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488

  “李浩宇担任电气小组组长,楚晨老师为副组长,主要负责系统的电气、定位系统……”
  “李梦担任软件组组长……”
  白云天一一指定了各个研发小组,将夏国凯等人全部任命为了组长,将研制任务拆分开来,交给了各个小组。
  国内过来的老技工虽然有些想法,可发现自己被分到的任务,正是非常契合了自己的专长,就好像白云天对他们一切都了如指掌一般,在震惊之余,也只能默认了这个分配。
  “那么接下来,我们讨论下工作的进度安排……”
  白云天见大家都接受了任务,没有提出异议,便拍拍手,打开了投影机,一项项安排起任务来。
  如果是真正的研发工作,那么它的周期一定短不了。
  可行性论证、收集资料、理论论证、试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外部协助、制造样机、调试、试运行、修改图纸、再出样机、修改、……、样机定型,根据难易程度,整个过程历时数年,乃至十数年那是常识。
  中间画的草图、工程图纸将会多于数万张,最终工艺图纸可能会更多十倍。
  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是天文数字。
  总的研发投入,必然是以亿为基本计价单位。
  像英特尔光是研究一个芯片,每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尖端科技工业品价格这么贵的原因。
  可是若知道每个部件的制造工艺,拆分开来只是用于制造,在不考虑到专用生产线的投入情况下,它的成本也就仅限于所使用的精密仪器、机床、物料、加工中报废、元器件成本,以及参与的人力成本。
  在拥有了全部加工手段条件下,其总成本,也就比规模生产成本高个两三倍而已。
  不过白云天手里没有相关的专用设备,实验工厂除了少量专用设备,其他大都是通用型加工中心。
  精度达到了国内最高,加工复杂程度却比专用设备要麻烦得多,对技工的水平要求也更高。
  因此为了达到某些特定加工要求,加工手段要更差一些,废品率会更高一些。初步估算整个研制成本,将比拥有专用生产线的规模生产,要高五六倍。
  或许还更高一点。
  白云天将这个成本,提升到十倍!
  大概是八亿人民币左右。
  比起拥有一套超高精密的加工中心,所带来的整体加工精度升级相比,八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简直是便宜到就像不要钱一样。
  为了提高哪怕0.001微米的加工精度,全球机械加工行业在先进制造技术上的投入,就不少于千亿美元!
  如果听说只要花八个亿,就能拥有一套亚米级的七轴加工中心,国家肯定会毫不犹豫,一口气下几十、上百台的订单。
  就是再多一点,也能吃下!
第四百七十七章
“研”还是“制”?
  “这次的丝杆加工,我们采用特钢厂出品的20号合金钢为原材料,对其进行初加工以后,在进行精加工,所使用的设备有……”
  “关于下料和取直……”
  “加工中涉及到的工装,需要我们自制。这是我画的工装图纸,我们需要先把它们加工出来……”
  “为了达到预期要求,削磨工艺与常规工艺不同,我设定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
  “应力要在加工前、加工后、热处理完,分别进行,去应力的方法如下……”
  “淬火与退火步骤非常关键……”
  哈工大精密机械研究所副主任王敏从来没参加过这样的工作会。
  组长华新在上面侃侃而谈,从原材料选用、制造方法、工艺流程、要求、去应力到热处理,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图纸。
  其他人只能在下面仰望着他,一一记录,然后确定好各人负责的部分,询问完加工细节,然后就一哄而散,开始备料、加工。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讨论。
  如此重要的丝杆加工,却像是普通的车间布置任务一样,就分派了下去。
  王敏准备的一肚子国内外研究资料、数据、论证,没来得及说一个字,就只能憋在肚里,无法向任何人说,这种感觉难受极了。
  可她也不好发作。
  白云天是何许人也?
  以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白手起家,打下中华制造偌大的江山。他所主持研究的项目,均取得了巨大成功,高性能电池、电机技术到现在仍对许多研发人员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克隆技术、3D显卡、纯平显像管为中华制造带来上十亿美元的资金,其技术更是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被全球显示设备厂商所广泛选择。
  这样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说了华新就是最适合的项目负责人,她又如何能质疑?
  算了,就按华新的要求,先试试看吧……
  就算有异议,也要等效果出来,再根据结果作决定。
  王敏熄了与对方论战一番,看看对方成色,再决定是否抢夺主导权的想法,履行起副组长的职责来。她在消化吸收了华新指明的工艺要求以后,巡视各个环节,认真监督各个加工技师严格按照华新制定的要求执行。
  当一根亮银色的丝杆,带着工业之美的镜面反光,摆在她面前时,她凌乱了。
  真的做出来了!
  就因为采用了他制定的加工工艺流程,结果就像加工一根普通的丝杆一样,没有多少波折地将它加工出来了?
  要知道,这样一根丝杆,可是折磨了她们精密机械研究所多少专家、同事。
  为了保持丝杆恒温,学习国外技术,却怎么也加工不出来的中空内孔;为了保证高速要求,她们试用了数百种材料,做出来的滚珠、导轨、保持架也无法满足需要。
  为此,几名院士级的专家掉光了头发、十几名教授华发早生。
  可挡在她们面前几年的巨大障碍,在采用了华新设计的加工流程,用了一些看起来并不超出想象以外的方法之后,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被解决了!
  王敏用力掐了自己好几下以后,方才确认不是在做梦。
  如她一般的,何止一人。
  都是搞精密加工的,谁没做过类似尝试,结果都是花了或多或少的经费,做了各种努力以后,承认超出了国内的加工能力。
  但现在,它就在面前!
  “马上拿到实验室进行测试,看看详细指标!”
  华新平静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得意,却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意见。
  他应该骄傲!
  就是他一个人,独立解决了困扰国内精密加工行业好几年的困难,他为什么不能骄傲一下。
  他有这个资格!
  所有人如梦初醒,像捧精美脆弱的瓷器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根丝杆,冲进了实验室。
  ……
  华新这边的情况并非个例。
  各个小组都骇然发现,挡在国内精密制造行业面前,仿佛坚不可摧的一个个技术难点,在李莲、夏国凯等人给出明确指令,并严格执行之后,都先后得到了关键性突破。
  丝杆、空气导轨、空气主轴……,一个个核心部件,就这样做了出来。
  在加工过程中,所浪费材料,还不到一半。
  一切顺利得不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而就像是行走在早已确定的坦途大道一样,顺利得让人怀疑人生。
  各种技术期刊、论文上窥知一二的新技术,新方法,也在李莲等人的现场指导下,顺畅地运用了出来,被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并最终牢固掌握。
  所有人都感到骇然。
  直到现在,他们才彻底相信白云天的话:李莲他们,是真的掌握了关键技术。
  两个多月紧张而又兴奋的工作下来,所有的零部件全部加工完毕。
  每一个零部件都做了镀铬处理,光闪闪如同最美的艺术品,让人窒息。
  这就是代表人类目前最高制作工艺的结晶。
  它们形态各异,却比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最美的花朵,还要绚烂!
  接下来的总装环节,进行得同样顺利。
  这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装配好坏,直接决定着零部件的咬合是否紧密、转动是否顺滑、位移是否在允许值以内,一个部件出现一微米的装配偏差,就会在数十道传动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出现致命的缺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