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338

  萧齐彻底迷茫了。
  直到他跟那些西辽来的骑兵一样,在军中听过了那些先生们讲课之后,萧齐心里的疑惑才得到了解答。
  就像先生说的那样儿,孝有大孝小孝,忠有大忠小忠,义有大义小义。
  自己原本是辽国人,忠于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是对的,哪怕因此跟大宋敌对也是对的。
  但是现在呢?
  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东狩黄龙府,辽国不亡而亡,自己跟着耶律大石跑去了西域,这也是忠。然而这只是小忠,小义。
  像萧诺言一样死守了析津府,因为百姓而投降,最后又迷途知返反正归宋,这就是大忠,是大义。因为宋国的当今官家要称呼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声伯父——
  在天祚皇帝东狩黄龙府,没有明确指定辽国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当今官家这个天祚皇帝的侄儿,自然就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对于辽国百姓的照顾。
  至于辽国百姓愿意选择宋籍还是愿意保留原有的辽籍,那不都是百姓自己愿意的事儿么?就算天祚皇帝从黄龙府东狩归来,想必也不会反对。
  所以,耶律大石西进西域的行为,是在替辽国和大宋开疆扩土,只要他不称帝,他就是还是大宋官家的王兄,是辽国的臣子——而只要他还承认他是辽国的臣子,那所谓的西辽,自然也就是辽国的土地。
  所以,西辽就等于是大宋的土地。
  所以,西辽的契丹百姓申请大宋的户籍和保留辽国的户籍,又有什么不同?
  都是一家人,又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嘛。
  当然,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那确实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在军中授课的先生依旧拿着萧齐的婚事来举例——
  尽管辽国因为天祚皇帝东狩的原因而暂时由大宋官家代管,但是辽国毕竟还没有彻底灭亡,天祚皇帝还在,而且还有耶律大石在西域可疆扩土,再加上大宋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存在,所以像萧齐和刘二花的婚事,就只能是双方中有一个选择放弃原有国籍才能解决。
  然后萧齐就悟了——
  果然,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
  大宋官家从来没拿自己当外人,一切都是自己想多了!就算自己申请了大宋国籍,也一样不存在什么背叛耶律大石的说法,因为自己当初之所以跟着耶律大石西进,就是为了保住辽国不被金虏灭亡!
  现在,辽国没有灭亡,只是由大宋官家代管,而且大宋官家还承认辽国天祚皇帝为伯父,所以,自己向大宋官家效忠也是应该的!
  不得不承认,儒家或者说儒教这个玩意尽管有些时候坑的要死,但是把他们用对了地方,却又能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实力。
  反正赵桓怎么看怎么觉得狗屁不通的理论,被儒家的这些先生们完美的灌输给了西辽骑兵,萧齐更是在脑袋一片浆糊的情况下成功把自己给绕晕了。
  然后赵桓忽然就觉得儒教是个好东西。
  而且不光是儒教,大宋现在有的佛教,同样也是个好东西。
  然后赵桓就把礼部尚书方子安和户部尚书庄成益给喊到了宫里。
  只不过,庄成益在一听到赵桓提起佛教的时候就有点儿炸毛——咋的,你爹当了个道君皇帝,你还想当个佛祖皇帝呗?
  那些秃驴天天有事儿念经没事儿也特么念经,既不耕种也不作工,天天就特么喊着出家人四大皆空,可是这些讲究空的秃驴不仅有酒喝有肉吃,收信徒的香火钱还收的挺顺手,到底空到哪儿去了?
  民间不是还有句老话么,叫做和尚都是好本事……
  偏偏这些贼秃连一文钱的赋税都特么舍不得交,搞得国库现在空得天天跑老鼠,你还说佛教甚善,可堪大用?
  然后还没等赵桓说自己打算怎么折腾佛教跟儒教呢,先自炸了毛的庄成益就不阴不阳的怼了赵桓一通,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官家你想四大皆空呗?反正大宋已经有了个道君皇帝,倒也不差个佛祖皇帝了?
  赵桓合计着朕特么还没说要把佛教怎么样儿呢,就说了句佛教甚善,可堪大用,你个老匹夫就特么把朕给怼了一通?
  彼其娘之!
  然后赵桓就阴沉着脸道:“本来吧,朕觉得今年需要用钱的地方挺多,而国库又一向空虚,还打算找佛祖借点儿钱来着。可是看庄卿这个样子,多半是用不到了。”
  庄成益别的没在意,但是赵桓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好像有一大笔钱,原本都已经到了国库的嘴边了,现在却莫名其妙的飞走了?
  “谁说的!”
  庄成益气的胡子都撅起来了。
  “修缮道路要不要钱?疏浚河道要不要钱?广建社学要不要钱?”
  “如今国库里早就空得能跑老鼠了!”
  “不对,是空得能跑马了!”
  “谁说国库不需要钱的?!”
  只是气了半晌之后,庄成益也忽然回过神来了。
  如果赵桓说内帑有钱,庄成益相信。如果赵桓说他能在短时间内弄到一大笔钱,庄成益也相信。
  可是说到找佛祖借钱,庄成益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
  那些秃驴可是一文钱的赋税都不交,放高利贷侵占田民之类生孩子没谷道的事情倒是干的贼溜,想让他们把钱吐出来?
  “官家要找佛祖借钱?难道官家还真想做甚么佛祖皇帝不成?”
第320章
佛教西传?
  神特么佛祖皇帝!
  历史上那么多崇佛的皇帝,瞧瞧有几个落得好下场的?就说那个四次舍身入寺为奴的梁武帝萧衍——
  这货在早期刚当皇帝不久的时候,连大冬天都要五更起床批改奏章,而且这货还广泛纳谏,重用有才之士,同时又崇尚节俭,史书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真是节俭到抠门的地步了。
  与之相比,经常罢朝不上,有事儿没事儿就出宫闲逛,每顿饭菜都讲究个四菜一汤,身上穿的、用的无一不精美不奢华,虽然不好什么大明湖畔送逼女,但是后宫里哪怕连宫女放在后世都能算得上是校花级美女,赵桓都应该感觉脸红!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也许是当皇帝时间太久又太勤奋以致于累的不行,萧衍这货不知道是抽了什么疯,竟然莫名其妙的对佛法产生了兴趣,晚年更是大肆建立寺庙,发展和尚,甚至四次剃度出家,前往寺庙当寺奴,文武百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金钱将其从寺庙赎回。
  更操蛋的是,萧衍这货不仅信佛,他还比一般的和尚都虔诚——禁欲吃素,不近女色,待人宽厚,放下屠刀。
  基本上就是皇帝该干的事情他是一点儿不干。
  在萧衍这个逗逼四次卖身寺庙为奴的示范效应下,百姓纷纷将自己的财产,田地都献给和尚,以致于梁帝国富有的不是朝廷而是寺庙,梁朝国力也因此而逐渐衰微,最终落得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下场。
  有这么个例子摆在前面,当了两辈子皇帝的赵桓自然不可能信佛,不光不信,他还打算找佛祖借点儿钱。
  “你户部不是缺铜么?”
  赵桓冷哼一声后说道:“周世宗曾有言道: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
  庄成益顿时就明白了赵桓所说的找佛祖借钱是怎么回事儿。
  凭心而论,庄成益也巴不得赵桓来一出武宗灭佛的好戏,好把那些出家当了贼秃的都赶回去种地务工。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灭佛这种事儿……它好说不好听啊!
  魏太武帝跟北周武帝这两个所谓的武宗灭佛是为了证明他们不是“胡”,所以就把佛教干成了“胡教”,然后通过打压“胡教”,偏向“儒、道”,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胡人”。
  唐武宗这个武宗灭佛倒跟“胡”不“胡”这一点没关系。而周世宗灭佛的理由也跟唐武宗一样,大家都是为了钱——有铜就有钱,而寺庙里就有挺多的铜。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跟你这个大宋的官家有什么关系?你需要证明自己不是胡?还是你缺钱?
  所以庄成益就一脸懵逼的问道:“官家乃是汉家天子,既不需要证明自己不是胡,内帑中更是不缺钱财,怎么好好的就准备灭佛?”
  被庄成益这么一问,赵桓顿时也有些懵逼。
  这庄老匹夫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脑袋里的沟回又到底是怎么样儿的?
  谁说过要灭佛?
  扯犊子!
  朕都打算跟佛祖借钱了,又怎么可能会灭佛?
  “朕从来可没说过要灭佛。”
  赵桓瞪了一眼庄成益,然后才笑着说道:“朕只是听说身毒佛教势微,又念及三藏法师曾自身毒取回佛经,便想着可否由我大宋的一些大德高僧,前往西域、身毒弘法?如此,倒也算是一桩美谈?”
  这下子,不光庄成益明白过来了,就连礼部尚书方子安也明白过来了——我说怎么好好的把我这个礼部尚书也给喊进宫来了,合着就是要发配一群秃驴,由我礼部出具文书呗?
  然后方子安躬身道:“礼部可以给通关文牒。”
  方子安甚至都想好了在通关文牒上面写什么内容了——这些秃驴是大宋的,要么让他们过去,要么我大宋皇帝带兵过来。
  当然,这话得写得文雅一点儿,得显得有文化,不能这么直白,毕竟自己手里有刀,这说话就得讲究个技巧,不能一上来就先磨刀往人脖子上架。
  然后庄成益一合计,觉得这事儿也有得搞。
  毕竟那些秃驴不事生产,还特么不交赋税,这国库里面空得都能跑马了。现在官家要把这些秃驴都弄出来,那出来的土地是不是就可以分给百姓了?
  百姓种地得交税,就算这税钱再少,估计也能买几只猫,让它们在国库里面抓老鼠。
  再然后,庄成益和方子安就一起把目光对准了何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