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359


看到解缙的反应如此强烈,李节也暗自一笑,因为解缙能想到这些,已经比当初强多了,不过解缙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光靠减免学生的费用的确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学院减免了贫困学生的费用,那家境富裕的学生是不是也要跟着一起减免?如果不减的话,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恐怕日后还会酝酿出新的问题。
第两百七十二章
三国成书
“如果不能减免的话,那就给学生们放贷!”李节想了想再次回答道。
“放贷?这绝对不行,咱们堂堂书院,怎么和那些无良的僧人做一样的事?”解缙听到“放贷”这两个字时,立刻更加激烈的反对道,似乎放贷比之前的减免更加难以接受。
其实解缙的这种反应也正常,因为在这个时代,放贷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高利贷,所谓的“九出十三归”绝不是一句虚言,而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最初放贷主要是一些寺院的僧人在做,而且利息极高,甚至放出去几天就要翻倍,后来钱庄出现后,也同样开始放贷,不过无论谁放贷,利息都高到离谱,所以解缙听到李节要给学生放贷时,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解兄误会了,我可不是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僧人和钱庄,咱们给学生放贷可以不要利息,在他们上学期间,也不会要他们还钱,只要等到他们毕业后有了收入,然后在一定期限内把借的钱还上就行了,毕竟他们能从学院毕业,哪怕再没出息,做个帐房先生每月的薪俸也足以把钱还上了。”李节急忙笑着解释道。
这个时代的识字率极其低下,虽然李节平时接触的人大都识字,但在中下层的百姓中,却绝大部分都不识字,所以一个人只要会读会写,那就代表着超越常人的能力,日后也更容易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要利息的放贷?”解缙闻言也露出惊讶的神色,这点他还真没想到。
“可这样真的能行吗?”随即解缙却还是有些担忧的道,毕竟这种事没有前例,而且书院借给学生钱,总让他感觉有些怪怪的。
“解兄,求真书院设立的目标是为了求取世间的真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毕竟光靠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借助大众的智慧,才能寻找到世间更多的答案,而那些穷苦人家出身的学生同样也有一颗求知的心,我们不能因为区区钱财就将他们挡在真理的大门之外!”李节这时表情严肃的再次道。
解缙也终于被打动,当即点头道:“好吧,就按李兄你说的办,不过刚才你不是说有两个办法吗,第二个是什么?”
“第二个就更简单了!”李节再次微微的一笑道,“解兄你可是解元出身,对科举文章想必也十分精通,另外书院中的一些官员也都是进士出身,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专门开一个新科目,专门教授学生一些应对科举的技巧!”
“应对科举?那这……这岂不是和那些普通书院没什么区别了?”解缙闻言也再次不解的问道。
大明可不止他们一个书院,事实上除了公立的国子监外,还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私人书院,里面主要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为将来的科举,而且人家更专业,求真书院本就不是为科举准备的书院,就算是教授科举之道,恐怕也抢不过别人。
“不一样,我们不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是只教授一些在科举时的技巧,比如文章的转折承接,用典与遣字造句的技巧等等,这些东西解兄你应该比我懂得更多!”李节再次解释道。
老朱在洪武三年时诏定科举法,规定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实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八股规格,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极大的限制了考生的自由发挥,使得他们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华。
当然老朱这时的科举还不能叫八股文,真正的八股文要到成化年间才会彻底的定型,那时的八股文才叫恐怖。
但无论是不是叫八股,明朝科举的文章更加严格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严格的规定下,也就使得考试衍生出更多的技巧,只要懂得这些技巧,虽然不能说绝对能考上,却也能在考试中占很大的便宜。
解缙本就是进士出身,而且还高中过解元,自然也立刻明白了李节的意思,这让他也不禁眼睛一亮道:“这个办法的确不错,考生们就算是别的书院毕业,但也很难请到一位进士帮他们讲解科举时的技巧,若我们开讲科举之道,肯定能吸引不少的考生前来求学。”
“解兄,这个办法虽然能吸引学生,但也有一个缺点!”李节忽然再次开口道,他之前把这个办法放在第二,就是把它做为一个备用的方案。
“什么缺点?”解缙惊讶问道,他虽然聪明,但主要是在做学问方面,有些事情上反而十分迟钝,比如他在人际关系方面。
“解兄您想啊,这个方法只能吸引那些为了科举而来的人,与咱们书院的目标并不一致,所以就算来再多的学生,对书院的发展也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李节十分耐心的解释道。
“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一点!”解缙闻言也一拍脑门道,如果只是为了教授科举之道,那他们干脆办一所普通的书院算了,这与他们办求真书院的实心完全是相背的。
“所以这个办法只能做为备用,如果第一个办法依然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到时再用第二个办法吸引一些学生过来,至少先把书院的架子撑起来,日后等到书院的口碑确立起来后,也就不用担心招生的问题了。”李节说到最后也拍了拍解缙的肩膀。
如果有可能的话,李节其实很想亲自主持书院的事务,毕竟教育可是百年大计,甚至毫不夸张的话,他之前做的那些事,加在一起都不及求真书院日后的影响力大。
但李节实在脱不开身,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把书院交给袁监正和解缙,自己顶多在一旁出出主意,虽然解缙身上有一些缺点,但他也在成长之中,希望日后他能撑起整个书院的运转。
“我明白了,多谢李兄指点!”解缙也感觉肩头的责任重大,于是再次向李节道谢。
聊完了正事,李节也把李芳和李茂兄弟二人叫来,然后给解缙介绍了一下,得知这两人竟然也和李节一样,都是李善长的孙子,解缙也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后也十分热情的欢迎他们入学。
值得一提的是,解缙对李善长竟然十分尊敬,去年王国用上书替李善长喊冤,那份奏本就是出自解缙之手,当时如果老朱怪罪下来,估计解缙也要受牵连,但他依然亲自执笔,为的就是替李善长鸣不平,却没想到老朱竟然没有怪罪。
解缙现在事务繁多,特别刚才李节提的建议,他也必须要尽快吩咐下去,所以解缙也很快告辞离开,李节则带着李芳兄弟二人又熟悉了一下书院,最后这才带他们回到家中,这段时间他们兄弟当然也要住在李节这里。
不过就在李节他们三兄弟刚进大门,就见一人兴冲冲的从客厅中冲出来,兴奋的向李节大声道:“李伴读,大好事,我的三国终于印刷出来了!”
“真的!有没有样书?”李节闻言也大喜过望,冲出来的人正是罗贯中,自从他得到老朱的任命后,就去印书局赴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李节都很难见到他。
“有,李伴读你快来看!”只见罗贯中激动的胡子都抖起来了,说话时也从怀中取出几本样书递给李节。
李节也立刻接过来,发现一共六本书,因为三国的字数比较多,印刷成一本太厚不好装订,所以才分成六册,书页上也散发着墨水特有的气味。
当下李节带着激动心情把第一册书打开,开篇就是三国几个主要人物的画像,这还是李节建议的,当然他也是从后世学的,这样有个好处,那就是直接将人物的形象通过画像的形象传递到读者脑海中,从而让人物更加丰满形象。
在这些画像中,刘关张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曹操、孙权等人的画像,不过当看到诸葛亮时,李节却愣了一下,随后又抬头看了一眼罗贯中,结果罗贯中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诸葛亮的相貌其实是他让画师照着他的样子画的。
李节对此也是心中暗笑,不过并没有太在意,毕竟人家罗贯中是作者,这点小心思也根本不算什么。
而在翻过画像后,三国的开篇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因为李节把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提前写了出来,因为这首诗实在太贴合三国的故事,少了这首词,总让人感觉三国少了点韵味。
接下来李节又大概翻看了一下四册样本,发现除了开头的人物插画外,一些比较经典的情节也被画了出来,比如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之类的,这让李节也感觉十分亲切。
同时李节也想到,如果样书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立刻大规模印刷,到时就能直接上市售卖了,不知道到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第两百七十三章
少一横
气温开始转暖,道路两侧的树木上也开始恢复了几分绿意,李节与刘英、刘义父子人站在水西门外的码头边,一边闲聊一边等候着李节父母的到来,昨天他们接到消息,今天李祝夫妇等人就会来到京城。
“舅舅,听说武学那边准备把学员拉到北边去?”李节笑着向刘英问道,他虽然担任着武学的少学,但自从回来后就很少去武学,更没接管任何实际的事务,因为当初李节陪朱标出巡时就想清楚了,他和刘英不能都留在武学,否则日后肯定会引人猜疑。
“不错,冯老将军认为学员的操练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再这么操练下去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所以是时候让他们真正的接触一下军队中的事务了。”刘英点了点头道,武学中的学员日后都是要进入军中为官的,因此提前接触一下军队也很有必要。
“那地方选好了吗?”李节再次问道。
“选好了,就在居庸关,陛下不是要准备迁都吗,武学肯定也要搬过去,所以这次我打算随学员一起去,到北平实地看一看,找个地方把武学建起来。”刘英再次回答道,要迁都了,各个衙门也都在做准备,毕竟这不是一句话的事,所以两年的准备期也十分仓促。
“那表哥你呢?”李节听到这里也看向旁边的刘义。
“我当然也得去,不过你放心,肯定要等到你大婚后,我们才会动身,毕竟你的婚礼我可不想错过!”刘义这时也笑着回答道,李节与朱玉宁即将完婚的事也已经传了出去,毕竟皇家嫁女可不是小事,钦天监、礼部等都需要配合。
“别光说我啊,表哥你今年也要完婚了吧?”李节闻言也笑着反问道,刘英早就订婚了,只是因为女方要为母亲守孝三年,所以才耽误下来。
“是啊,不过义儿这边要等到今年冬天了,到时我们应该也会回来了。”刘英这时也叹了口气道,当初他早早的给刘英订婚,为的就是早点抱上孙子,结果却没想到女方家中出事,又让他多等了三年时间。
就在刘英的话音刚落,只见又有几条船靠岸,李节一眼就看到了站在船头上的父母,这让他也立刻兴奋的挥手叫道:“爹!娘!我们在这里!”
船头的李祝和李夫人这时也看到了李节和刘英父子,当即也兴奋的朝他们挥手,等到船刚停稳,夫妻二人就一起走下船,这时赵姨娘与笛儿也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其中笛儿见到李节更是尖叫一声,随即冲下船一头扎进李节的怀里。
李节也抱着笛儿兴奋的转了几圈,随后发现一年不见,笛儿竟然长高了大半头,现在看起来已经有点像是大姑娘了。
李祝夫妇这时也走下船,先是和刘英聊了几句,随即让人抱过一个肉嘟嘟的孩子,李节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弟弟,这让他孔脸色一垮。
“节儿快过来看你弟弟!”李夫人这时也高兴的向李节招呼道,以前李夫人老是自责,因为她只生了李节这么一个儿子,不但对不起李祝,更觉得李节也有些孤单,连个帮衬的兄弟都没有,现在好了,总算是让李节有个弟弟了。
“噢~”李节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然后走上前看了看自己的小弟弟,只见小家伙白白嫩嫩的,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也好奇的打量着四周,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新环境却让他兴奋的挥舞着小手,旁边的刘英都忍不住接过来抱在怀里。
“娘,小弟取名字了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不如就叫李菊吧!”李节这时忽然笑嘻嘻的建议道,自从得知有了弟弟后,他就一直想着给自己的弟弟取个寓意深长的名字。
“李菊不好听,像个女孩子,而且我和你爹都商量好了,你弟弟的名字叫李荀!”李夫人听到李节取的鬼名字却是白了他一眼道。
“李荀?为啥不少一横叫李苟?”李节嘟囔了一句道,荀不但是个姓氏,而且还是一种香草的名字,据说服用后会让人变美。
“你说什么?”李夫人耳朵很尖,当即眉毛立起质问。
“没什么,我说爹娘你们起的名字真好听,果然比我要强!”李节急忙陪笑道。
“算你聪明,以后再敢胡说,看我怎么收拾你!”李夫人当即教训李节道,这让李节也再次哀叹一声,看来女人果然是善变的动物,有了小儿子就不要大儿子了!
马车早就准备好了,李节他们一家上了马车,一路上说说笑笑的回到家中,路上李祝夫妇也问起李节的婚事,他们就是因为接到李节的书信,所以才急匆匆赶来京城,毕竟再有一个多月李节就要完婚了,身为公婆的他们也必须操持起来。
李节趁机问了一下父母他们在老家那边的情况,不过李祝夫妇说来说去都会扯到小儿子李荀身上,毕竟他们老来得子,这一年多时间都是围着这个儿子在转。
李节听的无聊,但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得努力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模样,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家里也早就让人准备了丰盛的接风宴,刘英与刘义也不是外人,于是就和李节他们一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最后还是聊到李节的婚事上。
娶公主可不是一件小事,女方那边有礼部主持,男方家里也要做好准备,李夫人身为家里的女主人,许多事情都需要她来操心,但她毕竟没经验,担心自己哪里会有什么疏漏,身边也只有一个赵姨娘,但两人都没什么经验。
“娘,要不这样吧,您要是一个人操持不过来,不如就把五婶请过来,她也是公主,肯定有经验!”李节这时忽然提议道,临安公主有出嫁的经验,请她来帮忙肯定没错。
“这个办法好,刚好我也要和你爹去江浦一趟,到时请公主过来一起帮着主持婚礼!”李夫人闻言也是一拍巴掌兴奋的道。
“如果公主要来,能不能把五弟也请过来住几天?”李祝这时有些急切的提议道,他在回来的路上就知道李祺又生病了,这让他也十分担心,如果只把临安公主请来,那李祺就没人照顾了,所以还是把他一起请来更好,只是这件事却需要宫里点头。
“应该可以,这几天我进宫向陛下求个情,毕竟这种大喜事,五叔又是家里的至亲,怎么说都应该到场!”李节沉思了片刻也立刻点头道,自己要成婚了,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李祺都应该到场,所以他也有把握说动老朱同意。
“那太好了,到时让五弟多住两天,我也能多陪陪他!”李祝闻言也兴奋开口道,他在京城最放心不下的并不是李节,因为他知道李节做事有分寸,一般不会出什么事,反倒是李祺被贬江浦后,却一直心情郁结,身体也越来越差,实在让人担心。
酒宴过后,刘英父子告辞离开,李节安排父母休息,这时才刚到下午,结果朱允熥竟然跑来找他,刚一见面就立刻兴奋的道:“快走快走,好戏要开场了!”
“什么好戏?”李节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最近他和朱允熥倒是经常见面,主要就是在忙着水泥的事,工部派了不少官员向他们学习水泥的烧制,其实这东西烧制起来很简单,关键是想要大规模生产,就必须尽量的节约成本,这几天李节他们和工部的官员也一直在商量着这件事。
“你怎么忘了,当然是三国的事了!”朱允熥一脸无语回答道,这件事还是李节叮嘱他去做的,结果他倒好,转眼间就把事情给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