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338

  衍圣公府的最后一进是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五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
  而且,孔府可是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皇家才是天下第一人家?别扯蛋了,人家孔家传承千年未断,皇室却是经常换人,你皇家有什么脸面在孔家跟前说自己是天下第一人家?
  而唯一能和孔家相比的五姓七望,早在李小九当皇帝的那些年里就被武曌那小娘皮给祸祸一空,只留下了孔家一家独大。
  甚至于到了后世,某旦大学教授因为发文批评了孔子几句,结果就是被什么狗屁的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跳出来狂咬了一番。
  当然,何蓟并不知道衍圣公府后来有多牛逼,也不知道衍圣公府后来都干了些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正只要抓住衍圣公府暗中准备了金国旗帜,准备了降书和劝进表这三样东西,就足够衍圣公府倒霉的了。
  所以,当何蓟摆齐了钦差仪仗,到了衍圣公府之后,直接就无视了出来迎接的当代衍圣公孔端友,直接就阴沉着脸对身边的一众马仔们吩咐道:“将衍圣公府的所有人都给本指挥使拿下!不许走脱一人!”
  跟在何蓟身边的皇城司马仔大多都是跟着赵桓南征北战过的杀才,个个手上沾满了人命,平日里除了赵桓的旨意之外,便只有何蓟能指挥得了他们,现在听到了何蓟的命令,这些杀才们当即便狞笑了扑向了衍圣公府,浑然没把什么衍圣公府放在眼里。
  孔端友被这忽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直到有两个皇城司的杀才扑过来要绑自己的时候,孔端友才被惊得回过神来。
  回过神来的孔端友又惊又怒,望着何蓟喝问道:“敢问何指挥使,本公前来迎你,可是犯了什么大罪?你今日如何绑我,来日便要如何放我!”
  “孔端友,你若是没犯什么大罪,本指挥使吃饱了撑的才来拿你?”
  何蓟呵呵冷笑一声,却是连衍圣公的称呼都懒得再称呼一句,而是直呼孔端友的名字。说完之后,何蓟又随手从马背上摘下一个布袋,扔到孔端友面前之后又对身边的一个皇城司提举吩咐道:“将袋子里面的东西拿给他看,帮着咱们这位衍圣公好好想想,看看他到底能不能想起来,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孔端友心中一惊,却又见何蓟那副咬牙切齿的模样分外瘆人,当即便强作镇定,任由何蓟身边的皇城司提举拿着布袋走到了自己跟前。
  那皇城司提举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来到孔端友身前后,便从布袋里抽出一份题本模样的东西,打开后在孔端友眼前晃了晃又马上收了起来,换成了另外一份题本模样的东西晃了晃,然后笑道:“这两样东西,衍圣公可曾记得?”
  孔端友心里顿时破口大骂起来——老子是特么的衍圣公!写过的题本奏疏无数,你拿着在本公眼前晃一晃就问我记不记得?我特么上哪儿记得去!
  然而还没等孔端友说话,那皇城司提举却又自顾自的从布袋里掏出了一幅卷轴,呼啦一声展开后才笑着说道:“降书和劝进表上的字儿太小,衍圣公可能看不清楚,可是这金国的旗帜,衍圣公总能看得清楚了吧?”
  “不可能!”
  孔端友脱口说道:“本公早就烧了!”
  “哦~!烧了!”
  何蓟端坐在马上,笑眯眯的说道:“原来早就已经烧了!”
  “你诈我?”
  孔端友阴沉着脸,恨恨的瞪了一眼何蓟之后却又笑了起来,说道:“本公深恨金虏南侵我大宋,烧个金虏的旗帜泄愤也说得过去,这又算得了什么?而且,烧毁金虏旗帜的时候,曲阜县也在场,他可以为本公做证!”
  “不错。”
  陪同何蓟一起来衍圣公府的曲阜知县孔之固点了点头,说道:“本官当时确实在场。衍圣公当日醉酒失态,说恨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从军报国,便要烧一面金虏的旗帜泄愤,却不知怎么传成了衍圣公府私藏金虏旗帜,还望何指挥使明察。”
  何蓟呵呵笑了一声,说道:“那你的意思是说,本指挥使是在冤枉衍圣公了?”
  说完之后,也不待两人回答,何蓟又将目光投向了孔端友,问道:“那降书和劝进表的事儿,你衍圣公又怎么解释?”
  随着何蓟的话音落下,那个皇城司提举也再一次展开了降书和劝进表,而且这一次是停在孔端友的眼前,没晃。
  “不可能!”
  孔端友疯狂的叫道:“这东西本公早就烧了!”
第354章
望衍圣公能有所教朕?
  疯狂挣扎了一番后,孔端友忽然放弃了挣扎。
  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无论何蓟手下的萧右、金石这两个大手子做出来的证据多像是真的,那也是假的。
  因为真正的证据,早就已经被孔端友给烧掉了。
  但是这话又说回来了——只要上面的笔迹和印鉴一致,而赵桓这个皇帝又认可这份证据,那假的自然也就是真的。
  孔端友正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干脆放弃了挣扎。
  “本公认栽了。”
  孔端友惨笑一声,望着何蓟说道:“要杀要剐,本公认由何指挥使处置。只是这些事情皆是本公一人所为,与孔府中人并不相干,还望何指挥使明鉴。”
  何蓟诧异的望了孔端友一眼,继而点了点头,说道:“衍圣公既然认罪,那就再好不过。至于孔府中人如何发落,还是静待官家发落吧。”
  说完之后,何蓟干脆挥了挥手,对着手下一众马仔吩咐道:“带走!”
  ……
  衍圣公被抓的消息,就如同在平静的池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
  自从汉高祖十二年开始,直到大宋靖康年间,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对衍圣公府优容有加,还从来没听说过哪个皇帝会毫不顾及脸面的对孔家下手。
  然而赵桓偏偏就干出了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而且直接把孔端友等人直接给扔到了皇城司的诏狱——
  随着皇城司的名声越来越臭,而且朝堂和地方上也有大量的官员因为各种原因进了诏狱之后再也没出来,诏狱的名声自然也是越来越响亮。
  如果从名声的好坏以及响亮程度来评论,那后世的所谓集中营、渣滓洞之类的地方在诏狱面前简直就是毫无存在感的弟弟。
  当然,尽管外界把诏狱传成了会吃人的魔窟,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从单个牢房的占地面积还是从牢房的的设施来看,诏狱的环境是整个大宋所有的大牢都不能比的。
  毕竟能进到诏狱里面的,基本上都是些贪腐无度、残害百姓的官员,就连类似宋江之类的江洋大盗都没资格关进诏狱,里面的条件自然不可能太差——
  整个诏狱是建造在地下的,地面上的房屋只是用来做掩饰的,而且还有重兵把守。
  牢房的四周都有厚厚的棉被覆盖,而且没有任何一个直棱直角能够对人造成死亡伤害的地方,甚至就连牢门的木头上也包裹了厚厚的一层棉被,确保任何人都没办法在诏狱里面自尽。
  除此之外,每个牢房的门口还单独配有一个站岗的士卒,以保证在有人寻死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救治——
  无论这些人最后的死法是凌迟还是剥皮实草亦或者是腰斩之类的都无所谓,反正这些人必须死在法场上,绝对不能死在诏狱里就是了。
  所以,当孔端友被关进了诏狱的牢房之后,整个人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因为无论孔端友怎么喊叫,都没有人搭理他,守在门口的狱卒也没有丝毫的动静。
  一天,两天,三天……
  因为身处地下的牢房,孔端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被关了多久,只记得牢房过道里的灯油添了四五回,守在自己牢房门口的狱卒也换了好几回,自己也吃到了人生中的十几顿牢房。
  如果单纯的按照一日三餐来计算,自己大概被关了五天了吧?
  直到孔端友已经被关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何蓟才又一次带人来到了孔端友所在的牢房门口,而且让人把孔端友从牢房里面拎了出来。
  被关在诏狱这种不见天日、无人交流的牢房里面好几天,孔端友整个人早已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甚至有了一丝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当下便任由狱卒给他上了枷锁、镣铐。
  跟在何蓟的身后,被诏狱的狱卒推搡着穿过了长长甬道之后,孔端友终于被带到了一间极为宽敞明亮的屋子里面。只是刚刚进了屋子,就听有人说道:“衍圣公,朕等你好久了!”
  孔端友听到有人自称为朕,且说等自己很久了,抬起头一看,发现此刻正坐在一张桌子前面,手里拿着一本书,就那么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的,可不就是身着锦袍便服的当今官家么??
  孔端友心里大惊,当即便噗通一声踹倒在地,叫道:“罪臣孔端友,见过官家,官家万安!”
  待孔端友行完了礼,就听赵桓笑眯眯的摆了摆手,淡淡的说道:“衍圣公不必多礼。是朕的心里有些地方想不明白,所以才让人把衍圣公请到这里来的。”
  孔端友又向着赵桓拜了一拜,然后就势站了起来,勉强躬身道:“官家请问,罪臣知无不言。”
  赵桓笑呵呵的点了点头,随即便对无心吩咐道:“朕要与衍圣公在此小酌几杯,且命人整治几样酒菜送来。”
  无心领命退下,赵桓又接着对何蓟吩咐道:“让人把衍圣公身上的这些东西都去掉,毕竟是圣人之后,又是我大宋堂堂的衍圣公,身上如何能戴着这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让人给衍圣公搬张凳子过来。”
  何蓟当即便躬身应了,挥了挥手,命狱卒将孔端友身上的枷锁镣铐都尽数去了,又搬了个凳子过来,放在孔端友的身后。
  待孔端友谢了恩,半张屁股挨着凳子沿坐下之后,赵桓才笑眯眯的开口说道:“朕近日一直在读论语,只觉得论语里面的道理高深至极,孔圣当真不愧儒圣之称。只是这读的越多,朕心里的疑惑也就越多。”
  孔端友被赵桓这番作态弄得有些懵逼——
  你特么要是有不懂的,你直接派人来孔府说一声,本公亲自来汴京给你答疑解惑不就行了,又何必这么大张旗鼓?你特么要是打算弄死本公,那你痛快点儿行不行?又何必像现在这样儿惺惺作态?
  然而赵桓却没有理会一脸懵逼的孔端友,反而在酒菜送上来后自顾自的倒了一杯酒,将酒一饮而尽之后才轻轻晃了晃一直拿在左手的书册,说道:“朕读论语,发现其中有一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朕鲁钝,不能明其意,望衍圣公能有所教朕?”
第355章
衍圣公,可知两脚羊?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所在的篇目《论语·八佾》来看,因为讲的都是鲁国权臣如何专权无上,礼崩乐坏,所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更多的像是在说夷狄还有君权,不像诸夏已经没有了。
  但是《论语》更多的是一份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语录,其中很多话根本就不能单独拿出来解读。
  比如光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就能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三种断句方法,自然也就能解释出三种不同的意思。
  可是再想想孔子讲究的是什么?
  是有教无类!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本的意思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使,使知之。也就是说,如果百姓能够认同理解朝廷要做的事情,那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如果百姓不能认同理解,就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儿干,让他们能够理解。
  这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自然也是一样,再结合《春秋》里面所说的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的理念,自然也就不难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