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470

  不过吴世恭的这番话,却没有引起兵丁们很大的反响。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吴世恭的这个政策。毕竟不是所有的兵丁都喜欢在战争中用自己的生命来博个富贵前程的,绝大多数的兵丁还是希望过一个安稳的日子。因此,对吴世恭的这个政策,兵丁们还是很欢迎的。
  但是很多兵丁也习惯了当兵吃饷的生活,他们想到了自己万一退役以后,当拿不到军饷以后,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生活该怎么办呢?难道又要回到过去的苦日子里去了吗?
  好象知道自己兵丁的想法,吴世恭接着说道:“所有退役的兵丁也不用担心,本官是不会把你们撒手不管的。”
  “以后兵丁发放的军饷可以有两种领取方式,一种就是全额发放,就象现在一样,一种就是只领取七成,而且这军饷的领取,也是银子和粮票相结合的方式。”
  “选择第二种领取方式的弟兄,可以在退役以后,每人按照家人的状况和在汝宁营的职位高低,到本官这里领取二十亩以上的土地归本人所有。只要向本官缴纳一成收成的土地常例,这土地就可以世代相传。”
  吴世恭的话,立刻在兵丁中引起轰动。能够自己拥有土地,就算是挂靠在吴世恭的名下,对于大多数是农民出身的兵丁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幸福的事。
  其实兵丁们扣除的军饷,相对于那些土地的价格来说,这数量是相当少的,看起来好象是吴世恭吃了大亏。
  可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也因为如果没有吴世恭庇护的话,那些退役兵丁拥有的土地也会有被夺去的危险,所以这些人将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吴世恭的死忠。
  再说,吴世恭除了近期内减少了军饷的发放以外,也将在军饷的发放中,加大粮票的发放额度。这对吴世恭节省手中的现银,延长吴世恭军队的军饷发放时间,也是有相当好处的。
  现在吴世恭这里的粮票,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货币的功能。要不是明朝朝廷也是发行纸币的,吴世恭也要避免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吴世恭可能早就在粮票上印上钱币数量,而不是印上粮食数量了。
  至于发行粮票的数量和吴世恭库存的粮食数量之间的猫腻,任何一名有点现代金融知识的现代人都懂的。当然,为了保证自己的信誉,吴世恭现在还是按照库存粮食数量发行粮票的。在未来条件成熟以后,吴世恭也会溢价发行的。
  当然,万一将来遇到很大的经济危机,吴世恭也肯定会滥发粮票的。至于什么通货膨胀的,吴世恭也将会顾不得了。那种时候,吴世恭也肯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那还管他人洪水滔天啊?
  在听了吴世恭的话以后,所有在座的兵丁都短暂的沉默了一下,接着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兵丁中的士气一下子沸腾到了极点。
  “大人英明!”
  “愿为大人效死!”
  “杀光鞑子!”
  ……
  这口号声此起彼伏,吴世恭也微笑着向兵丁们连连点头示意。
  吴世恭听着那些口号心想着:“还杀光鞑子呢!这次汝宁营出征,就是准备着要逃跑的。最好是不要碰到任何鞑子呢。”
  “不过自己的两次出征,上一次是当乌龟,这次是要当兔子逃跑。这明朝版的龟兔赛跑,自己的汝宁营倒演齐了。不过,这男人,又当乌龟,又当兔子,这怎么听是怎么别扭吧!”
  
  第263章
大凌河城困境
  
  就在吴世恭准备出征的时候,大凌河城守将主帅,总兵祖大寿和副帅何可纲正在一筹莫展地站在大凌河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外后金军的营地。
  本来祖大寿对于守住大凌河城是极有信心的。在后金军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在野战中,明军几乎被后金军打破了胆,但是对于守城,明军还是有着很强烈的心理优势的。
  到现在为止,后金军攻克明军的城池,除了明军主动放弃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后金军派出内应,混到城池中里应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个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几乎没有的。
  当时更让祖大寿乐观的是,他认为后金军不会长期围困大凌河城,因为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的时间已经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后金军中的兵丁,还要回去忙着干农活呢。
  而对于有着火炮和坚固城池的祖大寿,又在大凌河城里有着一万多名兵丁和二万多名建城民夫,还有在城中存有四个月的军粮,祖大寿认为后金军一定会在大凌河城下碰个头破血流的。
  但没想到的是,后金军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们玩起了耐心,在大凌河城外,后金军挖了三道壕沟,垒砌了两道土墙,建立了坚固的大营,把大凌河城严严实实地围困了起来。
  祖大寿不知道的是,上次后金军入关,抢掠了大量的汉人劳力,这些劳力现在都作为奴隶给满人种田呢。后金军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们只要安心地在大凌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后金军这一改变战术,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可抓了瞎。这出城野战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内呢?这粮食可只有四个月啊!这对敌时,最毒的计策可就是断粮啊!
  祖大寿和何可纲知道督师孙承宗不会抛弃在大凌河城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心中也明白,在辽东的军将中,也根本没有什么有胆略、有能力敢和后金军野战叫板的军将了。那赵率教已经战死了啊!那满桂也已经战死了啊!
  可是祖大寿和何可纲还是没有绝望,因为山海关的明军并非不努力,他们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不过遗憾的就是,他们都在野战中被后金军击了个大败,没有成功地救援了大凌河城罢了。
  不过后金军也成功的利用了大凌河城内明军的这种心态,他们也化妆成明军,组织了一次假救援,当祖大寿亲自带领城内明军去里应外合以后,立刻陷入了后金军的层层包围。要不是祖大寿的亲兵拼命救援,祖大寿又是命好,他绝对不会只是受伤撤回了大凌河城内。
  不过这次从城内出兵,也把祖大寿手中最精锐的亲兵折损了个七七八八,明军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凌河城里的明军也就再也没有能力向城外的后金军出击了。
  而这些天,大凌河城内的粮食都已经耗尽,城内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烧光,连城中的骡马也都基本上宰杀干净了。这没有了粮食,就是天兵天将也没有折,不要说在野战也占于绝对下风的明军了。
  何可纲看着城外,问祖大寿道:“祖总兵,仗打到了现在,我们都已经到了绝路。这是守城还是突围,你可得拿个主意啊!”
  祖大寿听了这话,眉头立刻紧缩。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城外的后金军投降。而皇太极也已经好几次向城内的明军送来了劝降信,答应只要明军投降,将给予城内明军军将和兵丁极优厚的条件。
  可祖大寿知道何可纲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可祖大寿却有些犹豫,这城内的明军,绝大多数都是祖大寿的嫡系,而且还有祖大寿的几十名子侄在城内明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将。
  要祖大寿把这一切都牺牲,就是想着和大凌河城共存亡,祖大寿也确实狠不了这份心。不过,自己去投降这一直被辽东军将视为蛮夷的后金军,祖大寿的心中也绝对不会乐意的。
  想了一会儿,祖大寿开口说道:“这没了马,怎么突围啊?就算是有马,你看看城外那壕沟和土墙,我们照样冲不出去,还是在城内固守待援吧。”
  “可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援军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来到啊!”何可纲说道。
  “也不见得,孙督师一定不会放弃我们的。再说,城外有资历率大军救援我们的只有吴襄了。他一定会尽全力的,毕竟他是我的妹夫。”
  “吴襄?你那妹夫……?”感觉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刺激到祖大寿,虽然何可纲和祖大寿比较熟,平时俩人说话也比较随便,可是何可纲还是在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话头收住了。
  “尽天命吧!”祖大寿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老搭档要说什么话,他苦笑着摇摇头。说实在话,祖大寿对自己的这位妹夫,有没有能力来救援自己,祖大寿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儿郎肯定没话说,可这粮食怎么办呢?”何可纲接着问道。
  可是何可纲却有些惊讶地发现祖大寿并没有回答他的问话。祖大寿反而转过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内。
  顺着祖大寿的目光,何可纲发现祖大寿看向的正是城内的一队民夫。虽然那些民夫也饿了很久了,可这队民夫依然搬动着守城所需的檑木砖石。
  一刹那,何可纲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铁石心肠了下来。为了能够和城外的后金军耗下去,这总有人要做出牺牲吧。
  当祖大寿的目光转向何可纲的时候,何可纲也微微地点了点头。祖大寿立刻向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到城里先找些老弱开刀吧。记住!做的干净一些!”
  ……
  祖大寿没有失望,因为督师孙承宗确实组织了四万明军,在总兵吴襄的率领下,又一次地来救援大凌河城了。
  可祖大寿又失望了,当知道明军再次救援以后,后金军立刻组织了二万军队进行了阻击。
  可这次战斗却根本没有打起来。当吴襄看到对阵的后金军时,还没有战斗,吴襄就带头逃跑。见到自己主将的举动,明军立刻大溃。后金军顺势掩杀,明军立刻尸横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带头逃跑的吴襄却没有逃掉,他被追击的后金军围困起来,情形是万分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整场战争中的唯一亮点出现了。随同一起出征的吴襄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吴三桂率领着身边仅有的几十名家丁冲入了后金军的重重包围,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吴襄给救出来了。
  而这个举动,也因为这是明军战斗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点,而被孙承宗奏报到朝廷中。作为偏执地认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将的崇祯皇帝,立刻把吴三桂的名字给牢牢地记住了。从此以后,吴三桂也就乘上了升官的直升电梯。
  更为了宣传,吴三桂勇冠三军的名声,在明朝朝廷的大肆宣扬下,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当然,吴世恭也不会这么快得到这个消息。不过,如果吴世恭知道吴三桂是这样得到了勇冠三军的名声的,他也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但吴三桂的名声,并不能够挽救大凌河城内的明军。督师孙承宗是一筹莫展。虽然再一次的损兵折将,可是辽东的明军数量还是比后金军的多。
  但是这些败兵也都丧失了基本的勇气,他们也只敢待在坚固的城内,每天的举动也就象是行尸走肉。靠这些人去打仗?就算是最乐观的人也不会觉得会成功。
  孙承宗知道依靠这些明军去救援大凌河城是肯定不现实了,他现在就盼望着关内的明军快些赶到山海关,去再次和后金军在大凌河城决一死战。
  
  第264章
大事件
  
  孙承宗是盼望着关内的明军早日来援,可关内却有一支主要的明军,却因为莫明其妙的原因停止了行动。
  登莱巡抚孙元化得到朝廷的调兵命令,又接到了首辅周延儒的私信以后,作为周延儒的主要心腹,他立刻把手下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派了出去。而这支援军,正是由孔有德和李九成率领的。不过让孙元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这支援军刚出了山东到了北直隶,他们却立刻出了意外。孔有德和李九成被淹留在吴桥已经一个多月了。
  孙元化,字初阳,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作为一名官员,他只是在孔有德叛变之时露了一小脸,在历史的舞台上没有什么表演的机会。
  可是谈到中国科技史,这孙元化就鼎鼎大名啦。他是一名西洋火炮专家,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因此,在现代人看来,孙元化作为有着这么先进西方科技思想能力的人,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好感。所以很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就有些吹嘘地把孙元化夸成了一名大好人。
  可是虽然笔者和孙元化也算是老乡,却不愿意胡说八道。孙元化在明朝的官员中,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也就是一名平庸之辈罢了。
  但孙元化火器之长确实名声在外,因此,他被孙承宗举荐为兵部司务,在辽东关外筑台制炮。这种技术工作孙元化当然很擅长,所以他的升官也十分顺利,随即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
  接下来,孙元化一生最闪亮的时刻到来了。在崇祯二年后金入关时,当时的督师袁崇焕带着辽东明军主力入关勤王。
  而孙元化作为留守辽东的最高文官,在明军主力被抽调的情况下,孙元化主要依靠东江镇的明军,再加上孙元化通过雇用了葡萄牙(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一国,葡萄牙处于半独立状态。当时明朝人一般都称其为佛郎机)雇佣军,帮助训练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火炮队伍,经过作战,竟然反攻收复了一些辽东明军的失地。
  虽然这场胜利有着例如:后金军主力已经到了关内;后金军主动放弃了一些城池等原因,但是,这胜利毕竟是胜利,在关内明军一片惨败的衬托下,孙元化的胜利就显得是特别亮眼。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袁崇焕被抓捕,孙承宗再次上任为辽东督师,以祖大寿为首的辽东军将主力又回到了关外,而他们与东江镇明军之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最终的结果,当然也是孙元化和东江镇的明军被调离辽东了。
  但孙元化的调离,作为督师的孙承宗并没有在背后下黑手,再加上孙元化又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按照孙元化立下的功劳,他当然也就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而东江镇的明军,在毛文龙被杀以后,立刻成为了一盘散沙。东江镇的那些军将,有的心灰意冷,有的争权夺利,再加上外部袁崇焕和后金皇太极的不断引诱分化,因此东江镇军将之间的联合、火并、暗杀、反叛、投降……这些情节简直可以拍一部扣人心弦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粮饷供应几乎没有,又不断遭受着冷眼。这日积月累,东江镇的军将和兵丁不要说士气了,就是日常的情绪都是深陷入深深地自卑之中的。
  所以当孙元化短暂地主持了辽东军务以后,东江镇确实获得了大量的粮饷,他们又得到了孙元化的重用,最令人欣喜的是,跟随着孙元化,东江镇的明军获得了久违了胜利,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东江镇明军的自信心。因此,东江镇的军将对于孙元化也是十分感激的。
  当然,就是有了孙元化的这些恩惠,东江镇军将也绝对不会对孙元化产生什么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大家都是成熟的男人了,这种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的感情还是省省了吧。
  不过,孙元化还是对东江镇明军相当地照顾。当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以后,他立刻把东江镇明军主力都带到了登莱,作为自己巡抚标营的主要战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