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火红年代(校对)第1160部分在线阅读
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各地方部委的班子提前调整之后,各地方可以尽快磨合,一些不合适安排的同志,也可以在换届前调整出去,这样也就避免了老同志给新班子安排人,内斗不断。
孙祖杰的想法,大佬们事实上也都知道,不过他拿出来的理由也算合情合理,大家也没有什么坚定反对的理由。
中枢的人事调整,将按照从易到难,分成几个阶段调整,首先调整的就是年龄到栈的同志,比如当初孙祖杰推出的四个老同志,先把他们的位置动一动。
首先是燕都市委书记,这个属于孙祖杰的禁脔,他能忍丰同国四年,已经是难得宽厚了,新任的燕都市委书记必须是他的人。
很快,会议达成了一致,燕都市委书记丰同国调任中枢文明委副主任,不再担任燕都市委书记,燕都市长程广接替市委书记职务,中州省长于冕接任市长。
孙祖杰有心让秦安平担任燕都书记,不过不是现在,现在秦安平在中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等一切安排好了,再让他交接,所以孙祖杰先让资历很老的程广卡住位置。
程广接任书记,大佬们都无话可说,而市长孙祖杰推荐了于冕,这是一位长期在部委工作的同志,后来临危受命,担任中汽董事长,在他的手里,中汽总算是转危为安。
于冕先是担任中州市委书记,然后转任中州省长,孙祖杰让于冕担任燕都市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孙祖杰希望在于冕的手中完成燕都汽车工业的整合,这个理由太过充分,孙祖杰提出之后,大佬们想了想都认可了。
大佬们之所以对燕都汽车工业的整合如此重视,也是因为那些过去靠着合资吃饭的车企,现在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即便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上汽,虽然自主汽车搞得不错,但阵痛期内,还是比较艰苦。虽然大佬们都知道这是改革的阵痛,但是谁都希望阵痛越短越好,所以这一次换届,高层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几个合资汽车大省,必须用懂汽车的人。
九十年代孙祖杰担任燕都市长时,燕都的汽车工业有了很大的改变,燕都汽车与马自达合作,搞了燕汽马自达,前些年过得不错,不过跟日本人打交道,技术上燕汽自然没什么发展,对日本依赖很大。
随着中枢允许跨国车企独资,马自达自然不会在选择合资,这样一来燕汽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了,陷入到很大的困难当中。
断粮第一年,燕汽已经出现了不小的亏损,明年十有八九,还是会出现巨额亏损,眼看着燕汽越来越困难,燕都方面坐不住了,他们就想到了燕钢汽车,希望由燕钢汽车出面整合燕汽,组建新的燕都汽车。
燕钢汽车这些年发展得马马虎虎,只能说是不上不下。在世纪头十年,依靠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大爆发,逐步发展到了百万年产量,属于国内十大车企之一。
在上升期还好,但是现在国内汽车市场逐渐进入到存量期竞争,燕钢汽车的不足就慢慢暴露出来,燕钢汽车底蕴不足,技术不够的缺陷也就暴露出来,这几年日子同样不太好过。
当然了,燕钢汽车再不好过,也比断了粮的燕汽要好过得多,最起码一时半会燕钢汽车根本死不掉,再怎么样也是盈利。
而且燕钢汽车很早就意识到电动汽车才是未来,他们在这一块的投入相当大,这些年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燕钢汽车推出的电动车,获得了燕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燕都市场占有率相当不错。
当然了,这也不奇怪,燕都的环保压力太大,又对柴油车限售,发展电动车符合燕都方面的需要,又是本市的企业,燕都无论如何都要扶持。
按照燕都市政府的方案,未来的大燕汽要发展自主品牌,只能让燕钢汽车出面整合,但是燕汽的名气更大,资格更老,所以合并之后,还叫燕都汽车,并脱离燕钢,属于燕都市属国企。
在丰同国程广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眼里,两大车厂整合之后,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不过这个方案阻力很大,燕钢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一斤钢铁还不如一斤大白菜值钱,他们自然舍不得燕钢汽车脱钩,里面涉及到数百亿产值,好几亿纯利润,舍得才怪!
燕钢汽车也不满意,这些年明争暗斗,两大汽车早就是矛盾重重,凭什么合并后叫燕钢汽车,而且现在燕汽动不动就是亏损十几亿,几十亿,别被他们给拖累了。
燕汽事实上也不太乐意,他们更希望干脆卖给马自达,或者靠向华汽这样的国产巨无霸,为什么要跟小老弟合并,而且还是以小老弟为主,他们不服气呀!
问题是燕汽在天子脚下,一向自视很高,华汽压根看不上,不愿意接受燕汽的烂摊子;而马自达过去的合作也不是很顺心,他们虽然舍不得离开燕都,但还是独资更好一些,至于人才,他们同样不缺,可以从燕汽挖人嘛!
既然几方都不乐意,这一起拉郎配搞了两三年,一直不太成功,围绕着这个问题,市委书记丰同国甚至和市长程广闹起了矛盾。
程广是搞国企改革起家的,自然知道必须快刀斩乱麻,尽快解决燕汽问题。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燕都市吃下燕汽的债务和多余的人员,把一个干净的燕汽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卖给华汽,当然条件是华汽要保证燕都分基地的产量。
这一套做法,程广在九十年代就干过,孙祖杰当年把雪花冰箱半卖半送给了欧派电器,为的就是让欧派电器在燕都有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
问题是程广的想法,被丰同国否决了,程广的新方案,虽说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是一向求稳的丰同国觉得这样干太骇人听闻了,他还是坚持要搞大燕汽方案。
两人矛盾一起,中枢自然就知道了,这也是丰同国提前退居二线的重要原因,孙祖杰认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坚定改革,程广的方案更合理一些,拉郎配搞不好变成了捆在一起死,还是各过各的比较好。
至于燕都方面付出了一些代价,孙祖杰认为还是值得的,燕汽提前整合,未来只会占便宜,不会吃,要不然迟早还是死。
事实上,不仅仅燕都这么做,刚刚被丢到长吉的程学选,也在围绕着长汽做文章,也许是机缘巧合,长汽和丰田的合资有效期三十年,目前还有几年。
虽然丰田有意提前结束合资,不过中国方面非常担心长汽出事,想方设法说服了丰田等合同到期后再独资。
丰田考虑到长远利益,觉得几年还是等得起的,也就答应了中国,甚至还答应在过渡期结束后,留一些好东西给长汽。
好人做到底,顺水人情丰田还是很清楚的;再说了长汽摊子虽然大,但绝不是丰田的对手,适当扶持一下长汽,也符合丰田的利益。
即便如此,程学选也很清楚,长汽的未来堪忧。而长汽一旦出事,春城立刻完蛋,长吉也损失惨重,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坚决发展好自主汽车;
就算丰田的独资主体,已经答应留在春城,也必须发展好长汽,这是长汽作为共和国长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强的技术积累,而且跟丰田合资,精细管理也学到了家,按理说自主汽车不应该那么糟糕,为什么总是搞不好,仔细调研一番之后,程学选认为还是人的问题,长汽的官僚病还是太严重了。
程学选的做法相当大胆,他请求中枢让他这个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兼任长汽董事长,亲自操刀长汽的发展,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长汽的人事改革,能者上,庸者下。上来就啃硬骨头,这个年轻人在仕途不顺时,毅然决然得选择了破釜沉舟……。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丁越的新动作
中枢允许跨国车企独资,放开了跨国车企限制的同时,虽然对各个国有大型合资车企影响很大,但对跨国车企的影响同样不小。
毕竟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是有差异的,这些个合资伙伴能分到一半的钱,并不是白分的,他们同样做了不少事情。
以上汽而言,上汽对中国市场心态的把握,上汽数一数二的政府关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的利益。现在分家了,大众推出的汽车能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大众自己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
另外还有一点,上汽未来只能全力搞自主汽车,甚至还准备把过往名声很大的东海牌小汽车搞成豪车品牌,冲击华汽手里的红旗系列。
上汽如此雄心勃勃,有着充足的底气,这些年合资和搞自主汽车,当然学到了不少。不管是汽车三大件,还是新能源汽车,上汽都有布局,换句话说,上汽搞出一辆不错的车并不是很难。
原来受制于合资,这些操作不太好办,现在完全可以试一试了;另外东海市政府必然会偏向上汽,而不是拆伙后的大众,这也就意味着东海的公务车市场,大众的机会就完全丢失了,虽然这是一块小肉,但意义非凡。
还有各地的4S店,虽然目前还没有变化,但是不管是上汽,还是大众,都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两家未来都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组建自己的4S店上面。
所以从本心而言,大众甚至有一批人不愿意解除合资,毕竟过去那种模式,大众还是比较舒服的,只不过不管是大众董事会,还是东海市政府,决心都很大,一定要分家。
能赚一块钱,当然不愿意只赚五毛,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积累,只要渡过了这个困难时期,大众的份额就算损失一点,也比合资时赚得多,当然一定要独资;
而对东海市政府而言,上汽的实力虽然比华汽差一点,但差不了太多。现在的华汽逐渐消化了沃尔沃,已经是世界十大车企之一,不仅仅在中国和独联体两大市场站稳了脚跟,还一步步打入到了欧美市场。
也许传统燃油汽车稍微差一点,但是华汽的新能源汽车水平相当高;华汽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欧派汽车的电动汽车,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最高水平,同样也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某些领域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
虽然华汽的各型汽车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很小,但是华汽的实力和潜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也是中枢为什么力排众议,放开跨国车企合资限制的根本原因。咱们有这个实力,就算这几家合资车企完蛋了,以华汽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也能站住脚。
中枢这么决策,确实是有底气的,中国的自主品牌轿车,不仅仅华汽搞得不错,第二阵营也冒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比如浙东三虎,浙汽、万向和吉利,这些年的发展也相当不错。浙汽反客为主,吃下了罗孚,省里又花钱买下了华飞的股份,浙汽完全独立。
这些年跟着英国人学设计,对国内市场的把握也相当不错,虽然轿车技术水平比主流汽车差一点,但卖得一直不错,算是二线品牌的佼佼者。
万向和吉利,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省内又有一个老大哥,两家只能小心翼翼,这些年国内虽然有些艰难,但是两家瞄准了二三线城市、农村和第三世界国家,汽车每年都有不少出口。
只不过浙东三虎,太过分散,加起来全国排名前五的产量,可是一分开,三家的产量都一般,所以浙东方面有意让万向和吉利合并,不过这种事并不怎么好办,还需要时间,说到底就算三家块头小一些,也比大部分车企日子要好过不少。
相比于万向,吉利胆子更大一些,他们虽然没有前世的机缘,但是也想方设法买到了英国汽车品牌路特斯,学到了不少西方汽车的精华,名头要更大一些。
当然了,万向虽然低调,但不意味着他们不如吉利,这家企业的起家靠的是汽车配件,与各大汽车巨头关系很不错,万向并不需要大肆收购,他们追究的就是稳扎稳打,慢慢积累,以时间换空间,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妥发展。
除了华汽、燕钢汽车、浙东三虎以外,直隶的烽火汽车也是自主汽车的佼佼者;还有山城的长安汽车,毕竟是军工企业出身,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们的同样让中枢欣喜。
除了这些家以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合资厂都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民营品牌,此夕华飞汽车虽然主要精力放在小货车上,但是华飞的自主品牌小轿车也卖得还可以。
而这些年,随着电动车的崛起,随着国家对电动车的补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造起了电动车,一个又一个品牌不断出现,最有名的搞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凭借着电池优势,他们变成了国内排名第二的电动车巨头,并且杀入了燃油车市场。
另外还有什么天际、小牛,这样那样的品牌越来越多,此时此刻,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闹非凡。
这么多家企业冒出来,就算惨烈竞争之后,未来会死掉绝大部分,但残酷竞争活下来的绝对更有战斗力,中枢养蛊的做法虽然残酷,但也是必须的,毕竟过去的教训太深刻了。
当年为了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中国走得是两条路,因为孙祖杰的坚持,华汽死活不合资,不分红,将大量的收入用在研发上。硬生生苦熬了将近二十年,才逐步赶上了欧美水平,变成了世界一流车企。
而几乎同步起家的上汽,当年拿到的桑塔纳技术含量比华汽的AMC汽车还要好,结果这些年发展下来,差得太多了!
这一切不仅仅中枢的同志看在眼里,东海的同志也看在眼里,他们当然很清楚与大众的合资虽然发展壮大了上汽,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上汽的桎梏。
解除合资,学着华汽苦熬二十年,华汽能够做到的事情,上汽同样可以做得到。不就是苦熬二十年吗?东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扛得住!
东海扛得住,燕都同样也扛得住,只不过燕汽的底气远不如上汽,不过就算燕汽不行只能卖掉;思想统一的燕都方面,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燕钢汽车上,不求与华汽相当,达到浙汽还是办得到的。
当然了东海燕都条件好,还能扛得住,但是有些地方就扛不住了,东三省三大合资车企的困境现在确实越来越明显了,这也是程学选破釜沉舟的根本原因,他根本没有退路。
事实上不仅仅程学选日子不好过,刚刚去辽东黑省上任的潘英豪、徐清日子同样不好过,只不过两人的不好过也各有不同。
徐清需要面对的就是合资结束后冰汽的未来,冰汽的位置太尴尬了,成本太高,日本人兴高采烈的解除了合资,问题是冰汽扛不住了。
徐清是部委出身,又在深南干了好几年市长,自然明白纯粹市场竞争条件下,冰汽的前途渺茫,不过活下来还是有机会的,那就是走特色化路线。
东北地区,尤其是冰城非常寒冷,如果冰汽专门以寒冷地区为目标,开发专门的防寒型客车、轿车,应该有不少销路,而且也可以买到俄国去。
毕竟冰汽的规模不算大,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活下去就行,再说了,跟日本人合作这么久,如果只求活下来,帮忙做代工,日本人应该还是乐意的。
脑子活络的徐清现在按照这个思路与日本谈判,日本人自然乐意,以前要分一半,而且卖得还不好,他们自然窝火;现在中国人专心做代工,他们拿大头,投入又少,鬼子自然乐意,最起码在中国南方的独资基地没有建成之前,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而对于开发防寒型自主汽车,冰汽方面也觉得有些希望,东北冷惯了,冰汽造车时,自然而然需要注意防寒,车体的密封性、防寒材料的薄弱部位和热绝缘,这些防寒结构设计,冰汽都需要考虑。
有了想法之后,处于绝望当中的冰汽开始设计起面包车,相比于设计轿车的巨大代价,还是先从掌握最好的面包车开始,进行一些防寒改装,把各种细节考虑周到。
徐清又利用他在深南的关系,帮着冰汽的面包车进行了一系列电子化改装,这一块是深南企业的特长,不需要技术太先进,但是液晶屏幕大一些,看起来比国内的面包车档次高一些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