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30

  “霍先生为何不做些准备?”
  “怎么准备?”霍崇虽然不知道雷虎说出点啥来,却也想听听这位被士绅收拾的无法还价的年轻人有啥想法。
  不等雷虎说话,这边钱清已经冲进房间。就见她一脸的焦急,“霍先生,出事了!”
  “何事?”
  “不知那牟平县知县又想做什么,他下令扣了咱们的人!”钱清声音都有些气急败坏。
  霍崇看了雷虎一眼。看来自己的直觉果然应验,自己麻烦还是来了。只是这牟平县知县的级别定然不会是雍正下的命令。站起身,霍崇命道:“准备车马,我们去牟平县。”
  董知县见到霍崇赶来,板着脸说道:“霍兄,你可知道你摊上事了?”
  霍崇觉得这董知县的态度和之前那种直呼霍崇名字的状态有差距,也就是说事情还不是那么严重。
  “董兄,我摊上了什么事,还请明言。”
  一番交谈,霍崇才知道自己真的摊上事了。州府里面有官员要对霍崇施压。董知县只是一个被迫执行者。作为进士,董知县明显不想当别人的走狗,大家都是进士出身,没理由别的进士就压在董知县头上。更何况州府里面不少人还不是进士呢。
  “我虽然一直在乡间行走,却也听说过皇上要清理欠银的事。现在官员那个不向国库府库借钱。便是有些清贵如董兄,为了和光同尘,也只能借些钱。不然鹤立鸡群,自然会被那些人嫉妒打击。”霍崇说出了董知县不敢说也不想说的话。
  董知县脸色变了几次,最后只是叹口气。
  “那些人为了保住官位,当然要赶紧还钱。只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钱花的顺手,哪里能留下来置办产业。加上官员间的往来,更是留不住。”说到这里,霍崇突然笑出声来,不等董知县询问,霍崇就笑着解释自己为何发笑,“俺想起了那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董知县听了这话,神色间先是古怪,最后也忍不住笑出声,他笑了一阵,说出了历史上这段话后面的那段,“沐猴而冠么?”
  这是项羽当年发达之后的话。而听了这话,项羽手下的一个谋士气的抨击道“沐猴而冠”。
  沐猴不是给猴子沐浴更衣,而是一种大猴子。霍崇记得自己看到的资料里面,项羽听到这个评价,就把这位给弄死了。而董知县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董知县内心还挺傲然的么。
  “霍兄,你准备如何应对?”董知县情绪恢复了平静之后问。
  霍崇想了想才答道:“不如请这几位抽空见见俺。俺虽然只是个预备官,好歹知道点经营。那些位在山东只怕也有些土地,与其逼得俺和他们同归于尽,何不拿出土地来与俺一起经营。他们赚了钱还债,俺也得了个安宁。何乐不为?”
  “能行么?”董知县露出不相信的神色。
  霍崇果断答道:“还请董兄告诉那些兄台。十四爷还没倒台呢。便是他被皇上安排给先帝守灵,皇上也没有夺了他的贝勒身份。更没有把他圈禁。太后尚在,十四爷若是给太后写封信,而信里又是关于皇上在意的官员清廉的事情。那些兄台真以为皇上不会追究么?”
  在此之前,霍崇从来没提过老十四。不过改用的时候,霍崇也绝不放过这张牌。
第一百二十八章
官不聊生(一)
  徐右林在雍正元年八月抵达了淄川县。看了一阵霍崇新修的种福平台总部,徐右林已经忍不住叹息。当年自己与霍崇的师父刘叔结怨,那时候怎么能想到竟然会认识霍崇这般人物。眼前的建筑虽然不是朱楼高台雕梁画栋,很多建筑材料都是篱笆,草席。却整齐大方,布局森严。至少徐右林已经无视了那些其实可以轻易破坏的材料,而被建筑本身体现出的感觉吸引。
  感慨一阵,徐右林打起精神进了总部大门。前来之前已经与总部联络过,已经有人接待了徐右林一行。问起霍崇是否在,接待人员只是告诉徐右林,霍崇已经往这里来。
  徐右林也是见识过世面的人。霍崇的部下已经有了大门大户的范儿,不该说的那是一句不说。该说的也没有藏着掖着,还没有大户奴才那种打秋风的恶习。
  休息了半日,有人把徐右林请到接待室,霍崇已经等在里面。就见他身边站着几名年轻人,等着霍崇批示文件。虽然年轻人们都有些着急,霍崇还是按部就班的读完了文件,这才签了字。
  见徐右林等了一阵,霍崇让年轻人把没有看完的文件留下,放下笔就起身与徐右林握手。
  徐右林逐渐习惯了霍崇的这种做派,亲热握手之后徐右林赞道:“我还记得霍兄当年用烟熏山猪肉招待,那时候就觉得霍兄这吃穿用度不一般。现在看,霍兄定然是大户出身。”
  霍崇也不解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中国月入超过两万的家庭,生活条件都在雍正之上。这些家庭与雍正最大的差距只是在雍正可以奴役大量人口,而新中国的社会制度断绝了这些人奴役别人的权力。
  请徐右林坐下,霍崇问道:“徐兄,江南那边的作坊可还进行的下去?”
  徐右林赞道:“霍兄的手下着实厉害,不过是几千亩地,产出的饴糖和酒就已经是其他土地产出的数倍。不少人都觉得霍兄买的地是供奉好了土地爷。”
  听徐右林说的含蓄,霍崇也不多话,只是心中暗笑。什么供奉好了土地爷,不过是把“种福”换了个说法而已。就霍崇知道的情况,那些在长江以北运河沿线购置的土地上,霍崇的土地生产出的作物被充分利用,产能特别高。引得当地百姓们大为惊讶。最妙的是,霍崇那些工作人员吃的主粮是从当地购买,霍崇土地上的产出制成的制品全部是为了出售。
  “霍兄,我家族叔很是不解,霍兄为何这么在意京城的事情?”徐右林开始提出问题了。
  霍崇叹口气,虽然是演技,霍崇却觉得这叹气发自内心,“徐兄,若是十四爷倒了,定然有许多人要收拾我。若是十四爷只是守灵,那些人总会有忌惮。万一十四爷复出,他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虽然京城的京官们不会这么看。可地方上的官员却不知道京城的消息,就算是听说了一二也不敢笃定十四爷会被圈禁。我这全然是为了自保。”
  “霍兄为何这么在意西北的消息?”徐右林继续问。
  “也许有人觉得年大将军在西北大胜,十四爷对皇上就没了用。我就不这么看。若是年大将军战败,皇上怎么能把十四爷叫出来打仗?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皇上不要面子的么?咱们行走江湖靠的不就是这个名声么。”
  听了霍崇的话,徐右林连连点头。霍崇觉得自己差点都信了这话。其实这话一点都没错,但是霍崇从来没考虑过从这些消息中获利。年大将军得胜之后就该死了,杀了年羹尧的雍正就会失了官心。年羹尧并非没有实力的人,霍崇不认为自己能轻易击败年羹尧这般有经验的将令。
  确定了霍崇的心思,徐右林就将当下京城里的消息讲给霍崇。雍正对于年羹尧已经到了“卿卿我我”的地步。但官场上的看法和后世电视剧完全不同,电视剧里面可不会详细讲述年羹尧的老爹就已经得了康熙的宠,年妃又是雍正心爱的女人。
  满清官场内可没有后世文人那么无聊,基于这些事实上的背景,官员都认为年羹尧借着老爹和妹妹的力量,将成为雍正朝内堪比康熙朝前期明珠与佟国维之类的重臣。
  也就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
  霍崇听得仔细。既然雍正能如此准备,就证明西北的战事必然打的热闹。年羹尧这边对于大大提高生火效率的琉璃火需求还会很大。
  讲完了京城的一些事,徐右林叹道:“霍兄,我知道你向来敢说实话。我就问你件事,可否有官员想从你这里捞银子?”
  “哦?徐兄也遇到了?”霍崇大感兴趣。
  徐右林连连叹气,讲述着江南官不聊生的局面。雍正上台之后就要求官员们偿还从国库借的银子。从康熙中期,官员从国库借银子就成了常态。
  在康熙年间,康熙就几次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就数次受命。可每次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借钱的大头都是康熙亲近的重臣。譬如被康熙视作家人的曹寅。
  然而这份恩宠也到了尽头。康熙六十一年,继承了江南织造的曹家继承人曹頫和曹寅的大舅子李煦因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頫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决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頫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
  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頫,特地向曹頫下达指示: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哦?皇上这是明示曹家要托庇于怡亲王么。”霍崇听出了些门道。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说明他对曹頫还是出于好意的。而且这道批示也完全给曹家后人指出了该怎么办。雍正的十三弟允祥乃是雍正心腹……
  “可不是么。曹家的人可是拿着这份东西到处宣扬。哼哼!真是不知死。”徐右林不快的说道。羡慕嫉妒恨了一阵,徐右林不快的说道:“那曹家还坑了我千余斤琉璃火的钱。看来时还不上啦!”
  霍崇哈哈一笑,也不多话。曹家钟鸣鼎食,皇家用上了琉璃火,曹家当然不能落后。虽然徐右林是被坑了千余斤琉璃火,但是霍崇真不在意。正因为有曹家以及八为盐政御史的李煦等人的使用,固体酒精在江南才能快速铺开。和一年几年万斤的销量比,千余斤的损失啥都不算。只是曹家连这点东西都不放过,看来果然如《红楼梦》里面描述,家业已经从内到外的腐朽了。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则是李煦。当年康熙下江南的时候,不是住曹家,就是住李家。据说李煦的娘是康熙的乳母,康熙当年染上天花,别的人都置之不理,未有李煦的娘亲悉心照料,算是救活了康熙。
  正因为康熙得过天花,被认为以后不会再遭到伤害,所以当了皇帝。所以康熙和李煦乃是“奶兄弟”。加上李煦也能干,很得康熙宠爱。
  可这样的人却在雍正元年一月就被抓,下狱。同年七月二十二日,隆科多转陈查弼纳奏折称:“查出李煦亏空银内,商人少给担赔银额及短秤银共三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两,应由商人头目等追赔。”依照这个数,李煦的亏空银三十八万两除去商人应赔之数,实际上只“亏欠”一千一百六十两。这一千多两欠银,完全可以用家产抵偿,但,雍正依旧以“亏空官帑”为由,罢了李煦的职。将其房屋赏给了年羹尧;将其子女家仆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口,悉数逮捕,送至市场标价拍卖。就这样,一个钟鸣鼎食的簪缨望族,轰轰烈烈将及百载,转眼间便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听到这个消息,霍崇心中大喜。这个搞法已经是雍正向群臣做出的一个明示,要群臣们都不要去抵抗清欠税银的行动。
  虽然对于吃瓜群众而言,高呼“吊路灯”会很有快感。但是官员们的感受可就完全不同,怪不得有些人都把主意打到了霍崇头上。
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不聊生(二)
  徐右林离开的时候表达了对于这两年生意的悲观预测。霍崇表示完全赞同徐右林的判断。等徐右林一走,霍崇就把因为徐右林抵达而中断的会议继续给开起来。
  有了最新的情报,霍崇更有了信心。对面八名代表带给霍崇的压力也降低了许多。若是说身份,这八名代表各有身份。基本都是州官。
  “霍先生,就有这么急的事情?非得让俺们多等这么半天?”代表自己主家的人言语间很是严厉。
  霍崇微微一笑,“诸位的家主自有国家大事,俺这小小百姓却也有自己的家事。都一样忙。”霍崇虽然也是个披了层官皮的大平民,好歹也是预备州同,便是州官也不可能直接把霍崇搞死。
  对面的人神色虽然不快,见到没能压倒霍崇,也不再做言语上的试探。不过这帮人大概是觉得人多势众,另有一位州官的代表说道:“霍先生是不是觉得一亩地收300文钱太多?”
  “当然太多。一亩地最多200文。再多,俺也借不起。”霍崇继续之前的态度。这帮官员也太黑了,说是租给霍崇土地,却要一亩地收300文租金。便是霍崇也不可能答应。
  霍崇卖兔皮一斤也不过几十文钱。一亩地上全修建成养兔场,一年收获的兔皮才能卖多少钱。这还是霍崇来钱最快的收入之一。其他大部分产业的净利润一亩地还不到一百文。
  于是对面八名代表就团结一致,对着霍崇各种施压。霍崇本就是决定造反的人,此时根本不把这帮人放眼里。就这么坦然自若的应对下,霍崇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帮人之前还能把话说得很凶,当霍崇隐约的用给十四爷写信来威胁这帮贪官代表的时候,这帮人明显怯了。看来雍正整顿官场的手段对他们的主人有很强大的压力。
  不敢再通过胡言乱语逼着霍崇屈服,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霍崇屈服就更不可能。霍崇也不太想难为这帮人,就直接把最终计算方式扔出来。
  山东普通的农田一亩地在很好的气候里才收获一百斤。便是收取六成租。这帮贪官的土地一亩地也就是收60斤粮食。此时粮价已经到了一石次等米一两的价钱。没有磨过的小麦价钱更高一点。也就是说一亩地在最好情况下才赚350文。
  霍崇刚派人赈济过一次,哪里还敢相信有这么高的收益。只要出点事,收入就直接掉到200文。
  既然自己让董知县带话出去,自己懂经营,霍崇就把自己懂经营的一面展现出来。把会遇到的问题都讲了出来。
  “诸位,这些粮食还需要收货,需要晾晒。需要存储。这些可都是钱。诸位光用纸面上的帐给俺讲,莫非以为俺就没有下过地么?更何况俺说过,钱可以先给。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收获后卖了粮食才能赚到的钱。这能一样么?”
  听霍崇把要点一一点出,双方又僵持起来。霍崇看谈不出什么,就休会。之前靠休会把这帮人晾起来,很大原因也是这帮人太烦了。
  这边刚出去歇会儿,手下已经带了一名代表过来。大概是私下相会,这位已经露出了点头哈腰的模样,“霍先生,200文太少。俺没办法回去交代啊!”
  “你要多少?”霍崇冷冷看着这位。
  “220文。俺也不多要,再加20文。”谈判代表抛出了他的底线。
  霍崇觉得这个还能接受。虽然每亩只是增加了20文钱就大大增加了霍崇的风险。不过这样的风险还是能接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