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359


关兄看到兀鲁伯他们全都跟了过来,当即也哈哈一笑,随后抱着树就爬了上去,还真别说,他爬树的技术相当不错,手脚并用很快就爬到树上,并且伸手将兀鲁伯他们一个个的拉了上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么灵活,比如兀鲁伯和那个胖青年,两人都不会爬树。
等到上了树后,几人找了个牢靠的地方坐好,这里的视野果然开阔了许多,广场上的石柱也看看的清清楚楚,而在石柱周围有一圈的禁卫把守,严禁任何人靠近。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也慢慢的暗了下来,也就在这时,广场中央石柱上的电灯忽然亮起,突如其来的亮光像是一轮小太阳一般,使得整个喧嚣的广场竟然一下子安静下来。
第七百三十二章
意义
后世的人类历史学家,将火的使用标志成为人与动物的分界线,这种说法可以说十分的严禁,因为火不但为人类带来了温暖了光明,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希望。
要知道在人类诞生之后,数百万年的生活中,充满了对黑夜的恐惧,因为黑夜中人类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反抗的实力,随时都可能遭受到捕食者的猎杀,所以这种对黑夜的恐惧,几乎刻在了人类的基因之中。
而火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光明,驱散了寒冷与黑暗,同时也驱赶走了黑夜中的捕食者,使得人类在夜晚中得到了巨大的安全感,这也是文明诞生的第一步。
可以说自从人类驯服了火焰之后,一直在拓展着火的使用范围,从最初的取暖、照明,到后来的工业中的冶炼、蒸馏等等,都有火焰的参与。
特别是其中的照明功能,更是从古用到今,一直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替代火焰,顶多就是燃料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最初的木头、杂草,变成了现在的灯油、蜡烛,但它们燃烧后的本质还是一样的。
不过现在却不一样了,随着皇城前广场上石柱的亮起,这也代表着人类第一次摆脱了火焰的限制,开始使用一种更加高级的能源,而且这种能源也像火焰一样,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广场上的大明百姓可能并不明白电灯亮起时所代表的意义,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的震惊,毕竟眼前的电灯实在太亮了,哪怕元宵节时满城的灯火,也不可能把街道照的像白昼一样。
可是当电灯亮起来的那一刹那,甚至有不少人都感觉十分刺眼,一时间竟然睁不开眼睛,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一般的电灯亮度是蜡烛的几百倍,所以适应了蜡烛的昏暗,猛然间看到电灯时,都会有刺目之感。
坐在树上的兀鲁伯等人虽然距离比较远,但是当电灯亮起来时,广场的中心被照成一片白昼,简直像是一个微型的太阳一般,让人不敢直视。
“这……这就是电吗?果然像闪电一样明亮!”兀鲁伯看着广场上的电灯也不禁喃喃自语道,现在的他甚至有些庆幸自己被父亲抛弃,否则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见识到眼前的这番场景。
旁边的关兄等人也都是一脸自豪的神色,虽然他们并没有参与电力的研究,但身为书院的一员,他们也为书院的成就感到骄傲。
广场上经过短暂的震撼也平静后,很快就爆发出无比的惊叹,所有人都在对明亮的电灯议论纷纷,也有书院的学生开始向周围的人普及电力方面的知识。
当然绝大部分百姓对电力根本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也理解不了电磁效应,更无法理解闪电与眼前的电有什么区别,所以传到最后,竟然变成了书院的先生把天上的闪电采集下来,放在电灯中用于照亮天地,这也让不少懂行的人都哭笑不得。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无论在哪个时代,科普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有时无数人辛辛苦苦的向大人科普,可是却敌不过一句谣言,甚至本来科普的知识被人曲解,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现在电力才刚刚开始应用,对于电力知识的普及也才刚开始,所以想要让百姓理解电力方面的知识,恐怕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推广与普及,急是急不来的。
百姓们在皇城门外的广场上欣赏着电灯带来的明亮世界,而在皇宫内部,朱允熥率领着文武百官,看着明亮的奉天殿也是惊叹连连。
奉天殿是皇城三大殿的主殿,也是皇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以及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整个大殿建造的十分巨大,但这也为采光带来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清晨和傍晚时,哪怕殿中点上无数的灯烛,也依然显得十分昏暗。
但现在大殿中却是亮如白昼,两排电灯安在大殿两排的柱子上,不少老眼昏花的大臣第一次感觉奉天殿竟然如此明亮。
朱允熥对电灯同样十分满意,虽然之前他就听李节描述过电灯,但毕竟耳听为虚,远不如亲眼目睹来的实在,甚至他已经暗自决定,日后要将整个皇宫都改造一遍,争取让皇城早点都用上电灯照明。
说起来用蒸汽机发电虽然消耗不少的燃料,但如果真的让整个皇城都用上电灯,反而为皇城节省了不少的钱,因为有了电灯,就不用再点蜡烛了,千万不要小看蜡烛的造价,特别是皇城的蜡烛都是特制的,一年光是蜡烛的费用就不在少数,远比蒸汽机消耗的那点燃料贵得多。
另外蜡烛不但亮度低,而且还不安全,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火灾,特别是皇城这种地方,许多建筑都是木制的,每次发生火灾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其中大部分火灾的原因,就是因为晚上用火不当造成的。
虽然电灯也有引发火灾的隐患,但只要按照检查电路,排除掉安全方面的隐患,至少比蜡烛要安全多了,毕竟电灯不用明火。
李节也在大殿之中,当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他心中也有更多的感慨,现在电力的成本还是有点高,而且推广起来也并不容易,所以只能先拿皇城做一个试点,现在也只有皇城才能承担这个成本。
不过只要皇城率先使用了电力,接下来肯定会对电力系统不断的改进,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日后电力的推广也会更加的顺利。
想到这里,李节也不禁有些心驰神往,电已经出现了,以后说不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器,甚至连电脑、手机都可能会陆续出现。
当然李节自己肯定是见不到了,毕竟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太过高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可能都无法攻克这些难关,这也让李节有些遗憾,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人生苦短,人的一生放在历史上来看,其实也只是短短一瞬,必然会留下许多的遗憾。
第七百三十三章
第二封信
皇城广场前的电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重复了之前火车开通时的盛况,一连多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到广场观看电灯,虽然李节觉得对着一个电灯泡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但却依然架不住这些人的热情。
甚至之后还有外地的人也特意来到京城观看,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熥也再次下旨,将北城的宵禁推迟到二更天,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朱允熥在为彻底的废除宵禁做准备。
李节当然也不可能只满足于电灯这一种电器,事实上在皇城前的电灯亮起来后,他除了让书院继续改进电灯和电力系统外,也给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利用电力远途交流,其实也就是电话或电报的研究。
对于用电力来交流这件事,李节之前也在书院提过一些,所以书院也有这方面的准备,只是现在电力系统才刚刚开始起步,这些应用都还没来得投入研究,现在李节既然提出来,当然也可以提上日程。
不过相比于电灯这种简单的电器,电话和电报这类用于交流的电器却要复杂许多,李节对电话还熟悉一些,知道它的原理,但对电报就不怎么了解了,毕竟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电报早就被淘汰了,甚至连固定电话都不容易见到了。
所以李节对这两种电器也帮不上什么太大的忙,只能尽量将自己想到一些电学方面的知识讲给书院的让,他们看看有什么能用上了,剩下的就只有靠他们自己去摸索了。
也就在李节在书院里忙着研究电力的应用时,锦衣卫那边再次传来一个好消息,周伯正在接到周仲正的书信后,竟然给他写了回信,现在这封书信也被他们拦截下来,这让李节也立刻放下手头的事,然后拿了书信就回到家中观看。
相比于上次周仲正写的没头没尾的书信,这次周伯正的回信显得更加详细,而且结合之前的书信内容,也能猜到更多的东西。
比如周伯正在信上告诉周仲正,王爷对周仲正和杨士奇的行动十分满意,而且他们也已经调集人手去了江西,到时就可以跟着朝廷的人一起离开,从而达成他们的目的。
虽然上面这些内容还是有些模糊不清,但李节看完后却是心中一惊,因为之前周仲正的信上就提到他们在筹划着一件事,需要调集不少的人手,现在周伯正的回信又说这些调集的人手要去江西,这让李节忽然想到一件事。
之前杨士奇离开京城时,曾经求过李节一件私事,就是他们杨氏族人中有人想去美洲,而杨士奇的老家就在江西,偏偏周伯正那边调集人手也要去江西,而且还说什么要和朝廷的人一起离开,李节自然也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了。
“难道说杨士奇要把那个王爷的人安排到去往美洲的队伍中,可是他们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李节这时摸着下巴自语道。
这个问题也让李节有点想不明白,如果这个王爷对美洲感兴趣,只安排这点人去美洲恐怕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更何况美洲可是朱棣的地盘,在众多的亲王之中,恐怕没有人敢和朱棣抢东西。
如果对方不是对美洲感兴趣,那又何必安排人去美洲?总不会是安排手下人去美洲旅游吧?
“如果对方的目的不是美洲,那他这么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李节尝试将自己代入到对方的角色中,以便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过李节想了半天,却还是想不明白对方的用意,这让他也只能无奈的放弃,现在得到的信息还是太有限,甚至他连对方的身份都没有搞清楚,比如那个所谓的王爷,虽然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湘王朱柏,但也并不能完全确定。
把书信收好之后,李节又考虑了一下眼下的问题,虽然不知道对方要搞什么,但他们应该是想借着杨士奇之手,往美洲那边安插人手,虽然人数可能不多,但也不得不防。
不过李节也不想打草惊蛇,毕竟现在情况还不明朗,如果他现在就动手的话,对方肯定会察觉,到时顶多就是抓住杨士奇和周仲正这些人,真正的幕后真凶完全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李节最终还是决定再等等,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打算?其实现在李节已经不怎么把杨士奇背后的人放在眼里了,毕竟以前对方隐在暗中,让人防不胜防,但现在对方已经暴露了大半,威胁也小了许多。
当然李节也没忘进宫向朱允熥禀报了一下书信的情况,对此朱允熥倒是和李节的是想法一样,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只需要派人静静的观察就是了,等到对方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再动手也不迟。
“姐夫,撒马尔罕那边又有新消息传回来了,这次沙哈鲁可是吃了大亏。”聊完了正事,朱允熥再次拿起手边的一份情报递给李节道。
李节接过打开看了一下,结果也是眉头一皱,沙哈鲁之前已经联合其它势力,杀死了哈里勒的父亲米兰沙,夺取了撒马尔罕的控制权,虽然不能说统一帖木儿帝国,但至少在名义上继承了帖木儿的汗位。
不过帖木儿的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做的,沙哈鲁之前为了联合其它势力,对外许下不少的好处,现在他得到了汗位,当然也要兑现这些诺言。
但对于沙哈鲁来说,当初的许诺只是权宜之计,他也根本没想过要兑现,所以一直拖着不肯答应,但别人也不是傻子,看到沙哈鲁要赖账,立刻纠集起十万大军攻打撒马尔罕。
这次沙哈鲁可没有什么盟友帮忙,只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对上这支大军也吃了败仗,被人在撒马尔罕以西的地区被打的大败,不过他最终还是率领着败兵逃回了撒马尔罕,现在全靠着撒马尔罕坚固的城墙防守,可以说现在局势对他极为不利,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沙哈鲁恐怕就要重复米兰沙的悲剧了。
第七百三十四章
经济殖民
帖木儿帝国的事情对于大明来说实在太过遥远,就算沙哈鲁背后有大明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想要让大明跨越那么远的距离,给予沙哈鲁什么实质的支持,根本不太现实,至少现在大明还没有这个实力。
所以对于沙哈鲁的现状,李节和朱允熥也只能表示同情,至于如何破局,那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如果他能赢当然最好,如果他输了,大明这边还有一个哈里勒这个选项,反正无论怎么算,大明这边都不亏。
“陛下,西进的事进展如何了,一切可都还顺利?”李节借着这个机会向朱允熥问道。
大明西进的事李节并没有太关注,毕竟他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操心,这点他和朱允熥差不多,而且西进的事已经算是瓜熟蒂落,自然有其它人去办,根本用不着他操心。
“还算顺利,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口不足,那些投靠咱们的小国和部落又不足为信,光凭驻军也只能统治一时,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移民,可是现在哪还有民可移?”朱允熥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后悔的神色。
西域地广人稀,汉人数量稀少,而大量想要长久的统治这里,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口,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内地移民,可是现在大明在支持朱棣移民,根本没有人口再往西域迁移了。
另外西域的吸引力也十分不足,虽然美洲距离更加遥远,而且出海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美洲却是一片富饶的大陆,无论是矿藏还是土地,都对穷苦的百姓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西域那边却是气候恶劣,矿藏倒是有一些,但肯定无法与美洲相比,唯一的优点也就是距离大明近一点,但这个近也只是相对美洲而言,论真实的距离,其实西域距离中原的文明中心相当遥远,再加上路上又有高山、沙漠、戈壁阻隔,路途也十分凶险。
所以就算是把西域与美洲放在一起,让普通人去选择,恐怕绝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去美洲,这也是大明西进政策中最尴尬的地方,地盘打下来了,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守。
大明的西进政策并不是朱允熥和李节一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关乎到大明的切身利益,毕竟现在大明工商业发达,各种商品都十分充足,特别是纺织业用上蒸汽机后,布匹的产量几乎是爆炸性增长。
而这些急速增长的商品光靠大明根本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想办法销售出去,海贸的路已经打开了,但光靠这一条路还是消化不了大明的商品,于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再次被打开,西安也再次兴盛起来,各种商品都随着这条路流往西亚、欧洲等地。
不过商路虽然打通了,但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前大明对西域的掌控很弱,导致这条路上盗匪横行,特别是沿途的一些部落和小国,干脆就化身强盗,有些是明抢,有些是暗夺,这也导致这条商路十分不稳定,有些损失过大的商队,干脆就不走这条路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西域对大明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了,如果大明没有实力,可能只能望洋兴叹,但现在大明有这个实力,自然不会放弃,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西进政策,甚至控制西域也只是第一步,日后大明还可能会深入中亚与西亚等地,彻底控制整个亚欧大陆的核心区域。
“陛下,人口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释,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改变思路,换一种办法统治这些地方了。”李节想了想再次道。
“改变思路?怎么改变?”朱允熥不解的问道。
“迁移百姓过去的效率太低了,而且就算是把百姓迁移过去,日后也同样有叛乱的可能。”李节沉思了片刻这才开口道。
事实上李节说的也是实情,从汉朝开始,汉人就开始往西域迁移了,但西域那种地方实在太远了,只要中原衰弱,西域就会失去控制,当地的汉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对中原王朝的忠心,有些甚至干脆胡化,所以李节才会说移民也并不可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