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2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6/338

  这也算是赵桓第一次真正的出游,也是真正能静下心来观察大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赵桓觉得,前面有《永不加赋诏》,后面有彻底废除徭役,又有征发徭役要给钱,重新厘定土地,保证每个百姓都能分到自己的土地等等政策,这些政策全都执行下去之后,百姓的生活水平应该能很不错了吧?
  然而现在那个小娘们儿却狠狠的给了赵桓一巴掌——赵桓停留的项城县却依旧穷成了狗。
  面有饥色,衣不蔽体,是对项城百姓最真实的写照。如果说汴京的百姓生活在天堂,那项城百姓的生活就是在地底。
  更让赵桓感觉蛋疼的是,无论是项城的百姓,还是跟着赵桓的那些护卫,似乎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甚至有些理所当然的意思在里面。而且瞧项城百姓那模样,似乎还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这在赵桓看来就很不正常——在赵桓看来,发展不均衡是正常的,贫富有差距也是正常的,可是一个县的大部分百姓都穷成这个熊样儿,那就有些不正常了吧?
  那些惠民政策呢?
  “去给朕查一查,这项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待何蓟命随行的皇城司护卫去暗查之后,赵桓才叹了一声,说道:“朕一直以为朕这个皇帝纵然比不得秦皇汉武,可是勉强也能算得上合格,可是如今看来……”
  打量了一眼桌子上的饭菜,赵桓又忍不住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的道:“朕这个皇帝,做的还是不够好啊。”
  “官家何出此言?”
  何蓟眼看着赵桓没有食欲,又开始往自己身上揽责任,当即便低声劝道:“自官家御极,我大宋百姓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如今百姓的日子较之宣和年间可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官家做的已经够好啦。”
  “而且官家还败金虏,灭西夏,平交征,定瀛州,单论武功,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只怕也没多少能跟官家比肩的。”
  赵桓却摇了摇头,没有理会何蓟的恭维。
  是,单论武功方面,光是灭掉西夏、交趾、倭国的功绩,不说跟秦皇汉武比肩吧,起码也能秒掉自高粱河车神赵二以后的大宋历代官家了。
  可是百姓吃不起饭就是吃不起饭,穿不起衣就是穿不起衣。
  再怎么牛逼的武功,也没办法掩盖百姓生活困苦的事实。
  想到这里,赵桓干脆扭头打量了一眼整个酒楼的二楼,却见二楼上根本就没什么人来饮酒取乐,再看楼下,行人也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神色,小贩的叫卖声倒是此起彼伏,然而真正能招揽到的顾客却没有几个。
  心里暗自琢磨了一番后,赵桓也没了饮酒的兴致,干脆让人会了账,又带着何蓟跟无心以及几个护卫去逛街了——
  人家建奴家的皇帝们下江南是单纯的享乐游玩,毕竟人家建奴的皇帝是把自己当成了吃自助餐的客人,而赵桓这个汉家天子却不能跟着建奴学。
  他得时刻关注着百姓。
  逛街也是一种关注。
  随意在一个小摊子前买了点儿零食,赵桓便笑着对摊主道:“我看老哥这生意不怎么样儿啊?”
  摊主呵呵笑了一声,叉手答道:“公子爷是汴京来的吧?”
  见赵桓点头,那摊主便嘿的笑了一声,说道:“我猜就是。不瞒公子说,除了汴京城,这天下间的生意其实都差不多,百姓也都是一个活法儿。”
  赵桓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听老哥这意思,汴京的百姓就不是这么个活法了?”
  那摊主嘿嘿笑了一声,眼神中忍不住带着一丝向往,说道:“听说汴京的百姓生活富足,而且听说咱们官家人傻钱多,对百姓也好,那里的生意也比其他地方的要好做许多。”
  赵桓的脸色不禁就黑了下来。
  什么叫人傻钱多?
  再说了,朕对汴京的百姓好,那朕对你们这些百姓就不够好了还是怎么的?这政策都特么是全国性质的啊混蛋!
  强行忍住想要把这个摊主暴打一顿的冲动,赵桓又接着问道:“官家人傻钱多这事儿倒是真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搞什么永不加赋,又搞什么废除徭役了。”
  “对了,咱们项城县应该也知道永不加赋跟废除徭役的事儿了吧?”
第364章
民什么时候斗得过官?
  赵桓一问这话,缀在赵桓身后不远处的何蓟便挥手招过了一个皇城司的马仔,低声吩咐道:“通知兄弟们做好准备。”
  待手下的马仔转身离去后,何蓟又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个摊主的身上。
  “永不加赋?废除徭役?”
  那摊主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已经知道了,要不然怎么说官家人傻钱多呢。”
  赵桓的脸色又是一黑,问道:“那怎么项城这里还这么穷?……真是太穷了。不瞒你说,我这一路上也见过许多的县城,还真没见过像项城这么穷的。”
  “嗨~~~”
  那摊主叹了一声,说道:“要不然怎么说官家人傻钱多呢?”
  赵桓的脸色顿时就更黑了。
  人傻钱多这事儿就特么过不去了是吧?
  那摊主见赵桓的脸色难看,以为是赵桓嫌自己说话不利索,便没等赵桓发问就直接说道:“咱项城县确实执行了官家的《永不加赋诏》,也彻底废掉了徭役。可是啊……”
  赵桓问道:“可是什么?”
  那摊主见赵桓捧哏捧的及时,便不再卖关子,说道:“咱项城县的赋税,都收到靖康十六年去了!还有那徭役,说是彻底废了没错,可不还有历年积欠下的?”
  赵桓有些懵,过了半晌之后才揉了揉额头,说道:“你等等,我脑子有些懵——现在才靖康六年,怎么这赋税就能收到靖康十六年去?还有这徭役,废除了就是废除了,怎么又出来积欠了?这东西还能积欠?”
  “那怎么就不能了?”
  摊主反问一句,然后才慢慢解释了起来。
  现在大宋的赋税既收粮食也收钱,而在收粮食的过程中,项城县这边神乎其神的发明出了鼠雀耗——
  粮食进了粮仓之后有可能被鼠雀偷吃,但是这个损失不能算在朝廷的身上,所以百姓在交粮食的过程中,得把被鼠雀吃掉的这部分一起交上来。
  除了鼠雀耗之外,还另外有一个支移——
  就是你光交粮食还不得,你得交到本官指定的地方去才行。要是不想运,那你就老老实实的交个支移费,运费按运输距离算。为什么不直接交到粮仓?那关你屁事儿!你要是不交也行,说不定你就得给本官运到千里之外去。
  更牛逼的是,项城县知县还创造性的发明出了“预催”和“预借”。
  所谓预催,就是靖康六年春的时候先把靖康六年秋的赋税给收上来。如果靖康六年的已经都收上来了,就把靖康七年乃至于靖康八年的都收上来。这就叫预借。
  包括徭役自然也是一样——
  靖康几年废除的徭役来着?就当是靖康元年废除的好了,反正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靖康元年以前没有废除徭役,对吧?比如宣和二年,咱们项城县是有徭役的。只不过那年没什么大事儿,所以就没征发徭役。
  但是!官府不征徭役不代表免了你的徭役!
  所以,你在宣和二年的时候欠了官府一次徭役,现在需要征发你服役了。
  到底欠了多少次?
  那这事儿可有的算了——大宋立国至今一百六十来年了吧?反正多了不说,你欠个十次八次总是有的。
  所以,《永不加赋》的诏书宣读执行了没有?宣读执行了。
  重新厘定土地,保证每个百姓都能分配到土地的政策执行了没有?也执行了。
  官家要求彻底废除徭役的指示执行了没有?也执行了。
  包括其他乱七八糟的像阶梯税律等等乱七八糟的政策,项城县全都老老实实的执行了。
  只不过项城县的执行力度太大,又创造性的发明了这么多新玩法。
  这特么简直比秦会玩还会玩!
  “那就没人想着告御状?”
  赵桓皱着眉头,问道:“此前官家不是下诏,说是允许百姓进京告御状,也允许百姓捆了这些贪官污吏进京告状?”
  “捆了官?”
  那摊主嘿嘿笑了一声,嘲讽道:“民什么时候斗得过官?别说现在就是往后五百年,一千年,这老百姓他也斗不过官!”
  “是,官家是说了允许百姓捆了官进京告状,可是谁家就自己一个人儿啊?不替全家老小想想?”
  “就算真有那种光棍的,那官府也不会那么逼迫他不是?这官老爷最是擅长见碟下菜的,普通老百姓又怎么能斗得过他们?”
  “要我说啊,这官家对百姓好是真的,可是他老人家待在皇宫里,坐在金殿上,基本上就是两眼一抹黑的睁眼瞎,那地方官再怎么胡作非为,他能知道个屁?还不是那些官老爷们怎么说怎么是!”
  “他妈了个巴子的!”
  赵桓怒骂一声,将刚刚拿在手里却一直没吃的炊饼扔回小摊子上,转身就沿着大街的方向朝前走去。
  那摊主赶忙捡起炊饼,吹了几口气之后才小心的把炊饼放回了筐子里——
  白捡了一个大饼,真好!真希望今天能多遇着几个这样儿人傻钱多的公子哥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6/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