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488

  当初为了准备世界大战,许多军工都搬到了深山,要不就钻地洞。这么远的距离,交通不便,生产出了产品光是运输就是一大难题。
  所以大多数军转民,都以失败告终。
  兵器工业总公司之所以成立,就有统合军工资源,清理不良资产的用意。他们巴不得把那些负资产全部一扫而空,然后轻装上阵。
  徐书记点点头:“既然我们提供的名单他们看不上,那就尊重他们的意思,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厂家,我们只提供必要的协助就是了。”
  关键是投资落地。
  落地就是政绩,假如那个什么电动自行车生产出来,真的大受好评,甚至能出口创汇,这份功劳也跑不了。
  随他们去吧……
  军工编号一三七四五厂的单位,正式名称是苏城航空仪器仪表厂。
  企业成立于五三年,主要任务是生产航空仪器仪表,服务对象是战斗机、轰炸机等军用航空器。曾经复制、国产化了多款国外的航空仪器仪表,为共和国空军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自八十年代初起,来自空军方面的订单就日益减少,到八十年代中期,更是一年下来接不到一份订单。
  这也不奇怪,空军自己一年都新装备不了几架飞机,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任务交给他们去做。
  就算有少量需求,也交给了技术力量更强的临海仪器仪表厂——这也是集中资源,保证部分重点企业。
  上级单位的做法无可厚非,可是对于一三七四五厂的干部职工来说,就无异于灭顶之灾。
  三年来,没有一个生产任务!
  不说没有订单哪来的钱发工资,就算是少量拨款,让厂里勉强饿不死人,但是三年不开工,技术工人的手也生了,长久下去,这个厂就等于是废了。
  没办法,人总要吃饭啊,上级不给生产任务,那就自己找活吧。
  一三七四五厂发挥自己技术力量强,工人业务水平高的特点,决定仿造日本进口的收录机。刚开始也还不错,以厂里技术人员的水平,仿制一款民用产品一点难度都没有,很快就拿出了产品。
  最初的销售也还可以,毕竟工人业务能力过硬,质量检验严格,出厂的收录机播放质量比一般的国产货强不少,很是热销了一阵。
  然而好景不长。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人民群众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开始变得挑剔起来。
  一三七四五厂生产的收录机,质量没得话说,但与此同时,也带着浓厚的军工烙印,那就是不重视外观设计。
  他们生产的收录机,外观难看,设计极其不人性化,制作粗糙。出厂销售的收录机,一些边角处甚至还有毛边都没有清理干净,用户对此很不满意。
  在与进口货、部分做工精良的国营厂家的竞争中,一三七四五厂逐渐败下阵来,销量逐年下滑。
  厂里不是没有想法改进,然而军工人的思维可能真的不适合民品,做出来的东西总是不符合市场需求。
  更大的毛病,是成本太高!
  一三七四五厂从事航空仪器仪表生产这么多年,质量问题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干部职工的脑海深处,生产收录机也像做军工那么认真负责,每一个零部件都精益求精,质量是上去了,可是成本也打着滚地往上翻。
  人家国产录音机,都是随着生产工艺的熟悉、提高,逐年降价,他们厂的收录机却是数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不敢降啊!
  一降就亏本,哪还能挣钱养活厂子。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销量越来越低,库房里积压的录音机越来越多。
  而三角债务,又使得厂子的经营雪上加霜,变得更加困难。
  到了去年底,供货厂家长期拿不到货款,终于决定终止跟一三七四五厂的合作,停止供货。
  全厂干部职工急得团团转,甚至组织所有的职工到街上摆摊,推销收录机,但成效等于零。
  夏天时,厂里最后一点流动资金也消耗一空,再也拿不出一点钱来投入生产,被迫停工。
  就在全厂干部职工欲哭无泪,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兵器工业总公司打来的电话。
  即将有港商前来考察!
  一根不知道能不能有效的救命稻草,就这样从天而降,突如其来落了下来。
第九十四章
总公司的态度
  一辆军绿色吉普、一辆丰田花冠、一辆加长型克莱斯勒组成了一支风格怪异的车队,从苏城西门景德桥驶出,继续向西快速行驶。
  “希望这次我们不会白跑一趟。”
  克莱斯勒的后座上,杜炜逸表情郁闷,苦笑着对身边的白云天说道。
  “争取吧……”白云天闭上双目,不能肯定地轻声道。
  和变速自行车比起来,电动自行车虽然都叫自行车,但是加工难度却大幅提升。
  尤其是电机、控制器部分,涉及到计算机软硬件、精密制造,制造要求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根本不是商机厂这种小型通用机械厂可以胜任。
  就算在军工系统,也不是每个单位都做。
  所以当军工方面询问所需要的合作厂家时,白云天优先选择的是技术力量相对较强,行业相近的企业。他第一家提出考察的单位,便是同样从事电机制造的特种电机厂。
  然而兵器总公司试探下来,特种电机厂上上下下反应极其强烈,坚决反对与“外商”合作,电话中的措辞相当强硬。对方的党委书记明确表示,哪怕厂子垮了,所有人都去要饭,也绝不将厂子卖给“外国人”!
  连续试探了好几家,情况都很不乐观。
  有些是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觉得这样做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有的是企业领导狮子大开口,要求合资以后,继续担任合资企业的最高领导;有的是厂干部同意,但工人强烈反对……,原因种种,让合资对象的寻觅困难重重。
  今天要去的这家,军工编号一三七四五厂的航空仪器仪表厂,跟电机生产其实并不对口。只是考虑他们技术力量很强,企业主要领导态度还算配合,下面工人也没表现出太强烈的反对,所以在征求了杜炜逸的意见以后,将他们列为了合作的主要对象。
  但据联系人透露,这家厂里同样存在着反对合资的声音,只不过没有其他几家那么强烈罢了,要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抱特别大的信心。
  兵器工业总公司,对这次合作,还是很有诚意的。
  为了协调双方关系,表示上级单位对合资办厂的支持,专门派了机构改革规划处的一名袁副处长过来,陪同他们进厂考察,并亲自主持合资洽谈。
  一三七四五厂位于苏城郊外,距离市区七公里。
  车队穿越多条河流,跨过好几座石桥,远远在农田水乡之间,看到一条红砖砌成的围墙上方,露出一座座高大的红砖厂房。
  这就是苏城航空仪器仪表厂。
  还没到厂门口,就见大门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热烈欢迎兵器工业总公司莅临指导”。
  一群西服、中山装、军装混杂的欢迎队伍,已经候在了大门外。
  这时代还没有手机,车队也是在出发前才给厂部打了个电话作为通知。由此可见,这些人至少在这里等了有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袁处长,欢迎欢迎,我是航仪厂的党委书记马向阳,这是我们厂的厂长任荣,这是我们厂的副书记何春华……”
  车队刚停稳,一名五十左右,气度威严的老干部,就带着一干厂领导迎了上来,向从花冠车上下来的袁副处长,一一介绍厂里的相关领导。
  “你好,你好……”袁处长态度温和,挨个跟他们握手,又将从后面克莱斯勒下来的杜炜逸介绍给他们,至于白云天,表面上只是杜炜逸的技术顾问,便没有介绍。
  “请袁处长给我们说两句,大家欢迎!”介绍完毕,马书记便带头鼓掌,邀请袁处长做现场指示。
  袁处长面带笑容,连连作势下压,示意不要鼓掌:“同志们客气了,我只是受总公司委托,前来协助联系合资单位,没有什么要说的。”
  他知道航仪厂的厂领导,想听什么,但他要说的,必然会让他们失望。
  而且是彻底失望。
  “随便说两句嘛!”马书记不肯放过,还想坚持。
  “那好,既然大家一定要我说两句,那我就简单说下总公司领导的态度。”袁处长无可推却,沉吟了一下,无奈答应简单说两句,脸上的笑容渐渐褪去。
  见他表情认真,一众厂领导也严肃起来。
  “大家都知道,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就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我们与美苏相继由对抗转向合作,全球的总体局势是趋向于和平。
  总公司领导认为,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军工人也要转变思想,要从传统的重视数量,向高科技武器研究、制造转变。
  去年的海湾战争,更是向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提高我们的军工科技水平,朝高、精、尖方向发展,哪怕有再多的坦克、大炮,以后也是会落后挨打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厂矿会被合并、裁撤,更多的军工企业,会由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生产。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军转民,有些企业会先走,有些会后走。
  但无论是先走还是后走,都要走!
  我相信,我们军工人,以前能为国防作出巨大的贡献,那么在未来的军转民过程中,也一样能发挥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奋力拼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话就这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