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38

  另外,李卿所说的冗官之患,朕此前也多有考虑,只是想着太原之危未解,便暂时搁置下了,既然李卿现在又提出来了,那朕也说一说朕的意见,诸卿也帮着参谋一番。”
  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了两步之后,赵桓才笑眯眯的道:“朕的意思是,六部尚书只有一个,同知六部尚书不能超过两个,以后去掉权、知等称呼,本职官处理本职官的事情。
  譬如李卿,既为观文殿学士,又为吏部尚书,身上便没有其他闲职了吧?”
  赵桓的话音刚刚落下,除去李纲和李若冰等人之外,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们都将目光投向了赵桓身后不远处的珠帘。
  大宋的朝堂很有意思,太后基本上都是旧党,皇帝基本上都是新党,皇帝想要改革,太后主张守旧,自打从赵二开始就一直是这么玩的,现在赵桓尊元祐皇后为隆祐太后,却不知又是个什么局面?
  就连赵桓也在关注着珠帘后的动静。
  但是珠帘后面没有任何动静。
  当初的元祐皇后,现在的隆祐太后,既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就连咳一声的意思都没有。
  跟大宋的其他太后们不同,对于隆祐太后来说,当今官家是赵桓而不是赵吉翔那个废物,官家愿意怎么折腾是他的事儿,只要不把这大宋折腾的遍地烽烟就行。
  更重要的是,当初赵桓去瑶华宫相请的时候说过有办法应对城外的金兵,现在城外的金兵已经被打退了,是打退,而不是靠议和才让金兵退却。
  当初赵桓说要亲征太原,现在赵桓就实打实的准备亲征太原,物资,粮草都已经齐备,今天就是出征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这种言出必果的官家,跟大宋其他的官家们实在是太不一样了,隆祐太后也想看看,赵桓到底能折腾出什么花样儿。
  赵桓也长舒了一口气。
  珠帘后面没有任何反应,其实就是最好的反应。
  赵桓请隆祐太后家垂帘听政,目的是想要借着隆祐太后的身份来强压赵吉翔,可不是想要给自己头上再套一层枷锁。
  “这事儿暂且这么定下,李卿再跟李太宰他们好好商议商议,回头拿出个章程来给朕。”
  待李若冰躬身应了之后,赵桓又接着道:“朕亲征之后,由朕的皇伯母,隆祐太后她老人家垂帘听政,皇后与皇长子监国。”
  赵桓扫了一眼殿中的群臣,嘴角挂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嘲讽:“晋李纲为太宰,晋李若冰为少宰,兼任吏部尚书,迁何灌为四门防御使,统管京中军事。另外,郓王与康王都陪朕一起北上伐金,”
  殿中群臣还是那副无所谓的样子——
  官家愿意亲征就让他亲征好了,反正劝也劝不住,不让大家往亳州送奏疏那就不送,只要不影响大家唱歌跳舞逛青楼就好。
  郓王赵楷却是满脸的不情愿:“官家以万乘之尊去救太原,臣弟陪同北上也无话可说,只是上皇他老人家……”
  赵桓挥了挥手,瞧了一眼默不作声的康王赵构,又瞧了一眼郓王赵楷,忍不住嘲讽道:“上皇他老人家不是在亳州烧香么?让他慢慢烧就是了,什么时候烧够了,他老人家就自己回京城了,用不着你担心。
  现在城外没有金兵围城,完颜宗望仓皇北顾,朕又命人将龙德宫收拾了一番,保证能让上皇他老人家往的舒坦,睡的安心。”
  上皇?他赵吉翔有脸说自己是大宋的皇帝吗?
  冷笑一声后,赵桓干脆不再理会赵楷,反而又将目光投向了李若冰:“李卿是吏部尚书,以后该怎么选官也该心中有数,别再让张劝那种货色混居庙堂。”
第18章
一群猪队友啊!
  子曾经曰过,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太原本身就是汴京的门户,如果太原方面出了问题,整个汴京也就面临着无险可守的局面,就算赵桓弄出来再多的热气球和掌心雷能干翻金兵,但是人家不跟你刚正面,你装备再先进又能怎么样?
  当然,赵桓也可以选择直捣黄龙,毕竟天朝的太祖爷曾经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但是,粮道!粮道!粮道!
  赵二是怎么成就高粱河车神威名的?大宋的头号开国名将曹彬又是怎么二十万开国精兵全部葬送的?
  除了赵二那个想要靠阵图玩远程微操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被耶律休哥断了粮道!
  这个问题对于赵桓来说同样存在,毕竟汴京城离着黄龙府没有十万里也有八千里的距离,无论赵桓带多少马仔和多少装备,面对来去如风的金兵也一样会蛋疼。
  也正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所以赵桓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稳扎稳打,一点点儿收回故唐故土,一点点儿的把战火烧向黄龙府。
  而在收回汉唐故土之前,就必须先救援太原,保住太原这个汴京城的门户,然后再一点点儿的向北推进。
  更何况,赵桓还不只是单纯的要去救援太原。
  离京一段时间,有孟太后垂帘听政,有皇后和皇长子监国,又有李纲等人辅政,乱子估计是出不了什么大乱子,但是愿意咬钩的鱼儿肯定会钓不少。
  毕竟总有些人会死心塌地的跟着赵吉翔混,比如当初的李邦彦和白时中等人,尽管现在这两个一个下狱一个被发配回了老家,但是像他们一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对于赵桓来说,早早的把这些隐患都借机清理掉,总比留着这些废物给自己添堵要好的多。
  ……
  “蔡京呢?”
  亳州,行在。
  赵吉翔坐在小一号的龙椅上,手中不住的翻看着汴京和各地州府送来的题本(奏疏)。
  童贯低声道:“回官家,蔡京迁儋州,按路程算,应该快到潭州了。”
  赵吉翔抿了一口茶水,淡定无比的道:“还有,以后不要再称呼朕为官家了,官家在汴京城中,朕如今,也不过是一老拙罢了。”
  “官家……”
  童贯直接抹起了眼泪:“在老奴的心里,您永远都是这大宋的官家,也是老奴的官家,老奴这辈子,就只认您这一个官家!”
  罢了,不说这些了。
  赵吉翔淡淡的嗯了一声,皱的如此老树皮一般的脸上终于展现出几分笑意:“也只有你,才会如此忠心耿耿的跟着朕了。对了,汴京现在怎么样了?”
  “回官家,金兵已退,只是李邦彦因为恶了当今,已经被投入天牢,白时中也被置官去职。”
  童贯道:“另外,汴京刚刚传来的消息,当今有意亲征太原,因此尊元祐皇后为隆祐太后,由元祐皇后垂帘听政,皇后和皇长子监国,以李纲为太宰,留守汴京辅政。”
  “元祐皇嫂?他尊朕的皇嫂为太后?朕近在亳州,他宁肯请朕的皇嫂垂帘,也不请朕回去主政?”
  赵吉翔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了下来:“这个逆子!他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
  “官家息怒。”
  童贯劝道:“官家巡幸亳州,当今许是想着亲征太原,胜负未为可知的原因?”
  “你不用再劝朕,也不用再安慰朕了。说什么想着亲征太原,胜负未为可知,这种话拿来糊弄三岁的小孩子也就罢了。”
  赵吉翔叹了一声道:“在你的眼里,朕还是大宋的官家,在他的眼里,朕已经不再是大宋的官家。”
  当听童贯说到赵桓尊元祐皇后为隆祐太后,并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皇后朱氏和皇长子赵谌监国的时候,赵吉翔就已经想明白了一切——
  说赵桓想着亲征太原,胜负未为可知的原因是有的,但是赵桓的安排也已经说明了,哪怕是真的出了意外,继承皇位的也是皇长子赵谌。
  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他赵桓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这个父皇!也从来没把自己这个上皇当回事儿!
  “官家,既然金兵已退,当今又要亲征太原,咱们要不要回汴京?”
  眼看着赵吉翔的脸色难看的跟吃了狗屎一般,童贯便又接着劝道:“当今毕竟年轻了些,虽然老奴也盼着他亲征能得胜而归,只是围困太原的乃是完颜宗瀚,非是完颜宗望可比,万一……
  老奴说句不该说的,万一要是有什么不忍言之事,隆祐太后和当今皇后妇道人家,皇长子又年幼,这大宋还是得靠官家来主持局面不是?”
  赵吉翔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嗯了一声之后问道:“郓王和康王呢?”
  “回官家,当今命郓王和康王随军。按照日子推算,只怕现在早已经出发了。”
  童贯道:“老奴听人说,当今此前曾因为各地奏疏送往亳州不送汴州的事情大发雷霆,若是官家要回汴京,还当早做打算才是?”
  “嗯。高俅呢?”
  赵吉翔开始盘算着手里的可用人手。
  童贯不用说,现在手里有三千胜捷兵,而且忠心耿耿,不会出什么问题。
  倒是高俅,自打上次跟童贯闹翻了之后,就带着三千禁卫去了泗上。
  如果高俅依旧为自己所用,那三千禁卫控扼淮津,就是一股绝佳的助力,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
  “回官家,高太尉还在泗上,随时等候着官家的旨意。”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童贯也顾不得自己跟高俅之间的私怨了。
  官家能回到汴京主政,那自己的荣华富贵倒还能保得住,万一当今在太原得胜而归,只怕官家就再也没有还政的机会。
  一旦到了那般局面,像自己和蔡京、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六贼”,估计没一个能活下来的。
  没听那些无知愚夫愚妇们唱么:“打了桶,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这个菜是指的蔡京老匹夫,这桶指的可就是自己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