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2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6/488

  器官克隆研究开始以后,白云天就划定了范围,一些研究中出现的畸变、突变等失败品,也要继续投入培育,并不断对其进行观察,提取组织样本,记录其生长数据。
  因为对他的计划来说,这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了。
  《制造史回顾》,有全部的设备制造蓝图,也会附带有技术手册。按照技术手册的说明,很轻松就能完成基本的操作。
  但这并不能帮助他获得全部技术细节。
  就如同购买了一台咖啡机,可以根据厂家附赠的小册子,冲出不错的咖啡,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想喝道蓝山、卡布基诺、玛奇等特色咖啡,还需要相应的配方和调配方式。
  当然,未来的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也越来越简便。只需给予一个模糊指令,设备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结果,不需要使用者一步步检测控制。但智能化设备对数据库的依赖性也非常高,没有完备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所谓智能也是一句空话。
  特别是基础数据。
  并且越是复杂精细的操作,容错率就越低!
  所以白云天需要数据,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正确的、错误的,他都需要。
  反正他有足够人力、财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研究。
  如今在中华制造下风处,一块四面环水的孤立地块上,已经建成了数栋三层实验楼。
  多达八百余名生物、医药专业的研究员,分成了两百多个小组,正在展开研究。
  人耳鼠已经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通过生物托架,很容易就让细胞在托架上生长起来。然后再在小白鼠身上切出割痕,通过手术就能将其固定在老鼠身上。在生长过程中,生物托架会自动降解,最终变成长在它身上的人耳。
  虽然它的用处不是特别大,与人耳还有很大区别,但也可用在部分因为事故,而失去耳朵,但是耳膜等听觉器官依然正常的病人身上,起到扩音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装饰效果,让病人看起来和正常人一般。
  在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投入下,该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完善,并经卫生部批准,通过社会募集,开始了第一期临床试验。
  中华制造整形外科,也通过这次报刊公开招募试验者,逐渐为外人所知。
  临床实验中,研究人员从实验者身上采集了他的淋巴细胞,通过返源操作,使之回复到原始细胞状态,再在生物托架上生长,长出了与其残余右耳形状一致的左耳。
  当人造耳生长成熟,移植回病患残缺处。
  由于细胞采自病人自身,移植后没有出现任何排异反应,生长良好。
  当拆线后,病人通过镜子,看到与正常人几乎无异的左耳后,当场就流出了激动和喜悦的泪水。
  而在现场,数十部相机连续不断地发出了咔嚓声,将这一幕忠实地记录了下来。旁边还有挂着CCTV台标的记者,用摄像机进行着拍摄。
  当晚,《新闻联播》就用了近两分钟时间,报道了第一例人造耳移植成功的喜讯,对我国医疗卫生科研成就进行了热烈赞扬,并再三强调这是全球首例!
  第二天,《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数百家报刊媒体,都用头版头条,登出了这则新闻。
  紧跟着,各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纷纷跟进,播出了专访、特别报道。
  铺开报道,让全国民众都知道了这个喜讯,各地一片欢欣鼓舞,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而兴奋,更为先于国外而自豪。不少观众、读者,眼眶也为之湿润。
  一个简单的突破,举国都为之一振!
  实在是国家、人民,太需要这种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新闻了,哪怕电视中,研究人员再三强调这种人工耳的局限性,可是大家都很宽容,依然为他们的成就而欢呼。
  在河殇纵横的现状下,大家需要的是可以激励人心、振奋向上的好消息!
  听多了《丑陋的中国人》,大家尤其渴望《骄傲的中国人》!
  人造耳的成功,让举国上下压抑的心情顿时得到了宣泄。而先于科技发达的西方,率先取得成功,更是说明我们并不比他们差——甚至有可能更好!
  这就是一记强心针!
  全国上下,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商场、学校、医院等等相关与不相关的部门,都纷纷挂出了红色的横幅,热烈庆祝中华克隆团队人造耳攻关成功。
  就在这几天,便是各地的鞭炮销售量都上涨了一成。
  随着第一例人造耳移植成功的消息传播开来,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各种原因失去耳朵的病人,也蜂拥来到苏城,来到中华制造职工医院,希望接受这种整形手术。
  部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的伤残人士,也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试图得到帮助。
  纵然医院反复解释,表示该项技术仍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阶段,国家也还没有给予大规模临床运用的许可,但是数以千计的病人依然热情不减,纷纷主动报名,要求参加临床试验。
  直到游锦出面,宣布比人造耳更好,真正具有全部功能的器官克隆正在紧张研究中,近期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让这股热情稍微减退。
  即便如此,也有一百多名失去耳朵的伤残人士,毅然报名参加了第二期临床试验。
  整形外科的成功,让医院其他科室也随之收益,越来越多的苏城本地,甚至是外地病人,对中华制造职工医院抱有了极大的期待,来此就诊。
  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在进入中华制造前,本就是各个医院的技术骨干。前几个月的各项课题研究,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次再充电,大多数沉下心来做课题的医生护士,其理论与实践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反应在临床上,借助医院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手段,他们对于病症的诊断更加正确,治疗更对症,疗效更有效。
  随着一名名病患得到有效治疗,借助人造耳这一波宣传,职工医院名声大噪。
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工培育器官
  实验室内,一套复杂的设备正在运作着,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从设备末端,伸出一根管子,连接到一个一尺来高的玻璃培养罐中,从顶端垂下一根根肉质管状物。
  管状物外表,还长着一层肉质薄膜,薄膜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纤细的纤维状物体。
  管状物下端,生长着一小对组织。
  无数须根一样的纤维状物体,也深入到细胞组织之中,与内部的神经组织相连。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管壁内间隔会有一股液体流动通过。随着液体一股股流动,管壁也传来一阵阵扩张收缩,就好似心跳供血搏动一般。
  很明显,这肉质管状物和纤维状物体,就是人造的血管和神经。
  而下方生长的细胞组织,则是培育的器官。
  通过人造血管,向发育中器官输送着人造血液和血细胞,模仿自然生长,向器官供氧、输送营养。
  神经组织则模仿生物体内自然信号,实时给予刺激,以促进组织生长。
  在培育的小块组织尾端,又引出一根同样粗细的人造血管,将组织交换后,携带着各种废弃物质或是有毒有害物质的废血传出来,输入到一台专用的离心机内进行分离,然后再输入设备,形成一个完整血液循环。
  整套设备数量众多,管线密集,非常复杂。
  所有管线都不是普通的塑料管道,而是人造血管、人造神经等生物组织,本身也无法暴露在空气中存活,因此需要专用的设备以维持。
  各种各样的维持设备,将这间五十平方的实验室占满了,设备间只留下了狭小的通道,以供研究人员通过。
  “这就是你们的器官培育实验?需要这么多设备?”
  陆部长穿着全套防护服,透过面罩看着实验室内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设备,惊讶道。
  中华制造宣布即将有更好的人造器官问世时,他就借来表彰职工医院人造耳移植成功的名义,专程从首都赶来,了解具体情况。
  他需要实际看一下,这人造器官究竟是单独培育出来的,还是将克隆人当做了供体,从其体内获得。
  毕竟后者的行为太过残忍,不管它有多重要,一旦传出去,就会引来千夫所指。
  若事情真是如此,那他绝对不会允许!
  现在看到实际的培育情况,他放心了。哪怕他的专业知识不过关,也能看出,那一小块肌肉组织是通过人工手段培育出来的,并未违反承诺。
  “确实很复杂,各种维持存活、模仿脏体器官功能的设备共同运作,才能组成一套完整的生长体系,供应组织成长。而且保持血液循环,需要不停地造氧、补充各种血液细胞。同时各种设备中的生物组织系统,也有相应的新陈代谢期,所以需要时时更换……”白云天在旁解说道。
  自然生长的器官,和人造器官截然不同。
  人造器官,是通过大量克隆某种特定的细胞,附着在特制的生物托架上成型。这样培育出来的器官,组织细胞单一,并不具有完整的器官功能,只能说是外观相近。
  它的用途,也仅能用于整形外科。
  但自然生长器官,则是通过激素、神经信号,刺激原始细胞定向分裂,含有所培育器官的全部肌肉组织、血管、神经等组织细胞,理论上来说,会拥有该器官的全部功能。
  但实际如何,还只能在实验中逐渐验证。
  “那投入岂不是很大?”听说满屋子设备,都只是供应这一个器官培育所需,陆部长咂舌道。
  白云天承认道:“不算设备,单是培育这一对猴子的肾脏,我们已经花了差不多十多万!而因为模仿的是自然生长,器官的成熟期很长,需要好几年才能成熟。整个培育下来,花费估计不会低于几百万吧!”
  陆部长已经不是咂舌,而是晕了。
  这样大的开销,就算培育的器官可用,但又有谁能用得起?
  当然,若是国外的那些政要、富豪,几百万又不算什么了,为了身体健康,让他们一掷万金也在所不惜。
  “你们不是宣布研究有突破了吗?”陆部长皱眉道。
  白云天无奈地摊摊手:“有突破的是耳朵,完整的耳廓、外耳、鼓膜、鼓室、内耳器官已经培育出来了。听觉器官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鼓膜震动,传送神经信号给大脑。即便是婴儿的听觉器官也能发挥全部功能,因此就算没有发育成熟,也可以正常工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6/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