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火红年代(校对)第604部分在线阅读
“我能怎么办?你以为文峰的前途是我们能够决定的?还不是亲家说了算。”
“唉,说得也是,说心里话,我真不愿意文峰当什么官,现在什么都有,何必想着当官受那份活罪!你看看亲家公,一天到晚忙得要死,出来一趟,一堆人跟着,有什么好的?”
“呵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亲家母白了一眼邵教授:“说得好像你知道一样!”
亲家两口子私底下的议论,孙祖杰并没有在意,也没时间在意。从第二天开始,孙祖杰就开始了考察。
第一站他就去考察了万向集团,听取了万向汽车的发展。这个由孙祖杰推动建立的汽车公司,通过汽车配件的生产,一步步进入整车生产。
当然,万向汽车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规模一般,汽车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孙祖杰明显感觉到鲁总的小心翼翼。
对此,孙祖杰并没有多说什么,一个经历太多市场风云的老企业家,适应能力很强。等他发现机会了,自然会改变发展的思路,所以他不需要说得太多……
看完了万向,孙祖杰又转到了自己的小老弟周小三创办的爱达电子。在这个电子代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爱达电子自然过得不错,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资金不够,有爱华投资,有华投银行;技术不够,欧派电子帮着解决;人才不够,想办法挖人。一来二去,爱达电子的技术含量也慢慢上来了。
有钱有人有技术,此时爱达电子代工的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欧派,已经扩张到欧美的计算机公司,此时他们正在准备上新生产线,为代工欧派手机做准备。
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爱达电子在杭城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参观了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之后,孙祖杰就开始提要求了。
爱达电子是自己人,孙祖杰的要求当然很直接:“小李,你是我的秘书出身;小三,你是我的同乡,说起来,你们都是我的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我的要求也就越高,电子代工业的潜力巨大,你们必须更加努力。
不仅要代工中低端产品,也要代工利润更好,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电子产品,不仅要争取国内企业的订单,也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跨国企业订单。
这些有的你们已经做到,有的正在努力,有的还有待加强。但是归根到底有一点,你们必须有远大的志向,等到哪一天,你们打入世界五百强时,我再给你们庆功!”
孙祖杰还没有说完,陪同的浙东葛省长震惊地说道:“祖杰秘书长,电子代工业的市场规模有这么大吗,可以孕育出世界五百强的代工企业?”
孙祖杰笑着摇摇头:“老葛,你们这些地方主政的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加敏锐的把握经济的发展。
现在世界电子工业的分工发展已经非常明显,高科技企业只负责研发和产品设计,而固定资产投资巨大的生产和测试则转移到东亚国家。
通过这样的做法,高科技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减少投资风险,并攫取最大的利润,而电子代工企业则可以安心生产,获取稳定的收益。
但是电子代工企业利润微薄,生产企业必须最大程度的压榨成本,作为国企的欧派电子不适合从事这一行业,不仅仅成本控制做不到,道德上也同样不允许。
所以欧派电子从发展的一开始,就一直与港岛的电子代工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但是依靠港岛企业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也必须培养内地的相关企业。
这些年,电子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现在,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就已经有几百亿美元,而且还在高速扩张。
随着市场规模的越来越多,在未来孕育出几个世界五百强级别的超大型代工企业是必然的。
这样的超大型电子代工企业每一个都可以容纳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就业,从保持稳定、促进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发展本土电子代工业的迫切需求。”
听完了孙祖杰的解释之后,葛省长恍然大悟,怪不得孙祖杰上午去万向企业,下午去爱华电子,原来在他眼里,这两个企业竟然有同样的价值。
所以在这位本土上来的省长眼里,爱达电子的地位立刻就上了一个新层次,看来地方上还是重视不够呀!
而小李和周小三则十分激动,虽然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一行的巨大潜力,但是未来有希望上升到世界五百强级别,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看来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呀!
孙祖杰看着他们的反应十分满意,人的潜力巨大,能不能发展起来,跟有没有足够的野心很有关系,只有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才会大胆创新,勇于发展。企业如此,地方官僚同样如此,只要有希望,才不会有那么多幺蛾子。
既然爱达电子已经逐步发展起来,那么就必须不断鼓励他们,不断督促他们,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子产业才能迅速的发展壮大。
看完了这两家企业,孙祖杰继续在杭城周边不断考察,听取地方和企业的发展汇报,赞扬已有的成就,实地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并且鼓励他们抓住入世的机遇大胆发展。
就在孙祖杰在浙东考察,不断鼓励浙东的时候,在京师,僵持的政治局面也终于被打破。在年前最后一次中枢常务会议上,当闵总再一次转移话题时,廖总终于愤怒了。
“老闵,你不要总是避而不谈,你到底是什么想法?直说吧,你到底退不退?”
闵总听到这里,并不生气:“老廖,不要着急,时间还长,我们可以慢慢谈。”
“今年就要换届,到现在中枢的人事安排,几乎没什么进展,你怎么就这么沉住气!”
廖总发火之后,铁总也加了一句:“老闵,老廖说得没错,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谈嘛,总这么避而不谈不好!”
铁总说完,靳总接过了话题,靳总的脾气不怎么好,他硬绷绷地说道:“就算你不想退,也直接说,我们都这么一大把岁数了,扭扭捏捏干什么,有什么不能说的!”
南总见这几位火气这么大,连忙救火:“各位,都消消气,生气上火,血压高了,难受的是自己。小陶,你说是不是呀!”
陶秘书长自然要劝说,小字辈这个时候当然责不旁贷,他说完几句劝和的话,韦老和列席会议的厉老也开始劝说起来。
当然大家虽然劝和,但是话语里的意思,还是有些不满意。闵总见状,觉得火候也熬得差不多了,所以就开始了试探:“我现在的身体还很不错……”
闵总话还没有说完,廖总又一次发飙了:“我的身体也很不错,再干一届也没有问题,要留一起留!”
廖总说完,铁老板就接了过来:“我们也都别怄气了,为了咱们的事业后继有人,退还是要退的,老闵,你说是不是?”
闵总只是看着靳总,但并不说话,慢慢的,大家的目光也都看向靳总,靳总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一关有些难过,但是现在的他根本不能随便松口。
他想了想说道:“几年前,老蒋退休时,我们有过约定,既然有约定……”
靳总话没有说下去,但是意思很明显,闵总笑着说道:“秘书长,你是我们的未来,你说说吧!”
陶秘书长就算心里再有想法,也不好随便开口,他想了想说道:“我尊重同志们的意见!”
闵总刚想继续逼问,韦老这时候发言了:“我们的事业要想后继有人,必须放手让年轻人去做。
我看除了国辉同志以外,其他同志还是发扬风格,都退了吧。要是班子里,有资历比国辉同志还老的同志,国辉同志的工作也不好开展!”
韦老直言不讳,列席的厉老紧接着点点头,说道:“我看还是这样比较好!”
厉老虽然是列席同志,但是他的资历和威望摆在那里,在场的同志当然不能忽视。
铁总笑着点点头:“厉老说得对,该做的我也做得差不多了,未来的政务院工作还是交给年轻人比较好!”
闵总还是不说话,只是盯着靳总不放,靳总有些赌气地说道:“为了国辉同志更好的工作,我退当然没问题,但是老闵,你才是最关键的那一个,你也得退,而且必须是全退!”
闵总听完,不置可否,他笑着对陶秘书长说道:“秘书长,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在,你也说句话,你自觉现在能不能撑起这副担子?”
闵总说完,用锐利的眼神盯着陶秘书长,陶秘书长微微思考了一会,然后有些回避闵总的眼神,说道:“老同志们,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在未来,我也一定会多听取老同志们的意见。”
陶秘书长还是回避了问题,闵总并不出所料,他往椅子上一靠,然后说道:“退,我确实可以退,但是我不放心。我看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下次会议,我们再专题讨论换届的安排。”
闵总说完,就站起了身,然后直接离开了,其他位大佬也都沉着脸,慢慢离开座位,敬陪末座的厉老叹了一口气,也开始收拾东西。
只有陶秘书长并没有动,他坐在位置上,不知道在想什么。刚才闵总的问题,让他十分为难,考虑了一下,他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回答。
他相信换成别人,也同样会选择这么说话,只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闵总竟然说出了不放心三个字,这让他相当的沮丧。
有了这句话之后,这一次换届,他将会变得异常的被动,可是事已至此,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回到办公室的韦老,有些失望的给蒋老打了一个电话,叹息地说道:“其他都好,就是关键的时候,还是差那么一口气!”
“也正常,底气不足呀!”
“那接下来怎么办?”
“一步步来吧,不管怎么样,那一位都得退下来,这一次一定要把规矩立好;
小陶要是差点,那就给孙祖杰放权,这小子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谁要敢乱来,就让他去处理,他有这个能力。
只要中枢权威不失,就算差一点,也差不到哪里去!”
“也只能这样了!”
闵总回到办公室,叫来了宫部长,把会议的内容告诉了宫部长,然后有些不屑地说道:“如果换成孙祖杰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肯定会抬起头,骄傲的说道,闵总,我已经准备十年了!”
宫部长面露得色,笑着说道:“如果换成祖杰同志,您恐怕也不会这么问了!”
“也对,这个小子,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幸好,幸好,等他上来还有十年,到那个时候,我也可以把担子交给他,安心养老了!”
听闵总这么说话,宫部长眼皮耷了耷,他想了想说道:“下一步,差不多该考虑了!”
“呵呵,老靳这一次这么快就服软,有些意想不到呀!”
“靳总估计也有心理准备,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快就松口,当然了其他同志给他的压力恐怕也有一定的原因。”
“孙祖杰该发挥作用了,他什么时候回来?”
“祖杰同志这一次计划在浙东待到八号,他这一次安排了二十多个单位考察,准备好好看一看浙东。”
“嗯,反正也不着急,就让他好好看一看浙东,”闵总脸色柔和了一些:“既然陶国辉这样的表现,有些事情,也不必让他参与,等到发动的时候,知会他一声,让他配合一下就可以了。”
宫部长想了想,点点头,不参与,自然分果果的时候,就会少一点,还是这样好,他已经这么强了,等一等别人比较好。
第九百三十七章
缓和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尽管是高度保密的中枢常务会议,但是参加会议的除了八位同志以外,还有中办的会议记录人员,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人很希望传播这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