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火红年代(校对)第6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3/1283

  “党务这一块的工作,组织有你,宣传交给小高,剩下的工作各有分工,我还是可以放心的,实在没办法,跟现在一样,你也可以帮我多分摊一些。
  至于政务院的工作,还是老办法,我制订方案,齐凌云李昊范思煌三位同志负责执行!这样做,我主要负责决策,不会太忙的!”
  孙祖杰离开后,宫总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孙祖杰这个方案相当霸道,但是却很有诱惑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和孙祖杰的联盟还会继续下去,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这样也好。
  此时此刻,宫总习惯性的忽视了陶总和鲍总,不过也可以理解,他们这两位目前的表现确实并不那么让人紧张。
  就在孙祖杰和宫总围绕着未来达成了一连串所谓共识之时,意义重大的时速两百公里动车组招标谈判开始了。
  中国铁路装备现代化技术引进并不只有高速动车组一款,而是包括三款产品:高速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大功率内燃机车。
  中国南北车,再加上被丁部长请过来的华夏动力下属的燃气机车,旗下机车车辆工厂数量众多,有六十多家。
  如果放开口子,允许大家谁都可以跟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引进谈判,可以想见,必然会出现一窝蜂上马的情况,谁愿意错过这么好的一次机会,谁愿意放过这么大的一个蛋糕呢?
  如果是这样,谈判的主动权肯定会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里,想拿到真正的技术,势必难如登天。
  所以铁交部“咔嚓”一刀,将所有的路都给断了,只留下了一个小口子。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只能通过这有且只有的一个渠道。
  铁交部在每个领域都只给了两个桃子,让众勇士们来抢。在动车组领域,铁交部指定,只有通过跟长客和四方进行合作并完成彻底的技术转让才能进入中国市场。
  在大功率电力机车领域,指定的是南车株机公司和北车大同公司;而在大功率内燃机车领域,指定的则是北车大连公司和华夏动力。
  根据铁交部的指示,只有这六家公司才有机会获得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而真正的原铁交部下属企业只有五家。
  所以首先闹起来的就是铁交部下面的诸多机车厂,尤其是那些没有在铁道部指定名单上的企业。都是铁路系统出来的,都是中国机车车辆工厂,凭什么只给他们机会而不给我们?
  最不能容忍的是,部长还吃里扒外,竟然把华夏动力下属的燃气机车请了过来,这个为了升官不管铁交系统死活的家伙,立刻成了千夫所指。
  不过丁部长不管不顾,燃气机车与英国人合作的燃气机车已经在中国的铁路上跑了十几年,不喊上他们,万一他们捣乱了,孙祖杰不爽了,你们负责?
  孙祖杰的全力支持是第一次丁部长大胆行动的本钱之一,再说了大功率内燃机车的需求量相对最小,所以要求华投,下面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还要执行。
  事实上此时确实有机车厂不顾铁交部的三令五申,与国外企业偷偷进行私下谈判,达成攻守同盟,不过这件事被早有准备的铁交部发现了,当事人立刻被撤职查办,并且严禁他进入华铁市场。
  当时非议颇多的还包括配件企业,各种谣言在配件企业横飞,指责铁交部只是购买了国外企业的大壳子,而核心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购买,中国高铁根本就没有拿到核心技术等,诸如此类。
  除了国内企业躁动异常以外,国外企业也同样纷纷组团进入中国忽悠推销,今天德国开了技术推销会,明天换成了日本,后天就换成了高卢。
  除了技术推销会以外,高卢的阿尔斯通想起了舆论,他们公开宣布会向中国全面转让技术,当然他们指的主要是设计图纸,并不是指设计能力,所以他们的转让并不能保证中方可以获得高速列车的总体设计能力,因为能力是无法转让的。
  这是明面上的明争暗斗,暗地里的就更多了,私下结盟、离间反间、谍战情报、挖墙脚、使绊子、打黑枪,不一而足。
  六月中下旬,谈判终于开始了,中国铁交部拿出来的筹码是要求能够满足时速200公里运营,总计140列。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让觊觎的企业垂涎欲滴。
  这次招标对投标企业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定,规定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合法注册的,具备铁路动车组制造能力,并获得拥有成熟的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国外合作方技术支持的中国制造业(含合资企业)。”
  这句话太绕了,简单解释一下,主要就是强调了如下几个因素:第一,投标企业必须是中国境内合法注册的。这个条件就把西门子、阿尔斯通以及众多日本企业统统挡在了门外。
  第二,这个中国企业还必须有国外合作方作为技术支持。这个条件是为了确保能通过一对一的绑定关系,把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拿过来。
  第三,这个国外合作方必须拥有成熟的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
  总之一句话,国外的企业不能投标,国内的企业也不能随便投标,只有成功结对子,与国外高手绑在一起的企业才能投标。
  这样,西门子、阿尔斯通、川崎重工等企业要想直接拿出产品来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不可能了,同时什么华夏之星、先锋号、中院之行统统歇菜了。
  仅此两个机会,就是看谁能与长客或者四方结成对子。这就是铁交部抛出来的那两个桃子。
  之所以搞得这么麻烦,就是因为铁交部看中的不是他们生产的动车组车辆,而是车辆背后的技术。
  只有将国外高铁装备先进制造企业与中国这两家企业捆绑在一起,才能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让中国国这两家企业拥有先进的高速动车组开发平台,才能以这些平台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开发,才能最终拥有世界一流的高速列车制造技术。
  为了达到目的,铁交部做出了一个硬性规定,参与投标的企业必须是已经与国外企业签订完整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就失去了投标资格,外方合作伙伴自然也就失去进入中国高铁市场的机会。
  当时中国一次性招标的动车组数量高达140列,这是世界有史以来高铁史上一次性招标动车组数量最多的一次,更何况这还只是用于第六次大提速的动车组,而中国还刚刚规划了四纵四横一万多万公里高速铁路网。
  当时,全球各大咨询机构的口径非常统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速铁路最大的市场。所以,对这些行业国际巨头而言,谁都承受不起投标失利带来的重大打击。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正是这个巨大的诱惑,将他们一步步带到铁交部事先规划的道路上。
  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是一个硬性条件,但是技术怎么转让,转让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中国那两家企业跟外方进行谈判。
  当然,为了保证最终的成功,铁交部还设了一道防火墙,叫技术转让实施评价,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霸王条款。
  也就是当合同执行到一定阶段时,铁交部将会对技术转让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四方股份和长客股份。
  虽然,你中标了,但是铁交部先不付钱,国外合作企业作为老师要向中国企业传授技艺,铁交部不考核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考核学生学得怎么样,只要中国企业没有学好,钱还是拿不到。
  所以,国外企业不但要用心教,还怕遇到笨学生,因为即便他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心教,如果笨学生学不会,他的钱还是要打水漂。没办法,这些外国老师们,只好把压箱底的活都拿出来了。
  面对四方股份与长客股份公司这两个桃子,来自德国、日本、高卢的行业巨头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代表德国出马的是西门子,代表高卢出马的是阿尔斯通,代表日本出马的则是包括川崎重工在内的6家企业联合体,被称为日本大联合。
  三方国际公司中,四方与日本大联合重工眉来眼去,然后又与阿尔斯通勾勾搭搭;长客则与西门子郎情妾意,同时与阿尔斯通眉目传情。
  阿尔斯通本来是当时出口高速动车组最多的一家,但是他们的动车组研发一直走的是动力集中路线,多采用铰接式转向架,而此次铁道部招标要求动车组必须是动力分散型的,而转向架不能是铰接式的。
  所以面对中国市场,阿尔斯通一下处于下风,加上日本大联合与西门子似乎都表现出跟自己的对象私定终身的样子,更是搞得阿尔斯通着急上火,上蹿下跳,像一个用情不专的“小三”,一会跟四方打情骂俏,一会跟长客卿卿我我。
  此时正处在中国与日本两国关系的低谷期,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反对引入新干线技术的言论,有人放言,如果中国在建设高铁时引入新干线技术,就发起抵制运动。华方更担心的是,如果项目进行到中途,华倭关系进一步恶化下去,项目被迫中止,怎么办?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对向中国转让新干线技术也是反对声一片。但是中国这个蛋糕实在太大了,面对这样的诱惑,日本到最后还是让步了。
  他们同意向中国四方只转让时速200公里新干线技术,不转让时速300公里的技术,而且是转让技术的是从来没有对外出口过高铁技术的川崎重工。
  现在皮球踢到了中国这一边,面对日本拿出的这个条件,丁部长想了想,给孙祖杰打了一个电话,虽然他内心已经准备接受日本的技术方案,但是如果得到孙祖杰的支持,他也会减轻不少压力。
  孙祖杰听到丁部长的描述,并没有表示同意与否,而是很明确地问道:“老丁,在引进的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平台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开发出3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
  丁部长立刻回道:“高铁办副主任张破晓同志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我们可以做到!”
  “我明天过来,你们现场向我汇报!”
  第二天,孙祖杰来到了铁交部,跟他一起过来的还有在京的多位铁交系统的老专家。孙祖杰和这些位专家作为评审,听取了张破晓的技术报告。
  张破晓就中国目前的技术缺陷,日本可以提供的大概技术,差距在哪里,哪些我们可以补上,哪些还有待攻关,哪些必须技术引进,做了两个小时的汇报,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足够的投入,我们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是有可能的。
  张破晓汇报结束后,和孙祖杰一起过来的专家,开始询问起来,但是孙祖杰听出来了,这些专家的主流意见就是不相信,认为是浮夸风。
  中国现在只能说是刚刚达到了高速铁路的边,而且技术很不稳定,你买下了200公里的平台,就敢吹牛可以做到350公里以上,真敢吹呀!
  孙祖杰一直没有做声,见大家越吵声音越大,他笑着说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日本200公里的技术谈下来再说!
  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下一代技术,当然也要试一试!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至少知道哪些地方我们还做不到,以后的研究就更有针对性了!”
  孙祖杰确定之后,专家们也不再说话,中枢会议成员确定下来,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孙祖杰笑着说道:“破晓同志,听说这一次的谈判方案是你制定的?”
  “是的!”
  “下一代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也将由你领衔开发?”
  “是的!”
  孙祖杰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名片,递给了张破晓:“这是我的个人名片,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可以直接联系我,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技术上的!”
  说完,孙祖杰笑了笑,然后接着说道:“什么时候研发成功了,什么时候你就是中国的两院院士!”
  张破晓激动之下,竟然破口而出:“当真?”
  “当真!”孙祖杰笑着说道:“我亲自给你推荐,我相信华科院和工程院还是卖我这个面子的!”
  孙祖杰说完,并不理睬身边的专家,而是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丁部长嘴角微微一笑,然后立刻跟着上去。
  而这些跟着孙祖杰过来的专家则面面相觑,他们不明白孙祖杰为什么宁愿相信这样一个大话连篇的人,也不相信他们这些久经考验的老专家。
  孙祖杰知道他们的疑问,但是并没有回答,因为在他记忆中,张破晓确实做到了,既然这样,为了高铁更好的发展,他必须为他减轻阻力。
  今天他这么做,所有人都知道张破晓被孙祖杰看中了,未来他在铁交部遇到的阻力会少很多,同样的,张破晓肯定不傻,他一定会加大与华投系的合作,这也符合华投的利益。
  而对于这些老专家,老教授,孙祖杰事实上并不是非常重视。因为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学界在一些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太大了,特别是交通行业,飞机汽车火车,一些专家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滥竽充数,知识结构落后的专家教授不在少数。
  很多人搞学术不行了,当学阀抢科研经费却很有本事,这让孙祖杰相当头疼,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所以在一些领域,他只好坚决选用年轻人担纲,坚决实行新老更替。
  孙祖杰离开后,丁部长得意洋洋的来到了张破晓的身边,狠狠的拍了拍搭档的肩膀:“小张,你以后再无后顾之忧了,可一定要干好!”
  孙祖杰在铁交部的这番举动,很快就被旷国务知道了,他摇了摇头,苦笑着拿起了一份文件,然后把这件事抛之脑后。
  孙祖杰在学术界的江湖地位太高了,他在华投期间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一整套现代研发体系,在孙祖杰手下工作顶尖的科学家数不胜数。
  这样的人所做出的任何决定,谁也不敢轻易否决,甚至在中枢,在军工和高新产业领域,孙祖杰一旦说话了,其他大佬基本上都不会反驳。
  这几年国家在军工和高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很大,这些庞大的经费大部分都交给了孙祖杰。孙祖杰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也有问题,比如他对于一些项目过分的偏袒,比如他大量启用年轻人,比如他搞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项目,所以学界对他还是有着不小的议论。
  但是议论也没用,孙祖杰的政治地位摆在那里,一般人也不敢当着他的面指责,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旷国务就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对于铁交系统发生的事情,旷国务并没有参与,原因很简单,隔行如隔山,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那试试就知道了。现在国家的财政收入越来越高,科研上容错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既然这样,就让孙祖杰小小的任性一下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3/12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