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338

  “后面你打算怎么安排金富轼和朴精光?”
第252章
大宋的百年积弊
  金富轼和朴精光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毕竟是能够遗臭万年的秦会玩亲自出手,又有户部右侍郎汪吉在旁边敲边鼓,而金、朴两人在滦州边市所见的一切,又在无时无刻的证明着秦会玩这些套路的正确。
  尤其是秦会玩特意带着金富轼和朴成性去了一趟刚刚开始修建,可是花了大半年时间也只是堪堪打完城墙地基的顺天府新城之后,就算金富轼和朴精光再怎么精明,也难免争着抢着上了秦会玩的担架。
  当然,金富轼和朴成性放在高丽还勉强能有点儿地位,但是放到大宋来说,就连个屁都不是了。
  赵桓把这两个家伙扔给秦会玩之后就没再关心过。因为跟两个棒子相比,赵桓更关心大宋自己的问题。
  忠烈祠的问题,军队的问题,驿站的问题,行政区划的问题,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赵桓头大如斗——
  忠烈祠的问题算是最好解决的,只要花钱就能解决。
  可是剩下的那些问题呢?
  军队不堪大用是明摆着的事实,之前能出现二两多禁军被二十七个金兵追着打的破事儿,现在甚至都能出现雷州水师在海上跑错路的破事儿。
  驿站也是一样。
  大宋的驿站系统是接受兵部和枢密院双重管辖的,兵部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的配备等等问题,而枢密院则是处理关于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等事务,两个机构互相制约,不得擅自专权。
  然而实际上,大宋的馆驿系统已和通信邮递完全分开,仅仅履行一种接待过往官员投宿的职责,而传递政府公文和书信的机构,另有名目,总称为“递”,又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
  负责送信的递有“递夫”,又称为铺兵,一般由地方上的厢兵充任,是传递文书的主要人员。邮置人员由民改为兵,这是从北宋初年时赵大所制定的规矩,因为“前代置邮,皆役民为之”,给百姓增加很大负担。
  赵大登基之后“即革此弊”,开始“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更设置专门的驿卒,以此来减轻百姓负担。
  但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有把好经念歪的本事。
  铺兵“昼夜往来,备极劳苦”,按规定他们应该由朝廷按月拨给的粮饷,然而官吏们层层克扣下来,却常常使得这些铺兵们处在衣食无着的境地。有的“盘缠缺乏,多饥冻僵殍”,有的“衣食不给”,“率被笞捶”。
  为了活命,这些铺兵和铺夫,只得啸聚山林,落草为寇。而为了防止铺兵逃跑,大宋朝廷则是大手一挥,玩起了老套路——把这些铺兵们当成囚犯一样刺面,刺臂。
  然后这些铺兵们就越发的不愿意当这个兵。
  恶性循环之下,大宋的驿站系统基本上也废的差不多了。
  至于行政区划的问题,则是更加的操蛋。
  大宋的行政区划是路,大概相当于明朝时期的省,略似于唐代的“道”。
  但是,大宋朝廷虽然号称有26路,然而实际上在靖康元年之前却只有二十四路,到现在靖康三年年末,大宋的实际控制地盘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六路,如果再把甘肃布政使司和交趾布政使司按照路的规模拆分一下,估计大宋的“路”最少也得三十多个。
  而路的编制下面还要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
  然而就是在如此复杂混乱且极度臃肿的行政结构下,又催生出了扑买制这么个小朝廷制度,令赵桓这个穿越者都感到脑袋瓜子嗡嗡的。
  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又很难解决——如果真的很容易就能解决,赵桓在当初灭掉西夏之后就应该开始着手解决了,又何至于拖到靖康三年年末?
  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在表面上来看,驿站的问题是驿站的问题,军队的问题是军队的问题,行政区划的问题也跟驿站和军队不挨边。
  然而实际上,除了驿站之外,剩下的行政架构问题以及军队的问题,可谓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行政区划如果改制,不光路及下设的官僚机构要改制,就连驻军和驿站肯定也要跟着改。军队要改制,行政区划和驿站同样也得跟着改。就连积弊百十年的驿站要改也绝不是那么好改的。
  或许赵家皇帝们原本就是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摊地方官员和将领的权柄,让朝堂和军队互相制约也层层制约,从而达到任何人都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目的。
  但是随着大宋的政治局面越来越复杂,官僚系统越来越臃肿,军队越来越完犊子,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就开始慢慢显现了出来。
  国库的大半收入都在放在维持这套系统的运转上,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别以为穿越者就能轻易的改变这些问题——穿越者就好牛逼的?
  哪怕这个穿越者是皇帝,也有当皇帝的经验,面对着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一样会麻爪。
  那些穿越后当了皇帝之后以为自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大把后世的经验直接拿来用的,不先把自己玩死就不错了——王莽同志了解一下?
  除了王莽同志,大明还有朱厚照和朱由校这两个倒霉蛋,那可是活生生摆在眼前的例子。
  所以,赵桓才会在穿越之初仅仅只是不疼不痒的提出来几条能怼金兵的法子,而且对此并不是很上心,甚至有些坐视完颜宗望兵围汴京的意思在里面。
  因为只有等完颜宗望真的兵围汴京了,赵桓才能借机握住军权和皇城司。而军权和皇城司,才是一个皇帝安身立命的根本之年在。
  也别说赵桓心黑。
  心不黑也当不了皇帝。
  而现在摆在赵桓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该从哪里入手?
  驿站暂时不需要考虑。因为驿站本身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无论赵桓怎么改怎么弄,暂时都不会对大宋的稳定产生影响。
  那么究竟是先从行政架构入手?还是先从军队入手?
第253章
朕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正所谓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又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就像后世那些欠更不还的网络小说作者一样,欠上几百章的更新之后也就无所谓还不还了。
  现在摆在赵桓眼前的问题自然也是一样的。
  反正行政机构职权重叠要解决,官僚臃肿的问题要解决,枢密院和军队里面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也要解决。
  与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慢慢来,倒不如直接干脆痛快点儿,一次性就把这些问题全给处理掉。
  所以赵桓就先把目光瞧向了无心,问道:“无心,你跟在朕的身边有多少年了?”
  无心躬身道:“回官家,奴婢打小儿进宫,入宫之后便陪在官家身边,如今已是整整三十年了。”
  赵桓嗯了一声,却又似笑非笑的问道:“那你说,朕能不能信得过你?”
  无心被问得有些懵,旋即便跪倒在地,拜道:“奴婢这条命便是官家的,官家要奴婢生,奴婢便生,官家要奴婢死,奴婢便死!”
  “起来吧。”
  赵桓淡淡的吩咐了一句,又接着问道:“朕让你筹备的内行厂和净军、御马监,都筹备的如何了?”
  无心从地上爬了起来,躬身道:“回官家,如今侍卫在官家身侧的,多半便是内行厂和净军的人手,皇城司和殿前司的在外围。至于御马监,也已经筹备好了,而且御马监的人手是从禁军之中抽调精锐而成,随时可用。”
  赵桓半眯着眼睛嗯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忽然开口吩咐道:“去传太宰李纲、户部尚书庄成益、吏部尚书李若冰、工部尚书高子安、礼部尚书方子安、兵部尚书李文德、刑部尚书谷克成,还有御史台沈颢他们几个进宫来见朕。”
  无心躬身应下,心中却是一颤,随即便倒出着出了大殿。
  ……
  “朕欲废门下省、尚书省,留中书省。六部各司其职,归于门下省。”
  “废路。置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以其主官统管全局,依六部例置副官,布政使司为厅,州为局,县为处,乡为科。”
  说完之后,赵桓又让无心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地图铺开,指着地图上已经划出来的圈子道:“加上甘肃和交趾、析津府等地,朕将大宋划分为三十六处布政使司。”
  “以六部为例。既有三十六处布政使司,每部便该有三十六个清计司,应对各处对应的布政使司衙门。以后若是再增加新的布政使司,便只需要增加对应的清计司。”
  “驿站此后归兵部管辖,枢密院不再管理驿站事物。”
  “六部也只是一个统称,回头还要增设如商务部、交通部等衙门。总的来说,就是一个衙门管一摊子事儿。一个萝卜一个坑。”
  “没有权,没有知,该是哪个官位就老老实实的干哪个官位该干的事情。若是还想跟以前一样混日子,那就给朕把脑袋洗干净了等着。”
  “吏部这段时间多忙一忙,统计一下在册的官员,按其四格八法考核成绩为准,能者上,庸者下。”
  “以后不许地方官员私募吏员,改为朝廷统一派遣。这事儿归吏部来管。”
  “大理寺归于中书省,御史台则独立于六部之外,同样要各设三十六清计司。另外,御史台与皇城司、殿前司等衙门一样,直接对朕负责。”
  “朕的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晴天霹雳。
  对于李纲和李若冰等人来说,忽然间听到赵桓的这些安排,无异于大晴天的遭了雷霹——
  大宋立国至今一百六十余年,历代官家倒是都挺喜欢玩改革。可是从来就没听说过哪一任官家敢这么玩啊!
  这是直接把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和制度彻底给全盘推翻重来了啊!
  跟其他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后,身为当朝太宰的李纲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躬身道:“启奏官家,此事是不是应该缓缓图之?全盘变革,毕竟影响太大,一个不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