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330


第一百三十九章
年羹尧之死(一)
  最初听到霍崇造反的消息,雍正虽然大受刺激,发火的对象却是霍崇只外的人。骂完人之后甚至都给放下了。
  距离最后见到霍崇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雍正完全记不清霍崇到底长什么模样。只能隐约记得是个大高个子。霍崇充其量只是雍正心中一根隐刺,只有被碰触到的时候才会发作。周围这些刺头们却近在眼前,几乎要戳到雍正眼里去了。和这些人比较,霍崇这种狗贼其实不算什么。
  骂过了老八,也对李树德责罚过。雍正认真考虑着是不是把老十四也给收拾一顿。不过想到太后这两年总算是给自己些尊重,老十四首领都快三年。总算是决定暂时放过老十四。
  与四哥雍正相比,允祥却把霍崇放到了心里。陈世倌的奏折不清不楚,只是含糊的说守备宁海带了些人马去抓霍崇,到底怎么抓的,如何遭到霍崇的反抗。这些统统没有。至于调集了山东的人马前去剿灭逃入蒙阴县的霍崇,这就更加不清不楚。
  离开雍正这里,怡亲王连忙跑去兵部询问山东地形。老十三允祥身体并不是太好,和雍正这般到处跑着办差的不一样,他只是跟着康熙坐船下了四次江南而已。
  兵部尚书基本都是满人,此时的兵部尚书董鄂·逊柱见了怡亲王过来,连忙跪倒磕头,“主子,有何事叫奴才前去就好。”
  怡亲王连忙命人把董鄂·逊柱扶起来,询问山东地形。董鄂·逊柱一脸愕然,迟疑着说道:“这可得取地理图。”
  “不用,不用。”怡亲王连忙摆手,“兵部就没有去过山东的人么?我只是想问问淄川蒙阴的地形。”
  既然不用取地图,兵部尚书董鄂·逊柱立刻轻松许多。很快,一名官员快步走到怡亲王面前跪倒行礼,“臣,徐鼎盛,叩见王爷。”
  很快,怡亲王就从这名叫做徐鼎盛的武官这里大概搞明白了蒙阴县与淄川县的地形。基本就是蒙阴县乃是一个山高林密的地区,临淄县则是靠河的相对平坦的地界。淄川县就位于两者之间,淄河流经三地。
  老十三搞明白了地形,只觉得更加不妙。原本他以为霍崇只是性子恶劣不堪,如四哥雍正所说是个江洋大盗。现在看可未必如此。
  出了兵部,老十三立刻前去见了雍正。听十三弟竟然要派人再去询问陈世倌,雍正眉头皱起。倒不是觉得十三弟多事,更不是担心十三弟要搞些什么。
  要是满清允许设立副皇帝,雍正会毫不犹豫让自己亲亲的十三弟当副皇帝,成为雍正的代表。群臣向十三弟磕头尚且会让雍正有啥意见,去趟兵部,派人询问个山东巡抚更不算事。
  “十三弟,你觉得霍崇会把事情弄大?”雍正觉得这是十三弟担心的事情。
  怡亲王摇摇头,“皇上,臣觉得这霍崇……好像……有所准备。”
  “什么?”雍正眉头皱起。思忖片刻,雍正不得不尝试跟着十三弟的思路走,“你是说霍崇已经做下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早就有所准备?”
  看着十三弟稍稍垂下明亮的目光,微微摇头。雍正感觉十三弟所想的比自己的设想更远一些。果然,等十三弟抬起明亮的目光,就听他说道:“皇上,臣担心霍崇早已准备造反。只是这时候真不好对上。”
  “说,说来听听。”雍正连忙让十三弟大胆讲。对于敢说实话的人,雍正从来不怕他们说实话。
  怡亲王就根据自己所知以及所猜测的讲了下去。悍匪这种东西啥时候都不缺,官兵若是突然遇到,难免有损伤。然而再凶悍的悍匪也不可能一举杀掉数百官军。清军便是没有康熙初年骁勇善战,也远没到明朝末年明军的程度。
  现在太多情况并不清楚,从最糟糕的角度设想,若是霍崇在逃出淄川县逃往蒙阴县的路上反戈一击,全歼了数百官军。除非霍崇如传说中关张一般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否则就只有一个解释,霍崇早就准备造反了。其准备十分充分,在逃窜期间都有足够力量歼灭数百官军。
  说完这些,怡亲王只觉得心脏跳的有些让他气短了。只能先平复一下心情。
  兄弟二人沉默片刻,雍正顺着十三弟已经挑明的路数讲道:“若是霍崇果然如十三弟所料,他只怕好几年前就开始准备造反。”
  怡亲王连忙应道:“皇上。臣宁愿海宁和张卫其实没有被杀,只是被霍崇偷袭,伤亡不小。他们两人没脸见人,所以正带着人马准备偷袭霍崇。若……霍崇是准备好的,此时起码已经准备了五六年了。”
  听到这个时间,雍正的嘴角稍微抽搐了一下。五六年前,那岂不是自己见到霍崇的那年么。怪不得自己见到霍崇时候就觉得此人哪里不对劲。若当时就杀了霍崇,可就没有现在的麻烦。
  正有些发狠,就听十三弟继续说道:“皇上,臣想派人去询问陈世倌,就是让他说实话……”
  “何须再派人,还给这厮留这么大脸面做什么!”雍正怒道。这怒意当然不是针对亲亲的十三弟,自然是对着竟然敢隐瞒细节的陈世倌。
  叫来太监去内阁叫人,雍正已经草拟了一份提纲。内容自然是要陈世倌巨细无靡的将霍崇的事情讲清楚,尤其是钦差前去抓人的过程,更是一点都不能遗漏。若是陈世倌再有丝毫隐瞒,再有丝毫拖延,不管陈世倌是有意还是无意,就等着被削职为民,押送到京城问罪吧。
  写完,雍正倒也能耐下性子。便让十三弟先处理公务,雍正自己也披着奏章奏折。等内阁大臣到了,雍正把提纲拍在御书案上,喝道:“照这个润色!”
  内阁大臣也许是个贪官,不,清朝的内阁大臣就没有不贪的。不过清朝的内阁大臣也极少有无能之辈。接过太监传下来的提纲,读了两遍。大臣已经把握住了雍正的心思,在旁边书案边坐下,运笔如风,刷刷点点就草拟了一份圣旨。
  雍正接过稿子一看,果然是自己的想法。便是如此,雍正又删改些文字,以显得不那么客气。
  经过这些道手续,圣旨八百里加急的送往济南。陈世倌接了旨意,打开圣旨一看,差点惊得连圣旨都要脱手。
  以官员角度,陈世倌也挺贪。历史上就算是官声不错的他,当了几年山东巡抚也照样在山东买了几万亩的连片土地。满清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遑论是巡抚。
  不过陈世倌却不傻。他立刻把师爷以及官员召集起来,将已知宁海带兵去抓捕霍崇的经过写下来,尽量条理清楚,内容详实。从谁人那边知道的,还是道听途说,都一一标明。
  最后陈世倌写清楚这是现在已知的内容,其他内容一有消息,立刻会禀报朝廷。
  这份奏折同样以八百里快马向京城传送,很快就抵达了雍正的面前。
  雍正读着读着,脸色从震惊、恼羞成怒、大怒,逐渐变成了冷淡。最后雍正将奏折递给十三弟,叹道:“你所料不错。唉……朕早就觉得霍崇当杀,却没想到霍崇竟然……是个大祸害!”
  怡亲王从四哥手里接过陈世倌的奏折,看了片刻就看的额上出汗。
  从雍正下令抓捕霍崇开始,到现在都过去了一个多月,许多事情已经理顺。
  霍崇手下有些男女匪首,凶悍狡诈,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钦差与宁海先后抵达淄川县,等宁海打到门前,霍崇手下的男女匪首立刻袭击了官军。
  受伤的官军没参加追击霍崇,据他们所言,那女匪首钱清砍杀官军钱就嚷嚷,说“圣旨定然是要抓捕霍崇”。
  看完了这些的怡亲王完全确信了霍崇早就想造反,若非如此,女匪首怎么可能猜到圣旨内容是要抓捕霍崇。正常人都会觉得圣旨里的内容是要嘉奖霍崇才对。
  宁海带领的是七百官军,而不是怡亲王最初想的三百,更让怡亲王感觉事情真的不对头了。歼灭三百官军,还能说是官军情敌冒进。一举歼灭七百官军,那就得说霍崇手里已经有了起码上千悍匪。
  上千悍匪……除了清初山东反清的义军能有如此规模,单纯的土匪能有上百人就足以震动整个山东。
  不知不觉间集结千余人,数年都是不可能的。定然是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大势力苦心孤诣的准备反清,才能集结起这么多人马吧。
  陈世倌已经言明,自己已经调动了济南的人马,现在准备调动整个山东的人马前去剿灭。定然不让霍崇脱逃。
  放下厚厚的奏折,怡亲王又觉得有点心悸。平稳一阵呼吸,他才起身说道:“皇上,兵部……”
  “朕已经下令兵部,许陈世倌调集山东兵马。”
  “皇上,臣当然宁愿一举成功。不过臣以为总是有些后手,不如那年……”
  “不许!”雍正当即打断怡亲王想留下年羹尧的建议。
第一百四十章
年羹尧之死(二)
  天牢指京城里专门关押昭狱犯人的地方。
  据说历朝历代里,明朝的天牢最讲规矩。这个规矩当然不是有钱打点就能过的舒服,没钱打点就过的凄惨。明朝的天牢里头规矩就是照章办事,绝不欺压凌辱钦犯。哪怕是钦犯们明天就要拖出去杀头,天牢里的看守也不会对他们动粗。
  这倒不是因为明朝的狱卒们格外有道德,而是明朝官员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大网络。谁知道哪天被杀的囚犯们就有啥亲友爬上去当了大官,他们报复起来可是毫不留情的。
  经历过种种惨痛教训,最终形成了明代天牢的良好秩序。
  年羹尧是个读书人,但他明显不爱读史书,对此就完全不了解。更何况明朝已经覆灭,清代的天牢可就没这么规矩。便是曾经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
  便是曾经运筹帷幄,驰骋疆场,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进了天牢,还是由皇帝各种严厉斥责,年羹尧在天牢狱卒眼中也就是条等死的狗而已。
  这挺符合年羹尧最重要的身份,镶黄旗出身的旗人。既然是旗人,自然是皇帝的狗奴才。皇帝的一条狗,还是落水狗,狱卒对年羹尧毫不客气的时候并没有啥心理负担。
  若年羹尧到了这个时候还拿出以前的身份说事,呵呵,这不过是给他罪上加罪而已。
  有着身为狗奴才的自觉,年羹尧也没有敢说啥。而且最近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敦肃皇贵妃已经薨了。加上年妃自幼身子弱,她给雍正生的孩子们都幼年夭折。年羹尧知道自己最后能打动雍正的牌已经失去,自己再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
  十一月天,天牢里的被褥破旧,草垫子又湿又冷。马桶锁在栅栏墙边,散发着便溺的味道。而且天牢里没有生火,年羹尧裹着破棉袄,靠在墙边闭目沉思。在天牢里,他有大把时间可以动用脑力。
  打了不少年仗,年羹尧对恶劣环境勉强能忍受。但是年羹尧心里还有一把火,他觉得自己才47岁,还年轻。还有为雍正效力的机会。
  在扫荡了青海之后,年羹尧判断准噶尔绝不会善罢甘休。短泽两年,长则四年,准噶尔一定会卷土重来,再次与朝廷打仗。
  那时候年羹尧就有机会一次荡平准噶尔,完成从大清到现在都没能完成的夙愿。
  可世事无常,年羹尧突然就从大将军变成了阶下囚。年羹尧现在只期待准噶尔能立刻发兵,自己这才有机会。
  正在胡思乱想。就听一阵脚步声,转头一看,狱卒身边跟着的人有点印象,应该是前任山东巡抚李树德家的人。
  年羹尧也不是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尝试与衍圣公府结亲,但是被礼貌而果断的拒绝了。当时帮忙牵线的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李树德。
  此时见到这人又出现,年羹尧觉得大概不是来见自己的。但是狱卒带着这人在年羹尧的牢门前停下,李树德家的人赶紧塞给狱卒一锭银子,狱卒这才让那人在牢门外停下,自己往别处去,给两人留下交谈的余地。
  “亮公,有事请教。”李树德家的人低声说道。
  年羹尧也顾不上摆排场,到了门口坐下,听李树德家的人讲述发生了什么。
  原来现任山东巡抚陈世倌发兵讨伐反贼霍崇,几乎尽起山东各路兵马……
  听到这里,年羹尧不自觉的皱了皱眉头。数路分进,这是看着有效的手段。但是正因为看着好似声势浩大,能够让敌人首尾难顾,却隐藏了极大的危险在里头。
  不过要剿灭的不过是霍崇……,霍崇不就是那个造琉璃火的工匠么。他一个工匠,造的什么反?
  或许是见到了年羹尧的神色不对,李树德家的人停下讲述,低声求教,“不知亮公觉得哪里不妥。”
  年羹尧隐隐觉得事情大概并不简单,虽然工匠造反实在是莫名其妙,不过前任山东巡抚李树德派人向天牢里的年羹尧讲述朝廷派大兵剿灭一个山东工匠,这件事本身更加莫名其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