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38

  眼看着岳飞有些迟疑,宗泽赶忙伸手碰了碰岳飞,低声道:“还不领旨!”
  被宗泽这么一提醒,岳飞这才回过神来,躬身应道:“臣,遵旨!”
  赵桓这才转嗔为喜——
  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对自家的老百姓好点儿,因为自家的老百姓给自己这个皇帝缴纳赋税让自己花销,送儿子当兵替自己开疆扩土,还会把年轻漂亮的女儿送进宫里来服侍自己,所以不对自家的百姓好而对外人好,那还有良心吗?
  至于外王就更简单了。
  因为除了自家的百姓之外,其他的那些人可不会给自己交一文钱的保护费,也不会把土地献给自己,更不会把他们年轻漂亮的女儿送进宫来,所以就得打到他们老老实实的交钱、献土、送女。
  这才是内圣外王的正确解释,内圣,外王!其他的所有说法全部都是歪理邪说!
  简而言之,大宋的军法规定的没有错,但是这种规定只是针对自己人,也就是那些活不下去才造反的百姓,跟金国和西夏是没有一文钱关系的。
  朕,真正的儒学大宗师,没有人比朕更懂儒学,也没有人比朕更加的奉行天道!
  但是赵桓也忘了,霍冲先生曾经说过,帅不过三秒。
  就在赵桓准备给宗泽和种师道以及岳飞和杨再兴等人好好讲讲何为天道,何为王道的时候,何蓟匆匆忙忙送过来的一封密信却让赵桓皱起了眉头。
第73章
妖风起
  信是孟太后亲笔所写,然后让皇城司的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来的——
  赵桓带兵在外砸场子砸得痛快,大宋的朝堂上也忽然之间刮起了一阵阵的妖风。
  申朔,太白犯岁星。壬子,天狗坠地。有声如雷。癸丑,虑囚。丙辰,太白、荧感、岁、镇四星合于张。壬戌,彗出紫微垣。
  这些天象之中的任何一个单独拎出来几乎都是不详的征兆,如今都一股脑的集中出现,自然就给某些有心人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和注脚:
  当今官家连连征战不休,又好筑京观,登基短短半年之内就筑了五座京观,造下了十余万人的杀孽不说,还软禁上皇于龙德宫,又使秦桧那个奸贼在奉圣州大修长城,软禁上皇于龙德宫,将朝政扔给孟太后和皇后,使得堂堂大宋竟有牝鸡司晨之象!
  如此嗜杀不孝,倒行逆施,遍观史书,纵然是桀纣隋炀也万难与当今官家相比,以至于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这才连续现出异常天象以示警!
  关键是这股妖风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已经从汴京城开始扩散,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竟然隐隐有些控制不住的趋势,以致于孟太后也不得不把派人把消息传给赵桓,让赵桓提前想办法应对,以免生出大乱。
  然后赵桓就被气笑了。
  这些混蛋玩意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个鸟样儿的?是从董仲舒天人感应之后?还是从朱夫子存天理灭人欲之后?
  怎么什么破事儿都能跟上天和皇帝扯上点儿关系,然后再由此逼着皇帝认错下个罪己诏,从此后众正盈朝,皇帝只能老老实实的“垂拱而治”?
  这特么就是在想屁吃!
  “回京!”
  赵桓让无心取来火折子,又随手将密信烧毁之后,才在种师道和宗泽等人一脸懵逼的目光中冷笑一声道:“朕倒是要看看,究竟朕这个真命天子更得上天偏爱,还是他们这些跳梁丑得上天偏爱!”
  ……
  “到底是何人在传播这等谣言,殿前司到现在都没能查探明白?”
  珠帘后的孟太后用了顿了顿手中的龙头拐杖,怒道:“当今官家乃是受上皇禅位,当初劝说上皇禅位的李太宰是最了解此事的,后来上皇自亳州而还后,便退居龙德宫,民间如何能传说当今官家软禁上皇!
  还有,官家先征太原,又征燕云,为的是什么,难道当朝诸公就真的一点儿不清楚?愚夫蠢妇无知,胡乱说些谣言也就罢了,御史台竟然以此来弹劾官家?你们真是好大的胆子!咳!咳!”
  坐在孟太后身旁的朱皇后赶忙起身轻抚着孟太后的后背,朝堂上李纲和王宗濋等人也一起躬身请罪道:“太后息怒,臣等万死!”
  “咳~~~咳~~~”
  孟太后又咳了两声,心中一怒未平一怒又起,喝道:“万死!万死!若是尔等死了就能平息这场风波,哀家现在就用这龙头拐杖打死尔等,也省了官家的事儿!”
  “太后息怒。”
  李纲眼看着王宗濋被训得跟三孙子一样,而孟太后余怒未消,当下也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拜道:“此次谣言,一者乃是天象如此,二者则是起于鱼鳞黄册之事。如今民间已经传扬开来,只怕止是止不住的,唯今之计,也只有官家还朝才能平息此事。”
  孟太后却冷哼一声,反问道:“你李伯纪好歹也是带过兵的,难道你不知道战事无常的道理?若是此时金兵已退,官家还朝倒也罢了,若是金兵未退,官家一旦还朝,又会对军心士气造成多大的影响?”
  李纲顿时被怼得哑口无言——
  李纲当然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可是当初谣言一开始有扩散的苗头时没有下狠手处置,现在局面已经成了这般模样,不赶紧让官家回京,只怕这谣言就会愈传愈烈,搞不好就会出大乱子。
  孟太后又将怒火对准了王宗濋:“还有你,身为殿帅,又是当今官家的亲娘舅,你就是这么替官家分忧的?”
  王宗濋只得躬身道:“臣该死,望太后息怒!”
  孟太后哼了一声,没有再接着训斥几人。
  凭心而论,孟太后也知道自己这场火发的有些没道理。
  天象这种事儿是在那里明摆着的,只要稍微懂那么一点儿天象,基本上就能胡扯上几句,再联系一下当今官家好筑京观的事情,传起这么一波谣言实在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当初还有人传言上皇幽会李师师的时候被人听了床底呢。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民间传起来一波谣言很正常,可是想要把谣言传得这么快这么广,甚至都能影响到朝堂上,若说这其中没有人在幕后推动,只怕连傻子都不会信。
  也正是因为如此,孟太后才会发这么大的火——
  当初赵桓离京之时,可是亲自请了自己来垂帘听政,又指定了李纲和张邦昌、李若冰以及掌握了殿前司的王宗濋、掌握了京城禁军的何灌等人一起辅政。
  结果可倒好,官家那边刚刚传来几场捷报,有没有把金兵彻底赶出去还不知道呢,朝中就闹出来这么大的乱子!
  “接着查!”
  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孟太后又哼一声道:“多增派一些人手,无论如何都要查清楚,背后到底是什么人在搞鬼!”
  “太后明鉴。”
  王宗濋躬身应了,却又有些迟疑的道:“只是朝堂上若有人藉此发难……”
  孟太后道:“那就让他们发难试试!哀家行得正,坐得直,受了官家委托才垂帘听政,又岂会怕了这些跳染小丑的污蔑?”
  说完之后,孟太后忽然猛的一顿龙头拐杖,冷笑一声道:“不就是指责哀家牝鸡司晨么,可别忘了,哀家当年也是提得动刀,杀得了人的!”
  话音刚落,便听得殿外传来一阵阵叩见官家的声音,赵桓的笑声也随之响起:“是什么人惹得皇伯母生这么大的气?”
  进了殿中,赵桓先是向着孟太后躬身拜了拜,直起身子后才道:“侄儿不孝,离京这许多时间,又将政务都托付给皇伯母,还望皇伯母恕罪?”
  “好!恕罪,恕罪!官家也是二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是副惫懒性子?在外也不知道好生照顾自己,倒是瘦了许多。”
  一见到赵桓,满足了对亲儿子一切幻想的孟太后顿时就消了气,笑道:“官家怎么着急赶回来了?金兵可曾退去?”
第74章
汪爱卿给朕解释一下?
  金兵?
  金兵倒是没退走,但是除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弼带着一起跑路的那三四千人之外,剩下的都被筑成京观了,就算想让他们走也没办法走了。
  当然,赵桓自然不可能当着孟太后的面直接说出来这种屁话,当下也只是说了句金兵已退便遮掩了过去,转而又将话题绕到了朝堂上面:“侄儿现在刚刚回来,却不知朝中现在是什么情况了?”
  一提到朝中,孟太后刚刚平息下的怒火顿时又起来了,猛的一顿手中的龙头拐杖,指着王宗濋和李纲等人怒道:“你问他们!堂堂的当朝太宰、少宰,外加一个殿帅,居然连谣言是哪儿起来的都查不明白!”
  “皇伯母息怒。”
  赵桓也没想到在瑶华宫修道多年,孟太后的性子居然还是这么火爆,无奈之下也只得摆了摆手,示意李纲等人先撤,然后劝慰道:“区区一些谣言而已,不值当皇伯母如此动怒。”
  “怎么不值当!”
  孟太后怒道:“他们说哀家牝鸡司晨,哀家不在乎,可是他们把官家都说成什么样儿了?再让他们这么传下去,回头就该有人说官家要生吃人心了!”
  “皇伯母别生气,区区一些跳梁小丑罢了,他们愿意跳,就先让他们跳着,回头一巴掌拍死也就是了,为他们气坏身体可不值得。”
  等李纲等人都离开了之后,赵桓才嬉皮笑脸的道:“若是皇伯母实在气不过,那就等明天,侄儿好好替您出口恶气。”
  听得赵桓这么一说,孟太后却变得紧张起来:“你可别胡来,收复燕云的功绩在那里摆着,一些小丑传些疯言疯语的影响不了什么,早晚有平息下去的时候。
  可是你要是为此而大动干戈,却是要被写进史书的。听哀家一句劝,咱不招惹那个骂名。”
  “皇伯母放心,哪儿有什么骂名啊。”
  赵桓笑眯眯的道:“侄儿是天子,肯定是老天爷觉得朝堂和地方上有一群酒囊饭袋祸乱江山,所以才出了这些天象来提醒侄儿。这乡间的地主老财还知道心疼自家的傻儿子呢,您说这老天爷就不心疼侄儿?”
  “你啊你!”
  孟太后也被逗笑了:“偏你就会胡说八道!不过啊,这该注意的还是得注意。
  朝堂上怎么样不去说他,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这两条腿的人,咱大宋可不缺。但是啊,这民间可跟朝堂不同,官家还是要稳当些才是。”
  赵桓嘿嘿笑了一声,向着何蓟使了个眼色之后才又接着说道:“皇伯母且放宽心就是,侄儿心中有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