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488

  当课题审核通过,全院上下大受鼓舞,所有科室都摩拳擦掌,等待院里将课题分解发放下来,然后大干一场。
  无形中,对于克隆研究团队的嫉妒之情,也随之平息。
  排除了来自内部的种种牵制,克隆团队研究不再受到任何干扰,可以顺利继续下去。
  在白云天亲自主持下,团队开了一个下阶段研究工作的会议。
  会上确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首先,是对取得成果的总结,也即针对发现耐热聚合酶的实验过程,撰写论文并向专业媒体投稿,以确定成果归属,同时申请专利。
  职工医院性质特殊。
  它是原航仪厂的附属机构,天然带有国营单位的属性。同时,它现在又是中华制造的下属机构,性质上属于私人。
  因此,这次的发现肯定不可能绕过主管部门。
  国内此时并不是特别重视国外期刊,基本是自己关起门来搞一套。对于科研人员也无相关要求,自己埋头搞科研,成绩保密,只自己享受科研成果。
  如果职工医院是完全的国营单位,那么能不能对外发表成果,就须得由上级单位来确定。
  像发现耐热聚合酶这样,可能会带来巨大利益的成果,为了保证国内的利益,就有可能隐瞒下来,并不对外宣传,更别提向国外期刊投稿了。
  甚至国内专业期刊,都不会登出。
  然而职工医院隶属于中华制造,实质是一家外资医院。故此,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卫生部门,直接将成果在国外媒体上发表,为医院赢得名声。
  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论文撰写完成,经过反复修改以后,分别选出两家国内外专业期刊,向之投稿。
  国内生物、生命科学方向的基础科学刊物,数量并不少,林林总总多达数十种之多。但是质量较高的少,大都是一些基础的科普性质文章,少数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则多是对国外研究的吸收消化,具有自主思考的开拓性文章凤毛麟角,近乎于无。
  国内期刊还有一个问题,是主编自身能力有限,一些较为艰深的前沿研究,他们自己都看不懂,当然也无法作出评判。甚至为了避免被抨击,他们宁肯选用一些早有定论但价值不高的文章,也不采纳那些暂时无法判断错对的论文,以求安稳。
  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术界近亲繁殖,许多专业都被某一个学派所垄断,因此审核时受到人为干预的情况严重。一些有价值,但是与该学派理论不符,或是有冲突的文章,得不到通过。
  再加上监管不严,还时常有发表人贿赂编审人员,让文章上期刊的事情出现。
  反复挑选下来,众人确定了将《cellresearch》作为投稿目标。
  《cellresearch(细胞研究)》是中科院于九零年创立的一份月刊,由于创立单位是中科院,因此学术文章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影响因子也不小,达到了2,在专业期刊中名列六十几名。并且它是一份面向全球的英文类期刊,为维护刊物信誉,审核相对较严,人情文章很少出现。
  以国内高质量论文稀缺的现状,只要上级主管部门不出面干预,论文一定能通过审核,发表出来。
  至于国外投稿方向,则毋庸置疑地选择了《nature》,以它的影响力和高达36的引用因子,是生命科学基础科学专业期刊中的第一名,选择它毫无争议。
  唯一较为担心的,是论文是否能通过审核。
  原因很简单,游锦他们选择的耐热聚合酶,是采自云南某地的地下温泉,非常具有特殊性。
  国外聘请的科学家,手里并没有这种耐热菌。
  以国外对国内基础科学的蔑视态度来看,他们是否会为了这样一篇不辨真假的文章,万里迢迢到国内来采集菌种、提炼聚合酶,实在无法确定。
  说不定因为难以认定,对方直接就将这篇文章否了,这也丝毫不奇怪。
  但在讨论以后,大家决定还是选它。
  因为就算投了其他刊物,也不能保证对方会放下成见,过来验证。而且以这种聚合酶对于基础生物研究的重大价值,他们选择影响因子较小的刊物投稿,对方可能反而会更加怀疑他们是在造假。
  要不然为什么放着《nature》不投,却去投它们,这不是心里有鬼么?
  反正投谁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期,那也就无所谓选谁了,还不如选择影响力最大的《nature》。一旦通过了它的审核,其他的质疑声就都会消失。
  “可是我从来没给国外期刊透过稿,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格式是不是和国内一样……”吉梅有些担心道。
  这点其他人也帮不上忙。
  包括游锦在内,他们大都是在各县市的医院工作,很少从事基础研究,偶尔写两篇临床研究论文,也是投给国内医学期刊,没有国际投稿的经验,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论文格式、撰写有什么要求。
  “这点不用担心,你们可以对照《nature》上发表的文章,照他们的格式先写初稿。我让公司在伦敦的分公司,向《nature》编辑部要一份详细的投稿说明,然后传回来,你们再照着上面的要求修改。再说,我们这份论文,重点在内容而不在形式,以我们论文的价值,哪怕不照着他们的格式要求写,我想他们也不敢随便拒稿!”白云天笑着安慰道。
  众人都笑起来,只是笑容有些勉强。
  以他们的学术功底,还看不出,他们的发现,对于现代生命科学、pcr技术的发展,有着多大的价值,只能相信白云天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因而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白云天也不在意,继续和他们安排起下面的工作来。
第三百六十七章
为难
  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复苏,城市开始渐渐繁荣。西方从传统的承认原罪、需要得到救赎的悲观心态,慢慢向享受生活转化,宗教的高压阀开始逐渐解体,由此引发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到十八世纪,表面以复兴古典文化为诉求的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彻底发展为资产阶级取代古典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彻底奠定了资产阶级的崛起。
  十九世纪,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欧洲,在科学和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类英、法、徳文的出版物纷纷创刊。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由英国引领的工业革命取得了空前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绝地涌现出来。在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和技术备受推崇,普通人非常渴望从报刊杂志上,获得更多的科普宣传类文章,来了解科技发展。
  一八六一年,著名的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说服了麦克米伦,创办了一份全新的周刊,周刊名为《nature》,来专门刊登科技发展进步的文章。
  《nature》就此诞生。
  作为一份专业类期刊,它一诞生就受到了所有科学家的青睐,无数著名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许多以前不太出名的科学家也因此而声名鹊起,于是吸引来更多的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
  例如达尔文,从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在《nature》上发表了《冬季灌溉作物施肥》的文章之后,此后十年间,他的七十一篇新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刊登在了《自然》刊物之上。
  大量科学家的投稿,也使得《自然》中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内容晦暗难懂。许多普通读者几乎完全看不懂上面在说些什么,发出了“希望我足够聪明,能够看懂上面在说些什么”的调侃和抱怨。
  可是对于全世界科学家来说,却多了一份通过它来了解科学进步、认知世界的渠道,投稿者越加众多。
  凭借着大英帝国的巨大国力和全球影响力,《自然》很快就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专业性期刊,并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成为他们的首选。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自然》更是成为全球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的、跨学科的周刊类学术性刊物。在许多科学领域,许多最重要的、最前沿的学术文章,都发表在《自然》上,无数的科学家,都以在《自然》上发表一篇文章而自傲,并由此获得巨大的声望及实质上的好处。
  杂志社每天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投稿,可谓是汗牛充犊,让几十名文稿编辑和论文编辑看得头晕眼花也忙不过来。
  为此,他们也不得不采用最简单的流水线作业方式,首先确认投稿的格式是否正确,再看内容是否新颖、重要,来将许多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刷下去,以节约精力时间。
  而为了不致遗漏重要投稿,杂志社内又实行了交叉审核的流程,来对函件进行复查。
  巴特-梅杰就是这样一位论文编辑,在他面前就放着一份厚厚的论文。身旁的三个文件筐内,大叠的论文更是冒出了头,连盖子都关不上。
  在他对面,坐着同事帕姆-贾森,也埋首在一大堆论文之中,紧紧地皱着眉头,痛苦地煎熬着。
  他们这些编辑,都是经过特意筛选的业内精英,许多人还曾是知名的科学家,专业能力不可谓不强。可是如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即便是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不从事前沿研究以后,也很快就落后了,许多论文在他们看起来都是非常的生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
  梅杰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看完手中的这份论文。而半个小时,仍不足以让他对论文的内容有彻底理解,只能算是囫囵吞枣,了解了它在说什么。
  至于真实性……,除非明显的漏洞,到时会有专人负责,不是他们的业务范围。
  梅杰痛苦地抠了抠头皮,带下来一缕头发。
  他看着文件框内丝毫不见减少的投稿,哀叹这样长期下去,自己头上的头发一定会很快掉光,未老先衰。
  作为《自然》的审稿编辑,这是一份非常荣耀的职务,但是它的辛苦,又岂是外人可知。
  梅杰取下眼镜,捏着鼻梁思考了几分钟,在论文上签署下自己的意见,将之放入到审核通过的文件筐内,等到当天工作结束,交给贾森明天复核。
  他起身给自己泡了一壶红茶,拿取了一个甜饼干,用几分钟时间给大脑补充了一下糖分,然后重新在座位上坐下来,从待审的文件筐内取出下一份投稿,看了起来。
  粗粗审核了一下标题、投稿人国籍、所在研究部门等等基本信息,再看了一下论文,他就不想再看下去,随手将之扔到了不予通过的文件筐内。
  “连基本语法都一塌糊涂,还投什么稿!”他小声嘟囔着埋怨道。
  其实杂志社对于基本语法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
  《自然》的投稿来自全世界,其中有很多投稿人并非是在英语国家,英语撰文能力较差也不奇怪。只要他的语句基本通顺,能让人看懂,也就行了,实在太差,还可以让其修改到可以发表的程度。
  之所以他会这样抱怨,纯粹是因为其投稿内容毫无审核价值,才会让他匆匆一瞥,就将之废弃。
  就算是弃稿,也会交给贾森进行复核,并不是他说不能用,就真的不用。
  双重审核,让漏稿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自然》在学术界的声望。
  当然,也不是不会出现两个编辑都看错,漏掉有价值投稿的现象,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即便个别漏稿,它的价值也没大到让《自然》丢脸的地步。
  梅杰也拿捏着一个度,不敢太过肆意妄为。
  用两分钟决定了一份论文的前途,他又从待审文件筐中,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投稿,打开看了起来。
  同样是先审核基本信息。
  稿件封面、综述、目录、文件全部采用打印方式,看起来非常干净,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好。
  但只看了一眼,他就皱起了眉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