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359


李节闻言调整了一下心情,随即这才笑呵呵的转过身,看到船舱中满面红光的汤和时,也是笑着上前道:“汤爷爷您今天似乎心情不错啊,难道是因为离开京城的原因?”
“想知道?”汤和向他眨了眨眼,随即拍了拍身边的椅子道,“你要是能把我灌醉了,我就告诉你!”
“汤爷爷您这可就难为我了,谁不知道您是海量?”李节迈步走进船舱坐下,脸上却露出为难的表情道。
今天汤和的表现也十分奇怪,早上天还没亮呢,他就派人把李节拉上马车,甚至都不让李祝夫妇二人送李节,直接就拉着李节出城来到长江边的码头,坐上船火急火燎的离开了京城。
“少废话,今天我高兴,咱们不醉不归!”汤和说着伸手从桌子下面提出一坛约有十斤的美酒,拍开封口就给两人各倒了一碗。
李节看到汤和竟然用碗喝酒,脸都快绿了,他本来就不喜欢喝酒,酒量也很浅,估计这一碗没喝完他就直接躺地上了。
不过让李节意外的是,汤和并没有逼着他喝酒,而是自己端起碗一饮而尽,至于李节喝多喝少都无所谓,哪怕陪着他抿上一口湿湿嘴巴也行。
在这种情况下,李节的一碗酒才喝了一小半,汤和却已经喝上七八碗,整个人也有了六七分的醉意。
“小子,想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急着拉你离京,又为什么这么高兴?”汤和再次把一碗酒喝完,随即把酒碗重重的端在桌子上道。
“当然想!”李节说着也再次给汤和倒了碗酒。
“嘿嘿……”这次汤和并没有急着喝酒,而是醉醺醺的一笑,随即打了个酒嗝这才道,“告诉你也无妨,刚接到的消息,鲁王死了!”
“什么!”李节闻言也吓了一跳,鲁王朱檀也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母亲是郭宁妃,曾经在马皇后去世后暂时管理后宫,郭宁妃的两个兄弟郭英、郭兴,与汤和一样都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两人也都因战功封侯。
朱檀是郭宁妃唯一的儿子,背后又有两个强力的舅舅,所以朱元璋对他也颇为宠爱,朱檀仅仅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藩王,封地还是孔孟故里的鲁地,可以说除了朱标等嫡子外,就数朱檀的待遇最高。
看到李节震惊的样子,汤和却是轻笑一声道:“有什么好惊讶的,朱檀这个混帐早就该死了!”
“等一下,我记得鲁王好像是您的女婿吧?”李节忽然想到一件事,当即再次震惊的问道,汤和的女儿好像就嫁给了鲁王朱檀,可是现在听汤和的话,似乎他巴不得这个女婿早点死?
“女婿?”汤和端着酒碗的手却忽然抖了一下,随即猛然把酒碗一摔,满脸狰狞的怒吼道,“老子的女儿都没了,还有什么狗屁女婿!”
李节也吓了一跳,紧接着就见汤和的孙子汤晟从外面跑了进来,当即上前扶住他劝道:“祖父息怒,姑姑的事都已经过去了,您万不可因此事气坏了身子!”
也许是孙子的劝说有了作用,汤和也终于缓缓的坐了下来,只不过这时的他老眼通红,两滴浊泪也滚落下来,整个人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汤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节这时满脑子疑问,于是低声向汤晟问道。
只见汤晟这时也是长叹一声,随后这才把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原来汤和嫁给朱檀的那个女儿已经死了,而且还是被朱元璋赐死的。
说起朱檀这个人,李节倒是知道一些,这个人最有名的就是迷信方士,服食金丹,本来他自己作死也没什么,哪怕把元素周期表都给吃全了也没问题。
可偏偏朱檀走了邪路,他听信术士的话,竟然用男童的下体练药,为此惹得山东一带民怨沸腾,朱元璋知道后,恨不得亲手宰了这个儿子,但毕竟是亲儿子,他也下不去手,于是就把儿媳妇汤氏给杀了,理由是她没有尽到劝诫丈夫的责任。
当然朱檀也没好过,朱元璋将他处以髡刑,也就是将全身的毛发剃光,正所谓身发体肤,受之父母,朱元璋剃光儿子的毛发,几乎就相当于不认这个儿子了。
“李兄,我姑姑死的太冤了,她一向胆小,鲁王他要胡作非为,哪是我姑姑能劝得住的?”汤晟说到最后也哭着开口道,他只比那位姑姑小几岁,小时候他就经常跟着姑姑身后跑,却没想到遭此横祸。
李节听完也叹了口气,以前他就感觉汤和对朱元璋的态度有些奇怪,似乎是四分畏惧、四分尊敬,另外还有两分怨气,之前他不知道这两分怨气从何而来,现在总算是知道了。
不过这也让李节心中冽然,连汤和这样的功臣之女,都被朱元璋说杀就杀了,如果那天他不和朱元璋讲明条件,恐怕他爹娘也危险了,假设朱元璋真的趁他不在,直接杀了他的爹娘,恐怕李节也会和汤和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对了,鲁王是怎么死的?”李节再次开口问道。
“还能是怎么死的,当然是吃丹药吃死的!”汤和这时也恢复了冷静,当即冷哼一声道,对于这个女婿,他早就恨之入骨,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女儿又怎么会死?
“原来如此,鲁王这一死,陛下定然心中悲痛,说不定会把怒火发泄到朝堂上,那些被牵扯进胡惟庸案的官员恐怕就要倒霉了!”李节说到最后也是心中一沉,这么看来的话,李善长似乎更危险了。
第九十一章
墙头草的儿子
李节他们的船顺流而下,将京城远远的抛在后面,同时也将城中的那些纷纷扰扰抛之脑后,李节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家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慢慢的把注意力放在了这次巡视沿海的任务上。
李节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明州,不过几年前为了避讳大明的国号,所以改名为宁波。据沿海一带送来的消息,倭寇先是从泉州一带登陆,抢掠一番后沿海岸北上,遇到岸上有明军守卫时,他们掉头就走,遇到兵力空虚的地方时,立刻就像是饿狼一样扑上去。
按照这些消息推断,这些倭寇的最终目标很可能是宁波,宁波这个港口十分特殊,朱元璋虽然已经颁布了一些海禁法令,但宁波却是例外,不受海禁影响,这里的港口发达,民间也比较富裕,倭寇所图的不过是钱财,所以他们肯定不会放过宁波。
李节他们的船速很快,毕竟顺着长江而下,本来就顺风顺水,仅仅三天时间,就到达长江的出海口,不过后世的上海现在还没有一点影子,现在这里名叫松江府,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苏州,甚至还有一个单独的卫所,名叫金山卫,卫中设有重兵,也是主要防备倭寇之用。
李节他们在金山卫换了海船,又走了两天这才来到宁波港口,只见这里船帆如云,港口中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各色人等在船上行走吆喝,使得整个港口热闹非凡。
李节他们的船是官船,来到港口立刻有官员亲自引路,宁波府的官员也早就得到汤和要来的消息,这时也全都在码头上等候。
李节陪着汤和下船,对面码头上等候的官员也立刻迎了上来,为首的是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人,率先向汤和行礼道:“宁波知府王论拜见信国公!”
“不必多礼!”汤和看着王论点了点头,随即又有其它的官员一一上前向他行礼,顺便也介绍一下自己。
“晚辈方关拜见世伯!”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见一个武官上前向汤和行礼道,而且还称呼他为世伯,显然与汤和的关系不一般。
李节这时也打量了一下这个武官,只见对方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个头不高,但却极为健壮,皮肤被晒的黝黑,国字脸,五官端正,见到汤和也不像其它官员那么拘束。
“你是方家的老二吧,多年不见,你倒是和你爹长的越来越像了!”汤和见到这个中年人也十分高兴的大笑道。
看到汤和还记得自己,这个名叫方关的武将也十分高兴,当即与汤和寒暄了几句,这才退到一边,周围的人也都对他露出羡慕的神色,毕竟对于他们这些地方官来说,朝中有人就意味着有靠山,日后做什么事都方便。
“方关?”李节对这个陌生的名字没有任何的印象,另外在他的记忆中,开国功臣中好像也没有什么姓方的,这个方关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等到这些官员向汤和见礼过后,汤和又把李节介绍给众人,当他们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是陛下刚册封的驸马时,也全都十分惊讶,当即再次上前行礼,李节也表现的十分谦和,倒是给这帮官员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王知府早就在城中准备了酒宴,要为汤和和李节接风,对此汤和也没有拒绝,因为借着酒宴,可以与当地的官员熟悉一下,初步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李节对这种官场上的应酬有些不太适应,而且他又不喜欢喝酒,所以就一直默默的坐在汤和身边,好不容易才熬到宴会结束。
回到王知府为他们安排的住处,李节这才有机会向汤和问道:“汤爷爷,那个方关是什么人,您老与他认识?”
“何止认识!”只见汤和有些神秘的一笑,随即又向李节反问道,“方国珍你知道吗?”
“那个有名的墙头草?”李节听到方国珍的名字也十分惊讶的叫道,“难道说那个方关是方国珍的儿子?”
“不错,方关就是方国珍的二儿子,现任宁波卫指挥使,掌管着宁波的水军,这次清剿倭寇,他手下的水军就是主力!”汤和点了点头道。
元末群雄并起,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城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反元势力,这些势力可能没有朱元璋等人那么有名,但实力却一点也不弱。
比如方国珍本是私盐贩子,因被人诬告不得不率亲族逃入海中,后来干脆起兵反元,率领着手下水军纵横东南沿海,后来又率兵攻打张士诚,竟然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不得不投靠元朝自保,而他也借机占据了浙东一带。
方国珍为人极其圆滑,时而向元朝请降,时而又再次反叛,后来他投靠元朝时,一面将张士诚献上的粮食送往蒙元,另一面又讨好朱元璋,后来甚至接受了元朝加封的官职,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国公。
然而方国珍左右逢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朱元璋的坐大,他也很快失去了墙头草的资格,最后被朱亮祖、汤和、廖永忠三人率兵攻打,结果方国珍战败后投降,朱元璋倒也没杀他,反而还授予官职,后来方国珍死的时候,朱元璋还亲自设祭,算是得了一个善终。
“方关这小子比他爹还要精明,当初方国珍还不想投降,正是方关劝他爹上了降书,另外方关精通水战,他手下的水军也是当初方国珍的老底子,战力颇为不俗!”这时汤和再次介绍道。
其实在来之前,汤和就已经打听清楚方关的消息了,也知道这次巡视海防,方关手下的水军极为重要,否则他和方关十几年没见,根本不可能一眼就认出他来。
李节听到汤和的话也感觉心中有底了,本来他最怕大明的海防糜烂,到时手中没有可用之兵,现在有了方关手下的水军,倒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从金山卫那边调兵。
天色不早了,李节聊完了正事也感觉有些累,毕竟这一路行来也十分辛苦,所以他也向汤和告辞,准备回房间好好的休息一下,明天再商量具体的事情。
不过汤和却叫住他道:“别急着走,等下还有一个重要的人要来见咱们!”
“还有人?是谁?”李节闻言也十分惊讶的问道。
“等他来了你就知道了!”只见汤和却故意卖了个关子道。
这让李节也更加好奇,只得耐心的等候,汤和让孙子汤晟泡了茶端来棋盘,然后让李节陪他品茶下棋,这让李节也有些无语,看样子那个人一时半会还来不了。
一直等到掌灯时分,窗外都已经完全暗下来了,这才只见汤晟进来禀报道:“祖父,他来了!”
“让他进来吧!”汤和头也不抬的道。
汤晟答应一声,随即就带着一个人走了进来,只见这个人不胖不瘦,身材中等,五官长相几乎没有什么特色,就是属于那种扔到人堆里都找不到的人。
“锦衣卫千户蒋瓛拜见信国公、李伴读!”来人快步上前行礼道。
听到对方竟然是锦衣卫,李节也一下子反应过来,难怪汤和要特意等着对方,估计是想从锦衣卫这里了解更多的情况,毕竟之前官场上的那些应酬得到的消息还是很少,而且都是表面上的,真正想要了解当地,还是需要向锦衣卫询问。
“等一下,你叫蒋瓛!”李节忽然又有些惊讶的叫道,刚才他只顾着注意对方锦衣卫的身份,现在才忽然注意到蒋瓛这个名字,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个蒋瓛好像就是接任毛骧,成为锦衣卫第二任指挥使的人。
第九十二章
疍民
“下官就叫蒋瓛,李伴读认识下官?”蒋瓛看到李节对自己的名字似乎十分惊讶,于是也好奇的问道,不过他记得自己好像与这位李伴读没什么交集吧?
“咳~,没什么,只是觉得你的名字很特殊!”李节借干咳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道。
这个蒋瓛现在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千户,但日后却成为锦衣卫都指挥使,而他最有名的事迹,就是掀起了蓝玉案,把骄横不法的蓝玉拉下马,不知有多少人牵连被杀,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丝毫不比现在还活着的毛骧差。
不过蒋瓛听到李节的话却更糊涂了,他的名字的确有些特殊,瓛这个字很少见,本是指一种玉器,与“环”同音,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都以为他叫蒋环,难道这位李伴读光听读音就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
“好了,别废话了,宁波这边的情况你应该最清楚,现在给我讲一下当地官场的情况!”汤和这时打断两人道,巡视海防需要当地官员的配合,所以与官场有关的情报也极为重要。
只见蒋瓛也立刻从怀中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奉上道:“国公请看,这就是宁波各级官员的详细情报,知府王论精明强干,为官清廉,将宁波治理的井井有条,卫指挥使方关手下的水军战力强悍,足以清剿倭寇之用……”
蒋瓛不愧是锦衣卫,整个宁波官场的情况他都是如数家珍,汤和边听他讲述,边打开情报观看,李节也凑了过来,结果让他吃惊的发现,这份情报还真是详细,甚至每个官员家里有多少人,这些人与官员的亲疏远近都记录的一清二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