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359


老朱祖上八辈贫农,对有钱人有着一种天然的仇视,哪怕他做了皇帝也不改初心,否则当初沈万三也不会落得流放的下场,可以说他这辈子最恨别人在自己面前炫富,而现在这帮富商虽然是为朝廷捐钱,依然引起了老朱的不满。
看到自己老爹的红眼病又犯了,朱标也有些哭笑不得,当即站出来劝道:“父皇,商人们买东卖西,加速商品的流通,虽然自身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于国于民也都十分有利,正所谓士农工商,缺一不可啊!”
李节也暗自撇嘴,对于老朱奇特的逻辑,他早就已经习惯了。
老朱虽然生气,但并没有失去理智,很快就冷静下来,随即就看向李节再次问道:“正所谓无奸不商,这帮奸商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拿出这么多钱吧?”
“陛下英明,这些富商愿意拿钱出来,倒是提出三个条件,不过其中两个条件与朝廷无关,需要他们与张定边等人去谈,而朝廷唯一需要答应的,就是同意让他们的船队跟随张定边等人出海,日后也能自由来往于倭国与大明!”李节再次一笑道。
李节在富商谈判时耍了个花招,他提出那三个条件时,事先并没有征得朱元璋的同意,不过除了出海权外,另外的专营权与优先交易权,都需要他们与张定边去谈,而张定边等人就是一帮穷鬼,只要富商出钱,无论什么条件他们都会答应,唯一麻烦的就是老朱这边,如果老朱不点头,富商们的船就出不了海。
说白了,李节玩了一次空手套白狼,先向富商许诺,然后又拿着富商给出的捐款数额来说服老朱,接下来就看老朱的选择了,如果老朱想拿到钱,就必须同意富商们的船队出海。
当然老朱也可以不同意条件,然后强逼富商出钱,但这种事影响却太恶劣了,但凡老朱有点脑子就不会去做。
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老朱家开眼界
暖阁之中,李节与朱标、朱允熥三人都默默的站立在一旁,朱元璋则坐在书案后陷入到沉思之中,一边是诱人的八十三万贯,另一边则是给海禁开个口子,这让他一时间也有些难以抉择。
任何政策都有延迟性和惯向性,海禁也是如此,本来朱元璋并没有海禁的打算,只是倭寇的出现,才导致了海禁,也就是说,海禁政策出现时,倭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海禁这个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些效果,但时间一久,反而会损害沿海百姓的利益,甚至一些百姓干脆投身倭寇,导致倭寇越来越多,如此一来,一个明明针对倭寇的政策,反而变成了利好倭寇的政策。
然而这里就要提到海禁的惯向性,因为大明从一开始就实施的是海禁政策,这个政策一旦定下来,后面的人就很难改变,哪怕后来的人看出海禁的危害,但也无力改变,因为这条政策已经成型,甚至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想要废除这条政策,就会遭到无穷的阻力。
也正是在这种惯性之下,海禁的政策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的历史,虽然中间偶然有“隆庆开关”这样的开海之策,但也只是在海禁上打开一条小缝,并没有动摇海禁的根本,在这种巨大惯性下,哪怕是后世的皇帝,也很难废除一条早就与无数人捆绑在一起的政策。
李节正是知道上面这些,所以当初汤和要加强海禁时,他才会拼尽一切的阻止对方,甚至不惜和对方闹翻,因为海禁每加强一次,就会让它的惯性增加一分,最终挟裹无数人的利益滚滚而下,到时任何人都无法让它停下来。
万幸的是,现在海禁并没有实施太久,还没来得及捆绑太多人的利益,而且朱元璋也还活着,所以他如果想要改变这条政策的话,比之后世的皇帝要容易的多。
李节联络那些富商,一是给张定边他们筹措军资,二来就是借机打破海禁,就算无法彻底废除,也要在海禁上撕开一道口子!
只见朱元璋沉思了好一会儿,这才终于抬起头看向李节,然后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忽然道:“你好像很讨厌海禁?”
“是,臣的确很讨厌海禁!”李节也没有丝毫的隐瞒,当即十分坦白的道,之前他因海禁差点与汤和闹翻,现在又想方设法的撕开海禁的口子,这些肯定都瞒不过老朱,与其抵赖,还不如直接承认。
“为什么?”朱元璋步步紧逼的追问道,他并不认为海禁有什么问题,就算倭寇没了,但海禁依然可以增强大明沿海的警戒力度,从而防备其它的危险。
李节这时犹豫了一下,随即猛然抬头道:“陛下可否将臣献上的地球仪取来?”
上次李节献上地球仪,本想给老朱讲一下当今世界的形式,可是却因为与袁监正的争论,导致后来的热气球飞天,李节也根本没来得及讲解。而老朱在收下地球仪后,也并没有再提过地球仪的事,好像在他看来,地球仪就是个新奇的玩物,并没有被他放在心上。
“地球仪?”朱元璋听到这个名字才想起来之前李节送给自己的东西,当即吩咐身边的太监道,“去把地球仪取来!”
太监答应一声飞奔而去,不一会的功夫,地球仪就被放到朱元璋面前的桌子上,李节上前仔细打量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地球仪虽然在来之前被擦拭过,但有些边角却还是带着灰尘,显然老朱收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
这么重要的东西,老朱却扔到一边吃灰,李节也不禁暗自摇头。
其实老朱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对于老朱来说,他已经打败蒙元、收复华夏故土,甚至连丢掉数百年的的燕云十六州也被他收了回来。
只是这时的华夏大地已经一片疮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老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理国内上,连之前倭国的挑衅都忍了下来,如果不是贪图倭国的银矿,恐怕他根本不愿意在倭国身上浪费精力。
老朱的想法并没有错,只不过这个世界的局势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变化期,如果一心只是埋头造车,迟早会被这个世界给抛弃,幸好李节来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打开老朱父子的眼界,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
只见李节这时走到地球仪前,然后伸手抚摸了一下球面上的陆地与海洋,随即这才猛然抬头,问出一个十分惊人的问题:“陛下,在您看来,蒙古人真的败了吗?”
“废话,蒙元的天元帝已死,他的儿子要么被俘,要么被杀,蒙元再无皇帝,这还不算失败算什么?”朱元璋闻言也是一瞪眼道,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了八万余人,当时蒙元的最后一任皇帝天元帝虽然逃脱,但很快就被部下所杀,这也标志着蒙元彻底灭亡。
“不!陛下您只打败了大元,而不是打败了蒙古人!”李节却坚定的摇了摇头道。
“一派胡言,蒙古人不就是大元吗?”朱元璋闻言也是气的一拍桌子道,毕竟驱逐蒙元是他平生最得意的功绩,现在却被李节否认,换做另一个人的话,恐怕早就被他一刀砍了。
“陛下,您可知道当年蒙古人向外扩张时,占据的领土区域有么广阔吗?”李节却是丝毫不惧,而是再次反问道。
“哼,区区一帮蒙元鞑子,打下中原已属侥幸,难道他们还能打到天边去不成?”朱元璋闻言却是不屑一顾道,毕竟在华夏人心中,天下的概念就是指整个华夏大地,至于华夏大地之外的地方,根本不值得他们关心。
“陛下说对了,这帮蒙古人真的打到天边去了!”李节却是面色凝重,随即伸手一指蒙古人起源的草原之地,“蒙古人从这里起家,先灭西辽、后灭西夏,再灭高丽与金国,后又组织数次西征,兵锋之盛锐不可挡……”
李节讲述着蒙古人崛起的过程,手指也开始沿着蒙古人征服的路线移动,一个个古老的国家与城池被蒙古人征服,中亚、西亚、欧洲等等全都被划入蒙古帝国的范围,最后连偏安一隅的南宋也被蒙古人征服,整个蒙古帝国就形成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朱元璋刚开始也颇为不屑,可是随着蒙古帝国的疆域越来越大,他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当最终的蒙古帝国成型时,他这才发现,整个大明的领土对于蒙古帝国而言,竟然还不到总领土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他就算灭掉了蒙元,也只是打败了三分之一的蒙古人。
其实李节也是取了个巧,蒙古帝国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帝国,本身就是由几个汗国组成,而且这些汗国很快就陷入到分裂与兼并之中,特别是在蒙元被灭后,现在也只剩下中亚一带的贴木儿帝国还能维持蒙古人的辉煌,至于其它的小汗国,已经不足为虑了。
只见朱元璋脸色难看的沉思了好一会儿,最后这才开口道:“你说这些到底是想告诉朕什么?”
“臣只是想告诉陛下,这天下广阔无际,大明虽然强大,但并非无敌,就算是以蒙古人的兵锋,也不过占据了世界的一小部分,远谈不上征服整个世界!”李节再次郑重的开口道。
“那你的意思,是让朕去征服整个世界?”朱元璋说到最后也是撇了撇嘴,他虽然自信,但并不自大,特别是在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后,以大明的实力,除非他能再活五百年,否则根本不可能征服整个世界。
“陛下误会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征服世界还有些难度,对于陛下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能关闭国门,而是要与世界各国保持联系,能够随时把握这个世界的格局变化,而海洋则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李节终于讲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李节的这些话可不仅仅是对老朱说的,也是对旁边的朱标和朱允熥说的,就算老朱听不进去,朱标父子能听进去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大明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
只见朱元璋听后却是闭目不语,似乎是在消化着李节所讲的内容。
而朱标则是一脸的忧虑,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蒙古人竟然建立了如此广阔的帝国,现在大明虽然灭掉了蒙元,但外面依然有蒙古人存在,万一他们杀向大明,为蒙元报仇怎么办?
朱标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帖木儿帝国,就是在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后,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东征大明,当时正是朱棣在位,大明的兵锋也是强盛之极,如果这两大强国碰撞在一起,肯定会是一场空前的决战。可惜帖木儿在东征路上就死了,导致这次东征也无功而返。
相比之下,朱允熥却激动的小脸发红,他以前只知道大明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大明,可现在才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太无知了,大明之外竟然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既然连蒙古人都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域,那大明为什么不能?
第一百三十三章
沈家送礼
朱元璋闭目沉思,朱标三人肃立在一旁,也不敢出声打扰。
本来李节还在考虑,是不是把美洲的金山银山,以及亩产几千斤的粮食也讲出来,不过在考虑再三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他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美洲的金山银山还好理解,毕竟有倭国的银矿在前,不过亩产几千斤的粮食可就有些太夸张了,特别是老朱本就是农民出身,对于粮食的亩产最清楚不过,以他的固执,想要让他相信这世上还有亩产几千斤的粮食简直难比登天。
所以除非能拿出实物,否则很难让多疑的老朱相信,可是美洲实在太远了,李节上哪去给他找土豆和红薯?
这时朱元璋终于睁开眼睛,随即扫视了一下李节三人这才开口道:“这件事朕要好好的考虑一下,你们都下去吧,明天朕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听到朱元璋竟然没有做出决断,李节也有些失望,不过他也不敢再说什么,当即与朱标、朱允熥告退。
刚出暖阁,朱标就一把抓住李节,表情也有些急切的问道:“李节,既然外界还有那以多蒙古人,那他们会不会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殿下放心吧,蒙古人虽然打下那么大的疆域,但大部分都已经分裂成一个个的汗国,而且他们在当地立足之后,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暂时不会对咱们大明产生什么威胁!”李节笑着回答道。
虽然西边的帖木儿十分强盛,但李节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中亚与大明相隔太远,就算对方真的远征,也需要跨过沙漠与戈壁,劳师远征之下,后勤肯定有问题,又要面对如日中天的大明,别说帖木儿了,就算是铁木真重生也会大败而回。
听到李节的回答,朱标这才放下心来,这时朱允熥却激动的插嘴道:“父亲,蒙古人只不过是咱们大明的手下败将,他们要是真的敢来,那咱们就反杀回去,把蒙古人抢占的土地都夺下来,我倒是想看看极西之地是什么样子?”
“口气不小,不得你得先有你皇爷爷的本事才行!”朱标听到儿子野心勃勃的话倒是没有生气,当即笑着提醒道,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就会变得畏首畏尾起来,并不是他们胆小了,而是他们身上的牵挂越来越多了。
李节听到朱允熥的话也是哈哈一笑,朱允熥的表现让他越来越满意了,大明需要改变,这就需要一个有激情有理想的帝王来掌舵,朱元璋和朱标已经定型,他能影响的不多,但朱允熥年纪还小,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
傍晚时分,李节回到家中,本来他还想去舅舅刘英那里探望一下,毕竟刘英准备回老家避风头,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动身,另外最近刘义也没来,难道是在准备铁册军的事?
可惜这几天李节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今天回来也晚了,幸好现在事情忙的差不多了,现在就等朱元璋表态了,事情忙完后,他就有时间去探望一下刘英了。
第二天一早,李节再次入宫,他并没有急着求见朱元璋,而是去了左春坊和朱允熥一起上了会课,等到课上到一半时,才接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允熥本来也想去,却被讲课的先生给批评了一顿,所以他也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到位子上继续听课。
李节快步来到暖阁,当他进到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地球仪被摆放在朱元璋的案头,这让他也是心中一喜,因为这可是一个极好的兆头。
果然,朱元璋看到李节进来后,直接就开口道:“那些商人的条件朕答应了,接下来你负责与这些商人接触,并且与户部配合,把这些钱粮送到张定边他们手中!”
“谢陛下!”李节闻言也是心中一喜,当即行礼道,虽然进来时已经有了猜测,但直到听到朱元璋亲口答应,他的心也算是彻底的放了下来。
不过就在李节的话音刚落,朱元璋却再次开口道:“张定边他们应该用不了这么多的钱粮,所以户部与你交接时,会扣下一部分,毕竟朝廷也不容易,处处都需要用钱!”
李节闻言也是暗自撇嘴,老朱还真是雁过拔毛,连张定边这帮穷鬼的钱粮都扣,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当初朱元璋答应的条件,顶多也只是花费二十万贯,现在多了好几倍,这么多钱粮肯定不会大方的全给张定边。
想到这里,李节也立刻点头道:“臣明白!”
“很好,你去办吧,户部那边也会很快派人与你联系!”朱元璋说完一挥手道,他一向都是雷厉风行的人,只要做出决定,就绝不会拖沓。
李节当即告退,心中也满是激动,随着朱元璋的点头,海禁也总算被他撕开了一道口子,接下来就要看张定边他们的表现了,如果他们能打下九州,就能促使大明与九州之间的商业交流,虽然倭国只是海贸的其中一条路线,但只要把这条线经营好,日后再开发其它的路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李节出宫之后,立刻就再次来到镇抚司,然后派锦衣卫把那些富商召集起来。这些富商也一直焦急的等着李节的消息,所以很快就再次来到镇抚司。
“陛下同意了!”等人到齐后,李节立刻当众宣布道。
下面的商人听到这个喜讯后,有人高兴的直拍桌子,有些则是热泪盈眶,有人更是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更有人激动的大喊大叫,毕竟压在身上多年的枷锁终于要打开了,这就像是一个坐牢多年的人忽然间重获自由一般。
等到这些人冷静下来后,李节这才与他们商议起出资的具体事宜,毕竟这些人出资可不是真的拿出钱来,事实上就算是以他们的身家,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更多的则是各种物资折算成钱,比如顾学文捐了十万贯,其中有八万贯都是各种实物。
这些实物有粮食,有布匹,甚至还有铁锭之类的,都需要运输到宁波港,幸好那个姓陆的大商人本身就是造船的,他捐的钱主要折算成了船只,所以只需要各家出人,就能把物资运送到宁波港,至于这些商人与张定边的谈判,到时李节也会帮着他们联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