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470

  一句话,吴世恭就是要在朝廷那些文官最大的容忍程度内,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然,这闹也不能够是无脑地闹,起码也是要有理有据的。因此,这次吴世恭派出去的“秘密武器”就是徒弟陶辛的母亲——陶氏。
  这陶氏,虽然在吴世恭刚到千户所的时候,和吴世恭闹过一些不愉快。应该说是被吴世恭收拾了一番,以致于连她的儿子都被吴世恭强行收为了徒弟。
  可是让陶氏没想到的是,她反而因祸得福了。随着吴世恭的发展,陶辛那个千户所的军户,已经有很大一批军户成为了吴世恭军队中的骨干。
  而做为千户所未来的千户的陶辛(陶辛的千户官职虽然是世袭的,但是还是需要成年以后到朝廷考核任命的,所以现在也只能够说是未来的千户),总是这些军户未来名义上的上官。
  而且明朝那种先生和学生,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也仅次于血缘的父子关系。作为有现代人思维的吴世恭,虽然因为自己的这个徒弟的乖巧和能干,对这个徒弟也有些疼爱,但是吴世恭毕竟不会把陶辛真的当成自己的子侄来看待。
  可是那些不明白汝宁营内情的旁人就不同了,他们却因为陶辛是吴世恭的徒弟,就把陶辛放到了汝宁营中,除了吴世恭和他的儿子以外,数一数二的位置上去了。
  而且现在的陶辛也掌握了一股潜在的势力。那就是陶辛为统领的,由七百多位孤儿组成的童子营。
  这些孤儿现在的年纪都是十四岁到十六岁不等。他们在这几年的严格学习中,都学会了读书识字,而且军事技术都是相当的娴熟。
  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吴世恭把他们都是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所以这些孤儿对吴世恭的忠心和盲目的崇拜,都是到达了一个难以启迪的高度的。
  所以任何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在未来的三、四年间,那些孤儿将会大批进入军队,成为吴世恭军队中的武官。而做为童子营统领的陶辛,也将会成为吴世恭身边一名举足轻重的角色的。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陶氏现在在自己的千户所中,也成为了一个类似太后一样的角色,所有人也都把她捧着和敬着。那陶氏的日子不要过的太舒坦啊!
  所以,现在的陶氏,早就忘记了以前与吴世恭的不愉快,她现在完全也是和吴世恭坐在一条船上的。因此当吴世恭亲自出面要求陶氏帮忙的时候,陶氏也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
  当然,陶氏并不是去无理取闹的。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陶氏的丈夫,吴世恭的前任千户被李兵备道相逼自杀以后,河南的官场曾经和陶氏达成过一个协议。
  这协议中有一条,就是在陶辛未成年,还未接任千户官职之前,李兵备道将不会要求陶家支付千户所上缴给朝廷的粮银税,而千户所上缴的粮银税将由千户所那个署理千户来完成。我们也都知道了那个倒霉的署理千户官职,最终落在了吴世恭的身上。
  这个协议本来也没有问题,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吴世恭竟然升官,调离了陶家那个千户所,到汝宁府做守备去了。
  而又因为陶辛也已经十四岁了,再过两年也将成年,可以接任自家世袭的千户官职了,所以朝廷也就没有再安排新的署理千户过来。
  所以现在这条协议,就有了分歧。在陶家看来,在陶辛未成年之前,当然不应该由陶家来承担上缴的粮银税。而在李兵备道看来,陶家可以不承担这个责任,但千户所的粮银税却是朝廷的税收,绝对不允许免除。无非需要千户所其他的那些武官帮助陶家上缴就行了。
  还有另外的一个问题,因为李兵备道对吴世恭有看法,所以根本没有免除千户所的粮银税。要知道河南大旱,各个地方千户所都多多少少地免除了一些粮银税,就是陶家的那个千户所该上缴的粮银税分文不少。
  虽然在去年,吴世恭为了避免和李兵备道的矛盾,把这笔粮银税给认了下来,以致于吴世恭的汝宁营该拿的军饷都少了很多。
  可是从今年开始,千户所的粮银税却怎么样也算不到吴世恭的头上了。而这对陶家来说,肯定也就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了。
  所以于公于私,陶氏也肯定会到李兵备道这里去闹的。虽然对一般人来说,这官府衙门和官员都是些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是对陶氏来说,有过一次胜利经验的她,完全没有什么怯场的感觉。当然,吴世恭也不会让陶氏太冒险,毕竟陶氏也是陶辛的母亲。
  所以吴世恭也早就在明处安排了千户所的兵丁,化妆成为陶氏的家丁。在暗处还有山川司行动队的队员,陪同陶氏一同来到了开封城,准备随时保护陶氏的安危。
  
  第253章
接二连三的闹事
  
  贺老三懒洋洋地在布政使衙门门房门口裹着身上的棉袄,享受着初冬的太阳呢。他正感觉到瞌睡虫有些上头,就听到衙门外有一位女子在大声地叫喊着。
  “李兵备道,你给老娘滚出来。你想把我们陶家的全家都逼死啊?今天老娘就送上门来了,你就干脆点,现在把老娘打死得了。”
  贺老三立刻瞌睡全消,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向了那位女子,只见到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带着五、六位随从气势汹汹地向着衙门里冲过来。
  贺老三的脑子立刻短路了一下,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敢到布政使衙门口,公开辱骂官员的平民百姓。不过贺老三也肯定不会放那妇女进门,所以立刻与一些门房口的衙役来阻拦这妇女一行人。
  不过象贺老三这样机灵的衙役做事肯定不会太过分。看着这妇女的样子,不是疯子,就是有所倚仗,所以贺老三他们几个也只是阻拦住那位妇女前进的道路,也并不敢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
  可是还是有个衙役不会看山水,他依然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对那位妇女大喝道:“你是哪家女子,到布政使衙门来闹事想找死吗?小心大爷把你抓进大牢,好好地整治你一番。”
  可是那名衙役的话刚说完,就看到那位妇女身后的随从,摸出了他们随身携带的短木棍,不分青红皂白地向着那名衙役夹头夹脑地打了过去。
  事出匆忙,贺老三这些衙役这时候都是空手,所以一见到那些随从拿出了短木棍去打那名衙役,也没办法帮忙,又怕殃及池鱼,所以都立刻散到了两旁。
  而就在这个时候,衙门的门房也听到了动静赶了出来。那位门房也是布政使的身边人,他一看到门外混乱的场面,一面立刻派人到衙门里报信,一面就大声喝止道:“都住手!”
  所幸的是,那位门房的叫喊,还真的阻止了双方的争斗。那门房也放下了一点心,刚想仗势再喝骂那位妇女几句时,突然发现那名妇女的脸很熟。那门房连忙在自己的记忆中仔细搜索着那名妇女的情况,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名妇女是何许人也。
  那门房的心中是暗暗地叫苦,怎么这位姑奶奶又来闹事来啦?无奈之下,那门房只好挤出一张笑脸,问那名妇女道:“陶夫人怎么又有空到开封城来玩呢?今天到衙门又有什么事呢?”
  ……
  在明朝,兵备道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官职,他往往是由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兼任的。而李兵备道也是一名布政司参政兼任的兵备道。所以他的办公地点,也当然设置在布政使衙门里的。
  而当陶氏到了布政使衙门口闹事以后,布政司的各级官员也立刻派出了自己身边的幕僚,把陶氏请进了门房,了解起详细的情况来。
  可是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那些官员都感到是相当地棘手。这各有各理的事,沾上了也是湿手沾面粉的事。所以这时候谁也只想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了,谁也不愿意出头,为李兵备道惹出来的事情去擦屁股了。
  而且在以前,李兵备道毕竟逼死了陶氏的丈夫,这在道义上,还是在明朝官场规矩上,那陶氏都处在一个值得同情的地方。所以现在其他官员也只有祝福李兵备道自求多福了。
  李兵备道当然不会直接和陶氏这个泼妇去讲什么道理,所以也只能够躲在布政使衙门里当个缩头乌龟。不过官官相护这句话也不是虚的,河南布政使也直接下了命令,要把陶氏他们堵在衙门外面,不让他们进入衙门里搞出什么事来。
  那陶氏见布政使衙门已经没有什么搞头了,她立刻转向了河南巡抚衙门……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河南主要的那几个衙门,都被陶氏给骚扰了一遍。
  而这样的事,当然也让河南的官场有些焦头烂额,因为现在开封城的市井中,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笑话来传播了。有些闲汉也天天跟随着陶氏这些人,看着他们到河南各个主要衙门去闹事了。
  而这时候的李兵备道,与陶氏玩着躲猫猫是一回事,督促吴世恭的汝宁营出征那件正事也不能够不做啊!
  不过因为陶氏这样纠缠,李兵备道也不能够离开开封城,所以他派了几名手下,拿着朝廷的调令和河南衙门里的公文到了汝宁府城,要求汝宁府知府关可颂帮忙,督促着吴世恭的出兵。
  在李兵备道的想法中,这调兵的手续完备,汝宁营的军饷又捏在自己的手中,除非吴世恭的汝宁营想造反,否则的话,还不是得乖乖地出兵啊?
  可是让李兵备道又没想到的是,当自己送公文的人到达了汝宁营大营以后,吴世恭的幕僚虽然很客气地接待了他们,不过却拒绝了李兵备道调兵的命令。
  这拒绝的理由十分强悍:因为汝宁营的兵丁都“病”了,他们的“病”就是“饿病”,汝宁营因为军饷不足,所有的兵丁都是忍饥挨饿,现在都快要饿死了。
  而做为汝宁营的守备,吴世恭吴大人向来和官兵同甘共苦的,所以现在吴守备也和汝宁营的兵丁要一块饿死了。
  在吴世恭给李兵备道的回信中写的就更气人了:“希望朝廷看在本官劳苦奔波的份上,为本官准备一副薄皮棺材吧!到了本官蹬腿以后,就把本官葬在青山绿水之间,让本官的英魂护佑着大明朝千秋万载吧!”
  看了这封回信,李兵备道的鼻子差点气歪了:“还英魂?是个混蛋还差不多!老虎不发威,你当本官是病猫啊?那个泼妇本官暂时没办法,好男不和女斗嘛!可你这个武夫,本官有不下于一百零八招来整治你。”
  李兵备道刚想派人把吴世恭抓回自己的衙门,可河南官场上又出事了。汝宁府和归德卫的那些武官纷纷向河南各级衙门上书,对于河南衙门只调动归德卫和汝宁府的兵丁,不调动河南其他地方的兵丁的行为鸣起冤来。
  以赵铭为首的这些武官的举动,确实有吴世恭串联送礼的因素。但是赵铭他们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
  这河南调兵,一直要调到归德卫这些武官和军户身上(吴世恭的汝宁营的骨干兵丁也有很多是归德卫军户出身)。那将来万一还有战事,调动归德卫不就成为了河南官场的习惯吗?
  这年头,谁愿意离乡背井打仗啊?有那份气力,还不如在自己的家乡多娶几个小妾玩玩呢。这同乡抱团的话,可并不是一句虚话啊!
  而且这些武官的理由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兵部的调令,当然只是要求河南调动三千名战兵,他并不会特指是河南的哪一支战兵的。
  内定吴世恭的汝宁营出征,那无非就是首辅周延儒写给河南巡抚的私信。虽然在官场上,这件事是心照不宣的,但总不能够把这件事放在台面上来说。所以一直调动归德卫和汝宁营的兵丁,不调动河南其他的兵丁,这在规矩上也说不过去。
  再说,虽然明朝是文贵武贱,可是当赵铭这些世袭的武官撕破脸皮以后,那些文官却并没有什么方法去惩罚他们。
  明朝任何官员的任免,都是由朝廷来安排,皇帝最终确定的,地方官员并没有这个权力去任免任何官员。
  而对于赵铭这些世袭武官就更没有什么办法啦!他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曾经是和太祖爷爷打江山的,没有什么理由,就去剥夺他们世袭的官职,那你们这些文官想怎么样呢?难道你们也想把世袭的皇上也给拉下马来吗?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再迟钝的官员也回过味来,把这三件事联系在一起,再想想这些闹事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立刻也就发现了躲在汝宁营大营中,阴笑得浑身发颤的那位吴守备啦。
  
  第254章
处处碰壁
  
  当河南官场的主要官员得知了这些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汝宁府守备吴世恭以后,他们当然不会和吴世恭去废什么话,他们立刻向吴世恭使出了威逼的手段。
  在一般的人的想法中,遇到了这种事,双方肯定是要坐下来先谈一谈再说,如果谈不拢的话,再会采取其他的手段。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谈判的双方,首先地位是要对等的,起码地位也不能够相差得太悬殊或者弱势的一方要有利用价值。否则的话,就算是你再有理,对方用强势来压你,不和你谈判说道理,你又能够怎么办呢?
  看看现代的美国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打不下来后就谈判。如果打下来了,那就看看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例子吧。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也往往会看到身边有些不自量力的人,好象很理直气壮地要去和老板谈判,可老板却根本不和他讲道理,直接把他炒鱿鱼了事的例子吧。
  所以河南的那些文官们,现在看吴世恭的情况就是这样。文贵武贱就不用说了,在文官们看来,吴世恭的官位和汝宁营的一切现在都捏在他们手中,如果他们一使手段,吴世恭连个挣扎的余地都没有,所以吴世恭怎么会不乖乖地听话呢?
  再说,这些文官确实不能够把吴世恭撤职,可是如果他们向中枢打个报告,要求把吴世恭撤职,那中枢也绝对会尊重他们的意见的。而在这个威胁下,吴世恭还能够翻腾起什么浪花来呢?
  于是,河南巡抚衙门立刻下发公文到了汝宁府知府关可颂这里,要求关可颂督促吴世恭立刻出征,否则的话,吴世恭将会被剥夺守备的官职,去做一个白丁云云。
  那关可颂收到这个公文,那是心中一乐。吴世恭的汝宁营在汝宁府耀武扬威的做派,作为知府的关可颂可是早就看的不顺眼了。这次有这么个机会敲打吴世恭一下,如果再能够在富得流油的汝宁营身上敲打到一些好处,那真是赏心悦目的乐事啊!
  可是关可颂根本没想到,他派人要求吴世恭来汝宁府知府衙门商议,可吴世恭却根本不理睬关可颂,就让送信的人回禀给了关可颂两个字:“不见!”
  这不是反了天吗?关可颂立刻火冒三丈,想派人把吴世恭抓到自己面前。还好,关可颂的师爷立刻说了一番话,让关可颂冷静了下来:“东家,这吴守备在汝宁府城的人马可是众多啊!这动用武力,怎么也是我们吃亏。”
  “这汝宁营出征的事,说到底,怎么样也算不到东家的身上,这没必要惹祸上身啊。东家还是和吴守备好好地谈一谈,有个缘由可以向上面交待过去也就行了啊。”
  师爷的话显然说服了关可颂。于是又开始师爷外交了。关可颂的师爷设宴相邀了吴世恭的师爷张学斌。
  宴会的细节不用细表,只是到了最后,张学斌向关可颂的师爷交了一个底:“我们守备大人说了:这次抗命不尊,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丢官免职。可我们守备大人丢了官,那其他人也不会好受。反正也就是两败俱伤,总比我们守备大人到辽东丢了命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