出这样一些新的项目来。
  回到了兵马司衙门,吴世恭就召集了周世昆、余琏和阮雄这三位副指挥,加上了许吏目和吴勉开了一个会。张克全师爷做为吴世恭的幕僚在一旁旁听。
  在会议上,吴世恭对各个副指挥管辖的范围进行了大的改动。首先,吴世恭正式宣布了吴勉成为了南城兵马指挥司的副指挥。接着,他把自己原来做为副指挥时管辖的宣武门外的三个百户所,分给了周世昆、余琏和阮雄这三位副指挥一人一个,把指挥直辖的管城门的两个百户所分配给了吴勉管理。另外的,吴勉还要管理南城所有的消防工作。而水龙队百户所接受吴世恭和吴勉的双重领导。
  吴世恭还给周世昆、余琏和阮雄这三位副指挥出示了兵部下发的,对于谷御史弹劾奏章
的批示,那批示的内容就是要求南城兵马司要加强训练。所以,吴世恭就要求这三位副指挥的兵丁都要轮流参加军训。亲兵百户撤销,把军训队伍做为指挥的临时亲兵队伍。而许吏目将完全管起兵马司衙门内部的事务,以及衙门里潜规则的业务。
  每个月,每个百户所上缴到吴世恭手里的例银上调到六十两。水龙队和许吏目上缴的例银另算。此外,吴世恭还对所有的人通报了,吴世恭与厂卫达成的协议和对那些帮会做出的规定。通报完了以后,所有的副指挥都大为兴奋。因为他们的收入都会大为提高。
  会议完毕以后,吴世恭和张克全单独在一起。张克全拿出一把算盘来,噼里啪啦熟练地计算了一下,对吴世恭说:去除所有的开销,吴世恭将会每年从兵马司这里,得到一万两出头的银子的。
  这天开完会以后,吴世恭还正式宴请了师爷张克全先生。作为迟到的接风宴会。在宴会上,张克全向吴世恭自我介绍道:张克全和他的族兄张克华都是绍兴人,都有秀才的功名。因为绍兴的科举录取比例太低,很多象他们那样的读书人都到各个官员身边当幕僚师爷。
  张克全还介绍道:师爷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刑名师爷;一种是钱粮师爷。而张克全虽然两种都可以胜任,但最擅长的还是钱粮师爷的位置。吴世恭心想道:怪不得那张克全打得一手好算盘。
  那张克全还对吴世恭说:张克全曾经在很多衙门里当过幕僚,所以经验是十分的丰富。这次,本来因为张克全的长孙出生了,张克全也就想回家养老去了。但受不过侯爷薛濂和他的族兄张克华的情面,所以,张克全是在回老家的半道上,再赶来京城的,所以有些来晚了。不过,张克全向吴世恭表示,无论怎么样,张克全最多在吴世恭这里干满三年,之后一定会回老家的。
  吴世恭对张克全对他的辅佐表示十分的感谢,张克全确实能力也很强,这些天为吴世恭挑了不少的担子,让吴世恭轻松不少。吴世恭接着向张克全表示,等清理废墟的事情告一段落以后,衙门里事务要张克全多多帮衬。尤其吴世恭对张克全表示,自己对大明朝官场的情况还不很熟悉,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张克全及时指正和批评。为此,吴世恭还郑重地张克全行了一个师礼。
  回到薛府以后,吴世恭躺在躺椅上轻松了下来。他的心里想道:兵马司的事总算是基本上理顺了。
  可理顺兵马司的工作也不是没有后遗症的。某一天,某一位俏丽的小寡妇装作偶遇在街上拦住了吴世恭,她对吴世恭抱怨道:她的脂粉铺每个月都要多交二钱的例银了。吴世恭看着这赵如雅说话的神情,怎么看怎么象发嗲。再加上微风一吹,那迷人的体香又来了。吴世恭就又迷迷糊糊地答应了那赵如雅,今后脂粉铺的例银,吴世恭都给包了。当满面笑容的赵如雅,再次邀请吴世恭到脂粉铺去坐坐时,还好又吹过来一股微风,把那体香吹散了一些,让吴世恭清醒了一下。吴世恭就笑着婉拒了。
  在一旁看着的,吴世恭的护卫队长薛勇的心里是十分的矛盾。作为天天跟着吴世恭进进出出的护卫队长,薛勇当然知道吴世恭和那小寡妇没有发生些什么。可看这小寡妇向姑爷大送秋波,而姑爷又这么一副猪哥相。那自己该不该把这件,好象只是捕风捉影的事报告给侯爷听呢?薛勇是十分的烦恼,心中只能够哀叹到: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啊!
  第二天,吴勉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现金,甚至包括自己老婆的一些嫁妆,凑出了一百五十两金子送到了吴世恭那里来感谢。可吴世恭一转手,吴世恭又把这些钱给花了,他都用到那些,拿着白条来衙门里要债的人的手里。吴世恭心中直感叹:自己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钱挣了不少,可是自己却没有留住钱的命啊。
  张克全看此情形,就询问吴世恭道:为何不把这些白条给薛濂送去。
  吴世恭向张克全道出了苦衷:自己的做法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岳父分忧,并没有想让自己的岳父出钱。
  张克全就对吴世恭说:送白条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钱。主要的目的是让薛濂知道,自己的女婿为了清理废墟,把自己的钱也贴进去了。如果薛濂能把这些白条给魏忠贤看,那样最好。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大。
  吴世恭听了是恍然大悟,感叹道: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啊!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七月。而清理废墟的工作也走上了正规。随着吴勉升为了副指挥,兵马司的中下级官员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王百户从亲兵队的百户调为水龙队的百户。对于坐上了水龙队百户,这个以前最冷门,而现在最吃香的位置,王百户还是挺满意的。但满意中也有些遗憾,如果自己在吴世恭刚来的时候,不要犹豫,果断地投靠吴世恭的话,那副指挥的位置王百户也不是没有机会的。
  而因为周巡在军训和以后的处理废墟中表现得最好,吴世恭就把他调成了亲兵队百户。而空出来的一个百户位置吴世恭就交给了那三个副指挥去安排。作为利益交换,吴世恭的四姐夫获得了一个总旗的位置。另外的,在新招收的兵丁中,有一个人的表现也很好,那就是已故的钱副指挥的二儿子钱绮。吴世恭就信守承诺把钱绮安排了个小旗的位置。这让钱副指挥的正妻和大哥都很不高兴。因为,钱绮也是庶子,也是小老婆养的。
  
  第51章
买武器
  
  废墟清理得很快,赫飞那里的废墟已经全部清理完毕。薛勇就来找吴世恭请示:赫飞那些人该怎么安排?
  赫飞他们其实在兵马司的军训中也没有训练过几天,而现在,吴世恭的那个赌坊的楼也由工部的工匠们开始修建了,等完工,还有一段时间。那郑掌柜也挺尽心,天天在建设的现场看着呢。所以一时半会,那些赌坊护卫根本没有任何的差事。
  吴世恭考虑了一下,总得好好地训练他们一下。他问薛勇:是否有什么地方可以训练这些人?薛勇回答吴世恭说:薛府就有地方。在京城外,有一个庄子就是专门训练薛府护卫的。但要训练这些人什么内容呢?
  吴世恭就把自己拟定的军训计划,拿给了薛勇来看。薛勇看了以后,对体能训练倒没有什么说法,但对队列训练就提出了异议。薛勇说:大明朝训练兵丁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马上马下的,没有几个训练兵丁队列的。
  可吴世恭却记得在现代的时候,除了大阅兵,虽然也看不出在其它地方队列训练有什么用处,但无论军队在新兵训练的时候,还是在大学入学的军训中,队列训练总是作为最重要的科目来训练的。既然如此的重视,那么一定有重大的作用。吴世恭也搞不明白原因,于是固执地向薛勇表示,队列训练一定要作为重点来抓,要达到每天训练时间的一半。
  其它的时间,除了固定时间的体能训练以外,就去训练薛勇说的马上马下吧。对于姑爷的安排,薛勇也只能够表示服从。并且,薛勇表示会从京营里找俩位有经验的老军头来负责这次军训的。
  不过,薛勇又向吴世恭说出,他已经在赌坊护卫中打听过了。那群人就没有一个会骑马的。这让吴世恭大吃一惊。还有蒙古人不会骑马的?吴世恭不知道,这些蒙古后裔和他自己一样,都是假的蒙古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汉化,就是身上的蒙古血脉都稀释到,连韩立用提炼真灵血脉的方法都提炼不出来的地步了。
  另外的,在大明朝,不要说拥有马匹,就是养马都是一笔大花销。如果要养好马,天天除了喂草以外,还得喂精饲料。甚至在精饲料里还要打上鸡蛋。这怎么让赫飞这些穷苦人家的人接触得到马呢?反正不管了,吴世恭就交待薛勇再为这些人请个教马术的教头。一定要让他们会骑马。
  薛勇又请示吴世恭,该给这些人配上什么护身武器呢?薛勇告诉给了吴世恭,其实在薛府也是有兵器的,但是不能够配给赫飞那些人,因为每个侯府的护卫数量是有定额的。勋贵家,如果携带兵器的护卫数量太多的话,皇帝也会不放心的。
  但是吴世恭这次招收的赫飞这些人,用的是维护吴世恭的产业——赌坊护卫的名目。这种说法也勉强说的过去。但绝对不可以为这些护卫配备兵器。只能够配些木棍什么的。
  原来如此,吴世恭就问薛勇说道:“那这些赌坊护卫可不可以配匕首呢?”
  薛勇回答道:“配些防身的匕首,这倒可以。”
  吴世恭就要钻空子了,他就想到打造一把后柄较长,并在后柄的尾部做成中空的匕首。那样的话,如果把这匕首插木棍上,不就是一把长枪吗?
  可这样一件特殊的匕首,需要特别的打造。于是,吴世恭就询问薛勇:是否认识什么手艺好一点儿的铁匠?
  薛勇还真认识。他认识的那位铁匠是京营里的铁匠,手艺在京营里是数一数二的。而且这个铁匠的口风也比较紧。吴世恭决定,就是他了。
  在之后的几天中,吴世恭凑了个空,随着薛勇到了那个铁匠设在京营里的作坊。那铁匠看上去四十岁左右,皮肤给晒地乌黑。
  薛勇给吴世恭介绍道:“姑爷,这就是杨师傅。”
  那铁匠立刻磕头行礼道:“小的杨狗蛋拜见大人。”
  杨狗蛋?这名字的乡土气息倒是挺浓厚的。吴世恭也不管那是什么蛋了,问那杨狗蛋道:“你什么刀都做的出来吗?”
  那杨狗蛋十分自信,拍着胸脯说:“大到青龙偃月刀,小到指甲刀,只要是刀,那就绝对没有问题。”
  吴世恭对杨狗蛋的自信是很欣赏啊。他就向杨狗蛋说出了自己要打造的匕首的要求和特性。没想到杨狗蛋听了吴世恭的想法以后,还在吴世恭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改良的意见。确实是个行家啊。
  一旁的薛勇凑趣道:“杨师傅的手艺确实没话说的。”
  吴世恭更有兴趣了。作为一个暴力因子很浓厚的人,吴世恭就接着问那杨狗蛋道:“那你火枪会不会做啊?”
  杨狗蛋想了一想对吴世恭说道:“大人问的是火铳吧。小的这里就有一把,先拿给大人来瞧一瞧。”杨狗蛋从作坊后面拿出了一把火铳交给了吴世恭。
  吴世恭拿着这把火铳,被它的样子吓了一跳。
  那火铳比吴世恭一米八几的人还高,枪管是特别细,和前世里吴世恭玩的手枪的枪管粗细差不多。这枪能够有什么威力啊?吴世恭就问道:“这火铳也就是能够打打鸟的吧?”
  没想到那杨狗蛋得意地回答道:“大人英明。这火铳就是叫鸟铳啊。”杨狗蛋确实感到了十分得意。因为在明朝,又没有无缝钢管,又没有车床,靠着手工能够做出这么细的铁管,确实要靠点真功夫的。
  吴世恭也不管那杨狗蛋的得意了,他向杨狗蛋提出了自己对于火铳的要求。吴世恭吧自己在前世中玩过的滑膛猎枪的样子在纸上画了出来,对那杨狗蛋说道:“这模样的火铳,你做得出来吗?”
  杨狗蛋看了看纸上的图案,有些奇怪地反问吴世恭:“大人你就要小的做这么简单的火铳啊?”对于杨狗蛋来说,能够做细的铁管,那做粗的铁管,又有什么问题呢?
  吴世恭心想:你有信心就好。于是,吴世恭和那杨狗蛋达成了交易。做一百五十把匕首,一百五十把马刀。那马刀虽然赌坊护卫暂时不能够携带,但备着总没有错。
  另外,吴世恭又定了五把长火铳,十把手铳。合计了个整数,共三千五百两银子。不过,吴世恭交待了杨狗蛋,那火铳和手铳都先做一把让他来瞧一瞧,如果有什么不妥,修改定型后,再让杨狗蛋来制造。
  在离开铁匠作坊以后,吴世恭心想道:明朝的火器,好象不象想象中落后啊。
  吴世恭是想得没错,在明末的时期,明朝军队里的中小型火器确实不比欧洲的落后,只是在大炮这方面落后了,但也落后的并不多。但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的火器落后了这么多了呢?
  这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以后的满清政府对于火器不重视。
  首先是:明朝监造火器的太监和官员们对于制造火器的工匠压榨得很厉害,简直是把这些工匠当成了奴隶来看待。又由于这些太监和官员们大肆地贪污制造火器的材料,造成了明朝火器制造出来的质量很低,导致使用火器时,经常发生些象炸膛等现象;其次是:明朝管理军火库的太监和官员们不是把他们管理的兵器和火器发放给使用的军将的。而是要这些军将通过贿赂变相地购买的。而我们已经知道了,明朝的军饷已经包括了兵器的购置费用,所以,为了自己节省点银子,这些军将就不愿意“购买”这些价格昂贵的火器;最后是:明朝的军队训练不足。见到了满清的部队,往往会惊惶失措,在火器的射程外发射。又是用的威力不够的低劣的火器,造成火器对于满清的部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威胁。
  当满清的部队直面火器的打击以后,看到火器的作用几乎是忽略不计,所以,对火器的作用是严重的低估了。他们以后怎么会重视火器呢?
  第二方面的原因就是:身处的历史环境背景的不同,而造成了对火器的重视程度的不同。
  先来看欧洲。自从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战乱频发的时期。因此,对于火器这种崭新武器的使用,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军事改变。
  脱胎于冷兵器的瑞士方阵,创造了赫赫有名的,冷热兵器相结合的西班牙方阵。随着火器使用战术的提高和火器质量的提高,逐渐的,在这些方阵里,冷兵器完全消失,成为了一个全部使用火枪的方阵。也就是我们观看的描写这个时代的战争影片中,军人们排成方阵,在鼓点的节奏下,手持火枪,踏着正步向前冲。
  很多人,包括笔者小时候都觉得这些军人很傻,难道他们不会为了躲避子弹而弯下腰去躲猫猫啊?其实这里是有原因的。在当时,采取这种战术反而产生的伤亡最小。我们要记住,在战争中,没有开玩笑,所有军人采取的标准动作都是用无数的鲜血换来的。
  为了加深大家对于这一点的印象,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二战时,日本鬼子为了武士道精神在拼刺刀时把子弹退膛。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到了现在,还有许多作品中嘲笑那些日本鬼子的愚蠢。我们想一想,一个可以卑鄙地发动“九一八”,无耻的奇袭珍珠港的民族,他怎么会为了什么武士道精神,而在拼刺刀时把子弹退膛呢?这样做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减少自己的伤亡。
  随着纯火枪的方阵使用战术的成熟,拿破仑创造性的运用了火炮这种火器,之后横扫了欧洲大陆。这样的背景之下,使得在欧洲,火器的研究和发展得到了最大的重视。
  而在中国呢?满清政府建立了清朝以后,除了开国时几次叛乱以外。国内的政治在鸦片战争发生以前是十分的平稳,这也就让火器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在火器的使用中,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火器方阵。我们常常在作品中看到的“三段射”只是火器方阵使用的一个小的方面。但远远不是全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